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一张神秘失踪的车票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493306.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yEv2y7.jpg!web

编者按:本文转自蓝洞商业,作者焦丽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种技术(扫码支付)太low!”

2015年年底,杭州支付宝总部,会议室气氛凝重。支付宝的NFC顶尖专家狠拍桌子,扬言要离职走人。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暂停NFC,转向扫码支付”。技术派认为,NFC技术成熟、体验好;现实派则坚持,NFC标准体系很难建立,不利于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二维码支付有前景,可以让更多人出行便利。

争论僵持了三个月。最终,在苗人凤的技术团队支持下,支付宝政务民生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刘晓捷强势拍板,暂停了NFC项目。

这几乎是所有技术普及都会遭遇的问题,也是支付宝不得不做的抉择,结局正在得到验证。

1月20日广深城际铁路实现支付宝扫码乘车,刷脸+扫码+预扣费结合的技术打底,乘客从认证到乘车只需3秒,又一次全国首创。另一则案例是,两个月前支付宝接入港铁。

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出行已是各家必争之地。经历了2014年网约车大战、2017年单车风靡,进入2018年,战火蔓延到大出行战场。刘晓捷对「蓝洞商业」复盘,2018年最激烈的战场就是公交地铁。

曾有投资人说,比网约车更高频的出行场景就是共享单车,每天超过2000万单。比共享单车更高频的就是公交和地铁,据行业估算,公交地铁每天的交易量是3亿笔,超过了外卖、网约车的交易量总和。

但相比网约车、共享单车,攻克这个领域的难度非常之大。支付宝涉足大出行,靠的就是一句土话“只要有一条缝,我就能开着坦克碾出一扇门,一条路。”

最后的战场

阿里和腾讯为什么要争抢大出行市场?

原因是,公共交通潜力巨大。2018年1-8月,中国客运量总量为120.6亿人次,其中公交行业日均客流约2亿人次,地铁行业日均客流5000万人次,其中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占据约80%客流量。

但是,找零难、充值难、残币、假币等问题待解,排队、拥挤的乘车体验阻碍用户选择。公交客运量连年下降、极大依赖政府补贴,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至于赚钱,全世界众所周知的案例,只有香港地铁一个。

武汉公交集团信息中心主任肖英回忆,2015年武汉公交信息中心成立,他们以创业的心态,面对一个在外界看“没有创新也无需创新”的行业。变与不变,票价都是2元,坐车的都是那些人,为什么要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交通没有机会。2017年,在常规公交客运量降低的情况下,具备路权、信号优先的BRT客运量同比增长24%,这说明并非公交没有吸引力,而是乘客“苦公交久矣”。

而技术赋能提高效率,正是互联网公司的强项。

四五年前,滴滴、快的掀起网约车大战,背后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抢占支付场景。滴滴、快的合并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拿下第一批小额支付用户。

但是过去二三十年,公交地铁“城市任督二脉”在刷卡、投币的模式下运转。互联网想要撬动原有规则,并非易事。

“整个大出行版块分成两部分。一是乘车,二是用车。”刘晓捷在接受「蓝洞商业」采访时说,乘车的场景包括,公共交通和网约车、单车、高铁客运等,它们是频率最高的;用车的人主要是车主,停车、加油、缴罚、高速费等。

虽同处一个赛道,但是大出行对于双方的战略价值不同。

微信是社交属性,而支付宝是工具和服务属性。基因决定了支付宝的打开频次比微信低,公交地铁这样的小额高频支付场景,对于支付宝的战略价值更强,投入也会更大。

曾有行业人士认为,公共交通的升级速度慢,但刘晓捷并不认同,“我觉得进度并不慢,目前大数据化、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都没建起来,要做整个应用、业务层面的探索是不现实的。即使开发出来,也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以支付为起点,把基础设施数据化的基础工作做扎实,然后再把底层的系统从信息化向互联网化升级,整个出行行业才能具备大规模互联网化应用的可能。”

2018年4月18日,杭州公共交通云科技公司,与蚂蚁金服、阿里云、高德地图、数梦工厂等,发布“公交数据大脑”。目标是改变传统公共出行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实现公共出行供需侧运力平衡,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转型升级。截止目前,“公交数据大脑”已服务杭州、南京、济南、上海等40+座城市。

