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000 字、82 条,复盘过去一年我对营销、创业和生活的思考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work/89968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8000 字、82 条,复盘过去一年我对营销、创业和生活的思考

职场人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营销人有哪些新经验值得借鉴?这里是刀姐的年终总结专区,营销思考、创业感悟、职场之道、投资领悟……应有尽有,推荐各位职场童鞋阅读本篇文章,吸取前辈经验~

l8gIXlrCVic0Ux5SfHiW.png

最近,我经常看到有人在我的微博和播客评论区留言:刀姐,你变了。

我内心 OS:变确实是变了,有变得那么明显吗!

当我默默翻开自己过去一年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我发现,emmm 怎么这么多人生感悟,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情感博主,而不是营销博主了。

其实过去一年,我试着从 CEO 这个身份跳脱出来,希望自己不再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创业里,而是有一半时间留给自己,去读书学习、思考人生,建立更强大的底层逻辑。

所以,我在这里将过去一年我的碎片式发言和思考整理出来。

它们或许启发了我创作某篇文章,或许是一个待萌芽的 idea,或许是我在浴室里的奇思,或许是某次和好友对谈后记录下的金句……

  1. 营销思考
  2. 创业感悟
  3. 职场之道
  4. 投资领悟
  5. 三省吾身

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我去年的总结。话不多说,又是一年,与你共享。

一、营销思考

昨天和妈妈去山姆会员商店,看到墙上写着:“为什么仅限会员?为什么只有限量品项?因为我们想要精选我们想服务的限量用户,给予更加独有的体验。”

由此启发,会员制的核心是限量、精选、品质。

要制造一个长期稳定交付和可复制,可复利的产品,而不是「不可复制的短期爆款事件」。

好品牌需要由好营销建立。

好营销不是利用人性弱点割韭菜,而是创造和传递用户价值。经营和销售齐头并进,营销是手段,品牌是目的。

营销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

广义的营销其实是科特勒说的营销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包括经营到销售。品牌、产品、运营都包括在内。

狭义的营销则往往是关于推广,如何包装一个产品,然后卖出去。

营销在许多语境下,变成了名大于实的贬义含义,也是让我这个营销人非常痛心的一件事。

和江总一起参加百威的 creative x 评奖的记录:

不要抚摸,要凶狠。

与其抚摸大多人,不如击穿一群人。

不要规整,要大白话。

反常识冲突+讲故事+金句收尾。

每次见江南春江总,看到他无论任何场合都非常认真记笔记、学习,可以当场在一边创作、写文案,广告语张口就来,勤奋又热爱,我每次都很想默默地给他鞠躬。

gD3uBLjyXyQRsppeqlLG.png

生意的根本还是回归产品。

产品的本质是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价值的大小来自于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大小。

要么从无到有,要么从有到优。

产品的稳定交付和持续创新来自于组织和文化。

最后才是营销传播和渠道规划,来保证高效地传递价值给目标群体。

而这持续的、沉淀的价值,是品牌。

近几十年品牌和营销的不变和变到底是什么?

今天做了一期播客,嘉宾说的话我听过很多遍,但是每次听都会有更深的理解。随手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金句:

  • 做消费品品牌永恒不变的三件事:差异化的产品创新、心智建设、渠道拓展;
  • 精准获客是卧室求婚,品牌营销是广场求婚;
  • 做广告,留得下印象的往往才是真理,留不下印象的就是自嗨。

我最近在探索出海和东南亚的情况。东南亚,人口极其分散,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情况和文化。

  • 泰国,看似开放,其实保守;
  • 菲律宾,美国化非常严重,喜欢消费,贷款消费;
  • 印尼,被过度吹捧和美化;
  • 穆斯林国家,外表压抑,内心渴望自由;

东南亚社交内容先于电商的发展,电商仍然落后,蓝领阶级才用电商。线下 shoppingmall 还是主体,但是 shoppingmall 被几个家族都垄断。

品牌人,一定是一个产品人的 to start with。这就是为什么品牌经理制度往往包括产品创新。

整合营销不要做成360°,要做成36°。不要全面,要锋利。

为什么供应链/渠道出身的人很难做好品牌?

