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Web3.0 宏观逻辑思辨 | Odaily星球日报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odaily.com/post/514182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Web3.0 宏观逻辑思辨

区块律动BlockBeats2019-10-21

虽商业万变,但人性永恒。

编者按:本文来自区块律动BlockBeats(ID:BlockBeats),作者:FYJ,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

「除了比特币,我们一无所有。」

在区块链诞生的第十个年头,这是许多人的真实想法。

实际上,一个技术诞生了十年还没有应用落地,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信仰寒冬中,区块律动 Blockbeats 将带你穿越纷乱的表层世界,直抵行业的根源。篝火旁取暖,漫漫寒夜的尽头,就是新的黎明。

本文旨在从一个极远景的视角论述和推演 Web3.0 的顶层思维,试图说明区块链和 Web3.0 不仅仅是许多人眼中的募资话术,而是有着合理的社会和商业逻辑的大势所趋。

将聚焦于以下五个主要问题:

  • 为什么会有 Web3 和区块链?

  • 什么是区块链?

  • 什么是 Web3?

  • Web3 和区块链的关系是什么?

  • Web3 和区块链将为整个世界和每个个体带来什么?

因为笔者自身思维和知识面的局限性,在诸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点和谬误,欢迎纠正、补充和探讨。区块律动 BlockBeats 相信,Web3.0 时代必然会激发和释放每个个体的价值和潜力,one for all 即是 all for one。希望这些思考能引起更多人对 Web3 的兴趣,并投身于 Web3.0 的生态建设。

正在离地的信息世界

「简而言之,」a16z 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在 2011 年发表于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中如此写道:「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如果翻开标普 500 的历史排名,任何人都能轻易感觉到这股力量带来的变革,前十的榜单中:IBM、柯达、美孚、通用电气,这些年中一个个被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所代替。逐利的资本疯狂地涌入互联网的世界,一波又一波的泡沫后,信息世界的财富体积仍然在爆炸性增长。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Web1 时代是用户只能被动获取内容的时代;Web2 时代是用户自己创造内容的时代。而现在,很多人将今日头条所代表的推送时代称为「内容主动寻找用户」的新 Web 时代。所以对于如何定义 Web3,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方法,而笔者倾向于从更高层的逻辑来思考 Web3。

互联网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历史,却给这个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当下信息世界的资源错配已十分离谱,这严重妨碍了信息世界财富进一步的扩张。

美元「庞氏骗局」和比特币「接盘游戏」

不光是对互联网寡头的不满,在整个世界无穷无尽的通胀游戏中,投资所得和劳动所得的差距渐渐失控,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民粹主义的抬头:非常主观地,人们对于无限超发的美元和压根就没打算还完的美债的怨恨正在与日俱增。

特朗普的前幕僚班农认为,比特币是民粹主义的一部分。

当比特币横空出世,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一种无许可、抗审查、去中心化的投资品,而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通缩资产。既然在现有精英制定的规则下,永远只能被收割,为什么我们不架一张桌子自己跟自己玩呢?币圈暴富的神话从此开始。

比特币这些年确实超光速地成就了一批草根富豪。与之相对的,大多数人接了盘。

显然,比特币的投资价值取决于接盘人的数量,虽然通胀游戏注定是一场慢性死亡,但通缩游戏早在很多年前人们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就已经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笔者主观上认为,当前比特币的上限是一种强力的另类资产,它是主流世界经济体系的负面情绪映射,人们对主流越失望,比特币的表现就会越好。

Web3.0 宏观逻辑思辨
(比特币价格与贸易战关键词热度存在着某种似是而非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很多人试图为比特币带上「数字黄金」的帽子,但比特币其实并无明显的「避险属性」。)

只要不断有新资金入场,老的比特币持有者会越发倾向于屯币而不是使用比特币。再加上比特币均衡的利益博弈模型和已经越发深入人心的「价值存储」共识,变革对比特币的任何阵营来说,都是「不经济」的。认知差即是预期,当大多数的人类对比特币的认知达到统一得时候,比特币的长势也就到头了。

你不能指望全世界来给你接盘。

赛博空间的世界秩序:数据确权革命

非常容易发现的是,互联网世界的文化、道德和世界逻辑是很明显区分于现实世界的:对权威瞬间的消解(明学与六学)、对亚文化符号的病毒式传播,或者疾风迅雷的舆情反转速度(种种敏感社会事件)都体现了这一点。

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觉得互联网只是个应用入口,而非现实世界的蔓延,这严重低估了信息世界对现实世界无处不在的渗透力。

现实世界中的资源、等级、身份、权力、监管、分配等等问题,随着信息世界承载着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将在虚拟世界中一一得到映射:算力是能源,存储是土地,代码是生产资料,数字身份就是个体,而最后——「数据」将是你的「私有财产」。

Web2 是互联网的「殖民时代」。

对「流量」疯狂地扩张和掠夺是这个时代的主基调,能够在疯狂的流量扩张中将蛋糕做大,没有人会考虑「增长」以外的问题。但当互联网巨头们的战争到达白热化阶段后,扭曲的竞争和用户补贴无法获得指数级扩张,增量神话的破灭是必然的。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因为当「掠夺」结束后,还会涉及「工业化」的过程,就像收割了用户以后,还可以针对存量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压榨:算法推送、渠道下沉、社群经济,等等。

