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微信10年思考的13个再思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niaogebiji.com/article-33515-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1年1月19日,张小龙出现在微信公开课“微信之夜”,分享了微信十年间,自己做产品的决策思路、设计理念。

时隔一天,也就是1月21日的今天,iOS版微信更新了8.0,也用实际表现,回应了他提到的很多创新实验,这一系列操作着实让人佩服。

关于张小龙的这次演讲,网上已有很多整理资料,我本不想追热点,但读完这篇《张小龙: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切实让我产生了共鸣,不由自主地把手放到了键盘上,在flow的状态下敲下了自己的13条思考,也借机分享给大家,看是否能掀起更多涟漪。下面我们开始:

1、相比被动完成任务,主动设定一个有挑战的目标,会让工作更有意义

龙哥提到: 完成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并且会因此动作变形 。但想象一下,作为螺丝钉的我们产品经理,有多少产品方案是自己提出的?又有多少是被迫执行领导旨意?当我们发现工作不开心,除了换个环境,是否可以更主动些,为自己而做产品?

2、做产品,最难的是选择。避免选择失误的一个好方法,是把问题抽象到基础层面,以顶层思维去做架构,能做到复用性最强

高水平和低水平的认知差距,在于是否具备顶层思维。当提及微信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不是群、不是公众号、不是朋友圈,龙哥给出的是 微信ID 。当提及做视频号第一要考虑的事物,也不是播放器、信息流、内容生态,而是 新的ID 。区别公域和私域的本质,就在于ID是否共用,这就是所谓看到了本质。

当你认知到需要以ID为基石去思考,你所能想到的,就不只是“视频号”这一个角度,而是可以延展到直播、小程序、状态等等。

3、我数了数,全篇提到了10个微信遇到的选择,以及张小龙给出的解决方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你,会如何做选择?

1)视频号用新ID还是微信ID

2)进入视频号是新建身份还是和微信身份关联

3)用机器推荐还是社交推荐

4)看分享的视频,是跳转链接,还是打开本地视频

5)长短视频是分开做,还是合在一起

6)在名片上挂精选照片,还是视频号内容

7)一屏放一条内容合适,还是多条内容合适

8)公众号关注Feed,单屏所见内容少些合适,还是多些合适

9)是做一个裂开的屏幕动画效果,还是做一个裂开表情

10)用浮窗解决断片问题,还是用未读完列表解决

4、龙哥说,视频号的机器推荐,远不如人工推荐。所以改成了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这里有个矛盾点, 如果视频号算公开信息领域,机器推荐效率应该不会低于社交推荐 。只能说视频号的ID逻辑是公开的,但消费侧仍是封闭的(入口深且零散),反向导致生产侧受限。解决方案,要么切成社交推荐,要么把消费入口完全放开(比如放在TAB上),但这样做又和抖快拉不开差异,反推回来社交推荐可能是最优选择。

5、所谓“用产品方法找到撬动点”,主要体现在策略的变更,做产品的初期阶段,策略优于功能

视频号的生死问题,是靠机器推荐切换成社交推荐解决的。龙哥总结为“ 用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这一点深以为然,尤其在产品初期阶段,如果你的功能难以和其他产品拉开差距,那策略的调整也许反而能四两拨千斤。

6、视频结构化是个有趣的思路,但有一点,结构化的视频确实便于微信流通,但也只限于微信流通。(从这点来看,我觉得龙哥有点封闭了)

正是由于iOS把文件应用化,这些文件也就变成一个个孤岛,限制了传播。而微信对视频的结构化分享,也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可以想象,按照这个趋势,微信生态的封闭性会越来越强。

7、相比而言,视频是活的,照片是死的,照片外显是虚荣逻辑,视频外显是分享逻辑(给别人看的,表达状态)

龙哥提到,如果在名片上做一个“精选照片”的功能,这些照片也许永远都不会换了。但视频则不同,相比照片,视频对信息的传达不会那么直接,需要人们点开来看,这样一来曝光压力就不会那么大,而且视频内容会更真实,人们也更愿意去更新这种真实的状态。当然,考虑到视频生产门槛还是较高,当下的微信采取了折中方案: 状态! 就是8.0大家看到的。

8、一屏里的内容数,跟命中率成反比

以这个逻辑看,大概可以推出,为什么以CTR最大化为导向的抖音选用全屏,以好友关系为导向的快手用双列。做什么选择,取决于目标是什么。

9、全屏更适合机器推荐,而关注推荐则适合单屏展示更多,尤其关注量少的用户。这个角度看,抖音的关注TAB更应该是双列。

龙哥提到一个数据。全屏后,关注的人均vv下降,推荐tab上升。即全屏后,看关注的用户有了选择困难。原因也是有关注行为的人较少,他们关注的人发出精彩视频的几率不高,这种情况下全屏展示就会降低观看效率。这也应了那句话:让用户主动选择,哪怕是关注这种一键的事,也很困难。这个结论我已经在36氪上验证过无数次了。所以关注TAB更适合单屏展示内容更多。

10、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是通过他人看到他看到的世界。这个逻辑有点像将vlog实时化,GoPro能实现类似效果。这么看来微信以后是要做智能硬件了?

11、做产品的乐趣,就在于打磨想法、验证想法,关键是这个想法是你自己想的。所以说,如果你不是通过思维碰撞,而是靠处心积虑去做产品,就没意思了。

这个思考也来源于龙哥这句话“ 做产品其实是个验证想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主动提出想法,去和身边的人碰撞出火花,将想法不断调优,最终实现出来,是做产品最快乐的时候。

12、“状态”这个功能,体现了微信想革自己的命,即提供一个降低微信下社交压力的地方。

f2MVbae.png!mobile

似乎龙哥自己也意识到了,微信上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朋友圈和IM里和人分享心情,而这些人排解压力的地方在哪儿呢? 陌陌、Soul、即刻,甚至是脉脉

所以“状态“这个产品形态,也是微信希望降低自己带来的社交压力,但我目前还不太看得懂这个功能如何发挥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13、龙哥提到,做产品,没想清楚就什么都不要做。但之前又说他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这个有点矛盾。

我个人认为,想法是要打磨的,没想清楚,就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中把问题想清楚,而不是就放弃转而想别的,这是我自己做产品的理念。

以上13条,是我对微信思考的再思考,希望也能引起你的思考,欢迎留言与我分享~

-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