品牌管理公司,核心不是要把经销渠道都自己拥有,也不是供应链端一定要自己做。

供应链太强,反而容易为了工厂的单子和成本,倒逼公司必须走量。其实还是屁股决定脑袋。

做渠道的公司,则需要有足够多的产品 SKU 和性价比,才能让自己立根。渠道本质还是多快好省。

如果把强项放在产品和品牌上的话,你可以游刃有余,不一定要走性价比,也不需要有足够多的 SKU。而是要抓住“人心”这个事情,和渠道靠性价比、供应链靠体量,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逻辑是相反的。

要能真正看清每个强项所带来的的优势,更要看清带来的“代价”。

势能品牌有当爹陷阱,既要高高在上,又要平易近人。

要在态度上服务用户,在理念上引领用户。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初创公司不需要品牌部,她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

我问她,你日常做什么。她说,开发产品、做品牌背书内容、品牌官方小红书号、知乎号等。她说,年初还有一些品牌投放预算,年末也都没了。

我说,是你自己把「品牌营销」这件事做窄了。品牌营销如果只是花钱,不赚钱,在当下肯定是越来越没有效益的,你现在是 cost center 而不是 revenue center,你要做的品牌营销是能直接看到收益和效果的。

品牌营销人,不能只是为互动和曝光做自嗨营销,而是要「见效」,这件事说了几年了,但现在还是有那么多人没有做到。

内容 IP 怎么从网红到长红?

创造栏目感:做老友记,做脱口秀大会,让大家期待下一集、下一季。

人物有成长线:有低谷,有高光,有感想,有成长。

  • 有价值:提供功能价值和精神价值。给人交付、愉悦、感动。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会价值。
  • 有聚焦:有专门的领域和关键词,有核心,也有边缘。不是散开一地。
  • 有边界:什么不为,什么不可为。

做了一段时间短视频新媒体平台,感慨对圈内人和圈外人说话完全不同。

圈内人求的是信息价值,效率问题,要引领。

圈外人求的是情绪价值,就一嘴替,要迎合。

06ysZIaNda9OJL7bBAh0.jpeg

视频号像个互联网的嘴替,且是个很好的私域运营的抓手。

抖音、快手是一个公开的交易所,内容节奏很快,最好掐头去尾三句话内说完,所以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深度。

B 站更适合长视频,像是在给小朋友讲课,但商业化的链路很长,很难变现。

小红书,则是一个基于口碑、引领趋势的生活说明书,在它上面能够看到许多分享真实生活的人。

最近做内容的思路变了。

以前是冲爆款,现在是沉淀下来心智、体系、系列。因为爆款都是短期的(除非是那种刻骨铭心型的),也很难复制,而长期日积月累更可贵。

最近做运营的思路变了。

该好好运营的用户我们就投入真心,跟它交朋友。而剩下的规模化运营,交给产品化和自动化来做。

怎么区分界限,需要先想清楚哪些用户的行为是贡献型(社区内容贡献,转介绍贡献等),哪些行为特征说明这个用户高价值高活跃(rfm模型),这里很想点一下蔚来的运营体系。

二、创业感悟

2022年:

Q1:整顿 B 端+重建模型

Q2:整顿 C 端+转型营销智库

Q3:创新+招人+商业模式重整

Q4:打仗迭代+组织终于稳定健全+聚焦“品牌营销”+一半拈花回归创作者+研究者。

做人的生意真的是不容易啊。

未来想创业的人可以早点加入早期创业公司,虚拟练习创业。

我之前加入某创业公司,每天会一直想,如果我是 CEO,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决策,再看老板怎么做决策,思考他的决定是否最优,然后再看结果如何,判断哪些决策有效。

我实习的时候,当时的老板给我说,你站在多高的位置和角色思考问题,你就会到什么样的位置。

Think in that role and you will become that role.

