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告别2022,回望中国电影这三年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07083608335859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告别2022,回望中国电影这三年

犀牛娱乐·2023-01-03 01:55
这三年,中国电影大浪淘沙

2023年元旦档最终以5.47亿总票房画上句号,在全国影院营业率逐步提高的第一个假期,市场出现显著回暖。而随着春节档影片的陆续定档,行业也将进一步重塑信心。

v2_f2f328a4029049849317e4e7737a4c5f_img_000

回望过去三年,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了过去十年中最严峻的考验,但票房不是电影市场的全部,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头部阵营的扩充、变局下宣发的升级、类型题材的升级迭代,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中国电影行业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韧性。

电影市场这三年

电影市场度过了特殊的三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行业措手不及,在2020年的178天影院停业期结束后,电影行业开始了漫长的复工复产。

根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梳理的数据,在2020年至2021年中,中国电影市场复苏趋势相对稳健。直至2021年暑期档起,疫情影响的加剧导致了全国影院大面积停业,打乱了复苏进程,也让“不确定性”逐渐成为了行业内外的新关键词。这种情况,在2022年达到“极值”。

v2_f474790d77a5494eb7904e73533da616_img_000

说到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下游影院端。

2020-2022年,全国影院总数虽增长放缓,但仍保持了每年正增加,稳坐世界第一位置。但相对的,这三年间的平均场次却只有2017年至2019年均值的84%,可以直观看出疫情导致的间断性经营影响。

具体来看,全国影院2022年全年有46天营业率不足50%,三分之一的影院年票房不足百万;年票房500万以下“中腰部”影城成为票房贡献主力,而3000万以上头部影城出现缺失。

v2_932cae248c5b474797a96345e1e6c6ea_img_000

在场均人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即使平均票价提升了5元之多,仍不足以弥补客流缺口。

根源问题在于行业减产。

事实上,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并不只是行业下游影院,上游内容生产环节也受到了不小波及。

据公开数据,2020年-2021年的故事片备案数量由2017-2019年的3000部左右下滑至2500部左右,而在2022年的已公开的8个月的备案数据中,相较疫情前两年又下滑了30%。

备案项目数量下跌也加剧了新片上映数量缩减,疫情后三年上映新片平均值仅有17-19年的74%。而最终投射到市场上,就是愈发显著的新片断供和观众离场,上游源头受损,才是近三年大盘票房流失的内因所在。

v2_ec077e357597447f9b13e154af2880e3_img_000

不过,在行业供给总数下降的情况下,行业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从20年复苏第一枪《八佰》,到21年《唐探3》《你好,李焕英》《长津湖》,再到22年的《水门桥》《独行月球》,疫情三年,国产头部大片优势尽显。作为支撑大盘的中坚力量,三年来头部影片供应充足,平均质量也处于稳步上涨态势。

体现在2022年,尽管这一年是疫情以来市场最艰难的一年,但头部电影的各个量级分布还是相对均衡的。除了《水门桥》《独行月球》两部重工业大片坐镇上下半年之外,20亿+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10亿+的《人生大事》《万里归途》《奇迹·笨小孩》也在不同档期中发挥了领跑市场的作用。

但头部项目领跑的另一面,我们不可以忽视非档期以及中腰部电影的观众吸引力进一步流失。

头部影片往往具备更强的基本盘,又大多倾向于进入热门档期,叠加产能下降的影响后,无形之中也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习惯。近三年来,观众观影明显更向头部、热门档期集中,加剧了市场的两极分化。

直面全新宣发环境

中游宣发环节也同样直面着“变数”。

影片定档周期的普遍缩减对影片宣发提出了更大挑战。挑战亦是机遇,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里,一些熟悉的宣发玩法也被赋予了更多价值。

以点映为例,从前在电影宣传过程中主要用来提前释放口碑,而在2022年,点映还有了填补市场、抢占场次、提前服务核心受众等多种宣发功能。“以映代宣”成为了应对之策。

在去年暑期档压轴登场的《独行月球》,就依靠映前两天大规模点映迅速提升了映前热度,同时完成了初步的口碑扩散工作。而高效的点映、宽松的档期、普适的题材,最终也帮助这部影片超越2018年的《西虹市首富》刷新麻花电影票房记录。

v2_c992664b0b814512bebdd2021d1312a6_img_000

除了这部影片之外,还有《人生大事》《明日战记》《阿凡达2》等多部影片也依靠点映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映前宣发手段,去年片方还普遍选择了映后长线宣发策略,以弥补定档、宣发周期过短的负面影响。

