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管理资产规模超1.5万亿美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百年瑞信的融化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ianfucaijing.com/finance/17672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管理资产规模超1.5万亿美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百年瑞信的融化

小Lin说 • 2023-04-25 09:46 • 金融

瑞信为什么会倒?底层上是因为长期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然后一次又一次爆雷,市场就对它失去了信心,才导致这长达十多年的融化。

硅谷银行破产仅过了一周,3月19日,国际大投行瑞士信贷又被老对手瑞士银行以低廉的32亿美元并购。

要知道,瑞信可不像硅谷银行那种地方性的银行,而是全球3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5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整个瑞士的GDP才8000亿美元,瑞信管理的资产规模相当于瑞士两年的GDP。

而最后收购的价格,只有区区32亿美元。要知道,2月份硅谷银行市值都有180亿美元,相当于五个瑞信的估值。事实上,这个价格还是瑞士政府打包了一些权益赠品之后,瑞银才勉强答应的。

这个昔日银行巨头的破产,只因为沙特国家银行的老先生说了一句“Absolutely Not”(绝对不会)。这个事已经是金融圈里一个爆火的梗。

关注财经新闻的人过去两年应该都听说过瑞信不断曝出的负面,每年都有人认为瑞信快要倒闭了,但它仍然屹立不倒。现在它真的出问题了,但又似乎很难说清楚它为什么会出问题。

瑞信和其老对手瑞银一直与瑞士这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瑞信的辉煌和崩塌也与整个国家有关系。今天我们不仅要聊瑞信崩盘的历史背景,更关键的是揭示瑞信、瑞士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管理资产规模超1.5万亿美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百年瑞信的融化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成立于1856年,已经有超过160年的历史。快进到1934年,瑞士通过了非常重要的《联邦银行法》,法案的核心内容就俩字——保密。大概意思是说,瑞士的银行不能将客户信息透露给任何人,这个“任何人”也包括任何第三方机构,就算是美国政府、联合国或者瑞士本国的政府,只要客户没同意或者有什么刑事方面的申诉,银行都可以拒绝透露客户信息。否则,银行可能违反《联邦银行法》。我们经常听说瑞士的银行比其他地方的银行更安全,并不是因为它家的保险柜比其他地方厚,关键就在于这里。

你看这个保密条款都进联邦法了,那自然吸引了全球各地对保密要求非常高的客户。估计你也猜到了,这里肯定也有很多不太干净的钱,比如逃税、洗钱、毒品交易等等,包括二战期间,纳粹就在瑞士的银行里存了大量的金条,希特勒本人也在瑞银存了11亿帝国马克。

瑞士人的想法也挺合理,觉得我得保持中立,那么作为银行,就要保护好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至于这个钱干不干净我不管。

有这么安全的保密条款,同时又是个中立国,政治也非常稳定,再加上瑞士本身也比较发达,它的银行业就在二战之后一飞冲天,成了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在2000年初,全球跨境私人财富有四分之一都集中在瑞士的银行里头。

在瑞士众多的银行中,崛起了两家巨头,简称瑞信(Credit Suisse)和瑞银(UBS)。这两家早期一直都是一种相爱相杀的模式,总部都在苏黎世一个广场上,业务模式、客户群体也都非常像,而且它俩之间的员工也经常是跳来跳去。非要说区别,那就是大部分的时间里,瑞银比瑞信大一点,瑞信玩得更花、更野一点,尤其是它的投行部,但总体来说这俩非常像。

单看瑞信这边,到2000年初的时候,应该说是它最辉煌的时期,2007年League Table(比拼投行各种业务业绩的一个排行榜)显示,瑞信虽然排不到第一,但是在高收益债券、IPO、抵押债这几个领域都能排到前五,其他领域也都排得上号。

稍微拓展一点,有些人想找投行的工作,欧洲我不是特别清楚,在美国的话,那些大投行叫Bulge Bracket Investment Bank,在人们心目中隐隐约约有个排名,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Tier 1 / Tier 2 / Tier 3)。

“Tier 1”基本上就是美国的那些,什么高盛、大摩、小摩、花旗、美银美林;第二档基本就是欧洲的一些大投行,像德意志银行、巴克莱、瑞银、瑞信。这个分类也并不是绝对的,有点像是那种江湖名望的感觉。