ESjz1AS3NynkRmLxTMAw.jpeg
  • 要留出时间给团队培训、管理、反馈 team time;
  •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孩子家人陪伴 quality time;
  • 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思考 me time;
  • 还要留出定期的时间和伴侣灵魂交流 soulmate time;

这些时间都是不能被他人替代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盘算下来,时间真的很少很宝贵。

创业很有意思,你可以把团队看做是一个机器,也可以把团队看做是一棵树。

如果是一个机器,每个人都是螺丝钉,你需要缜密的系统,让每个人都可替换。

如果你看做是一棵树,它也有各个部件咬合在一起,但大家在共同生长。

而我们更像是种了一棵魔豆树,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长成什么样,长出什么果实。但是在这生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开花结果。在我眼里,刀法是一棵树,我希望它拥有它的养分和自由。

6WRfS10jYjXO7eZhBVPM.jpeg

今天有个朋友跟我说,团队里需要战士、道士和法师。

战士是能冲出去打仗的,道士能出主意出策略的,法师是能安抚人心的。

对于核心战略层,抓大放小很重要。

对于执行层,看细节很重要。

精细化这个词可能是一个误区,该粗放的时候不要精细化。

创业切忌看得太细,精细化运营这事不能太早做。

要先找到关键问题,解决关键矛盾,什么阶段就要做什么阶段的事。

如果啥问题都要去看、去想,日子真的没法过。但以终为始地去提前布局是没问题的。

创业路上,如果突然一段时间公司一切顺利、万事和平、没有问题,我都会觉得非常恐慌:这一般就是更大的问题正在被掩盖。

以前想证明自己是牛逼的营销人,啥有量我就做啥。

大错特错。If you target everyone, you target no one.

现在我知道,不做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品牌人特质。

哪些用户是我不要的、哪些事是我不做的。

比如我们的用户就是真诚、克制、系统性全栈式的品牌人,我们就不能聒噪、贩卖焦虑。

slyc92aZ3OfxzgZ49Cud.png

我以前一直想找适合的各个职能负责人,结果后来发现,那些在关键艰难时候能够站起来扛住公司的难题,一步步往前走的小伙伴,就是真正的负责人。

高管会来来走走,他们留下好的标准,让大家看到更高的某些能力,是真正的核心是,在艰难情况下,仍然留在牌桌上坚持到底,还不停在磨难中皮实成长的人。

我以前打工的时候很希望自己做个耀眼的星,打下一场场战役。现在做老板了再回头看,我需要的不是临时打仗的将军,回来就要亲亲抱抱,而是稳定产出逐步成长的组合。

飞盘教会我的事:

1)不能埋怨队友,只能鼓励队友

昨天我在场上希望队友传盘给我,结果她一直没传,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我很急,就抱怨了一句:快点!怎么那么慢,急死我了。教练说:场上不能埋怨队友,只能鼓励队友。

2)一个人牛没有用,要团队一起牛

我还是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想要抢盘,打盘,接盘,恨不得自己一条龙了。但其实是得列队形,安排团队配合,谁副手,谁 first cut,发挥每个人长板。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有完美的组合。

3)最好的 leader 要有教练的心态

停下来,分析问题,拆解动作,反复练习基本。耐心地给每个人讲解问题,给予进步的建议。临危不乱,稳扎稳打。

qoElZmNPhRbkZrqdWxF8.jpeg

CEO 决定 topline 的上限。

COO 决定 bottom line 的下限。

当业务需要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比如是不是切企业微信,是不是产品化,是不是改调整架构。

我之前一直觉得要提前判断,但有些花它需要时间长出来。

船到桥头自然直原来是这个意思。

财务报表不会骗人,一算就能找到问题根源。

找人、找方向、分钱、和投资人讨论、和团队激励、找业务模式方向、做好产品、打造好体系,才是CEO该干的事。底层系统建设,而不是表面上的忙碌。

边旅游边工作,我的全球数字游民时代开启。

世界著名户外奢侈品牌巴塔哥尼亚 (Patagonia) 的创始人伊冯 •乔伊纳德 (Yvon Chouinard) 每年会抽出一段时间待在怀俄明州。他在那里远足,飞蝇钓鱼,每周只跟办公室联络两次。

这是我今年在《重来3》这本书上读到的许多有趣的作家或者创业者过的生活,所以几周前我决定了,创业也许可以不要这么枯燥。

我们可以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努力工作。

We work hard and play hard.

我称它半拈花半执剑,所以我开始了我的旅行。

CXAWkez2b97Qumkwvmas.jpeg

三、职场之道

领导力:让个体团结为集体,完成个体无法达成的成就。

有一个小伙伴每次她一开口,我听了几千字,也听不到一个重点,说了几次对方都不能优化。

今天我问酸奶哥,你能教她怎么表达自己才能简洁有力吗?