另外可以观察到,得益于新片稀少、市场宽松以及观众观影需求的长期存在,也促使很多在今年上映的优势类型影片走出票房长线。

比如刚需类型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上映第18周票房和市占双双回升;又如《新蝙蝠侠》《坏蛋联盟》《航海王》等中体量影片,在多个档期弥补了观众日常观影需求。

v2_4f6c59dbdf6e4b80828c914aec46ea06_img_000

优质类型片也有惊喜,像暑期档黑马《隐入尘烟》,作为一部小众文艺片,在首日票房仅34万的情况下,在上映视频平台之后二次发酵,最终拿下了1.09亿的票房成绩。

诚然,普遍的映前短线宣发对不少影片带来了挑战,然而在2022年预售期不足10天的电影中,有十部仍取得了千万级别的首日预售票房。

v2_9b52c989b8594c9f9e2d8b5695b74c4b_img_000

报告指出,其中绝大多数项目都得到了粉丝效应加成。其一是IP粉丝效应,常见于《阿凡达2》《想见你》这类热门系列电影、热门影视剧电影版;其二是主创粉丝效应,最典型的一部作品是具备强大粉丝基础的《断·桥》,比同期的《侏罗纪世界3》预售成绩更佳,可见这类项目与短线宣发的适配性更强。

主创粉丝效应之所以在短线宣发中表现突出,主要是由于青年影人的粉丝会提前关注到待映作品,在前期想看、预售方面发挥强大助力。当然相对的,强粉丝属性电影也容易带有负面色彩,因为会对普通观众带来一定干扰性。

不过,这种阶段性的“干扰”能够被高品质影片轻松化解。例如《人生大事》,早期点映阶段主力用户为主演朱一龙的粉丝,但随着口碑发酵、票房攀升,大量普通观众相继入场,粉丝占比随之下降。

总的来说,在部分短线宣发项目中,粉丝群体还是能够在上映前期和初期发挥不小积极作用的。

类型洗牌,观众迁移

随着市场一同在更迭的,还有观众喜好。

2017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引发观影热潮,凭借口碑爆发一路逆袭斩获12.99亿元票房。基于观众对该类型电影的喜爱,最近六年间,市场上类型标签中含有“剧情”的电影票房占比明显走高、家庭题材更是迅速提升。

v2_9ed283a734044680979c40ff8523b3b2_img_000

然而另一维度来看,《摔跤吧!爸爸》虽促成了国内剧情片爆发,其所属的小语种电影却在疫情后遇冷。这不仅是引进电影数量缩减的缘故,因为疫情造成的宣发收紧,让观众群体过窄的小语种电影更难激活目标受众,只有受众群体相对更广、黏性较强的日语电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例外。

同样进入下跌曲线的还有分账大片。

首先,对于年轻人吸引力较强的超级英雄电影的缺失,导致了分账大片受众群体未能继续拓宽。近三年的分账电影,对观影主力年轻观众吸引力明显下降,进而导致了观影决策后置的普遍现象;

v2_67fa996cb67641ceab90cd6f7ebffd50_img_000

其次,由于不少分账电影上线流媒体以及引进时间差的问题,在内地市场出现了盗版先行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院线观众的流失;

最后一点,就是好莱坞大片IP本身的老化造成观众期待值的下降,这在《侏罗纪世界》《神奇动物》《阿凡达》系列身上都得到了体现。不过这显然不是全部的影响因素,像低于预期的年末大片《阿凡达2》,除两部影片间隔太久导致IP老化之外,疫情影响、票价高溢价以及内容品质不足也都是票房表现的影响项。

从这三年的市场变化来看,中国观众似乎更精明、更冷静了。

从前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为一部看起来不错的电影买账,疫情后,却需要热门档期、爆款电影、系列电影、粉丝电影等等必要条件来激活观众的观影热情。

一方面,是疫情本身左右了公众心理,降低了所有人的外出、社交频率;另一方面,则是优质影片供给不足影响了观众的观影频率。

v2_434c9122bdec4e54b7a87658ac07290f_img_000

在我们看来,这也是部分观众离场的根本原因。正因影片供给不足,观众观影热情才会消退,进而对在映影片提出更高的评价标准——这并不局限于国产片或是引进片。

逆境之中,电影人同样也得到了新的市场经验。在市场普遍倒退之时,合肥、济南、长沙、太原、南昌这五座观影年龄较低的省会城市,疫情三年间平均市占却逆势上涨,尽显活力。而观影人群结构偏高龄的城市,也通过策划影展活动等形式补全短板,减轻影院压力。

v2_447be65f5e2f4436ab542deb42d75c2f_img_000

结语

这三年间,中国电影市场虽接连遭遇挑战,度过了近十年来最艰难的时刻,但市场韧性仍在。

现在,伴随去年底全国影院大面积复业以及《阿凡达:水之道》等影片的上映,大批观众迅速重回影院,共同助力市场回暖。

三年来,电影市场曾在头部大片的提振下重拾辉煌,也曾因疫情反弹在低谷中徘徊。行业各个环节的电影人咬紧牙关,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观众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并未忘记电影、远离影院。

2023年春节档,将是市场触底反弹的关键一战。我们相信,曙光已经近在眼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作者:小福,编辑:朴芳,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