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小牧场迷途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30707-37608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中小牧场迷途

有人选择退出,有人着手自救 。

一家南方中小牧场负责人陈旭(化名)下达倒奶指令,工人拧开储奶罐开关,生鲜乳哗啦啦地流向排水道。陈旭一脸愁容,扭头走向门外,似乎有意避开这一幕。

“牧场每天都要倒掉剩余的牛奶。”陈旭从事奶牛养殖近30年,负责经营的牧场长期向国内一家大型乳企供奶。2022年下半年,这家乳企提高收奶标准,导致牧场三成左右的生鲜乳达不到标准。“乳企这是变相限收、拒收。”他对此愤愤不平,原奶价格已跌破养殖成本价,为减少亏损,“只能将奶牛当作肉牛卖。”

原奶市场正处低谷期,“倒奶卖牛”虽是极端个案,但中小牧场眼下面对的困难却不容忽视。受消费市场和原奶过剩影响,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原奶价格持续回落,今年已跌破4元/公斤。养殖成本却居高不下,中小牧场的经营陷入困顿。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6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6月21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81元/公斤,与前一周持平,同比下跌7.7%。较今年1月份第一周4.12元/公斤价格下跌7.52%。

今年6月,多地中小牧场负责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原奶价格已难以覆盖养殖成本,个别乳企变相限收、拒收生鲜乳,甚至提前解除供奶合同,牧场只能将多余生鲜乳以约1.8元-2元/公斤的低价卖给奶贩子。

据《中国食品报》报道,在今年3月举办的2023年奶业前沿科技交流暨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邵明君表示,2022年以来,奶价下跌、饲料成本维持在高位,挤压行业利润。随着奶价进一步下滑和2023年上半年阶段性生鲜乳过剩加剧,养殖行业阶段性亏损面将达到60%以上。

困局之下,多地发布“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技术指南”。河北、黑龙江等地相继出台纾困政策,强调“杜绝乳企以不正当理由变相限收拒收鲜奶、拒签合同现象”,“防止发生倒奶杀牛现象”。

有人选择退出,有人着手自救。奶牛养殖者们期盼春天早点到来。

 乳企变相限收、拒收?

尽管是养殖业的老兵,陈旭面对这次行业低谷仍感无力。

他管理的牧场最多养殖一千多头奶牛,每天产奶可达10吨。2022年下半年以来,奶价逐渐跌破成本价。今年6月价格跌至4元/公斤以下,牧场养殖综合成本(包括环保折旧)超6元/公斤。乳企不断提高生鲜乳的各项标准,“一些标准提高了几十倍,甚至更高。”陈旭说。

陈旭曾试图沟通协调,但无济于事,只能执行新标准,导致每天剩下2吨-3吨生鲜乳,即便想低价卖给奶贩子,也因量少无人收。一名鲜奶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以来,多家南方地区的中小牧场经常找他帮忙收奶,但他也有长期合作的牧场,只能偶尔出手帮忙。

中小牧场们的境遇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今年1月初,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运生以此为标题发表署名文章,引发各界关注。2022年12月底,河北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鲜乳参考价为4.1元/公斤,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鉴于当前奶业产销形势严峻,养殖场委员主动提出最低价格下调至3.85元/公斤。据《第一财经》报道,袁运生称,下调后的价格对河北省绝大多数奶牛养殖场而言,已没有盈利空间,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这并非虚言。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随着生鲜乳价格持续回调,加上个别乳企限量收购,中小牧场亏损加重。

今年6月,河北一家中小牧场负责人章菲(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乳企收购生鲜乳的价格在3.6元/公斤。牧场每日产奶20吨左右,长期向北方某乳企供奶。该乳企从今年开始限量,每日收奶量较以往减少2吨,牧场多余生鲜乳只能按照1.8元-2.2元/公斤的价格卖给奶贩子,近期每天亏损约3万元。

这并非个案。多家中小牧场的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以来,乳企降低生鲜乳收购量。秦展(化名)在甘肃和宁夏经营着两家中小型牧场,分别向两家知名乳企供奶。今年甘肃牧场收到限收通知,6月的每日供奶量较去年少了约10吨,此后每月逐减1吨左右。“

多家中小牧场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以来,乳企停收生鲜乳的情况屡有发生,因为收奶标准大幅提高,一旦有指标不达标,就会停收并要求牧场整改,有的牧场每月停收几天,甚至更多。乳企停收期间,牧场只能低价卖给奶贩子,每停收一天,牧场就会多亏损一些。