信息世界的财富想要继续扩大,对虚拟资源(数据、算力、存储)的市场化是必然的。只有让要素能够有效地流动起来,才能够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保证互联网中每一个参与者的权力,只有人人都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了观念,才会有动力参与到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建设中去。

而什么是信息世界的私有财产呢?信息世界最重要的财富当然是信息,所以个人财产当然就个人信息,也就是私有数据。

需要明白的是,权利的主张从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因为每个群体只会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从脸书发币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在「流量战争」中迅速崛起的一代,对自身的「原罪」是有紧迫感的。但很可惜:没了数据,它们就没了一切。

信息世界终有一日将脱力地心引力,在那个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有着新的制度与美德,与现实世界相互影响,交织出次世代的人类文化。事实上,已经有众多先驱之人对「代码美德」、「计算法学」和「去中心化自治」等问题探索多年。

Web3 首先便是「私有数据权革命」。

区块链:信任机器与要素媒介

让我们把视角先转到区块链:本节将使用连续追问的形式对区块链的本质展开论述。

一个灵魂之问:区块链是什么?

这是一个被无数小白无数次提出,无数大佬无数次回答的问题,但我在这里将再次对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梳理:区块链在技术特征上是一个高冗余的分布式数据库 、在功能上是个不可篡改的账本或状态机。但在最本质的抽象层面,区块链是一台信任机器,一个通过将经济博弈与密码安全紧密结合而生产数学信任的的机器。

区块链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上个问题的答案紧密相连:一个东西能产生「信任」,那区块链的作用不就是信任的作用么?所以「信任」有什么用呢?

信任的作用是简化,简化是为了提高人类社会的协作效率。个体在很多问题上不能事必躬亲,更不能事事尽调,因此诞生了「分工」和「信任」(信仰也是信任的一种,是一种超大范围内的信任机器,但会导致信仰解释权的中心化)。「分工」最终以商品和服务方式被你买单,这是一种生产简化,你信任了这个你未曾参与的过程,直接拿钱买了结果。

但注意,信任不是没有成本的。「分工」的执行者往往没有动机维系过程的正当性,因此一个收费监督的可信第三方是必须存在的。久而久之,维系在可信第三方上的社会价值会越来越大,他们在「分工」的上下游中拥有了绝大的议价空间和规模经济,并赚取了巨额的利益——这就是「机构」的起源。

In math we trust.

区块链用数学生产信任,当数学生产信任的成本低于维系可信第三方的成本时,区块链就有用了。目前看来,除了一些迟早会被解决的基础设施和监管上的问题,区块链在金融领域毫无疑问会大有用武之地。

另一个常识问题是:为什么要发币?

区块链生产信任的方法天然决定了它必须发币,网络安全和币价天生就是强耦合的,谁也离不开谁。一个去中心、无准入的系统,它纯粹靠代码设计是无法保证安全稳定运行的,所以必须在代码之外引入经济系统博弈,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激励层,即对维护系统的人给予奖励、对破坏系统的人给予惩罚。

所以可以说:发币是区块链第一个落地的应用。但实质上,区块链就是发币,发币就是区块链,所有更高层的生态都建立在这个发币系统上。所谓的信任,就是对所有权变更记录不可篡改的信任。

中本聪将链当做实现币的手段,后来很多人把币当做实现链的手段。无所谓,这只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真正重要的是,加密货币是一种网络世界原生的要素媒介:它不是传统金融世界对信息世界的侵蚀,也不是人称 Fintech 的外来物种,更不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种杂交产品。它诞生于虚无的信息世界,是赛博空间的原住民,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别。

这种原生数字代币,天生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控制他的利益方权力越分散,人们对公链网络的信赖就会越高。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有用的「信任」将使得区块链产生怎样的社会价值?

区块链天然就是金融属性的。在不同的系统设计中,Token 可以是货币、股权、期货、期权、债券,它可以代表要求权、债权、所有者权益、买权、卖权,它可以把如今市场上的所有金融产品的(甚至包括 M0)的职能全部拆解成高粒度级的契约,让整个市场的要素灵活度爆炸性增长——因为 Token 的本质就是契约。

契约数字化与合约智能化,会让整个商业社会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契约、市场、算法经济

人们常纠结于如何对 Token 进行定义,一种比较直观的说法是「可编程的货币」。实际上,智能合约和各类 Token 大可不必做任何严格的区分,因为在「可编程」这一属性的框架下,一切都只是大大小小的「契约」罢了。

如今,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 Defi 层出不穷,距离有效地使用智能合约这一「核武器」还有很长的距离。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被囊括进入互联网,终于到了今天,「契约」将绑定价值,进入信息世界。而当智能合约统治世界时,我们将有一种新的名词来描述那个时代——算法经济时代。

科斯的企业市场理论认为:在市场这一汪清水中,企业好像一块块漂浮的黄油。为什么会存在企业呢?因为市场在指导复杂商业生产的时候会失灵,人们处于对彼此的「不信任」而无法进行长期协作。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协调的角色,而监督企业管理人员的「第三方」和「法律机构」,就成为社会信任成本的大户。

