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五问苏海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重要?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opinion.hexun.com/2024-01-30/21178785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五问苏海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重要?

211787849.png

日前“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和讯日前对话了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

对于引起热议的中等收入群体定义,苏海南认为,从收入视角看,是指收入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或收入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社会群体,按照量化标准应当是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90%为下限,以高于平均收入4倍为上限,其个人全部收入比较稳定处于此区间且家庭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即为中等收入群体。

苏海南表示,按照这一量化标准估算,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约在3亿左右。他认为,只要力争今后我国经济增速年均保持在5%左右,切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使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每年扩大一个百分点是比较有把握的,到2030年至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可望达到40%及以上。

苏海南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意义重大,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差距偏大、比重偏低等突出问题,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合理社会结构、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的阻碍,苏海南认为主要有五点因素,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弊端,不合理的产业、职业结构,长期奉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为此,苏海南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明确基本思路和目标,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动力,以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合理的职业结构和公平的教育体系等为直接支撑;二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扩中”夯实物质基础;三是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健全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改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制度,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居民财产收益分配制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还需要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四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创业体系;五是加快城乡、产业、职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来源;六是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消除阻碍“扩中”的弊端。

01

和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该如何定义?

苏:中等收入群体有多种定义。国际通行的称谓是中产阶层,通常指处于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其收入、教育、消费以及职业声望等均处于中等地位的群体。如单从收入视角看,是收入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或收入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社会群体。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情况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较大不同,因而不宜简单套用国际通行标准。为了让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充分的激励性和感召力,我以为可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下这样一个定义:家庭人均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与富裕之间、从事职业和所受教育程度多数居于社会中等层级及其附近的社会群体。

考虑到目前我国劳动者工资中位数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都较多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和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这一现实情况,为防止老百姓(603883)说的“被中等”和“伪中等”,按照上述定义,我以为对中等收入群体的量化标准是: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90%为下限,以高于平均收入4倍为上限,其个人全部收入比较稳定处于此区间且家庭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即为中等收入群体

按上述量化标准计算,即以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乘以90%=44354.7元为下限,或将2022年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14029元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65237元混合估算的全国社平工资79874.6元乘以90%=71887元为下限,分别乘以4倍得出上限,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劳动者工资稳定处于此区间者,即属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之一员。

02

和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是什么样子?

苏: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是从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由2000年的几百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相应扩大,按国家发改委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估算,目前已有4亿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我国人口的30%,主要是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级及以上技能工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数工作人员,以及经营正常的小微企业主、经营状况较好的个体户,农村规模经营者和其他多种经营能人等等。新冠疫情前,每年我国出境人员达1亿多人,除其中因公出国出境者外,大多数是出国出境旅游的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国际旅游业的主要客户群体。

如按我上述量化标准估算,可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要少一点,但大数3亿多是没问题的。只要力争今后我国经济增速年均保持在5%左右,同时切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则使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每年扩大一个百分点是比较有把握的。那样的话,到2030年至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可望达到40%及以上。

03

和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何重大意义?

苏:扩大中等收入对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并且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我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

第一,“扩中”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突出问题。我国当前收人分配领域突出问题的外在表现是两个比重偏低,多方面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偏高。两个比重偏低,一是指居民收人比重偏低,二是指劳动报酬比重偏低;多方面收人差距偏大是指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偏高即202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高达0.47,处于国际上通常所称的基尼系数0.4警戒线之上。

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要求,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还挫伤了相当部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阻得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此,亟待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发展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来解决。

第二,“扩中”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产生了投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内需不足,不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也是制约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和改革的攻坚期,主要依靠过去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既有模式难以为继。经验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既是转变经济生产方式改善经济结构的主体,又是稳定的消费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有利于提振消费需求,容易形成消费规模和市场需求热点。从而促进扩大内需:而且,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有利于激发民间投资。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有助于激发中小投资者热情,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等收入群体是那些掌握关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群体。他们一般受过较高的教育,掌握比较先进的知识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所以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提高中高素质劳动者比例,有利于助推产业升级。因此,发展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是促进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扩中”有利于形成合理社会结构、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在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层级的合理分布能够抵消贫富差距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中等收人群体天然连接着社会当中的富裕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天然润滑剂。

一般而言,中等收人群体既是收人水平达到中等、生活质量较好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个人素质较高、社会责任心较强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在总人口中达到较大比重,有利于带动及促进其他人群素质的提高。而且,处于中等收入群体的人一般会抓住一切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不断充实与提高白己,充分展现和发挥自我特长和潜能,以谋求长远的发展。同时,因为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素养、收入、地位和生活质量,使得他们大多具有自觉的现代公民意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社会行为等符合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导向,因而对其他社会群体有示范引导作用。

04

和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哪些挑战?

