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一)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antkillerfarm.github.io/ancient%20china/2015/10/21/north_south.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近书荒,偶然看起了黄大仙的《边荒传说》,再延而伸之,将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读物也过了一遍。于是忍不住手痒,推出此篇人物志,也算是读后感吧。

三国 Vs 两晋南北朝

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实际上真正为大家所乐道的,不过是从黄巾起义到诸葛亮去世之间的50年。对现代人来说,这种结果无疑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但从真正的历史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倒因为果了:是先有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然后才有罗贯中将之集为《三国演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却唯独这五十年这么火爆呢?

1)乱世。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乱世无疑是最能提供素材的地方。不独中国这样,外国也差不多。比如日本最出名的历史剧——大河剧,其剧本几乎全集中在源平、战国和幕末这三个乱世。可能只有德川吉宗是个例外,那是一个治世的中兴之主。

2)对手戏。一边倒的虐菜,肯定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戏来的精彩。比如都是乱世,东汉刘秀的故事,显然就不如他的祖先刘邦来的精彩。刘秀的风险主要是在给人打工的阶段,一旦自己当上老板,天下就注定是他的,因为他的对手没有一个能成器的。但个人以为,刘秀的能力并非如石勒所言,不及刘邦。刘邦要是没有三杰相助,几乎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秀文武全才,云台二十八将不过是跟对了老板而已,没有他们,换另一拨人刘秀也照样可以得天下。

3)时间跨度。50年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长度。太短,则没有太多故事,太长的话,又会导致人物注意力的分散——往往上个故事的主角,活不到下一个故事。当然人物注意力不完全和时间成正比。比如五代十国,加起来也不过53年。但是皇帝朝代走马灯似的换,照样会让人注意力分散。当然,这个时期也有不变的东西,比如宰相冯道,历四朝十帝,还外加外族的契丹皇帝,真是前无古人,后面也很难有来者。

从这三个标准来说,三国故事的后半部分(234年~280年),实际上也不是那么精彩了。比如刘禅被视作低能儿,但其实他在诸葛亮死后,又当了29年皇帝,这比诸葛亮的政治生涯(207年~234年)还长。但多数的读者恐怕是感觉不到这一点的。

至于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由于没有评书的存在,基本上多数人的知识,也就止于中学历史课本了。话说中国的评书艺术,最热衷的当属三国,其次隋唐、说岳、楚汉、东周,再次残唐、英烈、光武,好像就没两晋南北朝啥事。勉强算算,也就一个《续三国演义》这样的烂作,还只写到苏峻之乱就完了。

本人物志的目的,是以人物为纲,提供一些比课本稍多,但还达不到入门级的内容。想要入门,又不想读二十四史的话,可以看看蔡东藩先生的书。

阳谋的代表人物。羊祜的战术能力,其实是不如对手陆抗的,西陵之战被后者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于是不得不采用怀柔的阳谋。但阳谋之所以称为阳谋,实在于即使你知道对手的招数,还是没有办法破解。陆抗吃羊祜送的药,未尝没有试探的成分:如果他中毒,不是刚好可以揭穿羊祜的伪君子面目?但是什么也没发生,于是最终还是羊祜笑到了最后。司马炎将灭吴首功记到羊祜头上,那是一点也没错的。

天下一统后的十年,除了石崇和王恺斗富之外,并无值得记录的人物。后面的八王之乱,更如一批跳梁小丑上蹿下跳,那叫一个乱。读了好几遍书,还是搞不清谁杀谁。

然后,终结者来了。虽然成汉的李氏兄弟揭竿要比刘渊更早,但论影响力,还得是刘渊。刘聪、刘耀、石勒这帮悍匪都是他的小弟。他是十六国中的第一个牛人。他的势力完成了生擒两个皇帝的壮举,这个记录直到800年后,才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追平。

而且他也是北方各路叛军名义上的领袖。这个殊荣,在两晋时代,只有他和苻坚达成过,石勒还差了点儿。

穷孩子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刘邦好歹还一亭长,这哥们就一奴隶。

胡人内迁,主要是拜黄巾起义之后,中原人口锐减所赐,曹魏政权曾大量招募胡人屯田。同时各种奴隶贸易也很繁盛。经过百年的移民史,到八王之乱时,山西、河北等地已经严重胡化了。这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打下了人口基础。

石勒所建立的后赵政权,占有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十六国中仅次于前秦的强大政权。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南北对峙的第一次预演。其气度、勇猛、战术均是第一流的人才,但战略上非常仰赖张宾。个人认为,没有张宾,仅凭石勒,是斗不过刘秀的。

张宾、王猛、崔浩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最杰出的谋臣。张宾、王猛皆是寒士出身,又都是有大志向和大才干的人。这在当时重门第的南朝来说,绝对没有施展抱负的空间。崔浩虽然是北方高门士族出身,但此时北方变乱已久,华夷之辨反不如初期那么严格,其次南朝还有个臭毛病:都是高门士族,先南渡的瞧不起后南渡的。因此崔浩为北魏效力,也是不难理解的。