据《中国食品报》报道,目前,乳企和牧场购销双方签订的合同版本略有不同,有的乳品企业单方面制定的《生鲜乳购销合同》中,承认“随行就市”参照当地生鲜乳收购指导价,但同时列明,牧场向乳品企业交售的生鲜乳价格按照乳品企业生鲜乳计价体系结算,乳品企业可依据市场、季节、供需关系等实际情况调整生鲜乳收购标准和价格,而相应的收购标准和价格由乳品企业通过业主大会通知牧场,“牧场对此不持异议”。

秦展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牧场和乳企签署的《生鲜乳购销合同》中没有“乳品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生鲜乳收购标准和价格”条款,但在实际交易中一直存在该现象,乳企可以调整生鲜乳收购标准,有各种理由变相拒收、停收。

章菲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一份购销合同显示,乳企不按时收购、随意提高或压低标准、限收或拒收符合质量标准的生鲜乳,由此给牧场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乳企承担。不过,章菲说,该条款形同虚设,乳企经常通过口头传达调整生鲜乳收购标准。

也有乳企提前解除供奶合同。秦展说,今年春节后,他在宁夏经营的牧场收到乳企解除供奶合同的通知,原本合同截止日期是今年三季度末。“周边多家牧场也都先后收到通知,在明年一季度合同到期后,乳企不再续签供奶合同,预计将有很多牧场退出市场。”秦展说。

“瘦身”与退出 

卖牛成为中小牧场减亏的措施之一。

陈旭当初每头花2万多元买来的奶牛,现在只能当作肉牛低价出手,每头价格8000元-9000元。今年陈旭已陆续卖出200多头奶牛,之后计划出售700多头,“只要有人收就卖”。

陈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牧场已通过裁员、降薪等多种措施缩减养殖成本。牧场每月现金缺口80万元,去年底从银行贷款700万元,现在也基本花光。“半年多时间,我头发白了一大半,每天都愁。”他说。

今年2月底,秦展在宁夏的牧场接到终止合同通知,不甘心牧场就此关门。他从3月开始将生鲜乳低价卖给奶贩度日。2个月后,情势依然不妙、秦展把牧场1000多头奶牛悉数对外出售,多数当肉牛卖了。

原奶过剩下,乳企要求中小牧场执行“瘦身计划”。

秦展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有乳企向甘肃地区合作的中小牧场下发“瘦身计划”通知,要求牧场每个月淘汰多少头牛,时间已规划到今年12月。据计划,秦展的牧场有2000头奶牛,要卖掉一半奶牛。他表示,乳企希望通过“瘦身计划”把奶牛养殖规模降下来,达到合理程度,避免发生倒奶现象。

“卖牛、杀牛、淘汰牛,以及牧场破产,都是低谷期常见现象,这次也不例外。牧场经营一定要灵活,碰到这种行情要使劲淘汰低产牛,因为低产牛利润低。”一名河北的牧场经营者说。

有人嗅到风险,选择离场。

山东一家中小牧场的负责人曹萍(化名)从业20多年,长期向一家国外知名奶粉品牌供奶。察觉市场风险后,她在2022年一季度便把牧场所有成年奶牛对外出售,只留下100来头小奶牛,现在处半退出状态。

据《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今年6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一场演讲中指出,亏损导致现金流中断,2023年5月已有牧场开始退出;如果奶价继续低于成本价,预计2023年国内奶牛淘汰率会超过8%,大概会有50万头牛淘汰。中国奶业协会官网显示,李胜利为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奶业协会奶业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

广东省奶业协会原副会长王丁棉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小牧场要主动将老弱病残、产量低的奶牛淘汰,准备配种的或者产奶高的奶牛要守住。同时,减少饲料成本,高营养进口饲料可减量或者不用,同时加强牧场经营管理。

 自救与纾困 

中小牧场多措并举,尝试自救、转型。

不少中小牧场选择开设鲜奶吧。鲜奶吧是奶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也是乳品加工流通的新业态、新模式。前述业内资深人士经营牧场近十年,2022上半年退出奶牛养殖业,转型在珠三角城市开设鲜奶店。

陈旭今年投入约30万元探索鲜奶吧经营。鲜奶吧5月1日开业,七天后就因没有经营许可证,只能关门。秦展也尝试开鲜奶吧,最终以失败告终。今年3月至今,秦展和几名朋友在宁夏当地开设多家鲜奶吧,希望凭借价格优势打入市场,结果也不理想。鲜奶吧每天销量仅为80公斤-150公斤。对于牧场每天10多吨的产量而言,这显然是杯水车薪。

中小牧场转型鲜奶吧并非易事。

山东一家经营鲜奶吧的牧场负责人认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生鲜乳及奶产品质量水平已经较高,希望能允许中小牧场向下游生产、加工延伸,完善行业政策,帮助奶农增加收入。

