3

中国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高深?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04092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中国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高深?

6,680
2,409,362

338 个回答

我尝好之每自笑
知乎日报收录

有部外国电影译名为《魂断蓝桥》,英文名为“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乍一看的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认为是部战争片,或毫无想法。电影引入国内,电影发行商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没取原名,而是另外为这部电影取一个名字,于是便有了“魂断蓝桥”这一影名,让人一望可知这是部爱情故事电影。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了名字可能觉得没什么,但了解这个词语出处的中国人在未看电影前可能内心已起波澜。

“蓝桥”一词其实是个一望可知的爱情典故,美丽且富于传奇色彩。晚唐文人裴铏写有一部《传奇》,共三卷。著名的“唐传奇”正是得自于裴铏的这一书名,裴铏一生以文学名世,《聂隐娘》、《昆仑奴》等为唐代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唐代小说之所以称为传奇,便是从其名著《传奇》一书命名的。今天我们说某个故事很有“传奇色彩”,词源也正来自于此。

《传奇》里有一则爱情故事,写于唐长庆年间(唐穆宗李恒),题为《裴航》,故事的大意是讲书生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赠诗以致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见了此诗,不知何意,后来行到蓝桥驿,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此时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诗,恍惚之间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的母亲求聘云英。这位夫人给裴航出了一个难题:“想娶我的女儿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叫作玉杵臼的宝贝。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灵药,非要玉杵臼才能捣得。”裴航得言而去,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捣药百日,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允。后来裴航与云英双双仙去,非复人间平凡夫妻。

『秀才裴航于蓝桥驿遇一织麻老妪之孙女,名云英,欲娶之,妪告以须用玉杵臼为聘。后航果求得玉杵臼,遂娶云英,两人并于婚后入玉峰洞为仙。』

从此以后,“蓝桥”便成为一则爱情典故,常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苏轼写过一首与此相关的词句:“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纳兰容若也写过这样一首词:“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哀悼一场令他在绝望中苦苦相思的爱情。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关于蓝桥出处另有说法,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杂篇《盗趾》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尾声的人,与女友相约桥下,女子没有按时赶到,大水突然冲来,尾生为了守约,抱着柱子被水淹死。此桥据说名为蓝桥。蓝桥因尾生的故事而出名,后人称尾生为坚守信约的人。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

『《国策·燕策一》: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


《大鱼海棠》看过也有几年了,共工之子后土,即剧中神之围楼中的村长,在成年礼上念的那段,原先一直不解其意,但前不久我才知道,那句子原来大有来头。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出自儒家四书五经中的《仪礼》中。“五经”包含诗、书、礼、易、春秋五大经典。原是六经,但非常可惜的是《乐经》早已失传。《春秋》为一经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学经典同样一分为三,即《仪礼》《礼记》《周礼》。

这是古代贵族子弟的成人礼(冠礼)上接受的祝词,意思是说:“在这个良辰吉日里,为你加冠,表示你已经进入成年。希望你从此以后抛弃童心,谨慎地修养成人的品德,这样你就可以顺顺利利地得享高寿和洪福。

《笑傲江湖》不论原著小说还是电影视剧,估计很多人多少都有些了解和看过。如果了解中国文化,就会从『令狐冲和任盈盈』这两个主人公的名字里看出作者的用意。这两个人最后会成为夫妻眷属,令狐冲的伴侣自始至终都只会是任盈盈,而不是竹马青梅的小师妹岳灵珊。

「冲」的意思是空虚无物,如同杯子里一无所盛的状态;「盈」则是充盈、充满的意思。『冲与盈』是道家哲学里一组成对的概念,出自《老子》『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的本体是虚而不见的,其功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器已成之人, 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面对天地,总感智慧不足; 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这种功夫的作用才是无穷的。

金庸笔下的人物名字总是大有深意,从我们源远厚重的文化底蕴里借了不少用到作品中,再看一处。

《天龙八部》里阿朱与阿紫两姐妹,在名字上就可见其人物故事发展走向。朱和紫是非常相近的颜色,孔子说似是而非的东西最要不得,“恶紫,恐其乱朱也”,之所以厌恶紫色,是因为它很容易与朱色混淆。