边荒集的创建者,流民武装的祖师爷,“闻鸡起舞”、“中流击水”等典故的发明人。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通俗点说,就是平原地区的富户修筑的中式城堡。在刘渊、石勒的年代,胡人虽然抓皇帝,如探囊取物,石勒甚至还曾经攻下过江夏,但总的来说,并不能有效控制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大片区域。因此北方士族的坞堡,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

黄大仙笔下的边荒集,当是以坞堡为原型所写。坞堡的历史延续很久,直到民国时期,仍很常见。最有名的当推台儿庄,城墙近十米厚,虽以日军矶谷师团之强,仍折戟于此。

祖逖的主要成就,是统合坞堡,招徕流民,形成了一只强悍的军队。这个招数在800年后,被宗泽学了去,成为了女真人的克星。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也惊人相似,都是壮志未酬而亡。在他们的灰烬上,诞生了冠绝当世的流民武装——北府兵和岳家军。

勇猛的将军,残暴的君主。其统治后期爆发严重危机,坐拥北方最强实力,却先后东败于慕容皝,西败于谢艾。估计再多活几年,怕是要不得善终。

有勇无谋的另一个吕布。最为后人记得的,恐怕是他的“杀胡令”。

十六国第一名将。他为人外圆内方,用兵外松内紧(他的军营从外面看,守备十分松懈,但从未有人能因此占便宜);慎杀,而不惮杀,是极少数杀人无数,但却深得民心的胡人政治家,气度功业都是超一流的人物。他虽然不是前燕的皇帝,但却是前燕政权的灵魂。他在,则强如苻坚王猛,也只有闭关防守的份儿,他亡,号称当时最强的前燕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多次出现三国对峙的情况。不过和三国时期曹魏独霸北方,蜀吴分治南方不同,这时的三国对峙是南朝(这里是广义的南朝,泛指永嘉之乱到隋统一全国之间南方的各个汉人政权,以下如无特殊指出,均采此意)独占南方,而北方以潼关为界,划为东西两大阵营。这种对峙的多次出现,事实上形成了江南豪族、关陇豪族和河东豪族三大士族集团。

第一次三国对峙是东晋、前赵、后赵对峙。

慕容恪时代,是第二次三国对峙:东晋、前秦、前燕。

桓温(上)

由于一本叫做《世说新语》的笔记小说,让我们对南朝风流人物的认识,其实超出北朝不少。且桓温本人活的比较久,和他打交道的人物自然非常多,因此这里将桓温的人物志分为两部分,中间插入一些别的人物,这样好看一些。

上面这些个都是活跃在北方的人物。同时期南方的东晋汉人政权,实在乏善可陈。王导号称名相,不过仅能偏安东南。而且他兄弟王敦,还做了叛逆,给国家以极大的损失,并首开荆州军阀左右朝政的恶例。其他如陶侃,内战勉强还算内行,但也就是一个土财主,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远不如温峤那么无私。但后者的能力又实在有限。

桓温的出现,结束了东晋外战无人的状况。他刚出道时,东晋的疆域,实际上和南朝陈是差不多的,算是南朝的第一个低谷。

桓温的人生轨迹和曹操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官宦出身,早年均抱着匡君辅国的志向,并不是生来就怀篡逆之心。桓温甚至还做了晋明帝的女婿。

桓温的第一个成就,是入主荆州。在东晋门阀割据的时代,荆州是个很特殊的地方。一方面,荆州居于长江上游,是江南连接西蜀的通道,同时也是拱卫江南的屏障,其军事实力向来居于各州之首。但另一方面,由于离首都过远,政治影响力反而十分有限,传统意义上的江南高门,实际上是不大瞧得起荆州士族的。因此,荆州的当权者,当个军阀容易,统一南方却难比登天。这从王敦、桓玄叛乱的失败就可以看的很明白。

桓温的前任荆州刺史庾翼,就是个想将权力世袭下去的军阀。但桓温毕竟不是桓玄,他的行事虽然不守规矩,但绝不是个莽夫。他携谢奕、刘惔入荆,以江南豪族势力压服庾氏家族,兵不血刃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桓温的第二个成就,是消灭成汉。这是永嘉之乱以来,第一个亡于东晋的十六国政权。实际上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在大多数时间,由于内部相对统一,仍然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政权。十六国中有相当一部分国家都是直接或间接亡于东晋。

桓温率军入蜀,时人大多认为桓温难以成功,唯有刘惔认为可成。有人询问原因,刘惔说:“桓温赌博的时候,如果没有十足把握,就不博。因此伐蜀必成,但恐怕桓温最终要专制朝廷。”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