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雀巢咖啡,被逼到了角落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ebusinessreview.cn/newsinfo/956999.html?templateId=9223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雀巢咖啡,被逼到了角落

19732799.jpg

作者:何意,新零售商业评论特约评论员

对于80后、90后而言,最早对咖啡的认知几乎都来自雀巢。一大罐褐色的咖啡粉粒,加一大罐白色的咖啡伴侣,是上佳的送礼选择,也是洋气的代表。

陈晨在学生时代用雀巢三合一来对付考试复习的疲倦,热水冲泡的咖啡液体,咖啡的苦味被糖和植脂末的香甜掩盖,但高含量的咖啡因足够提神。

工作之后,她每天早上喝一杯麦当劳套餐中的美式咖啡,加奶不加糖。若是午后打不起精神,偶尔也会来一杯星巴克。不过星巴克的价格常常超过一顿午餐,并不属于日常消费品。于是,挂耳咖啡、咖啡冻干粉、浓缩咖啡液开始出现在她的购物车中。

陈晨算不上咖啡爱好者,她的消费历程是普通90后人群消费速溶咖啡的缩影,而这背后,是速溶咖啡乃至整个咖啡行业在国内发展的轨迹。

18897161.gif

当咖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将咖啡从农产品变成标准化商品的代表,雀巢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初代广告语“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以朴实的措辞拉近了咖啡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19732800.jpg

和很多舶来品一样,速溶咖啡代表着新奇、潮流和时尚,是不断尝试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年轻人的选择。在当时,雀巢就是咖啡的代名词,国人饮用咖啡的习惯几乎是雀巢一手培养起来的。

直到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人们才知道,原来除了速溶,咖啡还有很多种类和搭配,而且更醇厚更好喝。

“拿铁”“卡布奇诺”这些代表着小资情调的名词符合人们对于精英阶层的想象,而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也让咖啡的社交属性开始显现。

此后,中国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美国咖啡市场发展类似,属于精品咖啡的第三次咖啡浪潮兴起。精品咖啡对咖啡豆的产地、运输、烘焙与萃取方式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越来越多的精品咖啡店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更精致的咖啡零售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度站在潮流前端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被忙着消费升级的人们打上“廉价”标签,无情地抛至脑后。

2019年双11,精品速溶咖啡品牌三顿半销量一举超越“老大哥”雀巢,登顶天猫咖啡类目榜首,2020年双11蝉联冠军,销售额超过1亿元。咖啡液类目第一的永璞,今年双11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10倍。

前浪被后浪拍在沙滩上的故事,不出意外地发生在了速溶咖啡领域。

与此同时,这一领域的资本动作也变得尤为活跃。今年2月以来,公开披露的融资就有三顿半、沃欧、时萃、永璞四起。三顿半在9月初完成B轮融资,目前估值已超过8亿。

以三顿半、永璞为代表的精品速溶咖啡之所以能够突围,在于它们精准切入细分领域,在主打功能性需求的传统速溶咖啡和贩卖社交、情感需求的现磨咖啡之间,以创新的产品抓住了空白市场的机会,满足了用户在即时性场景中的需求

19732801.jpg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也是推手之一。在疫情隔离期间,线下咖啡和外卖咖啡消费渠道受阻,精品速溶咖啡成为了现磨咖啡的重要替代品,同时也吸引了新用户的关注。

据统计,疫情后天猫的咖啡品类实现了超100%的增长。其中,精品速溶品类销量同比增长更是超1000%。

凯度消费者指数最新报告也显示,在2020年9月11日之前的52周里,速溶咖啡市场的网购渠道同比增长15%,主要归功于在电商购买速溶咖啡的消费者基数显著扩张,且招新速度快于上年同期。

超过36%的速溶咖啡购买者从电商渠道购买,贡献了中国城市家庭接近50%的在家速溶咖啡销售额。

其实,从过去雀巢的风靡到如今精品速溶的爆发,消费人群的特征变化并不大:

曾经饮用雀巢的年轻人现在更多出现在星巴克或者小众咖啡馆,聊天、办公、谈生意;新一代年轻人则成长为职场中坚力量,在办公室尝试兼顾品质和价格的升级版速溶咖啡,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18897163.gif

品质、营销均在线 

和诸多在细分品类迅速脱颖而出的新消费品牌一样,这些精品速溶咖啡通过精准洞察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产品结构、包装设计和营销方式上进行创新。

如果说瑞幸的崛起,是以足够低廉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现磨咖啡的品质,那么,自带便捷属性的精品速溶咖啡则在产品风味上下足了功夫。

无论是三顿半的冻干粉,还是永璞的浓缩液、冷萃液,由于技术的革新升级,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咖啡原有的风味细节,在口感上更接近于现磨咖啡。

更重要的是,这些咖啡产品还打破了传统速溶只能用热水冲泡的限制,不仅可以加入冷水,还能溶入牛奶、果汁、苏打水等任意液体中,制作一杯花式咖啡。

以三顿半为例,会推荐每款咖啡最佳的搭配液体,用户可以根据官方推荐冲泡,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口味自行搭配。