“中小牧场做鲜奶吧,是为自己找一条生存之路,摆脱对大型乳企品牌的依赖。”乳业分析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经济专家组组长宋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允许牧场销售自家产品是提升中小牧场主观能动性的措施之一,建议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也有牧场主转型休闲观光。

陈旭透露,待供奶合同到期后,不再和乳企续签,目前正探索发展休闲观光牧场,已试营业一个月,效果还不错,后续还将投入几百万改造牧场。

山东奶业协会发文称,当前乳企和大型牧场喷粉压力大,也希望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并鼓励牧场多元化发展,提振奶业消费,尽快引导山东奶业走出低谷。

中小牧场遭遇寒冬,原因多样。有业内人士指出,液态奶消费下降,同时,乳企发展速度较快,在为奶源供应提供巨大保证的同时,也存在着奶源建设过快的问题,“一增一减”导致液态奶供需关系处于失衡状态。

纵观奶牛养殖业发展历程,2000年以来经历多轮奶价周期——2007年价格上涨;2008年原奶价格进入下跌通道,“倒奶卖牛”现象频发,规模化养殖提速;2010年-2013年原奶价格持续上涨,牧场加速扩产,导致供大于求;2014年,奶价进入下行通道,“倒奶卖牛”又开始出现;2019年,奶价再次进入上行期。

2019年当年,奶源供给进入集团养殖“一体化”模式。伊利、蒙牛、光明等头部乳企加码自有奶源建设,“万头大牧场”项目接连上马。

据乳业杂志《荷斯坦》的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新建、扩建牧场项目共166个,大多养殖规模超过5000头奶牛的大牧场,万头牧场占比62%。2022年新建扩建牧场项目201个,新项目仍以大型牧场为主,设计存栏5000头以上的存栏数占87%,万头以上占比70%。

多家中小牧场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乳企自建大牧场,中小牧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原奶过剩的大背景之下,乳企优先收购自有牧场的生鲜乳。风险转移至中小牧场。

奶价持续低迷、原奶过剩,“喷粉”成为减少损失的路径之一。喷粉,是指液体的生鲜乳经过灭菌、喷雾干燥等处理,成为奶粉状态。当生鲜乳过剩时,乳企通常选择喷粉,以便于储存,减少损失。

山东奶业协会今年1月发文称,全国奶业形势愈发严峻,原料奶相对过剩,乳企喷粉比例超过20%。在该协会组织交流座谈会上,有参会乳企发言称,现喷粉每吨亏损1万元—1.2万元,每吨生鲜乳成本3.8万元,而销售价只有2.7万元左右,乳企还面临库存大量积压、占用资金多等困难。

据《乳业时报》报道,李胜利表示,根据调研,今年2月份龙头乳业平均喷粉的生鲜乳达到1.08万吨,占收奶量的17%左右。5月份的调研情况有所好转,每天喷粉生鲜乳在4000—5000吨。截至2023年2月,龙头乳企的大包奶粉库存17.8万吨,折合生鲜乳140万吨左右。2023年乳企库存奶粉可能会维持在20万吨库存的高位,加上奶牛养殖企业过剩奶源喷粉的库存,奶粉库存量在25万-30万吨。

为解困局,多地出台纾困政策。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率先出台纾困政策,决定在2023年1月20日前,将1500万元喷粉补贴资金预拨到乳品加工企业,2022年的2500万元补贴资金同期发放到位,帮助乳企缓解资金压力。

今年5月,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2023年全省畜牧工作要点》提出,规范生鲜乳市场秩序,推动乳企与奶牛场签订长期生鲜乳购销合同,对不执行收购合同和交易参考价的,取消扶持政策,坚决防止发生倒奶杀牛现象。

各地在敦促乳企落实原料奶应收尽收政策,为奶农纾困解难。山东奶业协会今年4月发布调研消息显示,蒙牛泰安加工厂已全力落实生鲜乳应收尽收政策;青岛新希望在执行省生鲜乳指导价格的基础上能够全力履约合同,做到应收尽收。

6月,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稳定当前奶业生产的意见》(下称《意见》):7月至12月,实行生鲜乳收购补贴政策,按照乳企收购省内生鲜乳总量,每吨给予不超过100元补贴,总资金约1.2亿元;实行生鲜乳收购增量补贴政策,按照乳企年度收购省内生鲜乳增量,每吨给予不超过200元补贴,总资金约0.3亿元。

《意见》还指出,帮助养殖场户与乳企对接,解决生鲜乳销售难题,杜绝乳企以不正当理由变相限收拒收鲜奶、拒签合同现象。防范养殖场非正常淘汰奶牛及亏损倒闭等极端情况发生。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