酸奶哥抬起头,听了几句,就立即指点迷津:

1)你看过金字塔原理吗?先把那本书看了。把最核心观点抽出来,再分解成几个点。这是基本逻辑,搞定了再谈其他的。

2)你说那么多,是因为你一直在说原因,你要先说你的结论。东方和西方表达最大的不同是,东方先说原因再说结果,西方先说结论再说原因。先说结论才会沟通更高效。不然就会拖泥带水。

3)这几点做到之后,我们再讨论沟通的艺术,比如怎么制造画面感,怎么引导对方产生结论……

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或者诉求」和「别人应该做的事」混为一谈。

当你老觉得别人在否定你时,也许是你在否定你自己。

信任一个人,不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对方,而是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可以选择听取对方的建议,会获得最大收益和效率。

判断一个人,不是直接给他下定义“他行或者他不行”,而是写场景、时间和条件。例如“他在压力大的时候会很难分配优先级,但如果给他一些方法和工具,或者减负就能更好分配优先级”,而不是直接用一句“他不懂怎么时间分配”来概括。

闲来无事,把人的类型分成了四个象限。苦于对动物知识有限,想不到右下角的这种动物哪个比较适合。

Ethss6f8SvTdfWIPAENf.jpeg

回想过去某个事件:老板在没选对时间、没资源的时候,让团队做了某个项目,定了一个不合理的目标,团队也认了,最后目标没完成。问:到底怪谁?

关键是课题分离:

团队的课题是,如何定自己肯认的目标,然后把目标完成。如果目标觉得完不成,就提前沟通,或者沟通目标要完成需要哪些资源。不然一旦定了目标就尽力完成。

老板的课题是判断哪些项目该做,由谁做,定多少目标,分配多少资源来做。

各自尽力完成各自的课题。

海外工作 2-5 年内回国比较适合。如果是 5-10 年以上回国的,还是算了。

因为国内竞争更激烈,强度是海外 2-3 倍,而且工作模式完全不同,会有非常大的反文化冲击。最好在海外加入一个中国公司过渡一下,感受一下自己喜欢不喜欢。

四、投资领悟

文化娱乐产品其实总是在意识形态上走的最前沿的。

消费品找方向,就应该看看影视和综艺都在哪里。

你看就说这恋综吧,从心动的信号,现在到了这再见吧爱人,我们这群88年婴儿潮吧,已经到了濒临离婚的第一个鸿沟。

如果这时候有个决策图:

结婚 or 不结婚?回乡 or 进城?生娃 or 不生娃?离婚 or 不离婚?出现了 16 种不同排列组合,于是就有了相应的影视作品,先从意识上满足某种精神的宣泄。这时候你做个消费品,就是专门针对这群人的需求的,会是什么呢?

今天听到一个零售企业说:西方是 SpaceX,逃离地球,我们是流浪地球,我们要带着地球一起跑。有点感动!

一个公司找到真的 PMF(产品和市场最佳契合点),其实比想象中要更久。

找到之前都是探索。这事就很结婚一样,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没那么简单,找到的,不一定是真正适合的。

没找到 PMF,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直接扩张进入下一步的,后面的反噬会加倍回报给你。

有利可图的利他,才是可持续的。

用互联网打法来打消费品其实是错的,两者天然有区别。

昨天和那个错峰增长的宝洁朋友聊,他说,就像练过武功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出拳、什么时候打哪个脉络,没练过武功人只会乱出拳,一阵出拳猛如虎,内耗其实很大。

做消费品每一个出拳,都要和之前的故事形成连续剧,也要和未来连接。消费品其实是有限资源下的提前规划,研究人性和沟通后的整合资源、集中发力。

互联网则是,先上再快速迭代,用效率和速度,先闪电式增长来驱动规模。如果用互联网的方式,完全去打消费品,就会变成一片散沙,形成不了任何印记,看似表面很精美,但是实质上乱七八糟。

如果你的业务在探索期,千万不要再匹配一个自我也在探索期的操盘手。

业务和个体,一定要至少有一端是有确定性的。不然只有 1%*1% = 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性。

运动品牌和户外品牌很有机会成为超级品牌。

因为有天然的外显属性、精神属性、和功能性兼备。买球鞋的时候我都觉得会更加 justified,觉得不只是一个牌子,而是赋予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有“紫水晶效应”。Nike、patagonia、lululemon、moncler…都能把一种运动精神属性附着于品牌之上。

五、三省吾身

深夜突然很想念纽约,尽管那时自己年轻又无知。

a New York state of mind:we create our own rules.

