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运营人如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和思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yunying.org/work/promote/2595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运营人如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和思考?

爱运营 • 2021年9月20日 pm10:57 • 能力提升 • 阅读 1559

这段时间一直在说,这个时代需要会讲故事的人,其实每个人都会讲故事,但不同的人讲故事得到的效果却会天差地别。因而会讲故事,本质上说的是,是这个时代需要会表达的人,但怎么清晰地表达,怎么正确地表达,让读者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接近地接受和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则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必须要清楚地了解到,谁是我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么听?

表达的不清晰,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思考的不清晰。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会思考和表达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就是在聊天,演讲,辩论,特别是指在临场发挥的情况下,常常容易突然接不下话去,或者突然反应过来我下一句要讲的话好像是和我前面讲过的话是相互矛盾的,进入一个茫然而且尴尬的境地,常常结束后唏嘘不已,感觉发挥的不够好。然后我仔细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目前,根据我已有的有限的经验来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理解的不够全面透彻,所以会被别人问倒,一个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晰有逻辑,所以常常造成听众的误解或者是理解的不全面。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更好地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论,但市面上类似的书籍并不是很多,当然,我是说,那些教写作的书没用,那些《逻辑学》的书太学术,而且貌似对表达没有太多的帮助。然后目前遇到了巴巴拉·明托写的这本《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宣传的是麦肯锡的培养教程,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拜读三遍(看的前两次都没时间整理笔记),的确是一本相当有含金量的指导类书籍。使用书本描述的方法,在最近几年实践中,对自我表达和思考的确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乘着这段时间有空,成文,与各位读者朋友分享。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框架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证据。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本文试着用金字塔原理的方式来表达金字塔原理,因为较为仓促成文,有所纰漏,请各位多多指正。

吐槽:特么这本书好像写的也没跟自己说的那样那么有逻辑好嘛!!!

本文基本结构

  1. 表达的逻辑
  2. 思考的逻辑
  3. 解决问题的逻辑
  4. 演示的逻辑

表达,思考的逻辑解读较详细,解决问题和演示基本就摘录一些关键点,因为和上面两种逻辑相似。


0 金字塔原理概述

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则是一项层次性、结构化的思考、沟通技术,可以用于结构化的写作过程。Minto的金字塔原则假设,你已经知道如何写出漂亮的句子和段落, 它所关注的是,你落笔之前的思考过程。它能够帮助使用者:创造性地思考、清晰地辨析、准确地表述观点。

特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基本结构: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证据。具体方法: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记住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这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原则,好吧,其实,总结起来大概就是,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常说的总分结构,好多同学学了那么多年,还没有写总分段的概念。。你们要注意了。

目的: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说什么(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掌握沟通的基本结构,规范动作。效果: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简单易懂,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要强迫自己“先想后写”,之后你会发现,你能够:

  1. 缩短完成最终一稿通常所需的时间;
  2. 提高文章的条理性;
  3. 缩短文章的长度;
  4. 最终,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写出简明扼要,思想清晰的文章。

1. 怎么更好地表达?–表达的逻辑

1.1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1.1.1 人类一次性能理解的数量有限:数字“7”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务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认为,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者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够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终以记住的是1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类似可推我们脱稿演讲的状态,其实我们没法把讲稿完全背下来(好吧,反正我不能),但是根据浓缩和归类成几个关键词关键句和几个组别,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将本来准备好的讲稿内容都说出来。

1.1.2 表达和接收的基本逻辑

所以为了表达能够更好地被听众接受,也为了自己能够更加容易地记住我们的稿件,我们使用金字塔原理来整理我们要表达的内容:

  1. 归类分组: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将思想(观点/结论/要点/论点/论据/建议/行动/步骤等)归类分组。
  2. 提炼概括分层:将分组后的思想,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抽象提炼,总结概括,搭建金字塔。
  3. 结论先行,自上向下向读者介绍(传递/阐述/论证)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是结论先行,自上向下表达。
  4. 金字塔中的思想,应遵守4个基本原则(画重点!!!)。
  • 结论先行: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 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 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1. 条理清晰的关键,是把你的思想组成金字塔结构,并在写作前用金字塔原理检查。

1.1.3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金字塔内部由主题,各层次思想和序言组成。

  1. 各种思想纵向相关(疑问/回答式对话):各分支,各层次上的思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2. 各种思想横向相关(演绎/归纳,MECE原则):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的疑问,但两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3. 金字塔顶端思想回答的疑问,来自读者已知的事实
  4. 序言引出读者最初的疑问