『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孔子说:“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歪才,是怕他败坏大义;讨厌伶牙俐齿,因为这会败坏诚信;讨厌郑国的靡靡之音,是怕它冒充正统音乐;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讨厌乡愿,是怕他们冒充有德君子。』

清代诸多文字狱里某一场便与此相关,乾隆皇帝偶然发现已故诗人沈德潜在一首咏黑牡丹的诗里写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勃然大怒,下令将沈德潜剖棺戮尸。

牡丹多是朱红色,自古皆以朱为“正色”,黑牡丹显然属于“异种”,正如当时的满族人对于汉人来说属于异种一般,恰恰明朝皇帝姓朱,于是“夺朱”又有了那么一层夺取朱明王朝的意思;再有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乾隆皇帝借题发挥以兴文禁。

阿紫一心想要夺取姐姐阿朱在乔峰心中的地位,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厌憎的“夺朱”之举呢。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历代大家们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能够如此畅快的引经据典,多是因为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历史是我们的信仰,“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什么是历史?老子著的《道德经》写于两千多年前,这是历史。什么是传承,如今,我们这些后人和司马迁当年读的基本没什么差别。

所以说文化底蕴有多深厚?中国人随口而来一段引经据典可能都已经经历了很多很多个春秋。 外国人学习中文难在哪?悠久的历史,人文礼教、风俗习惯传统依旧,可我们也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丰富厚重的中国文化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每一天都还在不断学习。

她经历了很多岁月,历史非常悠久,积淀甚丰,硕果累累,值得每个中国人和喜欢中华文化的人穷尽一生去采摘,去品味。可她有疲倦的时候,当她闭上眼睛短暂的休憩一下时,杂叶与坏果汲取着她的生命力。她也曾因枝叶繁茂而被遮蔽双眼,不见天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正如基辛格所说的那样,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是啊,我有国士,举世无双。他们是她的脊梁,撑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青天一样恢宏的志气。

我相信终有一日,她将重登世界舞台,糟粕尽褪,绽放华光,她的光辉将如同我们的真理一样,可遍至日月所能照耀之地。

继续浏览内容
v2-88158afcff1e7f4b8b00a1ba81171b61_720w.png
发现更大的世界
v2-a448b133c0201b59631ccfa93cb650f3_1440w.png
Chrome
公众号:新书荒,专注好书推荐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图片,会觉得它们很有“中国风”。

这是因为它们都符合着中国传统图案纹饰之美,我们的祖先利用对称,平衡,分割,重叠,联结,组合等方法,缔造出了一整套的美学理念。

这些理念早就融入进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融进了我们中国人的骨血中,并持续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

来,回答我,下面这些图案美不美?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莲与龙:中国纹饰》,豆瓣评分 9.0 的神书!

本书选取了“莲”与“龙”两种代表性的装饰,研究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及其内在驱动。作者利用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博物馆藏品,涵盖石窟、陵墓、家具、银器、陶瓷、纺织品和书籍等多种媒介,视野宏阔,研究细致,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扩展阅读:

来感受最古典又最现代的中国文化之美。

继续浏览内容
v2-88158afcff1e7f4b8b00a1ba81171b61_720w.png
发现更大的世界
v2-a448b133c0201b59631ccfa93cb650f3_1440w.png
Chrome
知乎 官方帐号
本回答节选自盐选专栏,有助于解答该问题

从汉字就可以看出来。

「火炎焱燚」「屮艸芔茻」这几个字你会读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子一个音节。

一些繁琐的形近字,可能 99% 的同学都不认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字就是:火炎焱(yàn)燚(yì)。

火炎焱燚是一个词,用来形容火势越来越猛。火炎焱燚主要是强调一个「火」字,从第一个字到第四个字包含的「火」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表示火势越来越猛。

