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百济神州,“跌跌”不休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20127-36700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百济神州,“跌跌”不休

为了填平亏损的“坑”,成立的11年里,百济累计获得了超过700亿元的融资,堪称医药企业中的“融资机器”。

最近几年,在医疗健康领域,高瓴可以算是最活跃的国内投资机构。

从2014年到2021年的七年间,高瓴相继投资了创新药、医疗器械、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投资金额超过1200亿元。

在高瓴布局的医疗健康版图中,创新药是占比最高的板块。而在投资的众多创新药企业中,百济神州(以下简称“百济”)是高瓴最喜爱并一直持有的公司。

自2014年A轮起,高瓴已经参与了百济的8轮融资,是百济在中国的唯一全程投资人。最新的F13文件显示,百济也是高瓴2021年三季度美股的第一大重仓股。

在中国诸多药企中,百济可以说是一个“异类”的存在,它是国内首家实现“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是一家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的企业,靠“烧钱”助推企业前进的模式,让其累计亏损超过300亿元。

而为了填平亏损的“坑”,成立的11年里,百济累计获得了超过700亿元的融资,堪称医药企业中的“融资机器”。

以至于三地上市的壮举也被不少人质疑是为了“圈钱”。2021年12月15日,百济在A股科创板上市,开盘遭遇破发,当日股价下跌16.42%。

此后,百济的股价一路“跌跌”不休,截至发稿前,百济在A股市值为1575亿,距离最高点的2200亿,其市值已经蒸发了625亿左右。

创新药光环下,三地投资者支持中,百济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千亿市值又能否持续?

科学与商业的结合

百济的创业故事,是典型的“科学家+商人”模式,主要由两位创始人王晓东和欧雷强共同开启。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河南新乡,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前往美国留学,拿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师从两位诺奖得主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5年,32岁的王晓东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从事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在此期间,王晓东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对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王晓冬应邀回到国内,创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的职务。

次年,因为在细胞凋亡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41岁的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获此殊荣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也是美国科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之一。

出身于美国匹兹堡的欧雷强履历同样十分光鲜。他从商经历丰富,早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麦肯锡担任了5年的商业顾问。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和中国企业有了广泛接触,对中国有了深刻的了解。

2005年,欧雷强在北京成立了从事医药研发外包(CRO)的保诺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就在王晓东创办的北生所附近,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

2009年,罗氏制药以每股95美元,总计46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美国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基因泰克44%股份,加上之前拥有的56%的股份,罗氏将整个基因泰克收入帐下。这也让欧雷强十分心动,看到生物医药行业广阔的前景。

2010年,经朋友介绍,王晓东和欧雷强在美国旧金山的一次聚会上结识。此后,在两人多次长谈后,最终决定创办一家中国版的“基因泰克”。

2010年12月,王晓东和欧雷强共同创办的“百济神州”在北京市昌平区成立,公司名释义为“百创新药,济世惠民”。而英文名称Beigene,直译就是“北京基因泰克”。

在新公司里,王晓东和欧雷强利用各自所长,分工明确。身位科学家的王晓东,专注于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技术,而擅长商业的欧雷强则负责公司的市场和运营,一对黄金搭档就此开启创业征程。

创建之初,百济就确定了“高举高打”的战略。无论是研发方向,团队组建,还是实验仪器配置,百济均拉到了满格。

业务方向上,百济没有选择更为轻松的仿制药,而是直接切入难度最高、研发风险最大、竞争最激烈的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采取靶向和免疫疗法双管齐下策略,同时布局10多个新药同步研发。

硬件配置上,百济投入上亿元,按照国际标准购置了一批全球最好的设备仪器,组建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团队组建上,为延揽更多优秀研发管理人员,百济不惜花重金从辉瑞、强生等跨国巨头中挖来骨干力量。

为了让研发路走的更顺畅,在王晓东的带领下,百济还组建了科学顾问委员会,团队成员不乏美国国家科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其中至少有两位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接近“顶配”的配套,也让百济迅速获得了回报。2013年,德国老牌制药巨头默克出资4.65亿美元,买下百济研发的两个靶向型药物BGB-283和BGB-290海外市场的研发和销售权。这笔交易不仅震动了当时整个中国医药行业,还创造了我国新药研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截至2021年11月4日,百济的商业化产品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共有48款。其中,3 款自主研发药物正在上市销售,8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在研阶段,37款处于临床或商业化阶段的合作产品。