咱们刚才说的那些辉煌,其实都是瑞信的投行业务,但是它最引以为傲的其实是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2000年初经过一次重组之后,再加上瑞士那些保密机制的助力,瑞信的私行业务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也一直保持将近20%的增速,而且一度超过了它的老对手瑞银。这也让它的市值一度达到了800亿美元。

在各大投行里,瑞信可以说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之一,亏肯定也是亏了不少,那时候投行哪有不亏钱的,但它没拿政府一分钱的救助,这已经相当了不得了。要知道他那个老对手瑞银,是靠着政府的救助才被捞起来的。

按照这个架势,金融危机之后,投行、银行业务都开始复苏,按理说瑞信应该崛起了吧,但这偏偏就是瑞信崩塌的开始,而这一崩就是十几年,这已经不能叫崩塌了,只能叫做“渐渐地融化”。

瑞信这个融化首先出事的就是私行业务,你拿脚趾头想,这里边肯定保护了大量黑色、灰色产业的钱,其他国家政府看着就很不爽了,国际上各种组织从2000年初就开始启动了对瑞信各种业务的调查,主要就是针对偷税漏税。

2014年5月,瑞信之前帮助美国公民偷税的指控被判成立,被罚了26亿美元。其实美国司法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各处找这些大投行罚钱,不光是瑞信,瑞银、法兴也都罚了挺多钱,但那些都没有定罪,罚的也没有瑞信这么狠。

所以可想而知,瑞信之前帮那些客户逃税得有多猖獗,但你知道最搞笑的是什么吗?就是瑞信被定罪罚款之后,它的股票不但没跌,还长了那么一丢丢,为什么?其实市场上早就知道瑞信帮客户干这些事儿,所以对这次定罪判罚也没有很吃惊,反倒是觉得你看总算罚完了,也还可以,不算很重,可以接受。

这一罚,可以算是美国司法部的高光时刻了,也吹响了瑞信融化的号角。就是在被罚的同一年,2014年,瑞士签署了美国的一个叫FATCA的法案,简单来说,就是你得向美国提供美国纳税人的账户信息,以防逃税。所以这其实算是逼着瑞士打破了之前那个《联邦银行法》。

2015年3月,瑞信来了个新的CEO,叫谭天忠,他是个科特迪瓦人,是个非常典型、挺厉害的银行家。就在宣布谭天忠要当瑞信CEO的当天,瑞信股价大涨了7.5%,可见市场对这个人有多看好。

接下来发生的事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那就是瑞信的间谍门事件。这个谭天忠,一直以来就跟瑞信的一个高管俩人互相看不顺眼,关键他俩的别墅还挨着,算是邻居,而就在2019年初,家里一个鸡尾酒会上,他跟这个高管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差点打起来。

后来这个高管就非常不出意外的被挤兑走了,也非常不出意外的加入了瑞银,还拉上一堆原来瑞信的高管。

后来瑞信为了收集这个高管拉拢了一堆前员工的证据,就找了私家侦探偷偷去跟踪,结果没想到当街被人逮了个正着。而且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已经不是瑞信第一次干这种事了,之前还有五次,监控过高管和其他第三方。

其实这事跟瑞信的业务关系倒不大,但是影响非常恶劣,就在头版头条上,我记得当时挂了好几天,逼得这个谭天忠不得不辞职。

你就感觉这个瑞信,净出些什么奇奇怪怪的雷。别急,这还没完。

谭天忠之后,新上来这个CEO也一样,雄心勃勃要改革,比如重组、降本等等,结果迎来的却是更加惨痛的2021年。刚才提到瑞银和瑞信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它们在2016和2017年还是半斤八两,高度重合,而真正开始分水岭的,就是这个2021年。

先是年初,有一个和瑞信合作非常紧密的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爆雷,让瑞信的客户损失了23亿美元,让瑞信也颜面扫地。紧接着3月份,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球金融圈的大事,就是家族基金Archegos Capital两天爆亏200亿美元爆仓,它的投资经理黄比尔成了史上亏钱最快的男人,而瑞信又不知道怎么的成了最大躺枪。