当下年轻人追求零脂零糖的健康养生理念,这些新咖啡品牌也都顺势推出了不添加蔗糖和奶精等成分的黑咖啡,成为打工人的续命利器。

此外,它们也在向新茶饮学习,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来拓展边界,延长“网红”寿命

比如三顿半推出了即饮奶咖——超即溶燕麦拿铁,将燕麦奶与冷萃咖啡液结合后通过冻干技术制成;永璞则推出了融入茶风味的冻干即溶乌龙咖啡系列。

19732802.jpg

在包装设计方面,这些新品牌也都做了大胆革新,采用小罐包装的方式,与传统速溶品牌的袋(条)装形成鲜明对比,并且以高颜值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智,从而加深用户的印象。

在定价策略上,这些咖啡单品的售价在5~10元,正好介于最低价的现磨咖啡和普通速溶咖啡之间。虽然当下的年轻人对价格不再敏感,消费却更加理性,因此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升级版速溶咖啡。

当然,这些发迹于线上的品牌也都熟谙营销套路,会讲故事。

三顿半的营销故事基于KOC,即关键意见消费者。三顿半最初走红于下厨房App,在疫情之前,还未出圈的下厨房是美食领域的“小红书”。

三顿半通过挖掘和培养下厨房的美食达人,以内测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研发中来,并因此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用户,然后借这些KOC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快速出圈。

永璞的玩法则是与品牌联名,推出联名款产品。据了解,目前永璞咖啡已经联名过约400个品牌,包括史努比、网易云音乐、日食记、《奇葩说》、澎湃新闻等不同领域的知名IP,并逐渐开始打造自己的内容IP和周边产品。

19732803.jpg

永璞创始人铁皮曾在采访中提到,品牌联名这种模式不仅是永璞的重要品牌活动,其带来的效果也是传统广告投放所不能比拟的。

18897165.gif

如何打好下半场 

事实上,精品速溶咖啡的销量暴涨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咖啡市场的潜力远远不止于此。

根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到2025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

万亿级市场和暗藏潜力的庞大数据背后,伺机而动的企业比比皆是,竞争者众。

肯德基、Costa、Seesaw、Greybox、鹰集、鱼眼等线下品牌纷纷入局,上线精品速溶产品,拓展门店之外的咖啡消费场景。其中,肯德基的咖啡品牌K COFFEE推出了三款冷萃冻干速溶咖啡,由王一博代言。

19732804.jpg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精品速溶咖啡并不是一个宽广的赛道,支撑不了多个高估值的品牌,但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率并且消费者更加年轻化的咖啡细分市场。

在这一市场,初期由于同类产品少、进入门槛低,容易打造出爆品。但这在品牌成长期可能就成为了劣势,因为技术上并不存在壁垒,产品优势很容易被模仿,随着大量竞争者的闯入,产品及场景的同质化会随之变得更为严重。

同时,这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品牌,目前的销售渠道基本都集中于线上,少有线下渠道的布局,而雀巢、星巴克等老牌咖啡巨头已经在商超、便利店等各种线下渠道深耕多年。

从价格带来看,精品速溶咖啡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也不小。加速布局咖啡市场的快餐连锁巨头不止肯德基,麦当劳在11月宣布升级麦咖啡品牌,未来3年将投资25亿元,预计布局超过3000家门店。

线下便利店巨头也在摩拳擦掌,中石化旗下的易捷便利与连咖啡合作,推出自己的咖啡品牌。

而在全国拥有超1万家门店的下沉市场奶茶之王蜜雪冰城,也在今年开始打造自己的咖啡业务线,主打平价现磨咖啡,美式5元、拿铁6元。

可以看出,便利店咖啡和快餐咖啡很容易将现磨咖啡的价格降低至10元以下,再加上外卖咖啡的日益下沉,精品速溶咖啡可能会遭遇来自其他领域巨头的跨界狙击。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不止体现在增量上,还在于对咖啡品质的追求。

随着咖啡文化的持续普及和咖啡消费的日常化,人们在咖啡消费上越来越专业,产业端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对于咖啡新品牌来说,如果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就无法获取足够高的复购率和用户忠诚度,也就无力承受越来越高的流量成本。

与此同时,由于主力消费群体是年轻人,他们的天性就是喜欢尝鲜,喜好捉摸不定,对新品的爱就像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击中年轻人消费兴奋点的产品起量容易,守住难。一旦推陈出新跟不上,就很可能被消费者抛弃。

而且,消费者也在不断成长,不见得会一直追随某个品牌,新消费品牌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几年前通过淘宝天猫爆红的品牌,也曾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却在各种榜单中难觅踪影。

对比全球,中国咖啡市场仍是一个高度增长的市场,增量和存量都有可以挖掘的机会。如何巩固已经打下的江山,在下半场的竞争中持续领跑?这些咖啡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8987890.jp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