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当上机构校长,就想辞职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jiemodui.com/N/13796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辞职.png
图源:Unsplash

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在写个人工作室的时候,忍不住思考:教培的机构和个人工作室是怎么做到如此轻易蔓延开来的?

在仔细回看了教培鼻祖新东方的发展史,以及拜读了俞敏洪老师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以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巨头存在的问题,还是会无可避免地映射到行业中的千万个体上。

像我一样的大多数从业者,一开始怎么都无法理解: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培机构,为什么会迎来政策的打压?

当我们开始主动去复盘的时候,渐渐也就有了更为客观的答案。

如果活下去让我们看不到更多的希望,那么我们就该回头想想,是什么支撑着我们走到了如今?

这篇文章说说自己和身边人的那些真实经历,希望能为更多教培人带去自己的思考。

01  被推上位

培训很早就存在了,但让人感受到如浪潮一般袭来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这一波大学生毕业的前后,尤其是K12的学科培训。

所以当时的校招,最多的也是这一类,这也是我们这一批毕业生,绝大多数进入教培的最初路径。

当然,越来越多的上市机构在这座城市成立的分校,让一个个做兼职的大学生,实现了生活费自由时,也就锁定了一批又一批准毕业生,我也是在「高薪」且「体面」的标签下,入了教培这一行。

作为前端的课程顾问,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招生。

拿着大喇叭带着一群上了年纪的阿姨,走街串巷、蹲守各个学校是我们的工作;画着淡妆、打扮得体,在办公室里和上门家长一顿侃谈,也是我们的日常。

当然,如何把陌电打得更高效一些、如何备单、做单、挽单,也是我们的必修课;除此之外,专业的学科、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方面,也成了我们的日常学习。

对于招生岗位而言,这些都是准备工作,能不能持续留在机构、获得晋升机会、换来薪资上涨,就只有一个指标:业绩。

我知道的大多数机构,当时都是「唯业绩主义」,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运气好点的新人,能比专业的老人晋升得更快。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例子。凭借着自己的转介绍,在连续几个月业绩超额完成的情况下,直接成了当时带我的老师傅的上级,并且在入职不到两年的时间,一路坐上了机构的校长位置。

那时,这样的内部晋升速度,一度让我成了公开场合新人培训的标杆,连我自己都深信了这是我的实力使然。

后来,看到一批批更为年轻的面孔,用了更短的时间,成了一个又一个区域的校长,加之自己接手的校区,在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仍然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荡然无存的优越感,才让我明白过来:站在风口上,我们都不过是被时势之力推到了力所不及的高位,与自己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实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被推上位的速度,同样也决定了被淘汰的进度以及被毒打的程度。

02  催生的野心

有人说,这跟遍地开花的机构和工作室又能有什么关系呢?

在面对淘汰和毒打时,如果没有别的选择,或许大多数人都会在既定的路径上,拼命奔跑。

如果是这样,新东方一家独大之下,也只会出现更多与之关联的品牌,而不是如雨后春笋般的竞争对手和同质化产品。

正是市场给了教培和从业者更大的底气与野心,衍生出了行业的新局面。

随着教培行业的野蛮生长,以及越来越多教培从业者的觉醒,大家都有了自立门户的私心,那些被推上位的管理者,无论淘汰或胜任,都成了涌入新局面的战斗者。

像我一样依赖机构存活的人,无法接受被淘汰的命运,火速开启自己的教培机构,就成了新燃起的希望。

即使那些有实力去独自盘活校区运营的管理者,也会在眼看着自己培养起来的一批批人才,最终成了自己左右的竞争对手时,生出本能的不甘与异心。

就这样,市场催生了一群人的跃跃欲试:给机构当校长,还不如自己单干来得爽。

在同样的复制手法下,但凡有点能耐的管理者,都想着如何单干;即使是能力相对单一的招生和班主任,也多少会有自己的盘算。

就连机构里那些本身远离运营和管理的教师岗位,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有点名气或者流量的老师,带着原有的生源,转身就夺回了被机构「割肉」的主动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预算充足、人才配备齐全,开个机构也就是依样画葫芦的事儿;条件受限一点儿的,开个小作坊或者成立个工作室也是没问题的。

这种局面下,别说是给你个机构校长的位置了,即使是总监或者其他更高的位置,除非「钱」和「存在感」足够到位,否则不被满足的野心下,最终结论都一样:教培人的尽头是单干。

图片1.png

03  锅是铁打的

四川有句土话,说人在现实的打击下,才会真切明白:锅儿是铁打的。

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被拔高到校长的位置上时,以为用做业绩的方式,去管理和经营校区,就能轻轻松松把校区做起来。

所以当出现意料之外的挫败时,本能的反应不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归咎于公司本身的不足。

以为只要挣脱这种不足,就能达成所愿。最后发现:当年没能胜任机构校区的独立运营,在单干以后,也没能躲过亏空的命运。

缺乏的能力,不是凭着「跳级」就能掩盖的,正如网络上有句话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也曾问过自己,如果当初不是「赶鸭子上架」般去到自己尚不能胜任的岗位,而是沉住气去经历各个岗位的打磨,是不是就能改写自己在教培的结局。

那些原地开工作室的教学老师,在满足了自己「吃肉」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生存的担忧:生源该怎么来?又该怎么维护?毕竟依附机构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机构到自己单干,再到红利蚕食后的关门,这样的路数对标了太多消失在这一行的从业者。不同的是大家离场时的状态。有人见好就收,保住了自己的口袋;有人负债累累,退费成堆。

这时,再反过来看看政策的干预 ,抛开那些高屋建瓴的观点,站在教培和教培人的角度,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清除附骨之蛆的行动呢?

教培攘攘,皆为利往。当多数人因嗅到教培利益而涌来时,坚守教育的本质也就成了一种另类和廉价。

当下,教培已经有了新的节奏与生态环境,疯狂的时代也将彻底结束,与教培的那些故事,也将成为我们茶余饭后云淡风轻的谈资。

写在最后:《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那些褪去浮躁、选择扎根在这一行的群体,才会在大洗牌中,依旧稳立山头,毕竟时代赋予的势能,是为了成全真正能看清局势的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