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是哪不好,非要抢一张“假象返回”的车票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adquan.com/post-2-31818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是哪不好,非要抢一张“假象返回”的车票

作者: 蓝色光标数字营销机构 关注

2022-08-29 10:21 浏览 · 3143

收藏(3)



本篇来源于《青眸》第十三期《假象返回》。《青眸》是由蓝色光标数字营销机构创意中心×品牌中心出品的创意议题例刊,以公共议题赋能内容创意。每期从一个热门社会议题出发,与青年营销人共同分享、一起求索。

1661740702708bb18ac4ac64e6.jpg

假 象 返 回

一、背景 / 

怀旧元年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下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倒叙生活。

前两天,b站发布了2022年毕业歌——罗大佑和易烊千玺合唱《光阴的故事》。 40年前的旋律,却击中当下的心。

 6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VR动画直播的方式,持续6个小时播放十余部经典动画片:《雪孩子》《九色鹿》《三个和尚》《黑猫警长》……让两代人仿佛回到了那些守着黑白电视机等开播的日子。 定期涌现的怀旧文化泡沫,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常常让人陷入恍惚: 今夕是何年? 

时间,悄然逆转了流动方向。  

二、议题 / 

分食怀旧蛋糕

这场“集体怀旧”,催生了文娱产业的一个新词——“怀旧经济”。 它像一块巨大的蛋糕,被切块推向市场。 

率先发力的,是影视行业。 

如果你留心观察了这段时间的综艺节目,你就会发现: 90后、80后追过的流行文化、正在借助新媒介东风,逐一翻红。 

就拿80年代来说。彼时正是香港娱乐圈的黄金年代,港乐依托与香港流行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在那个传播渠道极其不发达的年代,创下了划时代的文化普及高峰:粤语歌消弭了语言隔阂,真正做到了“入屋”,香港偶像成为潮流模板,“郭富城”头、羊毛卷红唇大波浪,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 

但随着千禧年的到来,内地经济水平崛起,由消费主导的文化中心向内地偏移,港娱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这两年,偶有余晖重现,抖音上的粤语神曲,短暂掀起过复古潮;小红书上的港风滤镜,也引得女性用户竞相模仿。这股怀旧热潮直到近期一档复兴港乐的《声生不息》出现,到达顶峰。节目中,超过70%的歌曲来自千禧年前,但“炒冷饭”的制作,仍旧不影响《声生不息》成为上半年最佳音综。 

呼声高涨的民意,指向了超强的变现能力:《浪姐3》播出后,王心凌凭一己之力,助推芒果超媒股价震荡上行,截至5月26日收盘,市值增长52.58亿元。而就在《浪姐3》开播的同一天,腾讯音乐集团上线了周杰伦“摩天轮”演唱会重映版,仅仅是这一场的预约观众数量,就超过了2000万人。

加上21号的“地表最强”,最终创造了两场加起来近1亿人次观看的线上演唱会最高观看人次记录。

看似免费,但巨大的流量为直播平台带来的后续隐形消费增值,难以估量。 

在一场场大型年代秀里,观众甘愿沉溺其中;平台则坐收渔利,否则,微信视频号也不会将罗大佑当作推广直播概念的法宝,抖音也不会将孙燕姿留作引燃直播业务的底牌。 除了影视综艺,还有很多经济形态旧瓶装新酒,向怀旧市场靠拢。 

旅游经济抓住了“怀旧旅游”红利: 北京的和平菓局、上海的1192弄、长沙的超级文和友、重庆的“重逢1980”等一批以20世纪城市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复古物件、怀旧场景如同现实版“时光回廊”,让人沉浸穿越。尽管其中的场景打造并未传承文化厚度,更像是一场讨好,但短暂的情感共鸣,已经足够换来长情的消费。 

而服装品牌、快消行业,则牢牢绑定“国潮”这一流量密码。 

2018年,中国李宁凭借复古、中国风等设计元素摇身一变,洗脱了品牌原有的“土气”印象,唤起国民记忆。“怀旧”,无疑是老国货品牌的回魂仙丹。据2018财年业绩报告显示,李宁集团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5%,达到人民币105.11亿元,净利润增长39%至7.15亿元。从巨亏31亿到盈利100亿,背后是情怀在实打实赋能。 

可以说,怀旧发挥了最大价值的“钞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习惯和经济形态。  

三、追问 / 

我们为什么怀旧?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在文章中溯源过“怀旧”的历史。怀旧(nostalgia),最早是一个医学概念,在1688年由瑞士医生侯佛(Johannes Hofer)提出。他结合了两个希腊单词——返回和痛苦,造出了这一新概念。侯佛认为,可以凭借“Nostalgia这个词的表现力来说明源于返回故土的欲望的那种愁思”。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怀旧都被等同于思乡(homesick)。一直到二十世纪后期,怀旧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认为人们在怀旧的时候,对象不仅仅是故乡,还包括故友,往日时光,他们丧失了与现实的联系,思想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直到近代,中国科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曾进行关于“怀旧止疼”的研究。他们要求参与者在翻看怀旧图片(描绘旧卡通、童年游戏或复古糖果)与更现代的图片相比时,评估他们因热刺激而感到的疼痛程度。 

