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辉瑞天价收购Seagen:宇宙大药厂亡羊补牢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30317-a457d03b.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辉瑞天价收购Seagen:宇宙大药厂亡羊补牢

• 2023-03-17 19:00:37  来源:深蓝观 E821G0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高翼 来源|深蓝观(ID:mic-sh366)

制药公司TOP1的宝座,一直是各家MNC大厂争先恐后想去评的座次。毕竟,带领公司坐上TOP1的的CEO们,都会在美国这样一个制药立国的体系里青史留名。

2000年以前,进入TOP5基本靠重磅单品,比如GSK的雷尼替丁,比如默沙东的辛伐他汀,再比如赛诺菲的甘精胰岛素。随着药品的价格变化涨不过TOP5的门槛,2000年后,能进前五的基本靠横纵向并购:比如罗氏拿下基因泰克,辉瑞买下法玛西亚,BMS收购新基……但每次收购对于出资方都是一次伤筋动骨,动辄要拿出自己公司全部身价做抵押,所以经常在大规模并购之后,再怎么着也得消化个五到十年。

辉瑞是一个例外。

从华纳兰伯特,到惠氏,再到法玛西亚,这三起总额加起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并购案是在十年之内完成的,而这几年,200亿左右的Case更是接二连三。俨然一股钱花不完的感觉。

而这一次,辉瑞再出大手笔。在默沙东刚刚因为价格问题和Seagen谈崩之后,辉瑞以高于最开始120亿美元的溢价欣然接手。辉瑞的财大气粗,逼得默沙东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内,找了科伦博泰一口气买了9款ADC。

从华尔街时报里的传言到正式官宣,前后不只有不到一个月,但是等到辉瑞收购Seagen真正落地,可能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在反垄断要求之下,虽然辉瑞和Seagen产品领域重合度不高,但毕竟有着这样大的一个规模,无论如何总会收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相关审查。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剔除新冠类业务,辉瑞整个制药业务板块增长不到3%。这个数字在新冠肉眼可见消失的速度之下,对辉瑞未来的增长不免蒙上一层阴影,有钱任性之下只能再次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路径依赖的背后,是辉瑞自身技术平台建设的不足。以肿瘤线为例,辉瑞基本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药物开发平台,免疫/双抗/ADC这些这几年大热的品类辉瑞几乎全部错过。

但作为全球制药公司一哥、美国总统的好朋友、BD届的黄埔军校……宇宙级大药厂再一次的用惊为天人的手笔告诉我们:错过了一个时代不算什么,买一个现成的就是了。这是辉瑞的逻辑,也是一个成熟制药体系里Bigpharma的运营逻辑。

-01-

错过了单抗,押注ADC‍‍‍‍‍‍‍‍‍

‍‍‍‍‍

宇宙大药厂之所以叫宇宙大药厂,是因为覆盖治疗领域众多。据了解,每年辉瑞市场部给新药命商品名,都是一个耗费巨大人力的难题,因为产品实在是太多了。治疗领域广覆盖,自然不会错过肿瘤这个超级大赛道,但回看2022年辉瑞肿瘤领域产品的表现,着实难上台面。

唯一超过10亿美元的两款药哌柏西利(CDK4/6)和恩杂鲁胺(AR),都是吃老本,而且在一众追随者面前竞争格局愈发难看,CDK4/6该上的几乎全部上了,AR抑制剂作为突起的异军,布局者虽然晚但数量着实多。两款“重磅产品”走下坡路基本已成定局。

吃老本的还有阿昔替尼,这两年因其属性,在联合用药上有不少新的进展。但多靶点抑制剂的宿命在于,什么都能治的背后就是什么都效果一般,能有多高的天花板全靠医学部的后续的开发了。但是辉瑞这样一座大厂的效率决定了一款药能分到的资源着实有限。

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作为一款加速上市的代表,销量却乏善可陈,在罗氏的二代面前抬不起头,国内还有贝达追赶;二代EGFR达克替尼就更不用提了,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前有PD-1,后有三代甚至四代,市场再大奈何选手太多。相同的宿命还有奈拉替尼——8201之后,HER 2市场早已变了大天。

回看辉瑞肿瘤领域还卖的比较亮眼的,竟然是罗氏三大单抗的biosimilar((曲妥/贝伐/利妥昔),加起来也有将近12亿美元的销量。尤其是贝伐,在一众VEGF抑制剂激烈竞争之下去年仍录得27%的增长。不知道该夸辉瑞运营做的好还是罗氏的药经典。