火,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

炎,(yán),热:炎热、炎凉,俩种说法一是气候的热和冷;二是喻人情势利,或亲热攀附,或冷漠疏远,反复无常)。

焱,(yàn),如:焱飞(火花飞舞的样子);焱悠(火花飘舞);焱焰(火焰);焱焱(光采闪耀的样子)。

燚,(yì),火貌形容火实在凶猛,也是繁荣昌盛的意思。

在火炎焱燚进入网络,走进广大网友的视线中之后,网上便出现了一首由华语男歌手张军演唱的歌曲,歌曲从头至尾都有着火一样的热情, 照应着歌名,越来越猛烈的火,难以阻挡的火。

其实,火炎焱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晦涩难懂的含义,它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因为从第一个字开始,火越来越多,所以它是形容火势越来越猛的。因此,网友也恶搞出了许多这样的词语,例如:水沝(zhuǐ)淼(miǎo),形容由小到大,点点滴滴汇聚成海。例如:又双叒(ruò)叕(zhuó),则是从日本朝日新闻网中首发,形容事情繁琐,重复发生的。

继续浏览内容
v2-88158afcff1e7f4b8b00a1ba81171b61_720w.png
发现更大的世界
v2-a448b133c0201b59631ccfa93cb650f3_1440w.png
Chrome
誰知海雨天風外,尙有鷦鷯守一枝

(文末文史哲爱好者有惊喜哦)

看了一下题主的标签,主要分布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那我这个小白就来强答一波~

先上几篇六朝赋

《春赋》 庾信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吹箫弄玉之台,鸣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酦醅。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阳春》《绿水》之曲,对凤回鸾之舞。更炙笙簧,还移筝柱。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车小苑,连骑长杨。金鞍始被,柘弓新张。拂尘看马埒,分朋入射堂。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凰。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采莲赋》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我系阔爱的分割线————————

去年日本的年号“令和”,是取自《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然而万叶集的这句其实是从张衡的《归田赋》里脱化出来的: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这是张衡所创作的一篇抒情小赋,在赋的发展史上地位颇高,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指出:“六句式,近似骈体,是张衡的首创”,也就是说,此篇文章的主角,抒情赋,在此登场(呱唧呱唧)。(这个张衡就是那个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此人文理兼修,代表作还有《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赋在赵逵夫的版本里面,光注释就426条,(东京赋也差不多),十分可怕)

于是,在张衡逝世数十年后,

中国文学的盛宴——建安时代,到来了。

大家应该都在高中时候背过,《典论·论文》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然鹅,这个《典论·论文》是当皇帝的曹丕写的。

这足以看出魏朝之于文学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经国之大业”的高度。

然而在此之前的建安七子,陈琳见证了幽并之地那“华珰玉瑶,金麟牙鹿,文贝紫瑛,缥碧玄绿,黼锦缋组,罽毼皮服”(《神武赋》)的魏武帝,阮瑀则跟着驰向赤壁战场的铁甲长戈“距疆泽以潜流,经昆仑之高冈”。(这些都算汉末)

而七子外的曹植,则用《洛神赋》,将描写女性之美的文字推向美的极致(这个就是曹丕黄初三年写的了):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魏晋抒情赋,它的艺术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唐诗宋词,然而却在诗词逐渐流行的今天,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大众忽略。

北大的张一南教授曾经就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

还有好多有意思的赋,比如晋代傅玄斗鸡都能写出来个赋

玄羽黝而含曜兮,素毛颖而扬精。红缥厕于微黄兮,翠彩蔚而流清。五色错而成文兮,质光丽而丰盈。前看如倒,傍视如倾。目象规作,觜以削成。高膺峭峙,双翅齐平。擢身竦体,怒势横生。爪似炼钢,目如奔星,扬翅因风,抚翮长鸣。猛志横逸,势凌天廷。或踯躅踟蹰,或蹀蹑容与。或爬地俯仰,或抚翼未举。或狼顾鸱视,或鸾翔凤舞。或佯背而引敌,或毕命于强御。于是纷纭翕赫,雷合电击。争奋身而相戟兮,竟隼鸷而雕睨。得势者凌九天,失据者沦九地。徒观其战也,则距不虚挂,翮不徒拊,意如饥鹰,势如逸虎。

还有嵇康《琴赋》

若乃高轩飞观,广夏闲房,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缨徽流芳。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

