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部分投资人“怀疑”的项目,腾讯红杉高瓴都在投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110-20230107-37307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大部分投资人“怀疑”的项目,腾讯红杉高瓴都在投

“商业模式不一定通,法律法规也是空白,市场又小。”

“我也想知道它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如果你知道了记得告诉我。”当我向某知名VC的投资人梁冰咨询飞行汽车时,他如此回复了我。

2022年11月,腾讯投资了德国空中汽车公司Lilium,这是腾讯第4次为该公司注资。同月,吉利沃飞长空研制的飞行汽车“AE200”正式获得型号合格证(TC)申请受理。这是中国首张有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TC受理申请通知书。

12月,亿航智能的飞行汽车EH216在西班牙阿维拉国家警察学院完成公开飞行,并将由国家警察总局在西班牙试运行。而在两个月前,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旅航者X2也在迪拜完成首次飞行展示。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中,飞行汽车在一级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关注。但当年底我向投资人咨询相关问题时,收到的最多回复还是“怀疑”。

“噱头很大,叫好不叫座。”“直觉告诉我不行。”一位投资人甚至认为:“(飞行汽车)可能等着被市场教育。”

不过对于飞行汽车公司而言,这些质疑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何小鹏曾说:“很多人都不相信飞行汽车可以做出来,要想说服他们,只有一个方法,真正做出来并且亲眼见到。”

而现在,不论是小鹏汇天还是吉利沃飞长空,亦或是亿航智能,在产品层面造出飞行汽车已经不是难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跑出商业模式?“如果只是中东土豪国家玩一玩,老美几个州放一放”“那意义不大”。

深圳祎海恒航董事长康祎提出了另一套逻辑:“(也许)是拉品牌的科技投入。比如特斯拉搞出这个来,大幅度提升品牌科技感,间接提升3、Y这些产品的销量。分担下来就不亏。但是其他汽车公司做这个,大概率是亏的。”

所以问题甚至要回到起点:飞行汽车真的是个赛道吗?

显然,更多的投资人在等待一个确定性的回答。

超过30家机构押注14家公司

2021-2022年,是有一波飞行汽车投资潮的。

据天眼查显示,自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11月,全国有大约14家飞行汽车研发企业获得投资。其中小鹏汇天于2021年10月披露的A轮融资,系目前行业内最大的一笔投资。融资额度达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五源资本、红杉中国、钟鼎资本、GGV纪源资本、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等一众头部机构。

除此之外,像顺为资本、蓝驰创投、奇绩创坛、普华资本等超过30知名机构,也都纷纷入局,先后投资多家飞行汽车公司。

图片

飞行汽车为什么能在2021年左右开始获得资本青睐?“政策与技术”的推动是其重要原因。

对于普通消费者(乘客)而言,所谓飞行汽车就是“会飞的汽车”。而且这也是这一概念最初提出时的构想。但从产业现状来看,虽然有小鹏汇天旅航者X3这样“90%的时间都在路上行驶”的产品,但行业内所指的主要还是VTOL(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一种垂直起降飞行器。再加上以电为主要动力,就是eVTOL。与其说它是一种汽车,不如说它是一种小型飞机。

众所周知,但凡是要上天的东西,在国内都管理得非常严格。“考虑到城市规划、政府用地和地理位置隐私等问题,不会随便允许飞行器上天。”奇绩创坛的投资人对我说道,“现在北京的无人机都不能随便飞。”

但是不打紧。东边不飞西边飞。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对空域的管理都非常严格。在一些中东的沙漠城市、东南亚或者欧洲的岛屿城市,还存在飞行的巨大空间。而且过去政策不放开,不代表现在不放开;现在放开尺度小,不代表未来政策不会扩大。

2021年开始,我国关于飞行汽车的政策就逐渐松绑。时年2月,我国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从2021至2035年,推进城市群内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城市群内部快速空中交通网络”。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又印发了《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其中明确提到“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为飞行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以自2021年开始,一级市场关注飞行汽车的机构变多了。虽然在适航审定等问题上,还没有相关规章,而且民航监管部门在如何对飞行汽车颁发设计、生产批准函和适航证明上,也无从下手。但只要有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可以和企业一起探索开发。

比如,2021年底,中国民航航空适航审定司发布《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专用条件(征求意见稿)》,亿航的飞行汽车正式进入适航审定流程。又比如,民航局西南局为吉利沃飞天驭研制的AE200颁发了中国首张有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TC受理申请通知书。

这些政策上的助力,推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也让部分投资人看到了国内产业繁荣的机会。

技术也正在走向成熟。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技术集成体,飞行汽车涵盖机械、电气、材料、自动化、导航、感知、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张扬军认为,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与航空领域的跨界发展,使得‘汽车飞起来’的技术阻碍不再是难题。飞行汽车作为未来立体交通的运载工具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必昂科技创始人张峣在2022年3月接受投中网采访时就说道,“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工业级量产应用、高功重比电机的出现,这些近十年来的技术迭代,使eVTOL进入了工程创新和应用试验阶段,这是迎来资本关注的底层成熟因素。”

另外,亿航智能和小鹏汇天都在公开报道中表示,旗下相关产品已在全球多个城市完成超过10000次安全试飞,这至少在技术层面证明了飞行汽车安全行驶的可行性。

政策逐步放开和技术不断升级,让一部分投资人相信,目前的飞行汽车就像是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必然是大势所趋。

“是真的刚需吗?”

但这个动人故事并非所有投资人都买账。至少从我采访的结果来看,持保留态度的投资人更多。

“技术和政策倒是一方面,”关注硬科技和军工的早期投资人梁冰对我说道,“关键是真的有那个需求吗?”

