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最新成都文旅宣传片《问道成都》太硬核了!专访幕后导演龙江波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2206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最新成都文旅宣传片《问道成都》太硬核了!专访幕后导演龙江波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采访:吴小宝、Ivy
撰文:Ivy

2023年,文旅成都发布了一条全新的成都城市宣传片。

出品方是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20年前,张艺谋也为成都拍摄过一支城市宣传片,那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既是片名,也是此后被深深烙进人们脑海的成都印象:闲适、淳朴,承托得住人们心底对安宁的向往,来了,便想留下。

如今,近20年的时间过去,成都这座城市基因里的亲切感、烟火气犹存,同时,这片土地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故事,它的旧与新、传统与新潮被龙江波刻画进新的城市宣传片《问道成都&萝莉椒》,一抹崭新的成都印象正在生成。

问道成都&萝莉椒
导演版

说起来,龙江波与成都有着特别的渊源。

2020年,龙江波拍摄的成都大运会宣传片备受瞩目,张艺谋在看到这条影片后找到龙江波,并邀请他操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环节,这是开幕式上的第一炮。不久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亮相,惊艳世界。不得不说,这一奇妙的机缘巧合既是某种梦幻联动,又是一种薪火相传,串起了成都的过去与现在。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跨越近20年的时空,龙江波镜头下的成都除了原本的宽厚,又多了几分与城市温润底色毫不违和的科技感、玄幻感。游戏形式和电影情节与成都的文化、美景相融合,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尝试突破“标准格式”的城市宣传片。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数英联系到龙江波导演,和他展开了关于《问道成都&萝莉椒》台前幕后的细致对谈。

01
一个“寻师问道”的故事,三十处成都“人间烟火”

突破“标准格式”的第一步是发掘更加立体的成都。

熊猫、川菜、火锅、麻将、茶馆......这些都是成都,当然也不全是成都。

除了在市井文化交融碰撞中生发出的烟火气,这座城市所承载的远比我们所知道的厚重和深远。

商周时期,古蜀国人曾在这片土地创造出灿烂的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一片“太阳神鸟”金箔跨越几千年历史长河来到今天,那个曾经作为一代人精神图腾的标识,如今也被嵌入新的图标,成为成都一张新名片。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战国时期,李冰修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为后世带来福祉。

三国时期,王侯将相、智者贤人汇聚于此,造就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武侯祠的诸葛亮像寄托着现世之人对特定岁月与精神的敬仰。

公园759年,唐代诗人杜甫流寓于此,在用苗木、竹子搭建而成的简陋草堂,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千多年过去,西岭雪山的壮美之景犹存,诗句仍被传颂。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在信息量如此大的情况下,

如何用一支只有5分钟的短片,让成都生活的闲逸轻盈与文化的丰富深厚得到充分展现与释放呢?

若将几十个景点堆砌式地罗列呈现,按照之前约定成俗的各种“范式”,观众难免会审美疲劳。在龙江波看来,宣传片的本质是一种影像艺术,从来都没有谁规定这个片种一定要怎么拍。他把目光投向了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游戏和二次元,不如就用类似游戏闯关的形式作为线索,龙江波想。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在时间与注意力碎片化的年代,创设游戏互动体验,给观众带来参与感的确是抓住人们注意力的良方,在一次次“产生疑问-发现线索-找到答案”的循环中,短暂、高频刺激使得人们连续感受到多巴胺分泌带来的愉悦感受,无疑让这部片子变得更加难忘。

于是,随着故事主角萝莉椒从天而降,三十处景点踩着剧情进展的节奏一一进入观众视野,一场关于成都的探索之旅开始了。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我们的访谈也从主角萝莉椒开始,围绕着紧凑的情节,环环相扣的隐藏线索逐步深入。