成公绥《天地赋》

若夫悬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烛翟,五纬重光。河汉委蛇而带天,虹偃蹇于昊苍。望舒弥节于九道,羲和正辔于中黄。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白兽时据于参伐,青龙垂尾于心房。玄龟匿首于女虚,朱鸟奋翼于注张。帝皇正坐于紫宫,辅臣列位于文昌。垣屏骆驿而珠连,三台差池而雁行。轩辕华布而曲列,摄提鼎峙而相望。若乃征瑞表祥,灾变呈异,交会薄蚀,抱晕带珥,流逆历,谴悟象事。蓬容著而妖害生,老人形而主受喜。天矢黄而国吉祥,彗孛发而世所忌。

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踟跦步趾。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

还有很重要的

陆机《文赋》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

最后营业一下,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少年国故微刊』

内有精品内容如

韩愈诗中的黑暗料理

九州中哪些通了地铁

还有一些比较学术的内容

等着你去发现哦~

继续浏览内容
v2-88158afcff1e7f4b8b00a1ba81171b61_720w.png
发现更大的世界
v2-a448b133c0201b59631ccfa93cb650f3_1440w.png
Chrome

这篇论文距今10年了,今天看到后叹为观止,相见恨晚。这样的文章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此文为转载,论文无法复制,纯手工码字,转载详情在文末。

话说龙飞凤舞

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人类历史的上古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我们现在常讲,世界上也习惯了这样的说法:中华文明5000年,大抵就是从“古中国”这个时期说起的。更有意义的是,在四大文明古国进而也就是在整个世界上,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

今年,公元纪年的2012年,也是中国人传统生肖纪年的龙年。从文化分层理论上讲,生肖纪年、龙年之类当然是大众文化层面的事情,但我们中国人、整个中华民族总是骄傲地自称“龙的传人”,显然也说明,“龙”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符号化象征的且绵亘古今、跨越时空。

“图腾”文化是人类上古时代及其以前的远古时代的思想文化滥觞期的共同文化形态。“图腾”,是借用印第安人的用语,意思是“我的亲族”。就其表证的意义而论,当晚于自然崇拜、始祖英雄崇拜并综合、融合了前者的文化要素。就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的起源、演变而言,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前身华夏族图腾的抽象化,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参照物、对应物——“凤”图腾。同样更重要的是,龙与凤都是一个想象物,按现在的说法,那是极富文化创意的。

“龙”图腾的原型是“蛇”图腾,“凤”图腾的原型是鸟图腾。这可以从记载中国远古图腾文化最为丰厚、详实的 《山海经》中得到印证。按这本书的记载,大抵中国远古传说中的诸多先祖,如盘古、女娲、伏羲、轩辕等皆“人首蛇身”,帝俊、舜、少昊、后羿、蚩尤、商契等则多为“人首鸟身”。

近现代中国的诸多学者如郭沫若、闻一多等先生都认为,蛇——龙、鸟——凤是远古、上古中华大地上诸多部族联盟长期征战、兼并融合历史图景在“图腾”文化更高层面上的曲折反应。形象地说,以蛇为图腾的部落 (或联盟) 在与其他部落的长期征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当征服了某一部落时,就把该部落的图腾移植过来加在蛇身上。

如此不断取胜不断增加,当这个剑眉虎眼、狮鼻鲢口、鹿角牛耳、蛇身鲤甲、鹫脚鹰爪、马齿獠牙的“龙”的形象完成时,一个更为庞大

的部落联盟已经形成了。同理,当“凤”这个有着鸡头、龙颈、燕颌、龟背、鱼尾的五彩飞鸟的图腾造就,也势必标志着另一个同样庞大的部落联盟已经形成。

讲“龙凤图腾”,当然可以讲出太多太多的故事与传说,但从梳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的视角说,“龙凤图腾”作为中华思想文化滥觞期的经典之作,我个人体会,至少有三个较大方面的认知意义与价值。