1.2 序言的表达: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虽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别人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但是,读者只有在需要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才会去找答案;如果读者没有这种需求,就不会提出任何疑问,反之亦然。所以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situation)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些事情,可称为“冲突”(complication),使读者提出(或将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将要“回答”(answer)的“疑问”(question)。这种典型的讲故事式的呈现–背景,冲突,疑问,回答–能够使你确保在引导读者了解你的思维过程之前,你和读者是“站在同一位置上的”。

1.2.1 序言原则

  1. 序言的目的是提醒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不是提供新信息。
  2. 序言通常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作者的答案。
  3. 序言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需要和主题的要求
  4. 为每个关键句要点写一段引言。

1.2.2 序言内容

序言要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因为读者只有在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力的时候,才会愿意暂时放弃其他思想,专注于你提供的信息。序言在内容上,需要包括

  • 说明背景(S,Situation)
  • 指出冲突(C,Complication)
  • 冲突引发读者提出疑问(Q,Question)
  • 作者的文章给出答案(A,Answer)

如本文,背景是这个时代需要会清晰表达的人;冲突是我们不太会表达;疑问是我们怎么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答案是我们用金字塔原理,并根据其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原则来思考和表达。

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背景往往是目标读者已经认可的事情,当读者对背景的表述的反应是点头表示同意,并且说:“是的,我认为是这样,但又怎么样?”如果客气一点,就会说:“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读者的这些反应能够使你提出“背景”的“冲突”。

冲突是能够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东西,经常指某种不利的变化。冲突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图

序言的顺序

序言必须要采取“ 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的结构,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不同,以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

  •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
  •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图1:文章的类别和序言

“关键句要点”

关键句要点(或称要点,核心观点,一级结论,一级论点,重要结论),不仅要回答由文章主体思想引起的受众的心疑问,还要呈现文章的框架结构。因此,如果文章篇幅较长,就应该列出关键句要点,然后为第一个要点起一个小标题。这样列出关键句要点可以让读者在开始阅读的最初30秒内就能够了解你的全部思路。如下图1所示,全文的结构大概应如:

图2:文章的参考结构

关键句要点是否需要用引言?

关键句的每一个要点,都应该按照与全文的序言相似(但简单得多)的背景–冲突–疑问结构逐个引出,也就是说,当读者对任何一个关键句要点提出疑问时,你应当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以保证读者与你站在同一位置上。

1.3 构建金字塔:自上而下法与自下而上法

构建金字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当你有一个具体的主题的时候,你应该使用自上而下法;但当你知道你想表达的思想,却暂时没有想清楚想表达的主题,那么可以用自下而上法。

1.3.1 自上而下法

如图2所示,自上而下的表达方式:

图3:自上而下表达法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步骤如下:

  1. 画出主题方框:你要讨论的主题
  2. 设想主要疑问:文章的读者对象以及他们的疑问
  3. 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4. 说明“背景”
  5. 指出“冲突”:“背景”发生了哪些“冲突”,以致引发了读者的“疑问”呢?
  6. 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证实答案
  7. 填写关键句要点

进行以上步骤的目的,是确保你了解自己将要回答哪些疑问。一旦确定了主要“疑问”,其他要素都很容易在金字塔结构中各就各位。

1.3.2 自下而上法

很多时候你发现你还没有想清楚,无法构建金字塔结构的顶部,所以我们要用“三步走”的步骤自下而上地组织你的思想。

  1.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得出结论。

1.4 关键句层次的表达: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 演绎推理,是一系列线性推理过程。
  • 归纳推理,是把相似的,具有共同点的思想或相关的行动归类分组。
  • 归纳推理相对比演绎推理比较难
  • 但是在关键句要点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利于读者理解。

1.4.1 演绎推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演绎推理-第一种方式
  •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大前提)
  •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时,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小前提)
  •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结论)
演绎推理-第二种方式
  •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 解决问题的方法

1.4.2 归纳推理:共性,分组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在归纳推理时,我们能首先要注意到若干不同事物存在的“共性”,然后将其归为一类,并说明其共性。

  •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 正确识别并提出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1.5 初学者注意事项

  1. 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不要试图一下在就把整篇文章都写出来,因为你稍后就可能很容易的相处文章的结构。
  2. 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你要知道自己想在主体部分说什么–背景,冲突,疑问和回答。
  3. 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当你想好了序言,避免开始论证时还在想背景和冲突,当你坐下来开始写作时,经常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主要思想。
  4. 讲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你不应该在文章的正文部分才告诉读者过去发生的事情。正文部分应当只包括思想(即:因能够为读者提供新思维而引发读者疑问的表述),思想只能以逻辑方式互相联系。
  5. 序言只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序言的目的只是告诉读者一些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
  6. 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因为归纳法更容易被人理解。

2. 怎样更好地思考?–思考的逻辑

归纳组织逻辑顺序共有3种:

  • 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 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 程度顺序: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的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如果你在某一组思想中找不到以上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或者你的思考还不周全。