辉瑞的在肿瘤线上的辛酸从其收购Seagen的电话会上也能看出,在讨论自家肿瘤线时,能够去强调几个领域,乳腺癌、生殖肿瘤、血液肿瘤以及肺癌,相对应的都是辉瑞目前几个卖的比较不错的单品,至于其它领域基本都是乏善可陈。

当然,辉瑞作为一家成熟的制药工业巨头,重点领域都是跟着商业化体系去走的,但很多公司过去一直强调的“管线”概念,在辉瑞的肿瘤领域里几乎看不到。也就是说,等专利期一过,竞争者涌入,这些能挂在口边的“重点领域”马上也会消失,因为在销售巨大的成本中心里,喂不进去新的产品,只能停止运转。

这背后是辉瑞几乎完整的错过了单抗类肿瘤药的时代:继罗氏三大单抗之后,凡是在肿瘤领域能叫得上名的抗体类药物,几乎没有一个是辉瑞里出来的。

其实除了罗氏之外,大多是MNC在肿瘤领域都算不上科班出身(罗氏在拿下基因泰克之前其实也不是),但各家在押注抗体药上都有自己的门路。

默沙东和BMS,都机缘巧合的押中了免疫肿瘤产品,并围绕OK药开启了一系列外周产品;阿斯利康也重注PD-L1,但在OK的光环下选择了另谋出路,找了第一三共大手笔买下ADC;唯一还算有些管线积累的还属在小分子靶向药领域成就颇丰的诺华,自研进度不及预期之下很快找到了百济,完善了自己的免疫治疗赛道。

只有辉瑞,辉瑞其实本来也有自己的PD-X产品,2014年花了28.5亿美金拿到默克的PD-L1,也就是曾经和OK比肩的B药,但到手不算晚的B药,直到如今也就批了一个MCC以及化疗后的尿路上皮癌,两个小适应症完全撑不起辉瑞这样制药巨头的体量。只能说,大厂的临床开发效率,全用在新冠上了。

所以,后面辉瑞也不得不找到了中国的基石药业,拿下舒格利单抗的全球化权益,算是弥补上了B药的坑。

也许是B药留下的不好印象,又或许是辉瑞这样一个在慢病治疗领域吃过超级红利的制药公司,对肿瘤药这样治疗周期短的产品,并不愿意花更多的资源和心思去押注肿瘤抗体药(但是在biosimilar领域还是做了一些跟随,毕竟仿制&成熟药业务,也是辉瑞的一大强项)。

反倒是自免这样需要终生服药的领域,辉瑞的大分子产品有不少水花,比如类克(英夫利昔单抗)、比如恩博(依那西普)。

但随着肿瘤治疗新技术层出不求,肿瘤慢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单抗类肿瘤药在过去的成就,还是可期的未来,都让辉瑞不得不重新拾起对肿瘤大分子产品的重视。

所以,在刚刚因为两款新冠产品大赚特赚的前提下,辉瑞这家常年位居TOP1的制药巨头,也再一次挥起了自己的并购大旗,以一个25倍的高溢价估值,买下Seagen这家ADC的先驱。

-02-

1+1能否大于2?‍‍‍‍‍‍‍‍

‍‍‍‍‍虽然Seagen被称为ADC的元老,但是第一款上市的ADC不是别人的,正是辉瑞。

上世纪,辉瑞从一家叫Celltech的公司(惠氏参与商业化)拿到一款CD33 x 卡奇霉素的ADC,吉妥单抗,在2000年提交了NDA并获得FDA批准,然而这款药很快因为疗效&安全性均不及预期而退市,因此也没激起什么水花。等到Seagen的Adcetris(Brentuximab)的上市(2011),已经是第二款了,但都还是局限在血液瘤领域。真正让ADC走向大众的还是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2013年上市)。

辉瑞在买下惠氏时,除了吉妥单抗之外,还有一款叫Besponsa的ADC产品(CD22 x 卡奇霉素),但二者都因为自身效果一般,都只是辉瑞芸芸产品管线里的一个代号,基本没享受过什么商业化的资源。

Seagen的Adcetris上市已经12年了,直到如今销售也才刚过10亿美元大关。而罗氏的TDM-1因其良好的效果,一直傲视ADC群雄,因此,ADC真正的火热是其大幅放量之后。再加上ADC技术的发展进程的原因,该领域的合纵连横,也都是近几年的事了。