这个黄比尔之前几年就偷偷地跟六家投行进行了超大规模的衍生品交易,而这六家投行里边就有瑞信和瑞银。但是这些投行都没意识到,黄比尔当时脚踩六只船,他们手上的持仓最后都过度集中在几只股票上。而为了揽下黄比尔更多的业务,瑞信就非常积极地给他提供了很高的杠杆,就是一般别的投行都不敢接的那种杠杆。

在2021年之前,黄比尔算是赌对了,之前都赚翻了,身价一度超过了200亿美元,而瑞信光从他一个人身上,一年就能赚几千万美元的服务费。

结果2021年的时候,市场有个小幅下跌,因为之前脚踩六只船、特别大规模,就形成了这六大投行的踩踏事件。他们经历了生死48小时,高盛算是明招阴招全用上了,跑得最快,几乎全身而退,没怎么亏。瑞银亏了8亿多、野村亏了29亿多,而瑞信这个倒霉蛋儿,它之前最贪心,头寸最大,跑得还慢,结果亏了55亿美元,成了最惨的,不光两天亏了全年的利润,也又又又成为了一大金融头条。

刚才这么一大堆爆雷事件,我都还是挑着说的,不然真的实在是太复杂。瑞信为各种走私贩、毒贩提供一些服务、洗钱等等,那种几亿几亿的罚款半年就来一次。你就说这十年谁手里有瑞信的股票,还真挺磨练意志力的。

这意志力还没磨练完,黄比尔亏惨了那个大事件之后,瑞信又来了一次高管的大换血,上来了个新的CEO,也是改革、扭转、退市等等。不过这次再加上全球大环境的变化,比如美联储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去年第四季度随着市场对瑞信上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信任一点一点消耗殆尽,大量的存款和高净值客户开始从瑞信撤离,瑞信一个季度就流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储蓄,大概是1400亿美元。市场上关于瑞信快不行了的传言也是越来越多。

到2022年底,它的信用利差一度飙到300多,你就可以把它理解成,赌瑞信快不行的这个赔率,已经飙到很高。瑞信为了吸引客户存款,都已经把三个月期的利率提高到了6.5%,所以这个CEO也算是挺倒霉的,不过他干了一点事儿,就是拉到了一个冤大头沙特国家基金,投资了瑞信15亿美元,拿了9.9%的股份。只可惜,你以为你在抄底,其实瑞信根本没有底。

到了今年3月,硅谷银行挤兑事件引发了全球对银行系统的紧张情绪。而就在3月9号,硅谷银行出事的风口浪尖,美国证监会叫停了瑞信的年报发布,称存在问题,先别发。3月15号,瑞信的头号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的主席在接受采访时,有人问他说,瑞信现在流动性紧张,会不会考虑进一步救助。这位主席回答说,“The answer is absolutely not”。

当然,他也解释了自己的理由,说现在持有9.9%的股份,超过10%会非常麻烦等等。但这样的回答未免有些过于激进了,尤其是在市场这么紧张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现在的金融圈就跟娱乐圈似的,说话必须非常小心,指不定哪句话没说清楚,就有可能瞬间引爆市场。就因为这个“Absolutely Not”,瑞信的股票当天就暴跌了20%。

这个没管住嘴的沙特国家银行主席在这事出了不久之后,就不出意外地被辞职了。

这时,瑞士政府一看瑞信真的要不行了,可就急了。毕竟瑞信对于瑞士来说,是那种大而不能倒的银行。第二天就赶紧立刻对外放话说,大家放心,有我们瑞士政府在,瑞信不会不行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540亿瑞朗来以防瑞信任何流动性的问题。这样,市场情绪也真的就稳定下来了,股票也蹭蹭蹭往回涨。

大家可能对瑞信这种三天两头出个幺蛾子也都习以为了,就感觉可能又跟个狼来了似的,过几天就没事儿了。但政府实际上也意识到市场对瑞信的信心已经荡然无存了,就算这波先稳住了,之后倒下也是迟早的事儿。政府自己也不想当这个冤大头去救瑞信,所以对外宣称要救助,其实就是为了稳住市场情绪,而背地里跟瑞银和瑞信下了死命令,就说你们俩下周一,也就是三天之后必须达成个协议,你们自己谈条件,反正瑞银必须要收购瑞信,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于是,瑞银、瑞信、政府经过了漫长的48小时的谈判。在这场谈判博弈中,瑞信主观上肯定还是希望不被卖掉,但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是通知不是商量,所以它也没什么回旋的余地。那么瑞信就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够卖个高价,最好按照现在的市值七八十亿美元,稍微打点折扣。