2.1 大脑归纳分组分析活动: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

图4:思考的三种逻辑

2.1.1 确定前因后果关系–时间(步骤)顺序

在按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2.1.2 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结构(空间)顺序

第一步:创建逻辑结构(MECE原则)

在将整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你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没有重叠,有排他性
  •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
第二步:描述逻辑结构

一旦建立起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部分,当然,在描述各个部分的时候,有时也可采用过程顺序(时间顺序)。

第三步:修改逻辑结构
第四步: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思路

检查在分组过程中是否有逻辑错误。

2.1.3 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程度(重要性)顺序

明确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2.2 应用逻辑顺序的优点

应用逻辑顺序可以确保你不会:

  • 把新闻条目当作思想列入
  • 遗漏某一组中重要的思想

任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都呈现了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 结构顺序:通过设想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 程度顺序: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为了检查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你可以:

  • 先把每一个句子改写成能说明其实质的短句(即只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补语,只保留动词/名词,删除形容词/副词)。
  • 再把相匹配或具有共同点的句子合并同类项,组织在一起。
  • 最后选择使用和适当的顺序。

2.3 不同思想的逻辑特点:行动性思想/描述性思想

2.3.1 行动性思想:结果为导向

如果思想属于行动性思想(即说明行动/活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等)

行动性思想步骤
  • 明确说明每一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效果/目标)。
  • 把能产生同样最终结果的行动(行为/步骤等)归类分组。
  • 确定改组思想的分组基础(类别),并以此排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行动性思想分组

–》采取行动后所取得“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 发掘每个行动的实质
  • 区分行动的不同层次
  • 明确说明行动性思想产生的最终结果(效果/目标)
  •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行动性思想要求
  • 发掘每一个行动的本质
  • 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比如,采取一项行动,是必须在另一行动开始之前,还是为了完成另一行动?)
  • 明确说明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
  •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2.3.2 描述性思想:共同点的含义/意义

如果思想属于描述性思想(即介绍观点/情况/信息等)

描述性思想步骤
  • 把说明类似事务,或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分组。
  • 确定改组思想的分组基础(找出相似之处,共同点)。
  • 把所有思想转换成完整的句子,并决定其顺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描述性思想分组

–>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意义”

  • 找出主语/谓语/宾语或含义的共同性
  •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 说明共同性隐含的意义
描述性思想要求
  • 找出句中结构的共同点
  •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 说明共同点隐含的意义

2.4 分组思想:怎么进行分组?

2.4.1 分组方式小结

  1.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比如“存在3个问题。。。”等)。
  2. 分组应遵守“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3. 行动总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性思想。
  4. 把描述性思想归类分组,是因为该组思想具有共同特性,它们都:
  • 针对同一类主语
  •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 包含同一类判断

2.4.2 分组思想指导

  • 主题:各思想是否针对同一类主题
  • 行动:各思想是否涉及同一类行动
  • 对象:各思想是否针对同一类对象
  • 观点:各思想是否包含同一类观点

3. 解决问题的逻辑

结构化分析问题

  •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
  • 假设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
  • 收集信息,以证明或排除所作假设

3.1 界定问题

  1.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 切入点/序幕(产生问题的具体领域/方面)
  • 困扰/困惑(它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的稳定)
  • 现状R1(你不喜欢该方面正在产生的结果)
  • 目标R2(你希望在该方面得到的结果)
  • 答案(到目前为止,针对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如果采取了的话)。
  • 疑问(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做什么)
  1. 把界定的问题转化成序言
  • 从左往右再往下
  • 读者最后知道的事实就是冲突

3.2 结构化分析问题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1.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 查找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
  •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1. 收集资料,以证明或排除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部分
  2. 使用逻辑树
  • 产生和检验解决方案
  • 揭示思想一览表的内在关系

逻辑树

  1. 是否有问题?
  2. 问题在哪里?
  3. 为什么存在?
  4. 我们能做什么?
  5. 我们应该做什么?

3.3 解决问题的逻辑类别

图5:解决问题的逻辑


4. 演示的逻辑

4.1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用多级标题,行首缩进,下划线和数字编号的方法,突出显示文章的整体结构

  1. 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组合之间的过渡
  2. 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思想组之间的过渡。

4.2 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1. 制作文字幻灯片,应尽量简明扼要
  2. 制作图表幻灯片,使传达的信息更简单易懂;在幻灯片的上部说明传达的信息。
  3. 使用故事梗概,简要说明整体结构。
  4. 排练,排练,再排练!

4.3 在字面行间呈现金字塔

  1. 用脑图(思维导图)
  2.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希望大家能够用好金字塔原理,因为这至少是在资讯界比较承认的表达和思考的方法体系。

作者:Donx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120634ad06c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