数英:为什么用一个极具游戏风格的人物作为故事主角,为何给她取名萝莉椒?首先和咱们读者聊聊这一人物设定吧。

龙江波:首先,“萝莉”是形容小女孩可爱的一个泛称,“椒”是一个后缀,一方面它便于记忆,像动漫里也经常说某某酱,一方面这也是人物性格的象征,我们容易联想到花椒、辣椒,代表火辣,和前面“萝莉”的可爱形象形成一种反差感,这也突显人物的独特性。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另外呢,萝莉椒其实是一个可以被运用到不同场景和片子的IP形象,它是我酝酿正筹拍的一部长片《偶像觉醒》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这是一种角色IP的输出和尝试,这个角色也可以用到别的片中,比如做川渝城市联动、比如和大型赛事合作、比如和汽车品牌合作……所以它的形象也会比较有延展性。

说回成都城市宣传片,我会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它:动漫感、游戏感、电影感。萝莉椒的形象和这几个关键词也融合得很好,因为这个片子是有情节但弱情节的,萝莉椒就相当于游戏中的一个动漫形象,带着观众发现线索,一步步解锁关卡,相比普通角色,她更酷一些。动漫外形也意味着它可以容纳很多的脑洞,放在超越现实的场景里,为了让她更和谐,需要进行一些场景改造以及适度的CG(Computer Graphics)。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游戏感设计其实就是不断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思考并且每一个线索就像一个钩子勾着你往下走。比如道观中的那个“悟”字,以及后面的无字签,诸葛亮锦囊里面的花椒,仔细去看还有很多,其实都是线索,每一个线索都指引着下一个情节,像游戏一样,过了上一关才会来到下一关。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电影感,强调的是制造有如电影一样的沉浸体验,即把萝莉椒和情节相结合,营造出故事感,作为宣传片,这也会比单纯地呈现景点更有记忆点。

数英:您刚刚提到故事感,我们发现整个影片其实都在围绕着萝莉椒寻找师父这一主线进行,为什么以此为故事的串联点?它是不是和成都寻师问道的历史底蕴有关?

龙江波:对,这其实就是在讲一个萝莉椒寻师问道的故事,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故事,我把这种处理方式称为“弱情节”,这种方式比较原创,有实验性、多义性、意像、诗意、超现实……等这些特点,但最为难得的是,这种方式在观感上又没那么难懂。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些地方没那么成熟。可是,成熟的确不是我喜欢的状态,成熟就意味着没有探索性了呀,那多没意思啊。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萝莉椒人物形象设计图

因为我很久之前来成都时,这里就流传一句话,是余秋雨写的“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青城山是一个道观,也是个道教的发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然后“道”也是东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意义上,东方美学由儒、释、道三种东西组成。

儒家讲仁,佛家讲超度,道家讲无为、道法自然,这是一种智慧,那这个道也可以和生活相结合,它可以是生活之道、人生之道,“道”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和智慧。在成都的话,这里人们悠闲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甚至这座城市的美食、所有的一切都是东方美学的一个浓缩版,它很中国。当然了,这其中也融入了许多地域文化,东方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同造就了不一样的成都,这是这座城市的“道”。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所以萝莉椒选择来成都。那为什么是萝莉椒来寻师问道呢?因为萝莉椒是个虚拟角色,你可以把她看作一个动漫人物、一个机器人,她来自未来,她也许是一张白纸,那这个动漫角色她想成为真正的人,那她就有这么一个学习成为人的过程,她需要寻师问道。

数英:在萝莉椒寻师问道的过程中,成都的风景和文化也渐次被呈现,结合地名和故事情节,有以下几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细节1:萝莉椒从出场便肩扛一个写着“问道”的大灯笼,并一路携带着它,为什么选择灯笼作为问道的承载物?