苏:尽管应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我认为制约因素主要有五个,这些因素大多是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的,难以简单改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予以解决。

第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直接制约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这种不到位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初次分配规则和秩序仍不够健全和规范,导致劳动报酬占比偏低。二是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在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方面仍有诸多不足,致使不合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少数国企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不合理高额利润,其职工工资过高,而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偏低且增长缓慢,低收入群体比重大。三是财产性收入分配不规范,一方面,资本市场很不规范,中小股民往往成为被宰、被套牢的对象;另一方面,土地、森林、水域等公共资源“跑冒滴漏”多,甚至出现所谓“合法腐败”谋取暴利问题;还有农村土地转让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难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四是分配秩序混乱,不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占比大。五是税收和再分配制度有失公平,未能有效调节一次分配的不合理收入差距。以上这些都制约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

第二,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弊端阻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财政支出等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偏低。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退休金差距偏大,就业流动性强的许多农民工尚未纳入社保体系,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还形成逆向保障。这些缺陷不利于农村和落后地区居民人力资本的培育提升,也不利于劳动力要素和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还不利于消除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第三,不合理的产业、职业结构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和壮大。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仍偏大,由于此产业经营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从中难以产生中等收入者。第二产业中传统制造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其劳动者基本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劳动,他们的工资大都处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下,从中难以产生中等收入者。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偏慢,也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职业分布看,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显著,也很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四,我国长期奉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过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扩张来推动,造成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加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同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率偏低。这一方面造成社会财富“蛋糕”做大的代价太大;另一方面则维持着“世界代工厂”模式,压低了人力资本回报和劳动力要素价格,直接制约了以普通工薪劳动者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

第五,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加上长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负面影响,农民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与此同时,由于过去实行城乡户籍制度、基本公共福利政策的区别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人口流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在城乡之间分布极端不均衡。可以说,如果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就无法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

05

和讯: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建设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其主要制约因素标本兼治,采取多方面综合配套措施,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明确基本思路和目标。由于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涉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以为其基本思路是: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方略为统领,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基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动力,以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合理的职业结构和公平的教育体系等为直接支撑,标本兼治,充分调动亿万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成为中等收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有关法规政策促进“扩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财产分配格局,加快提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第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扩中”夯实物质基础。这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前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我国经济增速也较新冠疫情前下降,这对稳定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较强制约。为此,要千方百计稳定并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发展预期,要继续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有针对性地统筹实施各项经济政策及措施,努力消除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负面影响,保持我国经济长期中速稳定增长;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继续做大做好社会财富蛋糕,为“扩中”夯实物质基础。

第三,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健全适应国有企业功能分类的薪酬总量决定机制,为增加中等收入者、缩小不合理的行业薪酬差距提供制度支撑;积极稳妥推行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非公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为促进低收入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在分配中向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骨干、技能工人等倾斜。另一方面,要改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提高基本工资比重,降低津贴补贴的比重;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同时健全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抓紧研究建立符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其激励性,同时规范各种制度外收入。通过以上改革,使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大多数人员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其次,建立健全居民财产收益分配制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完善农民土地转让收益分配制度,切实抓好贯彻执行,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规范城镇居民房产出租出售收益制度,依法增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纠正部分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错误做法,增加居民股份分红收益;四是改进完善股市交易制度,减少和防止股市持续下跌,增加居民股票交易收益。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再次,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在财税征收方面,一要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促进低收入行业、创业创新企业员工薪酬和个体户经营收入的提高;二要强化对垄断行业税款和税后利润的征收,以间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要逐步实行分项和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根据家庭负担情况相应豁免费用的办法,合理降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个税税负,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财政支出方面,继续逐步加大民生支出。政府过紧日子,压缩各级党政机构的行政管理经费特别是其中的“三公”经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民生支出的责任,确定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的支出下限比例并逐步提高,以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第四,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创业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目前制度中存在的某些不够公平合理问题;二要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同时继续加强对社保费的征管,减少“跑冒滴漏”,以减轻今后社保基金的压力;三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合理提高社保标准;四要妥善协调平衡各类参保人员的社保待遇关系,逐步缩小不合理社保待遇差距;五要大力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让参保人员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六要抓紧开辟更多更可靠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健全就业创业扶持体系,促进更多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一是努力抓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并抓好落实,同时改革高校教育制度和方法,企业与高校构建合作互动平台,引导大学毕业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齐心合力,共同解决每年千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二是努力解决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前和在岗培训,引导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工就业。三是努力解决好兼并重组和关停企业员工的再就业问题。通过以上多方面措施,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潜在人员基数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加快城乡、产业、职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来源。一是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先行解决好那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有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户口转移工作,帮助其他已进城务工几年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二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灰领、白领岗位及其人员。这些人员都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成员。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和在岗培训,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做大做好“蛋糕”,同时使更多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第六,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消除阻碍“扩中”的弊端。一是加快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真正打破各种形式的垄断和隐性壁垒,为协调平衡市场主体收入分配权奠定基础。二是根本切断依靠行政权力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杜绝所谓“合法腐败”现象的发生,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行为和案件,从源头上切断依靠行政权力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三是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大力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各级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核、监督制度,健全各级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对行业、用人单位收入分配的参与决策、监督制度等,促进落实公平分配权。四是继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扩中”创造有利条件。

注:被采访者为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