最著名的还属2019年阿斯利康,以总价近130亿美元先后拿到第一三共的两款重磅ADC分子,一度引起了整个制药领域的轰动。而此后,8201的临床数据,又再一次的把ADC领域推向高潮,不得不说,阿斯利康的这笔交易着实成功,即使后面销量没起来,名声至少是赚到了。

另一宗大的并购案是吉利德,2020年宣布以210以美元收购Immunomedics,拿到首个上市靶向TROP2的ADC Trodelvy。在丙肝和艾滋两个领域发家的吉利德,这两年押注的肿瘤的脚步越来越快,这笔交易规模比做CGT的Kite pharma几乎高出一倍。

20230317-68660e42f92fc29f_600x5000.png

除了大厂们的豪掷之外,ADC领域小范围的交易也不在少数,这其中除了卫材之外,基本都是biotech和MNC大厂之间的交易,这也再次印证了二者之间的分工问题:技术突破永远是小而灵活的科技公司的专属。

而辉瑞,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给的价格比MSD不能接受的还要高,直接刷新了整个ADC领域的交易规模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Seagen为了“快速”的去迎接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DS-8201的冲击,找到国内的荣昌License in了一款HER 2 ADC(RC48),随着辉瑞的收购,未来RC48的海外开发,可能辉瑞也会加入进来。

ADC吸纳了抗体药物的特异性和化疗药的杀伤力,极大丰富了其潜在疗效。并且更重要的是,因其化疗杀伤的特殊机理,联用场景众多,无论是靶向+ADC,还是免疫+ADC,都能给药企临床部门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

组合联用合作是辉瑞此次收购Seagen能去讲的一个点,比如乳腺癌产品(CDK4/6以及后续产品)和TUKYSA(HER 2)的联用,以及PADCEV和PD-1的联用。PADCEV和K药联用已经有了数据),而辉瑞也有自己的免疫治疗产品。

联用都是很多药企喜欢去讲的故事,但这些都是未来的饼,真正落地还得靠医学部的努力,再次考虑到大厂的效率,ADC和自有产品联用的落地,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但辉瑞看中的,是目前Seagen的四款ADC,都还算在产品上升期,专利时间也很乐观,辉瑞在这个时间节点去引进来,更多的是为了去弥补2025年之后当下几款核心产品销量下滑的趋势。

更高的溢价,则是以Seagen的ADC平台,未来能去开发出什么样的新品,来保证2030年之后肿瘤线的销量。毕竟,Seagen在这个领域积累了20多年,在linker和payload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积累。而辉瑞未来大概率也会往这个平台,去输入一些该领域的高级别人才。

无论如何,ADC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仍然有着极大的耕耘空间,这大概也是辉瑞想趁着新冠的高光去做的一些押注未来的事情。

-03-‍‍‍

对国内的启示‍‍‍‍‍‍‍‍‍‍‍‍‍‍‍‍‍‍‍‍‍‍‍‍

在融资市场成熟之前,国内大厂靠大规模并购的现象很难见到,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在现有技术团队的基础上,招一批人自己干。

但无论是自己培养还是外部招人,前提是这个行业有一批人提前于当下,去做一些对未来新技术的探索。国内制药行业的成熟度还没高到拼效率的阶段,所以这种事biotech做,大厂也做。但未来终究是要走到一个极致分工的趋势。基于这点,biotech,CRO,(以商业化见长的)大厂,大家都会在各自的路上越走越远。

押注未来的前提是未来看得清。

国内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快速整合期。政策的大开大合,交替之下更像是一种筛子,筛出能适应下一个时代的公司。

所以,这几年大厂们都怕被淘汰,小公司都想活下来,为了不掉队,也都去追了各种能追的热点:今天去免疫疗法挖一铲子,讲个创新的故事;明天在中美双报的路上迈一步,吹一吹国际化;后天局势生变,又回到国内,专注仿制和中成药。

但事实上,制药产品光是临床开发就得7年,上市后的运作更是按10年计算才能有结果,制药行业原本是一个周期特别长的赛道。很多时候,医药公司们在路演自己时需要去聊聊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往前倒推,七年后该完成什么样的成就,五年后需要怎样的布局,三年里该制定哪些目标……

变局动辄都是百年未有,但经济、事物、技术的发展规律是不变的。长期主义所有人都知道它可贵,但难就难在很难去实践和坚持。

而作为预期的管理方,政策设计在这一点上的考虑就显得更重要了。稍微多一点点确定性,就多一份坚持长期的理由。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ID:mic-sh366),作者:高翼 

本文来源深蓝观,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