龙江波:你看萝莉椒降落的地方是一个市井之地,在那里恰好有一场灯会嘛。这个灯笼是她在那里取的,上面正好写了“问道”两个字,她看到后才开始了自己的寻师问道之旅。其实这就是把萝莉椒内心的独白外化的一个表现形式。然后这个灯笼为什么一直跟着她,灯笼的作用在这里是可以多变的,它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变成不同的东西,甚至可以是萝莉椒的武器,也是一种线索感、游戏感。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细节2:根据锦囊线索,萝莉椒找到了陈麻婆,这个场景中陈麻婆的妆容不太像传统的中国妆容,为什么?后来那个老虎的形象和叫声,寓意着什么?

龙江波:首先从陈麻婆这个人设上来说,她是一个能做美味豆腐的川妹子,那现代人谁也没见过她,而我对川妹子的印象,就是既火辣又摩登,下得了厨房又上得了厅堂,没准还特别潮。所以从设计上来说啊,陈麻婆的脸一半是偏西方,你看她有麻子的,西方一些时尚大片通常是保留自然的斑点。

项目背后,问道成都,旅游,城市宣传片,成都,背后故事

然后另一半是东方这种脸谱式的涂白,像花旦经常会这样,采用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服装也是这样,她身上那件很宽的衣服实际是西装的变异,底下裙子的那个脸是大唐侍女的脸谱。这种搭配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视觉反差。

这种视觉反差还藏在她装扮的很多方面,比如陈麻婆的头饰是川剧花旦的那种结构,然后做成一个时尚的头饰。这些都是我们的总体造型师钟昔梦和美术设计师去尘她们执行出来的。

1682079640159259.png

另一种视觉反差是陈麻婆的行为动作和场景之间的对比感。

你看她的步伐像是T台走秀,但是她是站在一张桌子上,她具体是不是在走秀是观众赋予她的。而且,在那么一个悠闲的老茶馆,有人谈天说地,摆龙门阵时一般脑洞很大,有可能在他们的主观世界里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

走秀大家都不觉得新鲜,但是在茶馆这么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地方,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布景里,身着前卫、色彩鲜明的服装走出来的陈麻婆就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它冲击的是你的头脑,而不是你的眼睛。这个想法源于我们的摄影师罗培,他是四川人,说我们那的老掉牙的茶馆中要是能有一个极为前卫美女闪亮登场,那多过瘾啊,哎,为什么不呢?

我们是一个在一起十多二十年的固定团队,大多是自己的同学,由制片周谦来管理协调,并不是每个人只干一点自己分内的事。拍摄前极为民主,而拍摄时极为独裁。

再说到那个老虎,其实它有点像豹子,但我希望它是一个老虎,哈哈,不是说女人是老虎嘛……它具体是什么也不重要,我主要想让观众看到一种美女与野兽的感觉。然而,我们用陈麻婆身上那块花布在野兽身上做了一种包裹艺术,把这种野性中和了一下,把野性含蓄化的表达,我们毕竟是东方创作者。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潜藏着张力的秀。

1682079692545320.png

然后,这花布在情节上还有一个目的,陈麻婆在提示萝莉椒,她喜欢花衣服,而你的师傅只穿黑衣服、白衣服,她说的就是熊猫嘛,这就是贯穿全片的游戏线索之一。但需要强调的是,我的解释也不是全部,因为任何作品它的另外一半解读都需要交给观众去完成。你去关注、去体会、去解读就好了。

细节3:在杜甫草堂和钟书阁这两个场景中,古代的杜甫和现代的机械杜甫进行了联动,这一情节是否也代表着过去与现在的承接,能和我们说说设计用意吗?