我翻看了许多以前的照片,突然发现这是当年我mk的老板送给我们团队的杯子,上面写了几个团队文化关键词:accountability, education, boldness, passion, creativity, respect, positivity, collaboration.

时过境迁这些潜移默化的一直影响着我。

5V4OCPomjWSSxHuwOYXV.jpeg

眼里看得到很多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立即解决的。

回到目标找优先级,有些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就先解决。

有一点不舒服是最平衡的状态。如果哪天突然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反而让我会变得非常的惊恐。

复杂问题简单化;

简单问题庸俗化;

庸俗问题两性化。

有同理心才能不带情绪的去看事情,去理解对方的困境。

然后才能定义问题,拆解问题,最后攻破问题的解法。

解法千千万,难的是前期能够看清全貌,找到核心问题。

我们一边喊着累,一边享受着忙碌的感觉,因为那样会带来一种安全感,一种被需要的假象。其实你回头看,只是瞎忙。

Work life balance = 高效利用时间产生价值+快乐地浪费时间。

到底是关注省钱,还是关注赚钱。

穷人心态:我花出去的钱是不是值,我有没有被割韭菜。(cost saving centric)——管理者思维。

富人心态:我花出去的时间是不是最大化价值,我投资的钱是不是能换来更大的价值。(risk investment centric )——领导者思维。

钱无限,时间有限。我们是否能花出去的钱买了最大价值的资产和体验。而不是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付了高价。看的是 upper limit。

不要陷入低维的博弈,简直就是自我消耗。

被理解、被看见、被爱,是人类的共通的三大诉求。

无论做父母或做老板都要避免「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是在骂人和指指点点」的行为,这种,狗都嫌。

先要接受和爱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开始优化自己的缺点。反之,越是否定和讨厌自己的缺点,越会进入一个自我否定的循环。

我们很多人想要的可能不是财务自由,而是身心自洽——

一种我可以掌握自己节奏,我可以接受我自己,也可以让自己更好,但不需要受别人摆布,我主宰我自己人生,我做自己的决定的一种从容。

别人离开你、质疑你、骂你,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路不同,或者时间不对。不必因为别人的行为来轻易怀疑自己,能走到现在是因为你是你。

一定要“不耻上问”。

什么叫不耻上问?就是有些问题你感觉自己问了会被对方看不起,会显得自己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但是就是要问,不问的话你永远不知道,而且你可以说“不好意思问你一个很蠢的问题” 。

要为问题找到一个积极的解法。没有最好的解法,至少有当下最优的解法。

「执念」与「坚持」的边界在哪里?

边界就是「是否你愿意为想要的东西承担所有的代价」,如果有念想却不愿承担代价,那就是执念。

想了想我今年自洽的核心原因:

  • 得不到的妄想我已经放弃了;
  • 最深的恐惧已经发生过了;
  • 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该散的也散了;
  • 自己对自己的偶像包袱也逐渐没了 。

我一定要确保我自己是自洽的,违心的事我不想做。

如果我的状态不好,“勉强”都会逆其道而行。

所以我要允许我自己“任性”一点。允许自己有自己的节奏,允许自己累了就休息,允许自己不喜欢一些事情,然后我才会变得更好。

你不能改变一个人,你只能更精准地了解一个人。

这年头我都懒得掩饰我的短板了。我的长板、短板我都很清楚,别人爱来不来,但是我还是会努力提升自己。

有一种人,见面会先给别人打 100 分,然后随着认识的时间长了,发现缺点或者和预期不符,开始大幅度减分。

还有一种人,第一面先给别人打 0 分,随着时间做加分。

第一种总是活在失望里,第二种容易一上来就否定他人。

最优解是,首先得阅人无数,才能练成对人一开始就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判断。

人无完人,不是非黑即白,大多处于灰色地带。

对人的判断不过早下结论,随着时间逐渐微小调整,无论失望或者惊喜都不要大幅度加减分。降低点对人的期待,但也不要丧失信心,过得会更加多一点幸福感。

快乐的来源,是放下执念。

我们不必因为自己有需求而感到害臊。

不要觉得“多不好意思啊,显得我很自私”,任何需求都是真实存在,而值得被看见、被沟通的。

如果太在意别人评价,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标尺。

你会怎么衡量自己呢?