一是“龙凤图腾”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有深层关联。

当代的一些学者运用“人类遗传血型学”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全新角度的审视,发现并论证了中国远古时代“民族”形成过程中存在着“血缘漩涡”现象。大意是:中华远古大地上曾经存在过的若干血缘性氏族集团,从距今约1万年前的时候开始,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地域中心,发生了大规模的“漩涡式”滚动迁徙及融合重组,进而形成了以华夏族 (汉族前身)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将“血缘漩涡形成中华民族”的动态历史图景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蛇——龙”“鸟——凤”图腾演变的历史图景重叠到一起,按史书的记载和近现代学术界的说法,大抵“蛇——龙”图腾先是远古中国东部后来是上古北部部落大联盟的共同图腾,“鸟——凤”图腾先是远古中国西部后来是上古南部部落大联盟的共同图腾。《周易》上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当是对夏之立国和“商周革命”的历史隐喻,《诗经》上就直接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从“龙凤图腾”的文化理性上讲,它一方面深刻地昭示着,不但华夏民族从一开始就是多元融合的,而且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各古老民族也从一开始就是多元融合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龙凤图腾”是把始祖崇拜、图腾崇拜用“血缘加地缘的二维框架文化意兴化”了,因而,“同为龙的传人”“同为炎黄子孙”就获得了民族认同意义上的共通性。我们前面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断层的国家,

“龙飞凤舞”于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之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二是“龙凤图腾”与中国的象形文化传统有不解之缘。

龙飞凤舞,这是飘扬在远古华夏大地上的两面图腾巨纛。对这两大图腾文化思想内涵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个比较精辟的说法是中国清朝大学者章学诚的“人心营构之象”一说。这大概可以看做是中国人传统思维程式——“形而上”的最早的一个标本。我们现在的许多人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时,常爱说中国人擅长或喜爱形象思维、具象思维,疏于抽象思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象“龙”与“凤”,应该说兼得形象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意会与言传”等诸多对应性认知向度的。而正是依赖这种“一体兼得”的思维张力,“龙飞凤舞”方能与同样源远深长的“易经八卦”、象形汉字一道成为标志中国人特有的思维表现方式——所谓“象形文化”的渊薮。这里的“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即精神外化之象;这里的“形”,是“形神兼备”“形意互见”之形。

三是“龙凤图腾”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精神。

从我们前面极其梗概描述过的“蛇——龙”“鸟——凤”图腾演变史,除了前面讲到的民族自我认同 (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和象形文化外,应该还能感受到这样两种中华民族最为难能可贵的民族共同精神:一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一是开放包容、精神认可。靠着包括这两种具备根本性在内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文化史一方面能够源远流长、绵亘古今,一方面能够既博大又精深,气象万千。这应该不是一个虚妄之言。

任何一个民族的根本民族精神大抵都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时间关系,这里不便展开讨论。由于接下来要讲到《易经》、讲到孔孟和老庄,这里特别说一下中国历史上被传为美谈的老子与孔子的“龙凤会”。

据说,孔子当年曾专门向老子求教关于“道”与“德”的问题。事后说:我见到了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他用龙来形容、称赞老子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的思想。老子则说:“吾闻南方有鸟,取名为凤,左智右贤”,他用凤来比喻孔子,赞叹孔子具有智善和悦、仁德恭谦的品行。

话说 《易经》

在外国朋友眼里,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能主要集中在 3个“家”上,首推当然是“儒家”,即孔子创立、孟子光大的“孔孟儒学”;其次是“兵家”,即孙子领导的“兵法之家”;再次就是“道家”,即老子、庄子共同建立的“道家”学派。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孔孟儒学的精神旗帜是仁德礼治,专注于“治国治世”,是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的纲领性的建构;“孙子兵家”集古代中国战争智慧、军事文化之大成,在中国人眼里就是“玄武”之学;老庄“道学”更关心人世外的大千世界、宇宙自然、天文地理,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正的哲学。殊不知,无论是儒家、兵家、道家,甚而“诸子百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一个共同的渊源,那就是 《易经》。

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理念中,所谓“哲学”就是“玄学”,属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太极”“无极”境界。中国古人将 《易经》视为“天下第一玄学”,足见其思想地位之高。

《易经》是后世参照宗教文化的观念附会上去的名字。起初就单称作 《易》。“易”字是一个典型的象形、会意字,象上日下月之形,会日月变化之意,即变易。《易》的内容和功用主要是占卜问卦,预测凶