这一问题,对于看好飞行汽车的人而言不是一个问题。吉利汽车内部的研究人员杨洋向我说道,飞行汽车的落地场景很多。譬如大型农业园区或者矿场、水利设施机构等。“一个牧场几十公里,这时候用飞行汽车,比无人机或者开车更好,因为视野更好。又譬如林场管理,根本没法开车的。”

但这种说法并不能打消投资人的顾虑。“很多场景非得依靠飞行汽车去完成?有些场景的需求未必有那么‘刚’。”

另一个投资逻辑则是基于对解决交通拥堵的期待。

奇绩创坛的相关投资人向我说道,“地面交通越来越拥堵,人们活动的半径也越来越大。随着消费能力提高,希望使用城市区域(地表附近空域)的人越来越多。”

张扬军也持相同的看法,“传统的修路、架桥和隧道等,不能有效解决交通的网络流效应问题。飞行汽车将道路从地面拓展到低空可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飞行汽车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实现陆空交通工具换乘,在交通便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数据上看,这确实是一个痛点。根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超过1400万人每日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上,其中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高达30%。而且这一趋势在一二线城市愈演愈烈,2020年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还只有27%。

“我对这种说法是存疑的。”关注汽车产业链的早期投资人施雨回复到,“一二线城市确实拥堵,但是正因为人多,不可能让你随便飞。在城市的边缘可能会开通几条线路,但主要的通勤线路很难有大量的航线开通。而且就算开通了,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也是杯水车薪。一个飞行汽车能坐几个人?”

北京中泰仁和基金的投融资经理杨淞霖也对我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飞行汽车把两个看似很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企图把两个使用场景融合。但可能最后两个场景都满足不了。”他随即向我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是超大屏手机,作为pad太小,作为手机又太大。”

同样不看好的,还有深圳祎海恒航的董事长康祎,“这个商业模式不一定通,法律法规也是空白,市场又小。”随后,康祎提出了文首那套特斯拉才能做飞行汽车的逻辑。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虽然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坚信,特斯拉推出飞行汽车只是时间问题。但马斯克多次对外宣称不看好飞行汽车,他认为他旗下的“无聊”隧道公司更有可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且不会产生“噪音和风”,更不会“掉在你的头上”。

所以,不论是VC还是PE都在等一个确定性:“肯定还是要等盈利模型跑通。可以是亏的,但前提是证明能够跑起来。”

何时跑通盈利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飞行汽车公司到底能不能跑起来?

飞行汽车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卖产品和卖出行服务。吉利沃飞长空CTO薛松柏在2022年7月做客中国交通广播频道时说道,“至少短中期不是把飞机(飞行汽车)卖给每个人,家家户户建一个停机坪,然后想飞哪里就飞哪里。更多的是B to C这样以服务形式来促进整个交通范式的改变。比如打开曹操专车预约这样一次出行服务。”

而要让一般乘客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可能还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比如第一阶段,让国外的标杆企业先飞起来。2016年,美国Uber公司首次提出“城市空中交通”(UAM)概念。为飞行汽车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未来第一家商业化运营的空中交通公司,将极大地推动国内相关政策的落地和企业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第一批这样的公司可能是传统的航空公司。根据此前媒体披露的信息,2021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巴西蔚蓝航空公司等都计划向美欧等国的飞行汽车公司采购飞行器。其数量多达上百架。虽然这些交易目前还未真正落地,但未来第一大应用场景或许是从机场到市中心的几十公里。

又比如第二阶段,国内企业先在国外飞起来。要在国内飞起来,确实困难重重。国内企业可能要走一条先国外后国内的发展道路。等到国外模式跑通,国内再开始逐步应用。

目前这条路径也正在落地,亿航智能去年初宣布与日本空中交通数字平台公司AirX株式会社合作,为其提供50架EH216系列飞行器。12月,亿航智能又宣布旗下的EH216将由西班牙国家警察总局在西班牙试运行。这些现象表明,先海外再国内策略,可能是未来国内飞行汽车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

第三阶段,则是国内市场先满足特种需求再延伸到通用需求。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用航空系主任吕人力在《飞行汽车的现实应用该从何处破局》一文中指出,未来飞行汽车的发展将经历体验类应用、公益类应用和日常类应用三个阶段。

所谓体验类应用就比如景区或游乐区运营。公益类应用包括医疗救援、消防、警务安全等。而最后的日常类应用才是居民的日常通勤。

不过等到那时,又有多少人会选择这项服务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坐一次飞行汽车到底要花多少钱?吉利沃飞长空披露的数据是,“飞行成本只为直升机的1/4。”而按照沃兰特创始人董明向媒体预测的数据,一旦飞行汽车真正实现产业化,运营成本应该只有直升机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目前我国直升机的运营成本大约10000元/小时,如果照以上数据进行推算,未来飞行汽车每小时运营成本大约为500-2500元不等。那么一次普通的城市空中飞行(10分钟),成本大约是100-500元。

这个价格现在来看依然不便宜,但未来或许能够被部分城市中产阶级所接受。

不过不得不说,短期内要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还为时尚早。因为按照赵德力的说法,要真正做到“A点到B点完全不需要地面交通”还需要“20到30年时间”。薛松柏则认为,“2030年以后,将迎来飞行汽车行业的全面爆发。”而投资了小鹏汇天的五源资本陈哲则认为,“飞行汽车的话,(需要)20年。”

根据2022年1月民航局发布的《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披露,要求在2035年之前,建立包括载人在内的无人驾驶航空交通运输系统。

所以,不论是从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看,飞行汽车商业化落地至少还需要10-20年时间。

这个时间消费者当然等得起。但为20年后的事情买单,对于部分投资者而言“还是太早了些”。

(文/杨博宇 来源/投中网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梁冰、施雨、杨洋为化名。)

网站编辑: 小川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