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出不起差了”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46934840453312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出不起差了”

母基金周刊·2023-10-11 02:57
求稳是各GP不约而同的共同追求。

投钱要谨慎,自己花钱更谨慎。投资人出差的前提是,经过专业判断、多方验证后,确定出差目的地有值得抢的标的,或存在有能力出钱的LP。

在一级市场全面困难的当下,出乎意料的一幕正在上演——“出差难”。

一切要从近期的出差话题谈起。

近期,有些机构开始控制出差成本,投资人的出差经费明显下降,更有甚者开始“限制”出差了。

有人开玩笑:“如今的差标到一线城市,只能住地下室了”。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的结束,旅游业爆发式复苏,出行人员增加,酒店价格随着需求增长,叠加机构降低差旅成本,对有出差需求的投资人而言,属实不太友好。

这届投资人差都出不起了

不知不觉中,“出差”这一话题变得愈发沉重。

此前,网传“有机构一个月出差经费不超过4000元”的言论在行业引起哗然,但如今来看,这并非是个例。

日前,有投资人吐槽说:“公司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其中就包括差旅,住宿标准控制在500以内,稍微去个一线城市,挑选酒店就要讲艺术了。

上述言论中略带无奈,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缩减开支成为机构不得不选的方案。

据FOFWEEKLY了解,节前就有几家美元机构,要求出差时必须填写详细申请,有明确靠谱的项目或事宜才批准出差。不仅如此,还尽量减少出差人数。

提起出差,不少从业者都是一把辛酸泪,差不得不出,必要时只能挤地下室了。

据悉,8月份,某机构投资人去北京出差,正好赶上暑期旅游旺季,连全季、桔子水晶等酒店都飙升至千元以上一间了,自家机构的差标根本无法满足住宿标准。

一方面是机构差标的降低,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复苏,酒店价格上涨,导致出差成本上涨,进而影响到出差的住宿条件。

一些投资人“差”都出不起了。

项目不行,这个“差”批不了

无论是降低差标,变相限制出差次数,还是严格执行审批要求限制出差,实际上都是机构在优化流程,降本增效

有人吐槽:自家机构对出差的审批要求很严格,就差把“没必要的差就别出了”当成标准公布出来。

过去,“投资人”被贴上光鲜亮丽、高大上的标签。全球飞、住五星级酒店、参加行业论坛、喝红酒……被项目创始人围追堵截,出席行业会议时,光收项目创始人的名片都要几十上百张。

大手一挥,经手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不在话下,投出明星项目时,动不动就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

而今,随着行业周期下行,市场动荡,投资行业的逻辑被改写,属于投资人的光鲜时刻变得渺茫。

机构面临生存空间,降薪、裁员、降低出差成本等系列问题陆续上演,究其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机构降本外,背后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是市场上优质的项目少,通过差旅成本的控制来提升出差质量,另一方面,市场下行,多数机构面临募资压力,新基金募不起来,管理费不到位,机构财务吃紧。

市场感知一级市场已降温多年,今年更甚。

据清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募资端受大额基金及外币基金募资放缓影响,新募集基金数量和总规模分别达3,289只、7,341.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0.3%、23.5%;投资端,上半年市场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达到3,638起、2,929.65亿元,同比下降37.5%、42.0%;退出端,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32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32.6%,IPO退出仍是主流。

日前,易凯资本在报告中也指出:2023年,国内一级市场新旧时代的彻底割裂成为主旋律,“投资难、退出更难”的无解局面也持续蔓延。

近期“尽调项目前缴纳1000万诚意金”事件一度引发行业热议,实际是优质项目稀缺导致的项目本身话语权更高,项目与投资人双方的角色互调,属于投资人的高光时刻不再。

机构手中余粮不多,出手谨慎的同时,也意味着对项目挑选的流程也更加谨慎,这样看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成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某机构投资经理表示:“差旅成本的降级本质是机构为了提升出差质量,但这也意味着出差频次或将减少,对投资人而言,在有限的出差中做到更完美的尽调,工作难度的确在提升。”

今日不同往昔,过去创造收益神话的时代已经结束,当下的创投行业,一半光鲜,一半辛酸。

光鲜背后的辛酸:住招待所的硬板床

无意义的出差发生在当下的投资机构身上无疑是痛苦的,但减少出差对于机构投资人而言也很难受。

某从业者表示:机构要求“没有质量的出差不要去了”,机构合伙人对出差频次较高的员工有意见,但投资人也很无奈。毕竟一次出差就确定的项目、敲定的募资堪称上青天。

比起抢项目更难的莫过于今年的募资市场。

提起募资现状,行业哀嚎一片。一方面资金端流入更加谨慎和有限,尤其是市场化LP,有些离开一级市场,有些直接下场做直投,甚至开始下场创业找VC/PE给项目注资。另一方面,还在场的LP对GP的诉求更多元,在信任基础的条件之上,还有更高的要求需要GP来满足,大部分LP选择复投业绩经过验证、过往满足自己多方诉求的GP,这也促使大部分GP被拦在门外。

尤其在当下,政策型和产业型LP站在主导地位,一边是招商引资的诉求,不仅需要GP有优质项目储备和落地能力,还要GP首先搞定一定比例的市场化资金,募资难题直线上升;一边是产业或财务诉求,要么投熟,要么与主业有较强关联性的GP,对GP的资源积累、过往的业绩和专业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多方叠加挤压GP的生存空间,募资压力更大了。募不到钱,管理费不到位,机构财务吃紧,为了生存只能自我调节。

眼下,一级市场的从业者每天都在募资、投资的路上,为抢项目,跑到三线城市的工厂里蹲点已是普遍现象,募资下乡也是常态,住招待所的硬板床是当下投资人们的标配。

有人说:绩效考核更严格,出差经费也要控制,深刻感受到了工作难度的提升。

有朋友调侃,自家机构差旅成本并没有控制,再控制就没有差旅了。

如今投资人的出差不仅鲜少有五星级酒店和商务舱,有些机构甚至“连差都出不起了”。

投钱要谨慎,自己花钱更谨慎。投资人出差的前提是,经过专业判断、多方验证后,确定出差目的地有值得抢的标的,或存在有能力出钱的LP。

周期下行,GP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过去依靠市场、政策红利赚钱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求稳是当下各GP不约而同的共同追求,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有新变化。

市场已经寒冬凛冽,要么转型,要么求变,与其焦虑和抱怨,不如积极拥抱变化,适应当下环境。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到:“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FOFWEEKLY,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