吉、成败,因此,《易》 在性质上首先是一部巫史、巫术文化的记录品。

传说“伏羲始作八卦”。到了中国上古奴隶制时代的夏、商两朝,巫史、巫术文化曾达到政教合一、无所不能的巅峰状态。近世殷墟出土的数以万片计的甲骨文又称“卜辞”充分印证了这些。“卜辞”主要

是占卜问卦的记录,“易”则是“卦辞”与“爻辞”。形象地说,二者的关系一如现在学生们的作业与作业的参考答案的关系。传说,夏、商、周三代易《易》有三个较大的版本体系。这些都充分表明《易》在古代的巫史巫术文化中是十分盛行的。

《易》是卜巫之书还可以从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未遭禁焚的事实中得到反证《汉书》上说得明白:“及秦焚书,《易》以筮术之书独不禁”。

往大一些讲,《易》在夏商周的三个版本分别称《连山》《归藏》《周易》,据说主要是因为书中的八卦分别是从“艮”(山) 卦,坤 (地) 卦、乾 (天) 卦起始的,这同时又折射出上古华夏人在巫史巫术文化大的背景下从山林狩猎文明、农耕养殖文明到“天人合一”人文觉悟的“图腾”式演化轨迹。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辨证法。

十几年前我曾主笔创作了一部 30集的反映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电视文献专题片 《跨越时空的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录》。在创作过程中,我提出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三级跳”的观点。比附这个说法,我体会中国古代的“玄学” (即“形而上”之学,哲学) 演变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三级跳”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玄学三级跳”的第一跳,代表作就是《周易》。站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和中华传统文化宏观体系“顶层设计”双向观照的高度上看,作为“玄学第一跳”代表作的 《周易》,应该说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里程碑”意义和价值:一是标志着中国上古三代巫史巫术文化登峰造极后的“盛极而衰”,一是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宏观体系以“君本为主导的人本主义”作宏大建构的开端。

这里侧重说说第一个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今天的人们能够把殷墟出土的 《卜辞》、殷商青铜礼器和那个时代的经典如 《尚书·商书》 弄清楚,人们一定会惊讶那时的中国的巫史巫术文化 (原始宗教) 之狂热之霸道之登峰造极,同时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推理:接下来的西周大王朝理应把巫史巫术文化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中国人的思想史恰恰在这个时候竟来了一个 180度的大转弯。当然,从时间跨度上,这个大转弯是漫长的,从周初到春秋历六七百年,同时也是曲折的,充满了太多的传奇色彩。

在这段充满传奇、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从周“文王拘而演 《周易》”、《尚书》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记载与阐发,到孔子删定 《周易》、老子与“春秋诸子”对“易经”的“理一分殊式”解读,《周易》 终于“涅槃重生”般地获得了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第一经典的极大升华。

从中西方历史文化比较上看,中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朝的八百多年间,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大抵都在向封建社会过渡。同时,他们大都在原始巫术宗教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神权统治的社会,即所谓“黑暗的中世纪”。与当时的西方 (主要是欧洲) 和东方的印度、古波斯的宗教兴起的大势恰好相反,古中国却奇迹般的摆脱了“封建神权一统天下”的轨道。

在接下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确实也发生过无数次的“封建造神”运动,尤其是经历过道教的兴衰消长,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强势宗教的反复冲击,但中国的“以君本为主导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体系却从来没有崩溃过,相反,却以 《周易》、孔孟儒学、老庄道学、先秦诸子共同筑起的思想文化根脉的绵绵内力将之化为无形。

概而言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易》 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就在于终结了一个历史,同时,又开启了一个历史、滋养了一个历史。终结的那个历史,如果可以称作“图腾异化”的历史,那么,开启的历史、滋养的历史,也可以称作“龙飞凤舞”的历史。因为,《周易》 的核心是“阴阳”,而龙与凤便是“阴阳”的大隐喻、大写意、大化身。

话说“儒道互补”