“烧钱”换得发展

尽管百济的发展相当迅猛,但是自成立至今,百济从未盈利,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招股书显示,2018年以来,百济亏损分别为47.4亿元、69.1亿元、113.8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24.9亿元,共亏掉了255亿元。截至 2021年6月30日,百济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00.76亿元。

一般来讲,创新药企前期亏损属正常现象。因为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商业化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等价回报。医药圈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个新药的上市,需要十年十亿美元。”

但是和同行比起来,百济“烧钱”搞研发是造成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也让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以2020年为例,这一年百济的研发费用为89.43亿元,位居国内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之首。同期,研发费用排名第二的恒瑞医药为49.89亿元,同样是创新药明星企业的信达生物为18.51亿元,君实生物为17.98亿元。

百济的研发费用几乎是恒瑞医药的2倍,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的5倍。高额的研发投入,让百济获得了医药界“研发一哥”的称号。

图片

2020年研发费用排名20的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图源:Insight

对于百济研发投入高的问题,早在2019年,就有香港做空机构指控百济存在研发人员开支畸高、伪造营收等行为,“该公司要么存在极度浪费的行为,要么就是虚报开支”。

针对指控,百济回应称,做空机构报告失实、毫无依据且具误导性,“旨在对百济神州股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做空机构的私利。报告中的指控为公然造假。”

百济总裁吴晓滨曾对研发投入高作出解释,“烧钱”大部分都用在临床上了,之所以研发支出比国内同行高很多,主要是临床试验做得多,且不仅在中国做,还在全球范围做。

高速“烧钱”模式,也倒逼公司走向高速“融资”路线。

2016年初,百济神州逆势登陆纳斯达克,募资1.58亿美元。2018年,港交所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百济神州又顺势登陆港股,IPO募资9.02亿美元。

2021年,百济神州成功登陆科创板,IPO募资超过200亿元,创下了科创板开板以来生物医药公司最高募资数额。

至此,百济也成为全球首家在美股、港股以及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

截至目前,百济的融资已经累计超过700亿元。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百济神州到目前为止的融资额,相当于A股医药板块386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的两倍。

高配的专家团队,“烧钱”式的研发,超强的融资能力,三地上市……一切都显示着百济的与众不同,甚至有人将百济称为中国药企中的“异类”,以致于有业内人士如此调侃:“医药领域的宇宙尽头就在百济神州。”

  创新药的未来

虽属异类,但百济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

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内创新药企业迎来新机遇,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纷纷入局,以及大量国外科学家和海归人才的相继回流。

如今,中国创新药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在第二梯队里超过了英日德传统的制药大国,创新生态已初显规模。

不过,过去的一年,在医保控费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下,仅定位于中国市场的创新药,很难获得高定价和丰厚回报。

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的前景则要乐观许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而在全球市场,这一数字超过9000亿美元(约5.85万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处方药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高,还有很大市场可以开发。出海,正在成为本土创新药企的未来。

得益于创始团队的国际化背景,百济自成立之初,其自身定位就是“在全球两个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国和美国建立商业化平台,以及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质量生产能力。”

百济不仅与百时美施贵宝、安进和诺华等多家国际制药巨头达成全球战略合作,还是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中国药企,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超过95项临床试验,临床项目遍布美国、欧洲、澳洲和亚洲的日、韩等国。

2019年,百济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BTK抑制剂百悦泽,获得美国FDA批准成功上市,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被外媒称赞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名片”。如今百悦泽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外医药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国内、国际医药市场将会成为常态。对于本土创新药来说,走国际化道路,也是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药企的研发实力和能否与跨国药企开展合作,也成为投资者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生物医药企业前期的烧钱可以理解,但到后期,资本的关注点终要回归到营收和利润上,长期的持续亏损,可能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耐心。

在登陆A股之初,就有相关人士质疑,百济在美股和港股圈钱还不够,又要来科创板了。

而自登陆科创板后,百济的股价一路下跌,正是投资者缺乏信心的表现。未来一段时间内,百济如果不能把研究成果转换为实际的利润,填补亏损的黑洞,恐仍难满足投资者的期待。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