结果显示:观察引发童年记忆的图片与参与者报告的疼痛感较弱有关。可见“怀旧止疼”,是有生理依据的。 

而怀旧经济兴盛和国民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怀旧”并非某个当下的产物,每一个时空,都有对过往的精神对话和浪漫牵绊。

2008年,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罗大佑组成纵贯线乐队,并登上2009年央视春晚;此后,王菲在春晚唱着《传奇》复出,小虎队三人也在春晚重聚,这些“怀旧事件”,无一不是当年的热门事件。 

但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彼时的“怀旧”尚未形成普世现象,它是偶发性的、碎片式的。但在2022年,怀旧却迎来了一场集中爆发,成为群体性的精神症候。 至于病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娱乐消费的贫瘠 

80、90后总爱戏称我们的童年是众神打架的年代,好歌不断好剧频出。但2010年过后,体感文化环境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互联网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加短平快的传播媒介,却总觉得优质作品欠奉。 “偶像”的意义在逐渐失色,新生代爱豆只能掀起年轻圈层的小范围自嗨,再难有昔日的国民度。营销至上的创作环境,造就了文艺市场的虚假繁荣。我们在层层迷雾里只能感到有娱乐养分的贫瘠。 此时,“怀旧”带着昨日荣光,在今天洒下余晖,自然就成了观众的首选。

90后的告别时代 

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处在新旧两代人交替的节点上。第一批90后走向30岁,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上成为顶梁柱,而第一批00后也正式走向社会,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话语权的交接中,必然出现舆论的交锋。 对于90后而言,世界变成了陌生的样子: 我们熟悉的演员淡出荧幕,熟悉的歌手不再发歌;甚至很多陪着我们长大的人事都在离去。2020年,吴孟达离世时,曾有一条评论说:这是90后的告别时代。我们正在飞速地失去当下,因此,“怀旧”变成了一场精神拾荒,90后在拼命抢夺所剩不多的话语权。 

疫情下寻求安全的精神补偿 

博主@康堤will 说:在疫情当下,“现实生活令人目不暇接,‘ 非必要’的内容创作很难得到完整沉浸的注视,我已经没有心理余地去容纳‘ 新的故事’,去望向他者了。” 对于观众来说,选择一部老剧,一张熟脸,会让自己感到熟悉、安全,认知和情绪消耗可以降到最低,我们获得是完全放松的体验。 而“新”则意味着不确定性,当现实的倦怠感反复来袭,我们无力去了解那个与“我”、与“眼下”毫无关联的世界,日常的戏剧性与荒诞性压倒了一切,现实的烈度太强了。怀旧代替尝鲜,跃升为最“安全”的精神依赖。 心灵深处的隐痛,和时代的阵痛,在这一刻一并发作。

怀旧者都是高浓度情感需求者,我们甘愿服下“怀旧”现实止疼片,去避开糟糕的生活体验。  

四、观点 / 

流行失色,文化失格

“怀旧经济”被视作一场对现实的短暂逃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免令人担忧—— 怀旧盛行,也就意味着当下文化创作的乏力。 而这一切的成因,也不免令人悲观。 

回顾历史,每一个黄金年代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就拿80年代的香港来说,举世闻名的贸易港湾,自然在文化孕育里占尽天时。当时香港电影产量高、产值也高,总产值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邵氏、嘉禾、新艺城、银河映像等知名电影公司百花齐放。 但在金融危机后,香港娱乐产业原始资本大量流失。1992年后,香港电影票房断崖式下跌。此后,又迎来台娱资本冲击,内地全面崛起,港娱黄金年代一去不返。

而疫情以来,文娱市场更是陷入了共同体般的凋敝命运—— 视频平台S+项目缩减,横店开工剧组寥寥无几,许多综艺无冠名无赞助,直接“裸播”……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创已不合时宜,守旧才是一张安全牌。 

舆论环境也竖起了高压线。 二十年前,电视荧屏还不乏对各种敏感话题的探讨——性少数群体、亚文化、情欲,都被开放包容的姿态,容纳其中。但在今天,公共话语空间不断收紧,言论处处是雷区,激进的思潮难以涌现,对于创作而言,也是致命打击。 “复古潮”的背面,是新的故事无法涌现,流行文化被淘洗过一遍又一遍,短暂地回光返照新旧博弈之间,流行走入彻底的困局。 

观众的精神需求被不断切割分散,文艺创作的必然性受到了根本质疑—— 我们是否还需要目视当下的表达?我们是否还需要与时代同行的记录?如果批评无自由,赞美是否还有意义?如果碎片式的奶头乐就能抚慰人心,我们还需要严肃的、客观的、深刻的表达吗? 当创作必要性被质疑时,创作便成了枯木。 文化贫瘠可以被“怀旧”粉饰,被“复古”包装。但无可否认,时代丧失表达力,是一件可悲的事。 

我们都该对抗腐烂,而非甘于沉寂。  

《青眸》发刊词

青眸,是一场看见藉青年视角,

每期一个社会议题为青年营销者打包一些内容素材与观点

青眸,也是一个追问做创意,做内容,还有更多意义

安静地观察周遭世界,陪伴和温暖一些人

除了是份工作,它能否也是藏在口袋的一颗糖果

蓝标数字创意中心 × 品牌中心

注:本文系广告门企业用户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作为该用户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