龙江波:是这样,因为我去研究杜甫这个人时,会不自觉想到李白,杜甫和李白他们在我眼里,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作者,你看他们的诗文,是充满想象力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他们自己的脑洞也很大。

在我们当代人眼里,他们是远古的、传统的大诗人,但是如果身处他们的时代,李白、杜甫的精神世界是具有超越性的,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明星,如果李白生在当代,他可能就是个创作力爆棚的导演,你看他的文字都很短是吧,李白很有可能是个广告导演。

好,假如在当代李白是导演,那让他去拍好朋友杜甫,凭他的脑洞,他肯定不会拍出千篇一律的样子,杜甫是个读书人嘛,读书人当然去钟书阁喽,在那么一个科技构成感的地方,机械杜甫那个形象,是一点也不违和的。哈哈,这只是一种假设哦。

所以,这里要呈现的是诗圣跨越古今的感觉。靠什么跨越?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流传千万年。然后在结构上,这里也透出一点点科幻感,为结尾的未来感提前铺个底。

细节4:有一个镜头是,在锦里,萝莉椒扭头看见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只是她换了个装扮,这有什么含义?

龙江波:我在谈这个项目的时候,问他们锦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他们告诉我锦里有一个叫做迎喜神的活动,但是我不知道喜神是什么,有人说是诸葛亮,有人说是迎财神,各有说法,总之是个喜事儿,意味着好运。

于是我想,又是谁也没见过,谁也没见过喜神长什么样子,那在我的感受上,喜神就是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喜”,所有的满足感和人生的各种喜悦,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说,幸福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嘛。

所以在这里,我拍了一个萝莉椒看见自己的镜头,她看见的是一个出嫁时的女人,在这个时刻,你看一个女人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特别美的,这是内心满足感的一种映照。因为内心富足,所以你能看见最美的自己、最好的自己,这就是你心中的声音。

1682225966170191.jpeg
1682225993549311.jpeg

数英:最后,萝莉椒又回到了自己来时的起点东门市井,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师傅熊猫侠,这一设定是不是也是和“照见自己”做呼应,即我们寻寻觅觅,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来时路,找到自己的初始状态。

龙江波:对,这其中其实是蕴含哲理的。对于成都而言,熊猫不仅是熊猫,它可以算是个城市吉祥物或者精神图腾了,它也是儒、释、道的一个集大成者。

如果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熊猫侠的斗笠是前面抬轿子人的斗笠,它身上的那个佛珠,是前面已经出现的高僧的那串佛珠,甚至它嘴里酷酷叼着的竹签,就是寺庙里求签问道的无字签,它的装扮是前面萝莉椒遇见的各种人的装扮的组合,这其实也是一种兼容并包。所以萝莉椒在这一刻明白,她要找的师傅可能是她遇见的每一个人,可能是她自己,那么这里就引出了片尾的概念,即“在成都,人人皆可为师”,我们最后可能还是要先找到自己。

数英:纵观整个宣传片,约有三四十个景点快速闪现,在景点筛选啊上有什么考量?高速镜头下场景快速地切换,会不会担心观众没看到或者记不住?

龙江波:首先我选场景的时候,第一要素还是要把一些必答题答了,比如武侯祠、杜甫草堂、339电视塔,这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缺了它们就不是成都了。

1682080723289126.png

那么选答的部分,就是要符合这个片子的气质,有些地方尽管很有名,但拍起来比较苍白,比如它可能没有什么建筑形态,没那么有感觉。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最主要还是要让片子本身构建出一种魅力。那最终我的一个拍摄逻辑就是从宗教圣地开始,根据故事情节,脑洞越开越大,逐步把一些风景名胜、城市景观融入进来,然后连接到未来。

1682080745144542.png
1682080765304668.png

至于会不会因为切得太快导致观众记不住,我是觉得感兴趣的,反正都会倒过来反复看,所以主要还是片子本身要有看点,角色要能吸引人主动去看、去找。

02
用有时限的城市宣传片,为观众造个无尽的梦

区别于完全纪实的宣传片拍摄思路,龙江波采用“虚实结合”的策略,对观众而言,影片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感。所谓“实”,是基于实景拍摄,所谓“虚”,是在实景基础上的主观创造,即龙江波所言的造梦。纯粹的风景可能略显苍白,而当它们被赋予了想象力,当它们与千万个观众的千万种想法产生联系,景也就变得灵动和鲜活了,这种由自由想象引发的好奇心也终将化作人们前往成都的驱动力。

然而,要把这个梦造好并不简单。尽管短片只有四分多钟的时长,龙江波却在每一个细节处都下足了功夫。作为创作者,他认为短片的拍摄标准与长篇电影无异,甚至要比普通电影更精炼,从取景到背景音乐再到片尾字体都经过精心考量与设计。

1682225462126318.jpeg

数英:您印象中的成都是怎样的?

