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Gestures for Chrome:鼠标手势增强,让Chrome飞

 10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luolei.org/gestures-for-chrome-tip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Gestures for Chrome:鼠标手势增强,让Chrome飞

发布时间: 2012-08-02



w=1200

七月26日,晨9点50分,从广州飞往南京,参加亚洲自行车展的一个活动。

四大火炉之一,六朝古都(虽说一直到现在还说不出是哪六朝),民国首都,南京大屠杀,解放总统府,一个个关键字,构成了我对南京的全部印象。

一个城市

背着装着笔记本电脑的背包,在机场出口随便上了一辆大概是开往市区的车(事实证明我去的是南京东区),初到南京,正午十分,火热的七月,酷暑的季节,南京用39摄氏度的高温给我一个见面礼。

南京这座城市,除了热,给我留下挺不错的初始印象:宽敞且不拥挤的街道、不太多的人、便利的交通、道旁高大的梧桐、民国风范的建筑……

w=1200

钻进一个地铁站,看着地铁站牌上一个个充满「历史感」的站名,感慨下这不愧是一座到处都是历史的城市。

前往「鼓楼」站,一个下午的时间,逛了百年名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负着不轻的背包、身着汗湿的T恤,终于在鼓楼公园北门附近的一片草丛中,找到了我的大学「暨南大学」前身「暨南学堂」的纪念碑。

w=1200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大学「暨南大学」

jnu-logo 暨南大学 https://www.jnu.edu.cn/ 华侨学府,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两江总督端方从欧洲考察宪政归国后于南京成立“暨南学堂”。1923年男生部迁上海真茹新落成的校舍,女生部仍留南京。1927年南京女生部并入上海真茹,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此次南京之行,形成安排得紧凑,来的也不是时候,刚好碰上南京连续高温,炎热的天气让自己不太愿意出去逛。

在南京只呆了四天,除了以上几所大学,还去了「中山陵、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夫子庙、明故宫」。

游览匆匆,来不及细细地窥探这座城市的底蕴,倒也预想着下次,换一个不热的季节,跟自己的女朋友或者朋友再来这边一次,慢慢游,边看这些古迹,边慢慢听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

10年世博会,赶了一趟人潮涌动、人挤人的上海世博会,外滩上走几步都要撞到人的场景,让我留下阴影,来广州上学后,不巧恰在广州市中心,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自己心里倒开始抵触「大城市」,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繁华的地方,开始向往自然和户外,想去人越少越好、山越高越好、天越蓝越好的野外。

今年的川藏之行之后,倒也是一下子满足了过去这两年多的欲望。这一次来南京,事先倒也不会太觉得「吓人」。五月的「风光之旅」,七月的尾巴,短短的南京杭州之行,也算得上是一场调剂自己的「人文之旅」吧。

一个民族&一段历史

此次南京之行,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一个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大屠杀纪念馆),一个是紫金山「中山陵」。

一个是中国近代史上外敌入侵、丧权失地、国破山河碎的血泪,一个是中国近代史上觉醒和图变的呐喊;同样都是上个世纪上半夜,两部如此分裂地展现了一个国家两面的历史,聚集在南京这座城市。

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天,9点多入馆,没吃早餐,背着背包,静静地在纪念馆看了将近四个小时,甚至不觉得饿和累。

照片、报纸、画报、明信片、子弹、枪炮、炸弹碎片、城墙上的砖、堆积在一起的残骸、幸存者的影像……

有些东西,不亲眼看到,是无法体会那种「历史的震撼」。

有时候,我会想「他们怎么能那么残酷?」,对战俘、对平民、对妇女、对老人、对小孩……

1937冬天南京的枪声仿佛还在耳中徘徊,男女恐惧地尖叫仿佛还在空中游荡。

在群里跟网友说这件事,有人问我「是不是看完那些,特别恨日本人」,我说不,我一点都不恨,我只觉得悲哀,为中国人而悲哀,为日本人而悲哀,为那个时代的人类而悲哀,哪怕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的血案罄竹难书,我都没有丝毫的仇恨。

大西洋东,引领了近现代文明的欧洲,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记录了一个文明工业国家的残暴;太平洋西,辉煌东方文明的源头,我们中国人,在1967也犯下了「道县事件」这样针对自己同胞的罪恶。

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历史的书卷上写满了人类的残暴,沾满了刽子手屠刀下的鲜血,染血的历史,或被人铭记,或被人忘却,没有哪一个时代,我们曾摆脱过。

暴力,是人性中永远无法摆脱的弱点,人性: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肤色。《美丽新世界》的孕育室无法改变,《发条橙》的条件反射疗法也无法改变。

在专制制度之下,在扭曲的社会文化之中,在畸形耳目渲染的教育之后,每个人都可能将自己内心那个暴力的火药点燃。

中国,华夏,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壮阔的景色、最丰富的资源、最沉厚的历史,这里有创造了世界最伟大文明的民族,历史的车轮中,这个国家和民族却在近代成了其他国家碾踏的对象,留下了千万悲哀的冤魂。

国家、民族,朝代轮换、政党更替,各种主义、思想在这片广茂的土地上不断试验,留下过不屈呐喊的声音,留下过革命者的血迹,也留下了受难者的白骨……

这是一个复杂的民族,一个幸运着也不幸着的民族、一个伟大着也下贱流氓着的民族、一个不乏聪慧也不缺愚昧的民族……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病入骨髓,托着沉重的躯体,一边挣扎于脑中各种主义的斗争,一边还得忍受外人的拳刀枪炮。

「矛盾、对抗,挣扎」,这是中国的关键字,哪怕现在的中国,依旧如此,经济上的国强和民贫,传统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这块土地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挣扎中的悲哀。

愚昧的天朝思想有广泛的基础,崇洋媚外的民族自卑感之人也不乏其人,公民社会步履艰难前行,公民意识在舆论控制的禁锢环境下慢慢扩散。

矛盾,矛盾,群体之间的矛盾,群体中个体思维的矛盾,让现在的中国,依旧是一部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

哪怕针对「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现在中国也存在不少质疑,质疑真实性,质疑其死亡人数的数字。

当年统计上的缺漏,政治的影响,宣传的需要,加上中国长久以来的政府公信力缺失,自然而然让人觉得可疑,可有时候,看到有些「公知」,用一种「洋洋得意」的语气发表言论,「揭露」大屠杀数字的不可信。我倒觉得一种悲哀。

什么「忘记仇恨,不要忘记历史」的话,尤其对于后辈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说起来自然容易,可对于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谈何忘记?

在灾难和战争中,国家、民族、家庭已经连为一体,这个国家犯下许多错,我们可以抵触,反感,可是对于国家过去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我们怎么抵触和反感?

有些事情,形式和象征性的意义,已经大于事实本身。我们可以为动车事故中死亡的40人点燃悼念的蜡烛,同样我们也应该为那场战争,那个时代死亡的,英勇的、愚昧的的人民,建立纪念他们的展馆,树立纪念的墓碑。

那是一段悲剧的历史的一个悲剧的民族,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嘲笑。历史的车轮滚滚,也许50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也会嘲笑我们这一代,面对自由,我们是那么地软弱和愚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