这是一个更充满想象力,影响人群更广的存量市场。

始于支付

支付宝布局出行的想法,最早萌生在2013年。

但抢先布局大出行的支付宝,不仅未尝到甜头,反而碰了一鼻子灰。运转三年的NFC,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多重阻碍。要么变,要么死。

2014年,支付宝把目光瞄准公交、地铁等公共出行,与住建部联合推行“未来出行计划”,也就是NFC手机关联支付宝的解决方案。这一动作,被视为移动支付明确参与中国公交出行的关键信号。当时NFC被认为是核心、主流。

2015年年底,支付宝在浙江台州做商用测试。但是上线效果未达预期,几个月即被叫停,业务下线。

原因是,NFC需要终端和机具完全适配。但是,终端的标准有很多种,比如模拟制式、复制制式、HT制式和NFC制式,适配问题很难解决。即便能够解决,成功率和稳定性也很差。

“NFC更像是一个纯技术角度的产品设计,是站在B端解决问题,并没有考虑C端用户的使用感受。”刘晓捷复盘,“NFC的产业链太长,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想做主角,比如终端厂商、发行商、芯片厂家,造成技术标准落地存在巨大问题。”

NFC的碰壁,支付宝看到了中国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复杂性。于是他们放弃NFC,转型扫码支付。

撬动原有的利益链,刘晓捷和团队费了不少功夫。“原有的产业链上,各个角色分工明确,而且大交通很多环节属于行政特许经营,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一家互联网公司想要破局,很难。”

因为处于拓荒状态,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刘晓捷也曾走过弯路。

早期,支付宝尝试与通卡公司合作。但是,谈不拢。后来发现,支付宝“按次计费、无需储值”的模式,改变了通卡公司传统的储值模式,对其收入影响很大。而公交和地铁的运营业主,更有动力服务好用户。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正式成立支付宝公共服务部门。过去三年,该部门低调潜行,刘晓捷的说法是,“我们的风格是说的少做的多。”

直到2018年4月的公共交通出行峰会上,更多业务细节正式对外曝光。刘晓捷表示,支付宝在公共交通行业的定位是,公共交通创新的引擎。也就是“始于支付,超越支付”,用科技开放连接更多行业。

这一路径背后是支付宝在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推进器计划,提出“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将成熟的技术加速开放给合作伙伴。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被视为对腾讯的一次正面出击。

在2016年年末的战略会上,支付宝确立“放弃社交、回归支付”的策略,并且提出“多维打高频”,走出“高频打低频”的困境。

根据支付宝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开放包括金融智能、金融安全、金融分布式、移动安全、区块链、金融的分布式数据库等在内的80多个金融科技产品,以及50多个以交易场景为核心的技术性、行业性、通用性解决方案,已经在金融、出行、政务、零售等不同行业实现应用落地。

“支付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哪里有支付场景,就必须去服务到那个场景,否则客户有需求,但你服务不到,(客户)就不得不舍弃你。”蚂蚁金服副总裁袁雷鸣曾这样告诉「蓝洞商业」。

但在出行战火最密集的网约车领域,阿里曾让人记住的是“教训”。

2014年的滴滴、快的打车大战,补贴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阿里和腾讯都始料未及。没有人能看到终局,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你死我活、谁先停下谁就输的战役。僵局持续了一个月,马云发微博抱怨“打车软件让自己的家人打不到车。”滴滴、快的就此休战,并于2015年2月14日合并。

一位分析人士说,“快的品牌不再保留,新公司由滴滴主导,支付宝起了个大早,熬过了每天亏损上千万的补贴大战,最后还是输得一败涂地。”

刘晓捷则认为,当时叫停补贴的最核心原因是,过度的商业化竞争,反而让很多用户更加不方便。这个状况对阿里高层触动很大,所以做出让步。

支付宝的另一个教训,是早期对共享单车的判断偏差。

2015年,还未正式上线运营的摩拜单车找到支付宝寻求合作,双方在扫码骑车、信用模式上达成合作意向,但是当谈到阿里是否投资摩拜加入战局,阿里犹豫了。

“想花更多的时间看清这个市场。当时在看单车的时候,摩拜的第一批车成本2000元,除了让用户方便,还要考虑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所以并没有积极出手。”刘晓捷回忆。