龙江波:很潮,不排外。感觉成都人真的是有质朴的底色、很热情,可以很放心地去和成都人交往。

数英:怎么把成都的“潮”表现出来且区别于其他的网红城市?

龙江波:首先我们要理解成都的“潮”本身是有一定原因的,追根溯源,这片土地上的人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他们更习惯接受新生事物。从历史上看成都外来文化融入的特征非常明显,它有着长期积淀的极具本土特征的文化底蕴,比如在成都人们方言交流的频率大于普通话,这是很醇厚的本土的东西。它也有着不断接纳新鲜事物的包容度和承载力,这是一个有着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不断有新的人涌入,这座城市的美食多很大程度也与不同地方人口流入有关。

加上这个地方的一些非常经典的人、事、物,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色。有像诸葛亮、杜甫这样的历史人物,有像金沙文化这样的精神文明,国宝大熊猫文明,所以成都无论是从纵向时间线还是横向发展来看,它都是非常丰富立体的,于是有了“问道古今”。

那其他的城市它当然也能用这个概念,但是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且如果别的网红城市拍同系列,人们还是会先入为主地想到成都。

数英:如果我们去呈现成都,可能会首先想到午后阳光明媚的场景,或者像赵雷《成都》中所描述的那种街边小巷悠然之景,因为成都给我的印象是一种明快感。但我们发现在这一宣传片中,取景都在晚上,整体色调偏暗,是为了营造游戏感和奇幻风吗?

龙江波:首先你看成都的夜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过了12点还是有很多可以吃东西的地方,有那种烟火气。

1682225505104488.png

另外因为这个片子虽然景都是实拍,但它的定调不是那么写实,所以我要营造一种氛围。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区别。主观真实就是我作为导演或者创作者要营造出来这么一种感受,需要去为成都造一个梦,那在这个造梦的过程中我就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选取适当的拍摄方式,用打光来营造区别于客观真实的迷离感,而这种主观营造出来观感符合大多数观众对成都的印象。

主观真实的力量,往往比客观真实的纪录片更为浓烈。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重新演的,强调的是主观真实,电影的社会影响力比人物原形故事大很多。

其实就是为了在观众心中留下一个主观感受上的烙印,然后指引人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去感受脑海里的那个梦。所以我们就是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改变以往拍宣传片的方法,这是这个片子最大的策略上的不同。

数英:那要如何平衡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

龙江波: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去分配它们的比例,主要是要营造一个综合感受。就好比调一杯鸡尾酒,它好不好喝,什么味道,什么感觉这都是要喝到嘴里才知道。

数英:本地人如何看待这虚实结合的成都?和他们印象中的家乡有反差吗?

龙江波:反差基本不会有,我说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嘛。那至于每个人去景点打卡,手机随手拍出来一张觉得有差异,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就是去把有趣的内容生产出来,去赋予这座城市或者一个场景魅力,剩下的就交给观众自己去体验,而不是说你有什么我就拍什么,那样只是原材料,重要的是厨师怎么去做。

这个片子出来后,我们还内部组织了一场测试,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人,包括电影界、游戏界的召集到一起开展了一个审片会,他们看完后反响挺好,我们也放心了。

1682228037704036.jpeg

数英:您认为什么样的音乐或者乐器更适合成都?注意到片中选用了像箫声、流水声这样的背景音,这其中有什么考量?

