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10429-be0885c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自言稚语 • 2021-04-29 13:42:36 来源:自言稚语 E441G0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言稚语(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雨令

如何做成一件事?

这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我自己也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做成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会认为这需要做事的人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有资源,还要懂得坚持。

这些都对,但都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根本。

因为在上面这类解释中有一种很明确的假设,就是「我」很重要,因为「我」这件事情才能做成。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太把自己当回事,可事实上,做成一件事,首先因为这件事是一件对的事。

因为这是一件对的事,所以即使不是你来做,也会有别人来做,而你只是恰巧在某个时间某个情境碰到了这个做事的机会,你只是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

而要把这件事情做成,不需要你把自己当回事,而需要你把自己这个工具打磨到极致,让这件事情本身引领你去把它做成。

而事成之后你收获的名利财富成就,只是你把这件事情当回事的副产品。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把真正要做的事当回事。

1

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你才能把自己的事当回事

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许知远采访了马东。

触动我的并不是这场人生的畅谈,而是在整个节目中,马东表现出来的那种看似玩世不恭却实则深沉厚重的举重若轻。

镜头落在蔡康永身上,他说——

“我其实不知道马东当初为什么找我,他找我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说,一个中央电视台做到主管的主持人,选择转战网络平台做节目,应该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吧。可见到本人的时候,却发现他并没有那么把自己当一回事。

娱乐圈是一个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可在这种环境中,马东却有一种,你没有把我当一回事也没有关系,你没有把我会的东西都知道而佩服我,这也没有关系。这一点,是我觉得很奇妙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马东就是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真正要做的事当回事。

所以,纵观整期节目,我看到马东被奇葩说辩手的戏虐和嫌弃,也看到了他与工作人员交流的诚恳和随意,更加看到了他与许知远对谈的真实和睿智。

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他不虚张声势,也不浪费精力,知轻重,明深浅,哪些重要,哪些无用,在他心里一清二楚。

所以,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有机会把自己要做的事当回事,因为他往往是那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

当许知远问马东——

“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的回答是三个“我喜欢”。

“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吗?” 

马东的回答是三个“没有”。

马东说他没有感受到新生代的冲击,相比于许知远,他更能理解和包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他没有把自己特有的想法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反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

就像他从传统媒体转战网络平台,带着的就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会愿意去拥抱变化,让自己在变化中揉碎了,熔化了,然后再锻造重生。

如此,他才有了把自己想做的事做成的机会。

2

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才能处于把事做好的状态

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都有个前提——

他先要能够让自己进入到把事做好的状态,然后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你可以观察周围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一旦什么事情找上门,他们就可以挽起袖子立马开干,而不像很多人那样磨磨蹭蹭,推了今天推明天。

所以,一个能成事的人,往往都能让自己处于把事情做好的状态。

那「把事做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说,他在给别人讲解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切身体会——

如果一周之内他每天都讲,连续讲两周,那他嘴皮子就特别利索,第一句话刚说出口,第三句话在脑子里就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总能在记忆里搜到措辞最贴切的词汇,表达得既流畅又精准。

但如果他两个星期不做这种高强度的讲解,就会很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迟钝了,说话语无伦次,有的词汇在嘴边绕,但就是想不起来,有时候比划半天手势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急得不行。

前面这种「流畅顺遂」的状态,其实就是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

在这样一种状态里,你是一个眼里非常敏感的人,总是能调动所有感官去专注眼下正在做的事情。

而「把事做好」的状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心无杂念——

你的内心井然有序,所有的念头只与当下的事情相关,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感动。

这种状态就是活在了当下,临在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无念无我」的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无念无我」的良好状态,他就能够充分发挥潜能,拥有最佳表现,最终自然而然地把该做好的事情做好。

我过去写文章,思绪总是会被各种执念所填满——我的文字有没有爆款的气质,是不是能够让我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更好,是不是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我,我的思考是不是足够深入让别人望其项背。

这些都是我的期待,我还着满满的杂念去写一篇文章,我太把自己当回事,结果就是,我下笔的时候小心翼翼,时间在这种纠结和焦虑中流逝,原本想说的话被一遍一遍地修饰,掩盖,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不管是科研,体育,艺术,工业或是互联网领域,那些真正让人惊艳的成就,往往都是在一种良好的「无念无我」状态的惯性之上实现的。

平时这个人并不起眼,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但其实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做事,一直保持着一种把事做好的状态,在一件事情上花功夫已然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突然某一天,他可能是遇到了某个机遇,可能是脑瓜里灵光乍现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然后,他就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所做的事情上有了质的飞跃。

这时候,你看到了他事成之后的光彩夺目,却从未觉察到他一直蛰伏于那种把事做好的状态里。

所以,我觉得无论干什么,都不要急于想要做出成绩,你应该先想一想,如何做到不把自己当回事,如何让自己真正处于把事情做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一直稳定在那个状态里。

因为指不定哪一天,或是好运落在你头上,或是灵光一闪,人一下子就上去了,突破了原有的圈层,事成了成就也就有了。

突然的顿悟,偶然的好运,这些都可遇不可求,等待是唯一的办法。

而当那一瞬间真正来临时,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所累积而成的那种把事做好的无念无我的状态,才能真正接住它。

本质上,把事做好的状态其实就是在生命中臣服于当下的等待姿势。

在这种状态中,你没有太多自我的念头,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你只是临于当下把握机会,去把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好。

3

臣服于当下,

你才能专注地把事情做好

当你进入「无念无我」的做事状态,你其实就是臣服于当下,把所有专注力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道家说,“你去找它,你去谈论它,你想获得它,是得不到的。反而你不去找它,你不去思考如何得到它,你就得「道」了。”

一位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情。

有个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我的人际关系很简单,朋友不多怎么办?”

