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实在抱歉,想尽调请先打1000w”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30805-37655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实在抱歉,想尽调请先打1000w”

“用谦卑的语气把横话都说了”。

昨日,一张官网截图在不少群里快速传阅,引发了广泛讨论。总地来说,是深圳一家XX技术公司的创始人要融资,并搞了个“投资人认证机制”,在官网“投资关系”页面附了一份面向投资人的告知声明,脱敏版的截图如下:

图片

简单梳理要点如下:

第一,当下尽调只是走过场,最好用上轮的尽调报告;

第二,1亿融资额不低,没实力的机构别来聊了;

第三,我想尽快搞定融资,非要尽调,先付1000w;

这番话很有意味。

首先,这位创始人的语气很客气很客气,还是那种“用谦卑的语气把横话都说了”的客气法儿。

他开出了“想尽调先打1000万”的条件,却描述为“小小的、内心非常过意不去的过分请求”;知道可能引起投资人不适,也恳切表达了歉意;虽然叫停了新一轮尽调,但只要“彩礼”到位,公司将“不遗余力”支持资方开展工作。

坦白讲,这位创始人的表达能力确实强,也了解市场行情,他的每个决定都有理有据,看上去似乎无可反驳,甚至还周到的替资方做好了心理建设。

创始人知道大多数机构账上没什么钱,但只归因到“募资难的环境”;知道大多数资方是过来白嫖项目拿信息的,却只点到“没有结果的谈判是在浪费时间”;知道这么做会得罪不少机构,尤其“没有实力的机构”,但公司“真的找不出更合适的方法”;知道先付1000万这事难办,于是告诉机构,赚钱比面子重要。

短短百字,该说的,想说的,都说了。

虽说姿态放得很低,但把话语权用到了极致。一次股权交易,投融博弈本来总有强势方和弱势方,这位老板把势能用到了头儿。当然,严格来说,一位创始人的时间,精力,意愿,都是可以换算成钱的东西,但更多时候是作为隐性成本,而这份声明的意思,是连前期深入交流的成本,都要先算成钱,拿到手。

另外,个人觉得这个作风特别“深圳”,先说明,没有冒犯任何人的意思——但确实务实极了,我还真想象不到一个北京的老板能在谈判前把话说到这份儿上。

这份务实还体现了其他环节,浏览官网“投资关系”页面发现,不仅银行账号、咨询方式、尽调报告都一并放了上去,获取报告还需账号密码登录,把融资操作给“数字化”了。

或是随着事件发酵引发了争议,创始人昨晚发了一条朋友圈做了番澄清,除了一贯礼貌低姿态,强调了这么做的无奈、歉意和感谢,顺便还分享了下“要与世界巨头竞争”的愿景,并表示不会删除官网信息,规则依然如此。

不过官网声明还是在末尾加了句“如果投资人在尽调过程发现结论与我司描述任何不符,我司退还双倍保证金”,强调了公司的信息诚信,却暂未明说如果机构尽调完没“闪婚”,1000万“彩礼”该如何处置。

通常而言,投资机构的供给情况,决定了融资的强势与否。风险投资在中国这些年,话语权也经历了从资金端到资产端,尤其是优质资产端的流转。

那么今天探讨的这家企业,试图改变规则的筹码是什么?

根据官方信息,这家企业的业务,按其自己的描述是:是一家存储产品,闪存芯片及测试、军用计算机服务商。现已将业务拓展至全球企业,已完成三轮融资。

根据相关资料,存储是半导体产业支柱之一,闪存作为主要产品,占据了这一市场小半壁江山。闪存在国内属于典型的卡脖子赛道,2017年之前,中国自主生产闪存仍是空白,直至近几年才开始迅速崛起。

但我一连问了几位投资人,都表示仅凭现有信息,“无法明确判断公司质地和投资价值”,“看不出有啥特点”,“收入好像还行”。半导体赛道虽火,但今年相关投资在整体降温,芯片材料上游产业链相对更受欢迎。所以只能说,“国产替代”确实存在想象,闪存赛道近期也生出了一些触底反弹之势,但就本文讨论的公司而言,核心关注点还是来自1000万尽调门槛吊足的胃口。

