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净利润首次下滑,但市值已蒸发千亿:泡泡玛特还能浮起来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internet/2022-08-27/doc-imizirav9981545.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净利润首次下滑,但市值已蒸发千亿:泡泡玛特还能浮起来吗?

  8月25日,潮玩盲盒零售商泡泡玛特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自2020年12月上市以来,泡泡玛特净利润首次下滑:净利润3.33亿元,同比下降7.2%;经调整后净利润3.76亿元,同比下降13.5%。此外,期内收入虽仍有33.1%的上升,但较于巅峰时期超过200%的增幅,还是疲态尽显。

  更应引起关注的是,截至8月26日周五收盘,泡泡玛特的股价为19.880港元/股,总市值仅剩272.8亿港元。而其2年前在港上市时,市值最高曾飙升至近1500亿港元,每股价值106港元。从市值千亿到市值蒸发千亿,市场正迅猛撤回对泡泡玛特盈利能力、商业价值的期待。这中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先寻找此次半年报里净利润下滑的答案。据泡泡玛特在财报中解释,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毛利率下滑;2,以雇员福利为主的销售、行政开支上升。

  毛利率方面,由于原材料、模具、人工成本均有增涨,且潮玩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有所上升;疫情促使公司在上半年提高了促销活动的频次,上半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9个百分点至58.1%。这也是泡泡玛特毛利率首次跌破60%,延续了2019年至2021年的三连跌(从64.77%--63.42%--61.43%)。

  据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透露,虽然已经取消掉销售方面的一些附带活动,但渐变色、植绒、软胶之类的新工艺仍在持续带来采购成本的上升。泡泡玛特的7月毛利尚未出现明显好转,只是“没有低于上半年的58%”。同时,公司也已将全年毛利控制的目标调整为了“58%以上”。

  有意思的是,上半年泡泡玛特收入增速也有所放缓。这不仅是受到线下渠道因疫情无处发力的影响,还遭遇了线上渠道流量结构变化的冲击。相关管理层表示,目前有一部分流量“从天猫转移到了抖音”,这为泡泡玛特在不同线上平台进行差异化运营带来了挑战。

  对于泡泡玛特及其关注者而言,财报中还有另一个数据需要关注,那便是存货周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128天增加到了160天;6个月内的存货占比是73%,自主产品的存货占比高达82%。换句话说,每卖出的一个产品,都可能已经在仓库里待了接近半年的时间。

  另据管理层表示,对于一年以上货龄的产品,泡泡玛特还会对其进行减值。上半年的减值总额超过800万。

  存活周期的拉长、存活减值的增加,或许能为窥探泡泡玛特市值蒸发千亿的原因拉撕开一道小小裂缝。是Molly们不受宠了吗?

  和泡泡玛特旗下产品对比的话,Molly无疑依旧是头部IP。无论是从产品收入规模还是同比增速来看,泡泡玛特原创IP(由PDC /Pop Design Center推出)代表小甜豆,和财报中提及的3个头部IP SKULLPANDA、 Molly和Dimoo,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上半年,SKULLPANDA系列和PDC小野系IP之间的收入差距最大,为4.269亿元(4.618亿元减去3490万元得出)。

50f5-07538123acd5e1d28a3f539049f9d271.png

  小甜豆、Bunny、HIRONO小野为PDC原创IP。

  但如果将Molly和全球IP对比呢?维基百科统计过2021年度“全球最赚钱的50个IP”,其中价值最高的是诞生于1996年的“精灵宝可梦IP”,从任天堂的宝可梦游戏中孵化出来,总收入高达1090亿美元。收入来源包括了衍生品授权、电子游戏、票房、家庭娱乐、指南、主题飞机等等。排名第50的是游戏IP堡垒之夜,诞生于2017年,总收入达108亿美元。

  在该榜单的基础上,让我们回到IP本身谈商业价值:1,变现能力强的IP,多由游戏、动画、漫画、电影、小说等文化媒体孵化而出,有故事,有世界观。换句话说,直到今天,还没有单纯因为设计风靡全球、长盛不衰的强大IP。2,实物商品贩卖并不单一构成IP商业价值的全部,还有IP即文化产品本身、授权费收入等等。

  如此看来,泡泡玛特想要在自家知名无故事IP的基础上打造乐园、游戏,不仅有些根基不足,甚至是本末倒置的。同理,毕竟迪士尼也是在近100年前先拥有了米老鼠,才有了2021年乐园里的玲娜贝儿。

  此前,泡泡玛特创始人、CEO王宁曾在公开采访中提及,泡泡玛特的逻辑类似于“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 虽然没有故事,但泡泡玛特希望潮玩能引发共鸣。这本质上意味着它需要有象征时代的元素存在。大眼睛,小嘴巴,不同颜色的套装,又究竟能组合成多少种“易激发起情感”的可能呢?

  2021年泡泡玛特推出原创IP小野系列,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在宣传时用上了“跋山涉水、寻觅、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漂泊、方向、无力……”等直白的形容词。不过,这看起来更像是立了一个人设,而且是相对扁平地迎合了Z世代青年普遍缺乏的一些东西,如自我认同啊、工作生活的稳定啊,等等。而不是孵化了一个故事。难免让人有画蛇添足之感。这也就又引出一个问题,如果泡泡玛特一直不通过孵化故事来树立IP(或者通过不了),那只能不断投入成本,不断提高新IP收揽的速度?泡泡玛特的更新节奏是否能满足消费者审美快速迭代的需求呢?

  好在目前看来,泡泡玛特在海外渠道的平稳发展,还能为它决定是否深化IP争取多一些时间。

  泡泡玛特海外销售的表现是明朗的,线上、线下均衡发展。其中,零售店为所有销售渠道中收入最多的,总额达到3480万元,同比增长1277.4%。截至2022年6月30日合计零售店11家,同比增加了9家零售店。线上销售方面,官网为主要渠道,而亚马逊为增速最快渠道,同比增长达1093.2%。

  但是,IP是否有故事,或许将更长远地决定泡泡玛特能否有新故事。当泡泡玛特坐拥千亿市值时,以上发问还可以用标新立异来回应。像迪士尼通过故事来塑造IP,在有其过时性的同时,却也见证了企业是如何经百年不衰的。而当今日,泡泡玛特在港市值缩水至不到1/5时,先前的独特性已然化身为一簇利箭:

  关于好故事,泡泡玛特究竟是不想写,还是写不出?

图源:泡泡玛特
图源:泡泡玛特
广告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