智能合约有望通过代码契约的强制执行缩小企业的边界,从而降低社会的信任成本。传统商业中,个体难以承受在自由市场中不断签订短期劳务合同的风险,因此倾向于选择和半可信的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而当下,DAO 有望重组社会的协作模式。所谓「去中心化治理」实质上是算法经济时代「弱组织,大市场」思想的提现。某种程度上,Web2 时代的美团、滴滴和 bilibili 等平台已经具备了算法经济的特征,但它们仍在啃噬普通用户的剩余价值。

在 Web3 时代,基于结算层的经济激励会释放每个用户的创新潜能、基于智能合约的契约执行将把外部的信任成本降至最低、无处不在的云资源和 5G 将使得资源的调度随心所欲。

Web3.0 是依托于价值互联网政治化意识觉醒的信息世界,更高更快更强的信息技术将把更巨量的财富卷入互联网。而它们的地基——区块链,将用它与生俱来的「可编程要素媒介」,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终于,信息世界的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人们意识到,赛博空间的世界,要有法律(也许是代码),要有美德(也许是声誉系统),要有身份(可能是 DID 身份),要有治理和机构(也许是 DAO)。当然,还要有个人权益——对自己的数字身份和数据内容的所有权。

区块链是 Web3.0 的价值结算层,是一切 Web3.0 新型商业范式的原点。

Web3 技术图鉴

技术演进的规律难以捕捉,因为在工程领域,人类往往会对既有技术产生路径依赖。比如重新盖一栋楼很麻烦,不如继续在原来的楼上扩建,就算你盖好了新楼,人们往往也懒得搬家,除非老楼实没法再加层了(例如以太坊绝不是当今最好的智能合约技术,但它捕捉了最多的价值)。虽说技术实现的取舍往往难以预测,但当下 Web3 技术的抽象趋势是很清晰的:分层、解耦、模块化。

简单来说,就是各管一摊,便于组合,能加快大家的交易、开发和升级:一层管安全、一层管传输、一层管存储,还可以有不同的执行环境,等等。总之,就是分工。这一套现在在 Web2 中已经是大势所趋,容器、中台等观念,都是该思想的体现。

下面将简述一些可能的 Web3 底层技术(区块链已在前文探讨,故此处不再重复讨论)。

数据、语义、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

语义网是万维网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在 1998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发展,语义网的内涵已经十分丰富。

简单来说,语义网是用一套用统一标准来规范数据,从而减少数据摩擦,加快数据流动速度的方法。元数据、本体,或者现在爆红的知识图谱都是用来实现这套规范的标准。大致的实现方法是:为数据添加一个寻址标签,使其 Web 化,然后通过语义对其进行关联,进而使得整个信息世界的数据便于计算、管理和联动。

这几年,知识图谱渐渐成为 NLP(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个热门领域。但关于语义网是否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方向,其实一直存在争议。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在可见的五年内,云计算的商业价值将越来越大。但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未来,边缘计算将与云计算同时存在。

物联网将把全世界数以百亿的设备连入网络,即使是 5G 的带宽也无法承载如此巨量设备的数据产生速度。带宽的稀缺性将使得大量的计算和存储不得不在云下进行,「边缘」就是指本地资源协同处理体积巨大而不重要的本地信息,只有重要的东西才上传与云端互动。

边缘设备的资源是非常零散的,因此如何实现跨设备的资源调度是整合边缘算力的关键。华为的 鸿蒙系统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但当个人设备在闲置的时候,鸿蒙系统似乎无法解决这种资源浪费。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用市场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基于边缘算力和存储的网络是 Web3 资源市场的一部分。目前此赛道上公链众多,但笔者认为,在物联网尚未普及和中心化云计算还在高速发展的当下,灵活自由的边缘算力市场根本不存在落地的可能。

去中心化存储

基于 IPFS 的去中心化存储可能是缔造数据确权世界的唯一方案。

当代的数据权利格局似乎更像是当下的人类政治版图:每个互联网巨头都是国家,国家赋予每个人各种权利,但区域间的的壁垒带来的要素流动摩擦仍然限制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脚步。

信息世界完全可以领先,甚至引领世界的一体化:任何类型的数据孤岛都是对信息流动的阻碍。相比于现实中的种种全球化困局,存储的去中心化的治理问题完全是小儿科的。但即使如此,这一步仍可谓艰难——Filecoin 的「时空证明」至今难产。

去中心化存储在技术上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存储在去中性化节点中的数据的私密性和权限?虽然在存储架构上要做到去中心化,但在对数据的索引上必须有一个中心化的逻辑,去中性化存储系统中的逻辑数据库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

目前来看,基于以太坊的 3Box、Blockstack 的 Gaia 系统,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 NuCypher,还有 Textile、The Graph、dFuse 等区块链数据库系统,都是可能的存储层之上的逻辑层方案,虽然这些方案并不一定都与 IPFS 有关。

数字身份

数字身份极端复杂,甚至可以说是 Web3 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因没有中心化的身份认证,区块链系统发明了 PoW 和 PoS 这两种抗女巫攻击的方式(网络话语权锚定了算力或财力,而不是人头)。而没了基本的链外身份,基本的链上投票的问题都将困难重重,更不要提链上治理和声誉的宏大愿景了。

一个成熟的去中心化身份方案,是实现数据确权的基础。Web3 时代的身份方案主要面临三个问题:命名空间、认证方案和链外机构。

身份认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根据名称的寻址,就像身份证号与我们每个人一一对应,这种人头地址命名的唯一解释权在我们的政府手中,即我们所有人的根命名空间的解释权属于国家。这是人类社会目前唯一的有效的现实世界身份管理方案。目前的技术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似乎没有更好的思路,因此个人身份的最终确认必须依赖于国家的暴力机器背书,才能保证绝对的权威性。

那区块链能做什么呢?