而瑞银这边想着,吃下个竞争对手我肯定乐意,但价格肯定不能高了,越低越好。而且这里头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时间,心说政府你也真行,你就给我一个周末的时间,让我接这么个大屎盆子,瑞信现在可是负债累累,浑身是雷,而且是个极其复杂的大机构。你自己买套房子一个周末也定不下来,你让我一个周末买这么个玩意儿,我哪知道它值多少钱。要不这样吧,我就出10亿瑞朗,大概相当于10亿美元怎么样。

这10亿美元大概就相当于瑞信当时已经连续暴跌了一个月之后股价的八分之一。这瑞信人看着不气疯了吗,你这不是侮辱人嘛,开的这什么价格。

瑞银这边就说了,您都快不行了,还挑三拣四什么劲儿,本来这事儿跟我也没什么关系,这么短的时间我能开出个价就已经很给面子了。

所以双方一边想卖七八十亿,一边就只愿意出10亿,这怎么谈?

咱们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评论一下,非常非常笼统地讲,一般像这种快不行了要被收购的情况,可能会是股价打个对折,当然上下浮动的空间也很大。你说瑞银时间这么紧,它当然有理由强硬一点,不过10亿确实有点低,有点侮辱人了。这时候就看政府的态度了,站在政府的角度,瑞银、瑞信它肯定哪个也不希望倒下,至于你俩具体是多少钱成交,那我政府也无所谓。

是这样吗?咱可能把问题给想简单了。要知道瑞银、瑞信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瑞士小企业,那可都是国际大投行。股东也是遍布全球,大部分也都不是瑞士人。例如,瑞信除了沙特国家银行和卡塔尔之外,还有一大半是美国的资本,还有一部分是德国的。

因此,瑞士政府在强制执行的是两个国际公司,你就这么逼着两家公司谈判,让两边董事会连说不的权利都没有。一旦处理不好,比如价格太高或者太低,导致其中一方的股东急眼了,那全球金融市场很可能就会对瑞士的其他公司产生厌恶情绪。那以后谁还敢投资瑞士公司,指不定哪天政府又会搞出这样的事。

因此,站在瑞士政府的角度,这两边的股东都不敢得罪。但是瑞信还是得救,这次谈判虽然是七八十亿和十亿的悬殊,但也得继续谈。政府迫于这种压力,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其实有点阴险。政府说,要不这样吧,我们得罪不起这些股东,但总得得罪一些人,要不就得罪一些债主吧。

于是政府大手一挥,就抹掉了瑞信面值170亿美元的AT1债券,也就是说这170亿美元债券,瑞信之后就不用还了。债主朋友们不好意思了,你们之前投资买的这个债券没了。毕竟买瑞信债券的都是少数的专业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能力要强很多,而且主要是舆论风险也会小很多,所以那就不好意思了。

此外,政府还给了瑞银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保证,对于瑞信那些不靠谱的资产,给了90亿瑞郎的担保。那瑞银,给了你这么多条件,你价格总可以高一点吧,这样双方的股东都高兴。

最终,3月19日,在这个“Absolutely Not”事件发生五天之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瑞银宣布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百年投行瑞信。这里外里合着瑞信白送给瑞银,还倒贴了140亿美元,还有一些担保。当然,这个数不能简单地这么计算,你能感受到瑞信得是多大个屎盆子,才会卖得这么便宜。

这32亿美元的收购价是什么概念?是瑞信这波暴跌之前股价的四分之一,是其一年前股价的十分之一,是它十年前股价的三十分之一,甚至是它2007年最高峰股价的1%。

好了,现在就这么卖出去了。那么,刚刚我们说它让债券直接违约这问题是什么呢?一般情况下,债券的优先级是高于股票的。也就是说,公司一旦出问题要被清算,或者说亏损了,首先保的是债主的钱,亏损的的部分应该亏股东的钱。可是这回政府这么一操作,相当于让债券优先级低于股票了。当然,他选择让违约的是债券里边本来就优先级比较低的那一层,叫AT1。尽管如此,但仍然是一种比较反常的操作。看来瑞士政府也是丢卒保车,丢一些债主来保股东了,毕竟股东的影响面更大,舆论上的压力也更大。