龙江波:原本是想用赵雷的《成都》一个小片段,但后来找到成都本地的电音创作者钟子齐先生,被他的风格吸引了,于是就请他来作曲。因为电子音本来其实是偏小众的,但是因为跟中国特色乐器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混搭调性,这其中的创作空间是极大的,这样音乐也会迸发出很强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把成都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可以任人打扮,但她有她独有的、不变的底色和气质。所以随着这条片子剧情的变动,那音乐可能也要更具波动性,既要有情节指引性,又要符合成都的独特性,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当地一个有名的做电子音的作曲,他把电音和中国特色的传统乐器融合得非常好,很有新意,很符合我们的需求。

1682224929404625.png

数英:片尾“成都”两个字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两个字背后的玄机吧。

龙江波:对,这是我自己设计的。这个字它是有一些笔画的叠加,显著特征是有很多传统的屋檐,以这些为灵感衍化成一些笔画。并且这些笔画的叠加是有层次的渐变叠加,然后有些笔画比较粗比较敦厚,有些笔画比较苗条,这其实也是我对成都的一个印象,它组合起来是比较有现代感的。

1682080472839522.png

03
创意没有尽头,不断超越自己是干这行人的命

采访临近尾声,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对导演这一职业的思考,也不可避免地提及理想与现实、功名与自我追求之间的冲突与转化。聊到逐渐提高的声名是否会给自己压力时,江波十分淡然与坦率,直言:“就是这个命”。

所谓的“认命”,并不是消极地被命运推着走,而是清醒地知道前路漫漫却依然乐于前行。对于龙江波而言,“认命”意味着始终对自己作品保持着“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好一点”的高标准,也代表着敢于面对批评与质疑的勇气。自我要求是一座永远给人向上攀登动力的山峰,而他者的评判,无论好坏都能被化作助推个体进步的燃料。

数英:随着知道您的人越来越多,您在以后的创作中会不会有包袱,是否有一定要比上一条好的压力感在?

龙江波:是这样,自从我从事这个职业,就是这个命知道吧。

我们就是要不断去想创作手段,要与时俱进。然后我比较在意的是,每一个时间段你投入一个事儿自己是否有激情。假如你给我非常多资金,但是我对那件事没感觉,那么这个创作对我来说就非常难受,会有虚度时间的感觉。

说到会不会有包袱,我觉得是会有点的,就是知道你的人越多,就会对自己要求越高,不太敢把一些没有把握的东西拿出来,但我觉得必需要克服这种心态,勇敢这个词似乎比稳妥这个词更有吸引力。

1682226330561564.jpeg

工作中的龙江波(左三)

因为创意这种事就真的没尽头的,它永远会有它新的方式,而且对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心理预期不一样,观众心理、流行事物也不一样。但是对于审美的基本标准这些东西是不太会改变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就需要勇敢往前去干就行。

我记得张艺谋导演跟我讲过一个事儿,他说你看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可没有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想去试探,想去试验那我就去了。所以我就想创作者真的需要一份勇敢,要尝试新的东西总会遇见各种失败和质疑,及时调整就好。这是在张艺谋导演身边,他教会我的道理之一,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数英:有本书叫做《演员的自我修养》,那您觉得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是什么?

龙江波:我觉得先把一件事做到自己心目中的90分、95分以上吧,其实结果往往只有70分左右,所以内心的标准要定高一点。

每一条创作赛道都有它的规律,有你慢慢养成的一些东西。也许有些东西我改变的很多,但是对于熟知我的观众他可能还能看到我以前的影子。所以我想我还需要用一些别的手段再创作一些东西,去达到自己心中的一个标准。

这个90分和我自己想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具象一点我想可能是把跨界的口子打开得大一点。三年前我还放下拍摄专门做编剧,我需要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长篇剧本,并参照好莱坞的方式组过电影概念设定团队,之前我当过摄影师,再之前我还做过美术师及设计工作,后来参与像冬奥会开幕式这样大型项目,这样的创作既有挑战又新鲜。你涉猎越多越好,我认为创作从来都是不分家的。

1682226176877696.jpeg

我是希望从不同的学科中不断汲取营养,然后再反哺到你干的那件具体的事上,使那件事更加接地气、更加鲜活。

数英:我们在读您写的短片脚本时觉得很享受,其行文用语更像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小说,您一直都这么写创意文学脚本吗?这是否也是您作为创作者坚持的某种纯粹?