区块链有望消灭商业世界中的联盟身份。Web2 时代的寡头们乐此不疲地让用户反复不停地进行 KYC,并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在生态中建立身份壁垒。想象在一个去中心化数据系统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区分的身份名称,当你需要向某种服务授权时,你只需要向根信息的认证机构索取证明,并传递给服务商进行验证,整个过程只涉及真伪验证,而不涉及任何对服务商的数据传递。基于身份的庞大数据,则以去中心化存储的方式存在于链下。

以上就是 W3C 的 DID 身份标准的大致思路:一个数字身份走天下。

ERC 725 提出了一种管理以太坊区块链链上身份的标准。由 ERC20 标准创建者 Fabian Vogelsteller 提出;uPort 是 ConsenSys 孵化的身份自治钱包,你可以使用 uPort 在以太坊上创建身份、安全登录 Dapp 且无需密码、管理你的个人信息和认证、签署以太坊交易以及数字签名文件,uPort 团队还开发有 基于 IPFS 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解决方案——3Box;不久前微软宣布了其去中心化身份方案 DID;还有 DIF 基金会、Sovrin、Coinbase 收购的 Clear protocol,等等,数字身份方案的商业图景其实非常丰富。

以上所有解决方案一旦涉及加密身份与真实身份的互动,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基于权威机构的 KYC。类似 DNS 域名这种纯粹的虚拟空间地址当然可以进行去中心化,这种权威机构的消弭是必然的。但一旦涉及真实身份,政府在 Web3 时代权力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就成了许多人心头的阴霾。事实上,这类问题的思考完全是杞人忧天:基于密码学的验证和授权系统才是 Web3 身份的设计思路——没人会监控你做了什么,但必须有人能证明你有权做什么。

真实世界的唯一标识是什么呢,指纹、面孔、还是基因?无论如何,一个有未来的区块链必须是一个有真实身份的区块链。

2019:加密行业的十字路口

今年以来,IEO、隐私、Defi、「跨链」和「分片」似乎带起了上半年的市场热度,但人们显然已经对下一个可能的革命性技术产生了迷茫。当一个个技术大饼落地无望的时候,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比特币有价值,模式币能赚钱,山寨币是泡沫,区块链是骗局。

当下是一个尴尬的时刻,技术的基础设施建在持续推进,但市场仍没有涌现出夺人眼球的新应用。无论新技术的宏图有多雄伟,但市场上的故事快要讲不下去了:增量游戏玩成了存量比烂。但笔者相信,当新技术的积累到达一个「奇点」,区块链市场会迎来下一个「我靠时刻」(FOMO)——事物的进化往往是阶梯性跃迁的,而非线性积累。

PoS 与 PoW

当下,一批顶级项目都使用了 PoS。PoW 与 PoS 的争论由来已久,但网络上却鲜有精简透彻的解读。

大部分 PoW 的最长链原则决定了它只有计算安全,没有完美安全。已经完成的交易的安全性完全取决于矿工们在其后续区块中挖矿所消耗的成本,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交易结算保证。简单来说,如果别人转给你 1 个 BTC,这笔交易在一次最长链追赶攻击的成本已经大于对你这笔转账的双花收益的时候,就在理论上安全了。所以才会有小笔交易可以快速确认,大笔交易需要等一段时间再确认的说法。很显然地,比特币的 1 确认安全性和众多小矿币的 1 确认安全性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是三个指标的博弈:币价、单块挖矿收益成本比、51% 攻击收益成本比。前两个数字十分容易获取,而比特币系统安全性最难判断的原因就在于:51% 攻击引入了太多的现实世界因素,相比于 PoS 的简单粗暴的通过市值来防止女巫攻击,51% 算力这个概念太过复杂:谁有这么多算力?租算力可行么?怎么量化设备折旧?哪里的电力便宜?每年的矿机芯片产能如何?同时,矿工与对币价的操控能力、不同矿币的设备切换和抗 ASIC 的概念也让 PoW 世界的博弈模型更加复杂——对算力进行量化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是 PoW 的「复杂系统」,算力这一复杂的外部世界因素,让所有针对比特币的分析注定是一片混沌。

你完全有权认为这种难以量化的东西成为了区块链的安全之本后,会成为一把悬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也是很多 PoS 支持者对 PoW 的攻击点之一。但换一种思路,也许混沌为这个系统提供了更强的稳健性呢?相比于 PoW 使用「算力」这一现实世界因素来抗女巫攻击,PoS 是一种更纯粹的形式系统,币价的高低和通胀的利率决定了其经济系统的博弈逻辑,而币价是一个一目了然的数字。所以可以形象化地认为,PoW 是生命体,而 PoS 是数学。