那债主那就气炸了,现在正在联合起来告瑞士政府。其实不光是瑞信这些AT1的债主,股东们也不高兴。比如沙特国家银行,还没经过我的允许,就把我的公司以这么便宜的价钱卖了。我半年前刚投了15亿,就说了一句“Absolutely Not”,现在就缩水成5亿。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瑞银捡了个大便宜赚翻了呢?那也未必,突然把这么庞大的一个集团扔到你手上,大家也说不好是福还是祸。毕竟外界已经感觉到瑞信的腐化已经到了非常深层。所以,你看瑞银的股票,刚公布交易的时候确实涨了两天,不过市场冷静之后又跌回去了。而合并之后,瑞银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了5万亿美元,是瑞士GDP的六倍。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小知识。一个银行的管理资产和总资产,以及存款,是非常不一样的。就拿瑞信为例,到2022年底,它管理的资产规模为1.3万亿瑞士法郎,而它的总资产只有5300亿,存款只有2450亿。因为它管理资产里有一些是客户放在银行里但并不属于银行的资产,银行只是负责管理。

好,现在我们回到这笔交易。瑞银收购瑞信之后,瑞信并不会从此消失,只是瑞银现在变成了瑞信的股东,原来瑞信的股东则变成了持有一部分瑞银股票的股东。虽然瑞信并不会立刻消失,但刚刚达成协议后,瑞信就宣布要裁员9000人,估计等瑞银摸清楚了情况,可能还要再裁掉不少。

接下来,瑞银肯定会从瑞信的业务中挑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像是财富管理或者客户等,但类似投行和市场这样不赚钱的东西,估计就直接扔了。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此后瑞士政府会尽一切可能保住瑞银,因为瑞银现在对瑞士来说已经是一个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了。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瑞信为什么会倒?真的是因为那个“Absolutely Not”吗?这个好像只能算是个导火索,这锅沙特可不能背。难道是因为像硅谷银行那样流动性管理出了问题吗?还真不是。你别看瑞信在金融危机之后股价跌那么惨,跌了99%,但是它的各种风险指标,例如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等,虽然不是非常优秀,但是非常达标。

要知道,在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对这些国际大投行的风险管控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硅谷银行,就是因为没对冲掉利率上的风险,所以最后亏了。而瑞信这种国际系统性重要银行,它受到的监管就是必须得对冲掉刚才提到的利率风险。而且,这些年它管理的资产不但没有下降,在2022年之前还一直在上升。那么,为什么还是这个结果?

其实,本质上就是因为市场对它的信心在一次又一次爆雷之中慢慢给磨没了。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对它的信心,客户把钱放在你这里或者跟你交易,就要个心里踏实,我也不需要你多么会整活,例如对冲基金搞一堆什么策略或者超高的收益率或者创新,你稳健就行,专业就行。

反过来你再看瑞信,为什么一个雷接着一个雷呢?帮客户逃税、跟踪前员工、交易这边爆雷……好像每个事件都没太大联系。那难道就是瑞信倒霉吗?

我个人感觉,很有可能是因为它长期积累下来的内部管理问题,已经慢慢开始腐蚀整个公司的风气。它的风险管理是非常弱的,不仅包括监管要求的市场风险,还包括运营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等。无论是帮客户逃税,还是给黄比尔提供了巨大的信用风险敞口,这些都是为了赚钱而不顾风险。

即使只爆出一两个雷,客户可能不会跑,但你的信用就会降低,之后吸引人才也会困难,融资成本也会升高,给市场提供衍生品定价也都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赚钱就更困难。那么员工就会更想着赚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瑞信虽然有上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但从2011年之后就没赚到什么钱。

总结下来,瑞信为什么会倒?底层上是因为长期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然后一次又一次爆雷,市场就对它失去了信心,才导致这长达十多年的融化。

本文转载自小Lin说,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