我们前面提到的 《周易》 作为“玄学第一跳”代表作的第二个方面的“里程碑”意义与价值,须得联系列孔孟儒学和老子道学来说,因为,《周易》 作为“第一跳”的落点是与孔孟儒学的“第一跳”合二为一的,而中国古代“玄学”的“第二跳”其实就是老庄道学的横空出世。

《周易》 由周文王所创大概是无疑问的,《周易》又在相隔数百年后的孔子手里得以删定也应该是无疑问的。这就意味着 《周易》 是当时的几代大思想家共同完成的。后世把 《周易》 改称为 《易经》,置于孔孟儒学六大经典之首,足见它在整个儒学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不独有偶。后世被同时尊为“儒家六经”的另5部,即:《尚书》(亦称 《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经》,大抵都是在西周时期成型,最终在孔子手上完成定稿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说孔孟儒学是西周时期甚而上古三代华夏多元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应该是不过份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继往后的开来。孔子自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在《周易》里就是“天命论”“天道观”和“君子之道”;在《尚书》《春秋》中就是影响中国 2000年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大宗法制度”和国家统一大业的“正统史观”;在 《礼》《诗》《乐》 中,便是影响更为深远重大的封建礼制。如果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尺度是孔孟儒学最本质特征,那么,仁、义、礼、

智、信、忠、孝、节、悌便是孔孟儒学奉献给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足以锻造“中华”之国魂与民族脊梁。关于孔孟儒学中的“儒”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代相礼之人,犹如现在的“司仪”之职。一是大学者、大学问者。这里我想按象形文化的思维方式提出第三种解释:人最需要的人。在我心目中,至少孔子、孟子是真正意义上的仁德圣贤之人,原汁原味的孔孟儒学更是真正的“人学”,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关对人对人的社会的全面的“终极人文关怀”。

史载:“孔子晚而喜 《易》,韦编三绝,曰:假我以数年则于《易》 彬彬矣”。这显然意味着孔子晚年对其创立的儒学的某些缺陷、缺失是有所反思的,只是天不假年,难以再有大的作为了。那么,孔孟儒学整体架构上究竟有哪些缺陷与缺失呢?如果站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的高度,其实答案是明确的。总体上讲,孔孟儒学也讲“道”,却主要长于治世之道、伦理之道,疏于对天道和自然之道的关注与研究。按现在的说法,孔孟儒学更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而疏于自然科学。而孔孟儒学之短又恰恰是老子道学之长。这大概是“儒道互补”能成为秦汉以后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中的一条重要脉络的最大原因。

从时间顺序上,先秦诸子,首推老子。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隐退前遗书 《道德经》(又称 《老子》),虽仅5000 字,却包容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全部立论,以闪烁着不朽光芒的“天道自然”学说竖起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继 《易》 之后第二面哲学“元”理论的巨纛,而《列子》《扬子》 特别是 《庄子》 则进一步在“道之法则”上开拓,完成了“道法自然”的宏大哲思。老子、庄子被现代的西方学者称为古代东方的先哲,想来并非过誉。

中国古代思想界、文史界一般把 《易经》《老子》《庄子》 合称为“三玄”,这当然是对它们分别所达到的哲学认知高度的无上赞许了。而在我看来,因为老庄道学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于《周易》或者说直接来源于老子应该看到的那个原初的 《易》,说老庄道学是中国古代“玄学三级跳”中的“第二跳”应该也是成立的。

玄学三级跳”的“第三跳”当然就是被现代中国哲学界视为“清流阶段”的魏晋玄学。这里的所谓“清流”,我体会也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魏晋玄学家们“越名教任自然”,一如古希腊思想家们哲学视为“热爱智慧”一般,在当时与汹涌而至的具有极高哲学水准的佛教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中,自觉地追求中国本土哲学无上的“清高”境界;另一方面也可专指魏晋玄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思想热情、严肃态度,自觉地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三大主流体系 《易》 儒道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清理”。在这两种思想文化取向的共同作用下,易学、孔孟儒学、老庄道学最高贵、最精华的哲学“元”建构第一次真正走到了一起、融合到了一起。甚至,在魏晋玄学里,不但易、儒、道是互补而共存的,中土之学与外来的佛教哲学也第一次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与“共存”。