很容易得出结论:PoW 的壮大需要的是更多的矿工,因此通过公募将更多的币分散出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多数持币者根本不会去挖矿,一次匹配开发成本的私募或类似 Grin 捐赠和 Zcash 分利的方案才是团队的正途。相反,任何 PoS 链进行私募也是不可理喻的,将更多的币给少数人怎么可能实现计算上的去中心化呢?PoS 系统中只有持币才能为网络做贡献,而普通人只有通过公募或者二级市场来接盘,才能参与网络。一个在启动阶段毫无价值的网络,居然需要通过接盘才能有资格为其做贡献,这不是搞笑么?目前来看,锁仓空投和荷兰拍是 PoS 启动阶段的妥协方案。当然,如果在募资阶段使用 DAO 量化对网络的建设,既有资金指标也有劳动指标,以此来平衡代币发放的中心化,也是个理想的方案,但这未免过于困难。

可见的最佳解决方式是 PoW 转 PoS,也就是以太坊 2.0。

扩容赛道中的公链战争

目前存在的性能方案有如下几种(请注意,任意多种方案间也许可以进行组合):分片、跨链、 DAG、侧链、链下计算、计算与存储分离、超级节点。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进行扩容,有一件事已经成为了当下所有人的共识:链上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进行极致的性能优化、强大的伸缩性设计,和谨慎的使用。共识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加速,同时将不必要的计算搬到链下,并将针对不同场景的功能放在侧链。

有两个比较有趣的争论点是:跨链应该是同构(分片)还是异构?网络应该有全局安全性还是局部安全性?熟悉以太坊 2.0、Cosmos 和 Polkadot 的人应该对这个问题不陌生。想要讨论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跨链和分片能给区块链带来什么:如果说现在公链的速度是三轮车、那其实分片就是几百辆相同的高配三轮车,而跨链就是几百辆略有不同的高配三轮车。能装的人是多了,但传统互联网的大型应用需要的是一架飞机,而不是一堆三轮车。有兴趣的人可以关注下跨链互操作性的最新进展,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改变区块结构(树图和 DAG),增加侧链,超级节点,种种方案不过是为了升级一辆三轮车,比如加一个轮子变成汽车,有没有用则取决于系统资源的性价比。显然,分布式系统的资源性价比永远比不上中心化系统,所以低资源占有并高价值锚定的东西才是公链的正道。说白了,公链暂时只解决所有权状态变更问题。现在是钱(Defi),在 Web3 的时代,还会有数据、身份、存储空间、算力资源、DNS 等等。

跨链暂时没用。

世界上只有两条有用的链,比特币和以太坊。而 Polkadot 和 Cosmos 号称异构跨链,但如果不使用 Cosmos SDK 和 Substrate 开发 Zone 和 平行链(进入它们的生态),现有的链只能通过转接桥与之相连(说白了就是侧链网关中转)。所以有用的不是跨链,而是跨比特币和以太坊。

然而比特币暂时在技术上跨不了 (且社区根本不为所动),以太坊 2.0 可以根据不同 Dapp 进行定制虚拟机优化,要跨链干嘛呢?

接入一个跨链生态是一个大工程。在 Cosmos 中,系统不提供全局安全性,所以每一个新链都需要募资冷启动;在 Polkadot 中需要进行首次平行链发行。仔细想想,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只是后者用连募资都由生态给你包办了,所以你明白 DOT 的生态重要性比 ATOM 大多少了么?除了募资,每个链还要自己设计自己的经济模型,在 Polkadot 中还要讨论失去插槽后的安全性问题。

很多人只是想几个人做个小应用而已,门槛却如此之高,这怎么能号召足够多的草根开发者呢?

未来 Dapp 将会面临一个理念分叉,即 ChainApp 和 Dapp,后者部署在伸缩自如的分片系统中,门槛较低,人人都可以做;而前者只有成熟的杀手级应用才会募资上线。表现不错的 Dapp 可以为自己在 Polkadot 上用 Substrate 定制开发一条全新的链(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运营成本)。不过,目前协议层可见的亟需复杂性能优化的杀手级应用只有 DEX。

所以你看,币安拿 Tendermint 做币安链,其实所图甚远。如果币安链是一个 Cosmos 的 DEX 侧链,或者干脆就是个币安版的 Cosmos Hub,那 BNB 的场景将远不止当下。比如,抵押 BNB 上 DEX,以及基于 BNB 的各类 Defi。

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协议,未来的公链大约只有五指之数。而如果以 Web3 为宏观逻辑,很明显应该关注的是数据、存储和域名这些领域,比如 Ocean Protocol、Filecoin、Blockstack 和 Handshake 这类项目。这些基础领域全面完善的过程中,跨链操作自然会跟随发展。由于这些协议层技术之间的时代差异,跨链的发展也许会是妥协的、不优雅的、修修补补的,但这不正是工程技术的重要特征么——路径依赖。

甚至也许,跨链本身就是个特殊用例的市场,而不是以通用协议的形式出现呢?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先研究出一款足够便宜又好用的应用,它可以塞满 3000 TPS 的下一代公链,而不是越过应用去讨论互操作性。Polkadot 和 Cosmos 最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就是它们的发链工具包了,它会让链的泡沫膨胀到极致。

大浪淘沙,让我们瞧瞧谁在裸泳。

不动明王以太坊

Substrate 和 CosmosSDK 大大降低了链的开发门槛。但遗憾的是,现在的链已经够多了,而下一代的链,即使单链到达几千 TPS,其实也找不到什么除了 Defi 和 DAO 以外的应用场景(可以认为 Algorand 的荷兰拍就是一种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USV(联合广场风投)的一份内部资料判断:我们正处在 Finance2.0 和 Web3.0 之交。结合上文的论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区块链仅仅是 Finance2.0,那现在的瓶颈不过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更多有想象力的去中心化应用出现不了,实际上是没有引入其他的去中心化要素——也就是 Web3 中的去中心化存储、计算、带宽、身份和门户(DNS)。

