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电商的新零售救赎,找到“活路”了吗?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2977128.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年多前,新零售还只是马云口中的概念,如今却成了无数垂直电商的“救命药丸”。或许不少新零售玩家仍在继续着O2O的基本模式,但在新的风口到来时,总有一些玩家成了其中的幸运儿。
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零售”这个词要比“电商”更加恰当,线下讲求的是“地段”,本质上也是人流,与电商平台的流量思维无异。只不过少数综合类电商巨头拿走了90%以上的流量,大批聚焦于差异化商品或服务的垂直电商,一直挣扎在盈利的边缘。
新零售的出现,被不少垂直电商平台视为新的拐点,在布局、营销上迅速向新零售靠拢,但这会是垂直电商的活路吗?
电商进化的三部曲
当当网的李国庆在不久前的公开活动中讲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互联网电商的先驱,但不是先烈。”从中不难读出李国庆的野心,但当当网何尝不是国内垂直电商的典型代表,虽然在对外宣传上已经改口为“综合电商平台”,相比于成功由垂直走向大众的京东,当当扮演的仍旧是“失败者”的角色。
“先驱”和“先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中国的电商行业有着20多年的历史,其中夹杂着格局的变换,“垂直”和“综合”也一直在左右手互博,盘点电商市场的进化史,新零售概念下的垂直电商是个美丽的开始,还是错误的结束?
电商的1.0阶段:连接人和货。
百度在PC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叫“连接人与信息”,早期的电商平台也是如此,甚至说B2B模式也是连接人与信息,到了C2C、B2C等才是连接人和货。其实这个时候才是垂直电商平台真正的温床。
亚马逊便是一个直接的例子。在仓储物流体系科学化之前,很少有平台能够提供足够庞大的SKU,专注细分领域的垂直电商无疑更具有想象空间,一则在商品供应和平台运营上减负了不少,二是大众的电商购物习惯尚未形成,针对性的商品和服务似乎更能引发受众的参与感。所不同的是,亚马逊、京东等选择了向综合类转型,大批偏隅一方的垂直电商随着红利的消失堙没在商海之中。
电商的2.0阶段:连接人货场。
谈及新零售,提到最多的一个理论就是重构“人货场”,人指的是消费者,货代表着商品,而场就是场景或者说场所。传统零售也是“货场人”的生意,只是彼时的场占据了核心位置,新零售用“重构”一词来正名倒也十分恰当。
不过比新零售更早连接人货场的或许还是O2O,这一连接对象的转变也为垂直电商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大多数垂直O2O平台都在遵循这样一个范式,即信息+资源+服务,各类上门服务、生鲜电商、汽车后市场等均可归为此类。只是环境体验差、价值厚度不够、重服务属性等“垂直陷阱”成了大多数玩家死亡的病因,即使电商已经开始向场景渗透,垂直类平台依旧未能构建起“深沟高垒”。
电商的3.0阶段:场景电商的变种。
在某种程度上,新零售仍属于场景电商的范畴,从最初线上线下流量的融合,到数据、营销、物流、渠道等更多维度的融合,消费场景成为新零售的核心一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商业模式爆发的时代,共享经济、知识付费等层出不穷。
这个阶段崛起的垂直电商,意识到了一个道理,标准化程度高、客单价低的产品似乎不太适合去做垂直电商,而摆脱“死亡魔咒”的方式便是商业模式的吸纳更多的新思维。以标准化程度低、客单价高的家居市场为例,诸如我在家等平台给出的模式就是新零售+共享经济,与酒店、民宿、书店、餐厅等进行体验共享,并以此来颠覆传统家居市场的零售模式。更准确的说,将不同的商业模式吸收融合,场景电商的变种将成为垂直市场的主流,也是垂直电商下一步发展的新希望。
那么,问题解决了吗?垂直电商是个双重维度的概念,包括商品品类的垂直,注重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将标准品做出特色,将非标品做出品牌;此外还包括目标人群的垂直,简单来说就是挖掘特定人群的核心需求。
只不过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对“垂直”的重新定义等都需要时间上的沉淀。
垂直电商的新活路?
垂直电商的噩梦并未结束,有关“生死”的讨论从2012年继续到2015年,再延续到了2017年。维棉网、品聚网、初刻等垂直电商早已淡出视线之外,成功IPO的聚美优品、唯品会等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然而透过资本市场的态度来看,模式更重的垂直电商开始受到新一轮的青睐,比如二手车、生鲜、家居等等。一方面,综合类电商平台注定不会在一个细分领域投入太重,更倾向于满足用户“一站式”的购物需求,选择性忽略掉一些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整体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客单价更高的垂直服务因为无可替代性而备受资本市场的厚爱。
与此同时,诸如我在家、盒马鲜生等场景电商新贵的诞生,垂直电商创业者正在转换思路。但资本的态度和新思路能否成为垂直电商的活路,仍然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
1、购买效率。
垂直电商的市场不断被综合电商挤压,究其根本仍是购买效率在左右,毕竟消费者对于“一站式”购物的追求是不可阻挡的。而模式更重的垂直电商,又不可避免的面临购买效率上的障碍。
从阿里、京东、美团等最近押注的生鲜电商来看,生鲜也足以被贴上低利润重模式的标签。盒马鲜生给出的数据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上海金桥首店线上线下销售额的比例在7:3,大多数门店是线上线下五五分,未来的理想形态是线上占比达到90%。也就是说线下门店承载的更多是营销、市场教育和前置仓的功能,核心仍在于冷链物流。
同样的思路也被应用于家居市场,垂直家居电商平台不再一股脑的深耕线下,而是凭靠共享、跨界等“轻模式”来解决线下体验问题,并投入重金打造最后一公里的物流,事实上“我在家”也是因此获得了今日资本的注资。诚然,物流才是解决垂直电商购买效率的不二法门,同样适用于二手车、母婴等垂直品类。
2、用户体验。
随着电商行业的日渐成熟,用户开始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等多样化需求,能否洞察和满足用户独有的消费诉求,成为垂直电商与综合电商的又一场经济,背后的抓手便是用户数据。
同时用户体验又是一个很泛的词,亦或者说可以从多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释。以家居领域为例,诸如宜家式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满足用户的一站式诉求;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家居及家具商场,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方案;新兴的垂直电商创业平台,同样可以从家庭体验的角度出发,提供更真实的购物场景。不变的衡量标准仍然是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至少是那一批垂直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在众多向新零售靠拢的垂直电商平台中,盒马鲜生无疑是阿里最认可的一种方式,但这会是未来垂直电商的归宿吗?目前盒马的主要客户是一二线城市中最有钱的一批人,对价格不敏感,更关注时间和品质,带来了相当高的转化率和复购率,却也局限了客户群和销售品类,服务的仍是特别小众的一群人。
新零售是否会成为垂直电商的活路,答案似乎要比之前乐观需要。但京东和唯品会的结盟,也预示着电商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的残酷。对于垂直电商平台而言,无法平衡效率和体验,并且不断创新形成竞争壁垒,无限扩张的电商巨头恐怕不会为之留下“小而美”的机会。(本文首发钛媒体)
</article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