也有说法称,可能是打车大战的阴影还在,阿里觉得就做个支付方式就好。可就在1年后,摩拜上线运营,顺利拿到腾讯投资,曾经与支付宝谈定的所有合作,不了了之。

但是在之后的2017年年底,支付宝战略投资哈罗单车,如今在支付宝免押的加持下,哈罗单车正在逆袭。

曾经的错失,反而让支付宝布局出行的动作加快。

破局

0.3秒,支付宝用了1年。

彼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开始普及扫码支付。当时的技术叫单离线化,不受网络影响,顾客打开支付宝出示付款码即可完成支付,但收银台的电脑必须在线联网,完成实时扣款。每次交易的耗时几秒钟。

但这几秒钟的效率,无法满足公共交通。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早晚高峰过闸上地铁、坐公交,耗时必须在300毫秒以内。这就给支付宝提出了挑战。

一年时间,支付宝自主研发出双离线二维码技术。

另一个问题出现,脱机刷码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用户不会逃票?双离线二维码+信用托底,构成一个完整方案。

杭州公交,是支付宝扫码落地的第一站。2016年8月,支付宝联手杭州公交集团在公交506路(武林门北至余杭)上实现扫码支付。杭州公交的试点成功,刘晓捷团队开始做全盘的规划、策划和立项。

不到一年,支付宝首创的扫码乘车技术已经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120多个城市公交、地铁广泛应用,扫码过闸效率可以达到0.3秒/人。

短短0.3秒,背后是支付宝三年多的积累。基于离线二维码技术,支付宝还设计了以“电子公交卡”为核心的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帮助公交公司提升收银效率,避免假币问题。人卡绑定,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运营效率。

截至2017年,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公交,离线二维码技术方案的推行,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云计算、地图导航、办公协同等能力将整合起来开放服务公共交通领域。这背后是,支付宝在区块链、AI、智能、安全以及IOT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能力。

2017年12月5日,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一结束,马云悄然离开乌镇,赶赴上海地铁签约现场。这次签约,意味着支付宝在公共出行市场拿下关键的一大地标级场景。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与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一个多月后,上海地铁宣布从2018年1月20日起将全线试行刷码过闸。

众所周知,上海地铁是全球运营里程最长、也是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运营第一天,日客运量就达到700万,系统抗住了压力。

据了解,上海地铁运用mPaaS能力,开发效率被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开发成本,最终确保App品质和稳定性。一年运营后,通过手机扫描乘车的乘客比例超过35%,上海地铁的运营成本下降,单程票使用率从10%下降到7%。

之后,支付宝与全球运营效率最高的香港地铁结盟。这个已经使用了10多年八达通的地铁集团,同样面临保持体验创新的压力,处处对标上海地铁的港铁,最终选择支付宝。

2019年最新的动作是,广深城际铁路实现扫码乘车,支付宝和铁路部门首创“刷脸-扫码-预扣费”结合的技术服务模式,乘客从认证到乘车都可以一个手机搞定,从进站到收到票务信息、完成扣费只需要3秒。

一位支付宝技术专家表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达到金融级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准确率超过99.6%。并且,结合眼纹等多因子验证,准确率能达到99.9%。

这位最开始并不被叫好的“颠覆者”,在摸爬滚打中终于趟出了一条路,并形成滚雪球式的发展态势。

这跟支付宝与阿里系生态的协同也密不可分。

支付宝接入西安时,盒马鲜生扮演助攻角色。地铁站里盖物业引入盒马,一举两得。长三角地铁互通,支付宝是唯一合作伙伴,因为阿里云有全国唯一一家设备终端测试实验室,不到两周就完成了兼容测试。

“不论是网约车、单车,还是公交、地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热度都会出现波峰波谷。从长远来看,各个板块还会继续深入和发展,原有的孤立板块会逐渐发生联动。也就是阿里提出的解放出行的概念。”刘晓捷相信,未来基于出行数据之上的服务会更加多元化,改变用户不止于出行。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