可见的未来里,持续完善的 Defi 和 DAO 才是应用的主题。而在这个赛道,以太坊的护城河就是太平洋——200 亿美元的市值能让它慢慢拖死其他所有智能合约平台,何况以太坊 2.0 的技术在当下也是 Top 级别的。

就像传统金融机构机构入场只会买比特币一样,传统大企业使用智能合约也只会选择以太坊。隐私、预言机、链下计算和不断繁荣的企业级智能合约服务将使得以太坊在「全球结算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Web3 只需要一种价值存储工具「比特币」,也只需要一种去中心化金融系统「以太坊」,任何试图通过对标以太坊来超越以太坊的项目,前方只有一条断头路。

公链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5G、轻节点、资源市场

所有人似乎都认为 5G 会对区块链技术产生巨大影响,但具体有什么影响,却少有人能说出个一二。

5G 会让区域间的通讯速度差距被拉大。在区块链网络中,实现了 5G 的区域,其节点间的同步和共识效率会大大提高;而没实现的区域,则会给全网的性能拖后腿。区块链行业 KOL 卡咩认为,这会导致一种特定区域高准入门槛的高性能区块链的诞生(其他区域无法加入,因为带宽能力跟不上,运营节点只能一直被惩罚)。这是一种有趣的视角,但和超级节点的思想其实差不多,只是中心化程度低了一些。笔者认为,事实上,移动端的轻节点能力在不断加强,未来主打去中心化的公链将会越来越依赖移动端,而 5G 会让这类公链越来越去中心化,主打移动端的项目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节点的准入门槛当然无法让大多数落后地区也能随意加入,但大多数顶级公链为此其实已经做了不少妥协。可以预见的是,欧美和东亚地区将垄断未来的公链网络。

若要走超级计算机的路线,Solana 是下一代公链的翘楚。它甚至将存储与计算分离,使得依托于超级节点的计算相对中心化,而依托于普通节点的存储去中心化,再加上异步和并发等技术,其声称的性能能到达 5 万 TPS。按照上文对跨链的性能对比,这差不多相当于一辆超级跑车。这种性能的数量级提升,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探索。

Solana 使用计算与存储分离的方案,其实侧面体现了当下人们对链上信息的存储膨胀问题的思考。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计算计费,存储免费。而后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区块链网络里,计算是一次性的,而存储是永久性的,如果有一千个全节点,1MB 就会占用系统近 1GB 的存储空间。因此不对存储进行收费,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 EOS 将计算、存储、带宽三种资源进行了量化,提出了有多少 Token 就有多少资源的模型。事实证明,这种抵押租用模型在当时的性能下还不如计算计费模型灵活,不过几千的 TPS 让系统资源的昂贵程度拉爆,直接导致了 EOS 的 Dapp 生态崩盘。

Polkadot 使用募资拍卖后无限使用(首次平行链发行)和用多少交多少钱(平行线程)结合的资源模型;Nervos 则使用了极具野心的「存储即资源」模型,按「存多少东西」和「存多长时间」来计费,计算的问题则直接丢给 Layer2,某种程度上类似于 Filecoin 的「时空证明」;以太坊的 Gas 模型大大限制了其隐私功能的开发,因此关于如何在以太坊 2.0 的最终形态中布局各种不同的资源计费模型,社区已经在进行深度探讨。

F2Pool 创始人神鱼曾提出过「比特币算力期权」的概念。实际上,在 Web3 的世界中,如果算力和存储都成为了大宗商品,那给二者都加上一个时间维度,出现一些类似算力期权、存储期货,甚至带宽指数、网络资源基金什么的,也不足为奇。

Web3 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信息世界的市场化。自然,私有财产的确权就是第一步,也就是「数据确权革命」。

Web3 商业范式思考

基于上文的所有经验,我们不妨开始一些可行性思考。

开源应用的护城河

智能合约的开源的必然的。

只有开源才能让大家对其安全性有信心,同时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更复杂的复合合约,进而产生生态的涌现。在 Web1 和 Web2 时代,很多开源协议被无数次使用,但其贡献者们却从没拿到过一点好处。因为当下的互联网仍是一种商业服务,价值当然只会凝聚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身上。Web3 时代的互联网会是一种社会范式,区块链通过在协议层发币提供了一种奖励协议层开发者的方法。所谓「胖协议」,就是用这个协议的人越多,持有这个协议的代币头寸就越赚钱。

一个很自然而然的问题是:Dapp 的护城河在哪里?

传统行业的巨头往往难以被搅局者通过普通手段威胁到,因为重资产下的成本壁垒难以逾越。互联巨头们的无形资产则是网络效应,当人们想要转移去新应用的时候,发现根本没人没商家(社交或外卖等生活服务类)。所以没人会用一个相同代码的 Defi 仿盘,因为压根没有流动性。

这就是 Defi 产品的先发优势——市场。

那更复杂的 Dapp 呢?在 Web3 的世界,以服务为中心的互联网将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Web2 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免费的服务,收集用户的数据做分析,并通过广告在不知不觉间征用了你使用服务之外的注意力,以此实现盈利(当然,很多流量模式其实根本变现不了)。用户在不同寡头的生态中有非常高的转化成本,而在同一寡头的生态中可以自如转化,流量的垄断者几乎可以掌断所有创业者的生死。

但到了 Web3 时代,「免费服务」的模式还能继续么?