我给自己也给我儿子定了这几个character,只要这几个是在成长,那我就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

  • 诚实: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信;
  • 善良:能尊重他人,珍惜身边每个人,并为他人分享;
  • 快乐:能够爱自己,活在当下,感受到每一件事的美好;
  • 热爱:有自己的爱好,为此钻研,会爱身边的人,带着爱去给与和创造;
  • 勇气:有面对风险和不同变化的勇气,敢于去探索,为自己的热爱而坚持的勇气。

是我的宝宝教会我什么是爱。

我今晚哄我宝宝睡觉的时候,他挣扎着大哭大叫要阿姨,打我踢我希望我走

但是我仍然抱住他,然后轻声哼唱,平静的拍拍他的屁股,他过段时间就睡着了,像一个天使。

我看着他的脸,深深地察觉到我的爱正在流动向他。

我们把这种爱孩子的能力转移给所有人,爱是一个动词。

爱是给予,不是索取。

爱是你把我推开,我却还想把你抱紧。

爱不是要你长大孝敬我,爱是我希望你都能过得更好。

爱是我看到你有不完美,但我仍然看到你的美好。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个创造艺术的过程,它无关乎对象。

我爱你与你无关。

爱不是索取,爱是给予。

一个内心富有的人才有爱的能力,不然都只是在别人身上掠取能量。

好的婚姻就是两个人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彼此的过程。

两个人都动态成长,而非静止不前,不停保持对彼此的新鲜感,对抗无趣和平庸琐碎。这很难,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功。

能放下自己的 ego,真心地聆听别人,真的是一件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的事。

大多都是听到,但没有听见,听见但没有接纳。

一开始就是不接受对方有自由意志、不接受对方是可以有不同想法的。

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对方需要听自己的才能活得更好,对方是不成熟的。

这真的真的很可怕。

越是人生很顺的人,越是容易有错觉,以为自己可以「逆天改命」。

不论做什么选择,我都支持你。

但是你要清醒地知道,你在选择什么。

——写给自己的话。

看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上的发言,我深有感触。

可能这就是我们这类“好学生”不快乐的源泉——从小就被灌输了要奋发图强,要积极向上。躺平的时候担心自己没卷是不是就落后了,卷的时候想自己什么时候能躺平啊。

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意识到这一点不止一次,应该是很多年了,我在躺卷躺卷中活得像个虾仁。

最近终于卷不动了,于是在思考怎么能够躺着也能卷。我开始练习“活在当下”——这个练习真的是要了我的老命了。我在网上搜了搜 “how to be present in the moment”,答:多发呆,多深呼吸,多亲近自然,多环顾四周,感受周围的气息。

我照做了,于是今天我终于发现了——————原来我家的电梯间的天花板上,有一只巨大的蟑螂。

Cl8f5MhiOuSG4ZvcjdQZ.jpeg

人往往都是有一个感性判断先入为主,再用理性分析去验证或证伪

要能分得清什么反馈是可以磨合可以提升的,什么反馈是对个体特质的彻底否定的。

愤怒的背后其实是什么,是害怕?是无力?是愧疚?

愤怒是大多数人最容易进入的情绪,因为它是指向外在的。愤怒地责怪别人能让你感到痛快又义正词严,但宣泄出来的情绪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

如果你透过表层去看,就能瞥见表象下积聚着更多情绪,那些你没意识到的或是不想表达出来的情绪: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不安。

如果你能包容这些更深层的情绪,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去理解它们,倾听它们的诉求,你将能更有效地管理你的愤怒,那你也就不会总是怒气冲冲的了。

在情绪中我们会感受到许多。

例如愤怒、悲伤。情绪其实是一个指示灯,它背后往往指示着更深层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停下来去思考背后“我真的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很多谜题都会解开。感谢情绪让我们看到我们忽略的需求。

2023 年,不想再把我的快乐基于一些虚假虚荣的执念和遐想了。

不想要只是再活在一个我自己想象中的气球里了。

我想要回到地球,回到真实的世界,发生真实的关系,活好真实的当下。

Live my life to the fullest.

Carpe diem!

作者:Even;编辑:刀姐doris

来源:微信公众号“刀姐doris(doriskerundong)”

本文由@刀姐doris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