讲中国古代的“儒道互补”,除了魏晋玄学这种最为典型的“认知模式”外,大体上还可以有三个较大的“认知模式”。

先说“儒学三级跳”与“玄学三级跳”在大时空意义上的交错与并行体现出来的“儒道互补”。如果说,《周易》 与儒学立派这“第一跳”还错综复杂地胶着在一起,那么,在西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这“儒学第二跳”之前,以“黄老学派”面目出现的老庄道学至少已有近百年的尊崇与风光;如果把魏晋玄学视为“玄学第三跳”,那么,它又先于程朱理学在宋朝时再定“独尊”这个“儒学第三跳”,在东晋尤其是大唐王朝数百年间雄踞“中央官学之尊”。史载,东晋太元年间,魏晋玄学第一圣王弼的 《周易注》 就曾正式列为国学教本。有唐一朝,中央官学规模宏大,有著名的“六学二馆”和“东西崇玄学”。其前者,即“儒学”等“六学”归礼部下属的国子监管理,而“东西崇玄学”则直接由唐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管理,足见唐时“玄学”地位之独尊。如果再往深里说,宋元明三朝,以程朱理学面目出现的“儒学”被尊为官学之首,与之并存的张王气学、陆王心学也广有市场。理学、气学、心学虽然都打着孔儒之学的旗号,但在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其实早已分不出什么是 《易》,什么是儒与道了。

再说说中国古代大众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儒道互补”,特别是“士”阶层 (相当于今天的知识精英阶层),这一倾向则更为明显。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夫们的互补人生模式,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疾俗、“身在江湖”与“心怀庙堂”也经常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和文化心态。

再说说“各领风骚”这一绵亘数千年的“儒道互补”文化意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的“风”原指先秦 《诗经》 中的“十五国风”,“骚”原指战国时期南方楚国 (今湖北省一带) 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抒情长诗 《离骚》。西历今年的 6月23 日是中国农历的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中国民间有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相传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足见屈原和他的 《离骚》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特殊而深远的影响。

站在“儒道互补”的视角,可以说,“风”、“骚”也代表着中国这一“诗国”中以“诗歌”为载体且横贯宫廷文化、士文化、民俗文化的两种思想文化追求之极致。 《诗经》 是儒家经典之一,“风”“雅”“颂”是 《诗经》 的三种基本类型。所以,“风”就是集龙图腾文化、先秦北方“理性主义”地域文化、儒家“诗言志,文载道”的文化艺术倾向等于一身的一种文化“标杆”。与前面讲过的“儒学第一跳”和“玄学第二跳”同期,屈原和他的 《离骚》则是集凤图腾文化、先秦南方“浪漫主义”地域文化、老庄道学“高尚其事,不事王侯”文艺旨趣为一身的另一种文化标杆。既然中国人讲究和推崇“各领风骚”,当然就意味着在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层面上追求“儒道互补而共荣”。

站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视角,我们似乎也可以按现在世界上广为流行的认知科学的先进理念,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中的“儒道互补”理解成某种“吁请结构”。过去的“佛教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化”,近代的“基督教中国化”,现在的“西方文化中国化”“世界文化中国化”,大概都可以看做是“儒道互补”这一“吁请结构”的某种“理一分殊”。

最后,我愿引用孔子在 《周易》 里说过的三句至理名言做结束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我体会,它们是中华思想文化从龙飞凤舞到儒道互补大流变中的三大主基调或言三大底色。

v2-b43c48d7a6eb4505248646f9cccb39c2_720w.jpg?source=1940ef5c

声明:文章为转载。这篇论文写的太好了,虽然距今10年了,应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果你认同,不妨点个赞再走。

作者:张欣毅,图书馆学家,曾任宁夏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出处:张欣毅.从龙飞凤舞到儒道互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7)

原文链接:从龙飞凤舞到儒道互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大流变 - 中国知网 (dida8.cn)

继续浏览内容
v2-88158afcff1e7f4b8b00a1ba81171b61_720w.png
发现更大的世界
v2-a448b133c0201b59631ccfa93cb650f3_1440w.png
Chrome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