授权的世界

一个 Web2 时代的用户,通过和应用签订隐私和数据授权协议,来获得免费的服务。这完全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商业模式。

如果单纯地只思考用户是否需要获得数据的所有权,那实际上今天的任何服务商都会在获取你的数据权限的时候征求你的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也行,你就别用了。

这就是 Web3 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这个问题的反直觉之处在于:互联网寡头们不仅为你提供了服务,还提供了生态的网络效应。比如 bilibili 不仅为你提供了各种网站功能,其他用户的弹幕和内容创造也是它服务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提供了数据和内容,但数据和内容的网络效应带来的力量却被平台商攥在了手里,并以此引导用户进行享受免费服务之余的消费。

但是如果没有网络效应带来的超额利润,谁会有动力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用户体验呢?

有一句经典的语句来反向描述什么是去中心化:只要还需要登录,那就是中心化。

因此 Web3.0 是授权的世界,不是登录的世界。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家的 adsl 上网时,登陆一个网站或者信息港的时候,会自动提醒你张先生你在干什么干什么。

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移动网络下,也能直接将身份分配给设备。)

这是一种本质上的改变:现在的互联网是以服务商为核心的,用户进入一个生态,在里面享受服务并创造数据,但是你创造的东西是属于服务商的,你带不到你想去的其他生态;而在授权的世界里,用户是一切的核心,你的内容储存在你个人的网络身份中,当你想使用的某项服务需要你的一些信息的时候,你对它开放授权。同时,你可以开放并随时关闭对众多应用和服务的不同程度的授权。这种商业中心的转换,使得生态间的信息孤岛被打破,将彻底消灭流量战争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损耗,并大大提升信息世界的网络效应。

授权世界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有新的针对服务者的超额激励方式;第二,如何在塑造了用户的信息财产观后激励他们参与到信息世界的建设。

这其实就是「通证经济」的另一种解释,即网络效应的「分利」模型。网络效应的超额收益部分,应该被以某种可以量化的、相对公平的方式,分配给参与的每一个用户。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通证经济设计的本质。

如果你仍然对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的稀缺性有绝对自信,你当然可以搞一个强制授权的霸王条款。但很多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少数打通线下渠道的重资产平台,大多数互联网服务没了网络效应后,还真不存在什么稀缺性。当下各种云资源的调度已经十分方便,如果未来加入了各种去中心化的计算和存储,互联网商业的启动将变得像自媒体一样简单。难道应用层没了网络效应,就真的无法进行价值捕捉了么?

笔者认为,所谓完全的去中心化的是不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的,现实只会从一种「中心化」向另一种「中心化」转变。

去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公链系统中的去中心化分两个层面:资源去中心化与治理去中心化。

资源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因为公链网络说到底是个分布式系统,分布式就是为了实现安全可靠,安全可靠的含义就是任何局部性的网络破坏都打不倒这个系统,而不是日本的 AWS 出了点故障,整个币圈就全体瘫痪。如果一个公链系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还能够稳定运行,那它在资源上的去中心化就是成功的,才真正可以被称为 100% 可用性的世界计算机。

目前有许多人诟病 PoW 公链挖矿的算力中心化现象,而实际上计算的规模效应不可能不存在。即资源上的某种中心化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程度的问题。在比特币系统中,个人设备和专业矿工之间是 0 与 1 的差别,即个人设备挖到矿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 0。而由于比特币 10 分钟一个的出块速度,一个较强的小型矿工也许的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挖到一个块,这种规模效应造成的中心化壁垒,十分妨碍普通用户的加入。但即使如此,比特币算力在全球前五大矿池中仍没有出现一面倒的情况,如果一线矿池发生意外,立刻会有逐利的二线算力上线参与挖矿。由此可见,资源的中心化几乎太没有妨碍比特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然,未来的 PoW 和 PoS 会在资源上更加去中心化。Conflux 这种最新的 PoW 链甚至可以达到每秒 4 个的出块速度,小矿工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回报周期将大大缩短(例如:原来 1 年 1 个币,现在每个月 1/12 个币)。而以太坊 2.0 将使用根据抵押代币数量多少来分配计算任务的方式来降低节点的门槛,这种方法将把抵押的规模效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大小户不会是 0 与 1 的区别)。对普通用户更加的友好无疑将促进普通用户对网络的参与感,而更多的参与者会使得区块链网络的系统稳定性大大提升。

治理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因为治理中心化需要增设第三方监督机构,自然会导致信任成本增高,同时治理中心所赚取的超额收益会作为成本均摊到网络的每个人头上,拉低社会整体的创富效率。治理去中心化往往需要网络中存在多个互相制衡的利益阵营。

比特币在治理上是的去中心化是非常成功的:矿工、散户和核心开发者实现了微妙的权力制衡,散户看起来弱势,却可以通过持仓来用脚投票;矿工看起来强势,其实根本是一盘散沙;核心开发者看似掌握了变革的权力,其实所有人都掌握了对他们的否决权。比特币十分适合价值存储,因为任何单一利益团体都无法控制所有人的利益,所有单方面变革的努力都是「不经济」的。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几乎不可能自我迭代。不过,不迭代是价值存储的优点。