在投资行业,尽调本是最普遍性的操作,包括行业研究、商业尽调、财务尽调、法务尽调等多个环节,流程虽系统冗长,却是必不可少防范风险的过程。GP拿着LP的钱,需要严肃履行义务,勤勉尽责,平衡收益和风险的天平。

我的同事张楠老师在《VC假装做尽调的艺术》一文曾写到,通常而言,沿用前续尽调报告的情况是,一些机构没有尽调资源和专业判断能力,或与前续领投机构有深度绑定或其他信任机制。如果有独立尽调的条件和能力,却不落实尽调,则可能存在利益输送或某种“抱团取暖”。

显然,我们探讨的案例不属于上述任何情况。尽管近年常出现抢份额激烈,以至于跟投无权尽调的情况,但以1000万的高门槛和“闪婚”的诉求,是单方面、一视同仁地把尽调变成一件高不可攀的事项。

这位创始人的做法,有点重塑规则的意思——即便以前风险投资的规则里,基本没有尽调前付费这一项。不过现在加上,也不是不行。

作为市场里的观察者,我十分理解创始人的处境。科技投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考验投资人的行业知识和产业理解,沟通门槛本身就高,创始人时间宝贵,匀不出那么多时间给外行投资人做科普。

另外,我同事张俊雯老师在《机构虽小,账上有钱》一文曾分析到,随着投资主线的转移和资金话语权的更迭,现在的一级市场不论赛道、资金、参与方正在趋于高度分散,全新的参与方层出不穷,数量庞大。

对于投资机构的挑战在于,赛道变小回报变低,赚钱更辛苦;大钱条框多,小钱太分散,拿钱也更辛苦。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有大体量出资能力的机构变少,就需面对四面八方、来路不同、需求各异的大小资方。这意味着海量巨大的沟通成本。

该公司尚无专职负责募资的人员,大概也没有聘请FA。讲究实干的创始人基于现有条件,做一番融资流程的创新,最大程度筛选掉不符条件的资方,提高一些效率,这完全可以理解。

只是,这里仍有两层问题。

第一个,这位创始人不聪明。我不知道这番操作是不是背后还有PR诉求,但就交易来说,这种声明,等于是公开把绝大多数投资方往外推。本来GP和LP之间的关系处理就越来越难,你现在公开要求投资人“要么放弃尽调,要么付钱尽调”,如果真有哪家机构投了,是否可以认为他们一定二者里选了其一?那么,放弃尽调,先付钱再尽调,这哪一项不是在向LP证明基金管理人的不负责任和业余?

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趋势性的。

这就是这几年一个潜在的、但持续进行的变化:既有的游戏规则在坍塌。例如,GP募资的时候,要求先写一篇小作文,阐述项目理解和机构优势的,甚至经常遇到LP提出大量附加条款、前期条件,其中可能包括私人、私利的要求。我听同事还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家人民币PA来吐槽,某地母基金的代理机构对GP合伙人提出条件是,“先来当地银行开个理财账户”。

但问题在于,这些例子,包括今天谈到的付钱尽调,说好听点是重塑规则,说难听点其实只是破坏规则,今天市场上新增的大部分压力、负担,指向的都是GP,都是由投资人这个群体买单,这显然不是正向的信号,一个市场的起伏波动是由所有参与方共同推动的结果,而投资人在其中承担的责任,是不是过于大了?

另外,当下LP和GP,GP和企业,甚至企业和供应商,同行之间,同事之间的合作难度都在加大。在规则重建的过程中,却只能看见有人做加法,提出更多条件,人为地制造困难,令交易、合作的难度提升。我记得前阵子投中发稿讲过:上次开募资闭门会,一位产业LP提出疑问——诸位政府LP、金融机构LP各有各的诉求,各有各的附加条款,我作为产业LP不多提点条件出来,不是吃亏了吗?

当然必须承认,搞“投资人认证”,发这份声明,这位创始人有权利这么做,更何况,他从始至终都在话语上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断强调“非常抱歉、过意不去”,但我想说的是,非常抱歉,今年大家都很难,但您也并没有做出好的示范。(文/曹玮钰 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小川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