龙江波: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之前有三年没拍片,期间我就一直在写东西,然后我从中发现了很大的乐趣,首先长篇故事的广度和深度是短片没法比拟的,短片你创造的是一个现象,而长篇你创造的是一个世界。你就觉得创作故事光靠文字其实是能够上瘾的,因为文字创作不会受到天气啊,疫情啊,档期啊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创作上简直是酣畅淋漓,你以编剧的角色几年时间投入进去干一个事,有时恍惚间都忘了自己曾经是个拍片的人。

因此,我们写成了Netflix模式的轻科幻剧集《偶像觉醒》,这次《问道成都&萝莉椒》就用了这个剧集中的风格和人设。

之前在电影学院的时候,老师会说写脚本不能有太多的写人物心理的形容词,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但后来工作我就琢磨着其实可以添加少量这样的表达,因为我作为导演,需要别人读到这些文字时脑子里有很强的映射,需要让演员能体验到这个角色,所以我会精心的去营造一个语境。

因此这个东西不在于你的格式和修辞怎么样,行文方式怎么样,而在于你的创作方式是否跟其他主创有效沟通,内容是否能有效触达人的内心,这才是目的。

1682229297524898.png

部分创意文本

经过近2个小时的畅谈,我们对成都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网红”标签之下,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独有的气质:传统与科技、热闹与诗意、古朴与时尚都在这里被兼容并蓄。而《问道成都&萝莉椒》用跨界与混搭、电影与游戏的手法,生动准确地诠释了这独一份的成都范儿。

除了感慨这一城市宣传片的匠心独运之处,透过龙江波的解读,成都文化底蕴中饱含的“心安”这一生活美学亦让人回味。诚如宣传片“问道”故事主线暗藏的人生哲理,所谓“问道”,即问生活之道,而寻觅师父的过程不过也是人生返璞归真的一趟旅途。萝莉椒在问道的过程中,遇见了不同的人,虽然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师父,但循着他们善意的提示,摸着线索,她最终在自己来时路的起点处找到师父,相比之前的莽撞与急躁,此时的萝莉椒多了几分谦逊与从容。萝莉椒的寻师之路,又何尝不映射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路呢?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在不断试错后找到内心真正所求之物,回归生命初始状态下的纯粹与本真,此地,即是心安之处。

很多年前,龙江波去到北京寻找心中的偶像张艺谋导演。这一找,就找了24年。当时刚好赶上第24届冬奥会,也刚好,张艺谋选择他拍了24节气短片,在开幕式2月4日登场,这一切,其实也说明,也许龙江波就是那个求师问道的萝莉椒。

1682080612918783.png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片中萝莉椒师父熊猫侠的装扮,其实集合了前面出现几位人物的部分装扮,这体现着成都是一个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美食美景集大成之都,也恰如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会留下印迹并成就最终的自我。所以,正如龙江波所言,去体验,去探索便好。

1682080638680813.png

问道成都,究竟所问何道?它既是一座城市在新思想、新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发展之道,也是一个人向上求新的突破之道。自然美景、烟火人间、时尚都市都是成都,它们交融于一体,形成了一座城市在新时代潮流下的发展之势,城里城外的人亦在交流碰撞中拥有了更为包容、开放和广阔的胸襟。

龙江波为我们造了一个梦,成都的好景、好物和一街一景里的烟火气都被真真切切地载入《问道成都&萝莉椒》;同时,这些真实的存在又都蒙上了一层飘渺的滤镜,让人与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如真如假的虚幻感。而这一切,正是在告诉我们:成都的样貌,需要你亲自去探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