治理(去)中心化有关迭代问题,即是否有人能对系统的未来方向产生独断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在链上,将会使得系统失衡而失去区块链的立身之本。但如果这种超然力量在系统之外,将十分有利于系统的迭代升级,Vitalik 和 Gavin Wood 都是系统之外的超然之力。区块链还在蛮荒时代,所以某种程度上,这种链下的治理中心化是必要的,否则世界将止步于比特币。

以太坊较比特币在治理上稍中心化了一点,这来自于 Vitalik 在社区的超然地位。而正是因为这种地位,以太坊才有可能缓慢革新,最终完成 2.0 的蜕变。

Web2 的网络效应(数据与流量)红利是中心化的,这阻碍了信息要素的进一步流动,因此区块链的利用经济模型近乎巧合地解决了网络效应红利的中心化——理想中的 Web3 网络,谁也没法通过垄断数据和注意力来赚取超额收益。但这与区块链系统自身是否在逻辑上(治理上)中心化,或者在计算上(是否有矿场或节点商)中心化是两码事。

Web3 去中心化的本质是通过「制衡」来「分利」。因此不能完全说 EOS 这种代议制公链就是中心化的。代议制仍然是公链的一个方向,只是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请时刻注意:任何类型的去中心化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注:关于何为去中心化,Vitalik 在其 Blog 中亦有专文描述。)

拆解 DAO

DAO(去中心化治理)被认为是区块链商业版图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政治和经济本就是亲兄弟,在作为社会范式的下一代互联网中,Defi 和 DAO 自然相辅相成。

DAO 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 DAO 使用网络进行组织,因此相比于传统商业机构,DAO 可以轻易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跨区域协作。

  • DAO 依赖于基于经济博弈的激励系统,因此适合便于量化且模型简单的问题。

  • 线上交流的随意性决定了 DAO 很难进行需要强执行力的工作。

  • 智能合约「代码即法律」的特性使得 DAO 的机制难有快速变通的空间,因此 DAO 也不适用于需要灵活配合的工作。

DAO 可以理解为上文中「算法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上特点归纳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组织可以是纯算法驱动的?

这种东西其实早已存在于世——任何电子游戏都是算法驱动的。可以认为:DAO 就是连通真实世界经济系统的游戏,DAO 即是区块链游戏,区块链游戏即是 DAO。二者本不必严格区分,因为它们都是算法的孩子。

寻踪万亿市场

前文中仍未得到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实现了数据确权,没有了其网络效应带来的超额利润,谁会有动力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呢?下一个中心化的稀缺资源将是什么呢?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Web3 市场的计费模型,正在向 Web1 回归。几乎所有的区块链应用,都是计费使用。

Layer1 其实已经出现了激励创造者的方式——ICO,只需要把事情做好,然后卖掉自己的初始代币,就能赚大钱。后来人们发现,因为 ICO 会让项目方一开始就有了大量资金,比起做事,跑路或者消极怠工似乎能符合市场理性。于是后来有了交易所背书的 IEO,有了转回 PoW 的 Grin、Zcash 和 Conflux,也有像 Edgware 这种空投类型的,最后这种无疑是一种更保护投资者的方式。笔者相信,随着行业的探索,Layer1 的募资方式将变得原来越合理和完善。

但当下离奇的是,各种中间件协议和应用层的 Defi 也在发币,也许这些币或多或少有「抵押参与生态运转」、「治理」等设计考虑,但这也不禁让人怀疑:Layer1 往上如果每一层都发币,区块链也太难用了吧?

假使我们暂且认为 Defi 和预言机作为基础设施,其未来上层即将承载的海量应用让它们有底气搞一个自己的生态币。Dapp 总不能也发币吧?

所以 Web3.0 是免费的还是收费的?其主流盈利模式还会是广告(以 Brave 为代表的注意力市场化是否可行)么?基于新型的用户数据博弈模型会诞生怎样的商业模式?数据会有哪些用途,又如何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定价(比如被用于进行 AI 训练的数据,应该如何计价)人工智能应该是去中心化的还是中心化的?智能资源会是下一个垄断性的稀缺资源么?捕捉最大价值的投资窗口又在哪里?去中心化商业中投资人又该如何定位?下一个万亿市场在哪里?

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甚至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只有参与到 Web3 的建设中,在行动与反思中,我们才能找到未来的路。

无论有哪些「中心」被去除,哪些「中心」被建立,商业模式的价值捕获都离不开「抽象」二字。从「平台经济」到「流量壁垒」、从「胖协议」到「中间件」,无不是站在了逻辑的枢纽之处,将复杂的事务抽象成简单的服务,再配上可行的盈利模式和护城河,方能腾云化龙。

我们不必对过分期待区块链将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也不必在众人的否定中自我怀疑。人们总是高估 2 到 3 年内的变化,而低估 10 年后的世界。在每一代人的全盛时代,年轻的他们都会认为手中的事业正在改变世界。我们可以抱有这样的心态:区块链不会颠覆什么,它只会让每个人接受它带给世界的改变。

世界的改变无法被左右,但我们可以比别人更早一步地拥抱新世界。

变革已在悄然上演,而思考的有趣之处在于,用不变的道理去推演变换的事物。

虽商业万变,但人性永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Odaily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Odaily星球日报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