这位老师看了看他,说——

“看来你很在意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简单是问题吗?

当你关系越简单的时候,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独处,而这种独处的能力往往会让你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投身于那些看起来喧闹繁杂的人际关系经营上。人其实有三四个好友就已经很难得了,人际关系一定要复杂一些吗?”

这个人听过之后,回去就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变得越来越强。

因为自身的优秀,他自然而然受到领导和周围人的重视,而很多人反而会主动跟他交流,跟他搭建新的人际关系。

当他不把自己当回事,臣服于当下的问题,把问题本身消解了,让它不再成为困扰他的问题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才变得如此唾手可得。

其实,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当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进入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流中——

在心流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进入忘我的境界,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

可现实中大部分人却无法臣服于当下,要么在工作的时候想着休假,要么在休息的时候又念着赚钱,思绪总是游走在未来和过去。

可是,过去是你此时此刻的回忆,未来是你此时此刻的想象,在我们心中,更重要的是当下,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是你能够把握的,是你可以调动自己的智慧,技能,身心去付诸践行的。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过去怎么样就好了,如果以后怎么样就好了。

但我们唯独没有专注于此时,此地,此事,无法进入到「无念无我」的做事状态。

臣服于当下,就是要放下内心的执念——

面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你要做的不是天天期待着它哪天会实现,执着于它应该如何如何,它必须怎样怎样,而是摒弃掉内心的执念和期待,让自己全力投入到当下,去做该做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好,而那些自我的功利性以及外界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则放任自流,随他去了。

当把「我执」从内心里移除,你的大脑反而能够安静下来,你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下。

而内心清明之后,那些难得一遇的灵感和思绪反而会自然地从你的内心里流淌出来,变化成你把事情做好的利器。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用「正念」这个工具来做到臣服于当下,通过练习冥想,通过长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然后有觉知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同时又对当下的一切不作任何判断,评价,只是单纯地让自己处于「无念无我」的状态。

4

「无我」之后,就是「无为」

臣服于当下,才能让你进入到「无念无我」的状态。

很多人对于臣服和放下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那是一种怯懦认命的表现。

但事实恰恰相反,臣服于当下需要一个人付出所有力量,让自己足够勇敢,坦然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臣服是一种Being的状态,让你一直活在当下,不被个人的偏爱好恶来引导你的生活方向,而是主动允许自己的生活被一个强有力得多的力量所引导,那就是生活本身。

最近因为出版公司的一些问题我的新书迟迟未能出版,我很郁闷也很气愤——

别人的书都早早出版了,我是不是落后于他人?

错过了好的时间节点,这本书会有好的销量吗?

一而再地让读者失望,他们还会关注我吗?

所有这些焦虑和恐惧让我进入了一种「我执」的状态,我想要操控这一切,我想要一切如我所愿,这时候我就没有臣服于当下,我被自己头脑里的各种念头牵绊着,无法做出选择。

当我觉察到太把自己当回事,太过于执着于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的时候,我决定放下头脑里的各种评判,调整状态去跟出版社沟通。

「无我」之后,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不去做任何事情,等待着事情自己变好。

在《臣服实验》这本书中,作者Michael·A·Singer对「无为」有一种解释:

“没有要做的决定,有的是你和你面前的事的交互。认为「我」要去做决定,是因为「我」有各种牵挂,欲望和恐惧。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放下,释怀。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恐惧,那就没有什么决定需要做,剩下的只是生活本身。”

所以,当我臣服于当下,放下内心各种执念和评判之后,我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我更愿意把出书这件事看做一件对的事,做成它靠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所有认同这本书价值的人共同的信任和努力。

所以,我试着去做到「无念无我」,臣服当下,接纳现实,把自己当作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

这时候我才能真正放下内心的欲望和恐惧,感知到他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试着与他人重新建立信任然后一起去尽力做成这件事。

而我相信,「无我」之后的「无为」,是未来做成这件事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最后的话

“当你不再需要吸引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原来需要的人事物,反而倒过来需要你。”

就像有才华有能力的导演,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拓展人脉积累资源,那些电影投资人和各种资金,剧本等创作资源反而会自然地都涌向他。

不把自己当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就会把我们当回事。

当你不把自己当回事,而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当回事,你才有机会放下内心的恐惧,焦虑,专注于此时此刻,真正地把事情做成。

作者简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学,追求自我成长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围》,重构心智的底层逻辑来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来源自言稚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