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来城市大哉问:未来城市如何组织运输和出行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06070191956339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未来城市大哉问:未来城市如何组织运输和出行

腾讯研究院·2022-12-26 10:15
​未来城市轮廓仍将由运输和出行方式决定

设计未来城市,并使其能够生长,就要思考和理解城市。针对有关城市的大问题,我们访谈了许多处在前沿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者、人文地理学者、技术史学者、互联网法学者、经济学者、公共管理学者、未来学家、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以及从事城市服务的企业管理者试图得到一些答案和线索,能够更好地前行。

未来城市的轮廓,仍将由运输和出行方式决定,就像一百年前的汽车革命那样。这个领域仍然会诞生对城市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变革。可以预见,将有更多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对此,人们有诸多乐观而谨慎的期待,比如:路上的时间会充实而愉悦,通勤者会拥有更多选择,甚至模糊掉办公和娱乐、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界限。

但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也会对城市产生许多影响,需要谨慎评估和处理。对此,不妨再次回顾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为了服务于小汽车,城市架起了高架,丧失了诸多活力空间。自动驾驶的应用也与此类似,为了让城市生活更为公平、体贴而有效率,需要尽早有合适的规划去引导技术的使用场景。

比如,需要提高道路使用率,让出行更能为用路者所共享,避免自动行驶的交通工具在路上空转,甚至造成更多拥堵;城市的街道空间功能复杂,不能只服务于自动驾驶,而要在其中为步行者留出足够的、安全的开放空间;还有,未来城市中将有各类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需要与它们协同工作,需要设计各种确保安全的措施,同时也需要促成人与人的交往,而非由此切断人们会面的可能;另外,还需要避免在诱导需求之下,人们在出行工具上度过更长时间,难以达成富有质量的面对面交往,进而使得城市再次蔓延,去中心化而失去活力。

要达成这些意在长远利益的目标,需要拿出真正的智慧和耐心,去摸索、尝试和调整。如果面向这样的目标前行,那么,未来城市逐渐成型的过程,就一定会是令人们慢慢确立信心的过程。让我们还是先从眼下一点点说起。

从公共交通开始

v2_86a120ae68f14b93a608b1597bc9bff8_img_000

关于自动驾驶如何在城市中运作,谷歌子公司Sidewalk Lab在多伦多滨水区Quayside的方案中有过一些设想与实践。

该项目的参与者认为,要在现有的城市街道上运行自动驾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街道上有十字路口,有骑自行车的人,有迎面而来的车辆,有停在路边让乘客进进出出的出租车,有玩滑板的人,有突然从停着的汽车之间冲出来的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计算机操控的车辆,可能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即便街道上有自动行驶工具,也必须非常小心,速度必须很慢,能够被人轻易操控。

对交通而言,在简单可控的环境中,才能把行驶工作交给机器,比如高速公路这样的地方。由此,Sidewalk Lab得出的结论是,自动驾驶要在城市中取得成功,唯一途径是开辟出只允许自动驾驶车通行的空间或车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Sidewalk Lab还曾着手开发整个多伦多码头区(Port Lands,Quayside街区所在地)。当时的设想是,通过某一道关卡后,人工驾驶的车辆将不能进入港口区,自动驾驶系统会是唯一的司机。

该项目认为,抵达城市腹地之后,问题会更为复杂。如果设立某些专门车道,只允许自动驾驶的车通行,就需要考虑不同阶层的观感与反响。Sidewalk Lab的体会是,多伦多不可能专为私家车开辟这样的道路——尽管这理论上会减少拥堵和事故,最终让用路人都受益。但可能会允许将一条车道隔离开来,供自动驾驶的公交车使用。

由此,要在城市中运行自动驾驶,公共交通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Quayside项目的参与者认为,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要给没有快速交通系统(RTS, rapid transit system) 的城市建立一套公交方案,这是最省成本的方法——铺设一系列单独的公交车道,引进自动驾驶公交车,不允许普通汽车进入。不必为这些公交车雇佣大量公交司机,这样就可以避免花费大量资金和运营成本。

也许,对城市而言,更重要的一点是,运行自动驾驶,从公共交通开始,路面的资源可以更好地利用。这样就可以避免产生诱导需求,不至于让自动驾驶的私家车在专用道上因接人而空驶,导致更多资源浪费。

预约上路

v2_88f4c3bee64f4a5a92dbb6cf61e5b685_img_000

如果有了单独的自动驾驶车辆通道,这就意味着,乘车人需要准时准点到站上车,才能在预计的时间内抵达目的地。如果是公共交通,全程就要确保有座位,否则人们就会不愿接受这种共享出行方式。而这背后需要一套预约机制来支持。

也就是说,通过技术手段,城市交通可以捕捉零碎的时空容量;这些碎片需要无缝衔接,才能被更好地利用。如果引入预约机制,系统可提前按照交通服务能力,为用户编制出行时刻表。当然,出行需要预约,也许令人觉得不够自由,但路上拥堵更令人难以接受。

近年来,北京正在做地铁预约进站试点。在早高峰的地铁试点站,人们来到预约专用通道,扫码随到随进。另一边的非专用通道,长蛇阵绕了一圈又一圈。其中原理是,预约者不必在路上等待,以致占用运能。只要能在预约时间段,直接进入交通流,就能保证一路顺畅。倘若未曾预约,用路者也可直接进入非预约队伍,不过就要忍受拥堵。

总体而言,通过全局的时空资源调节,预约能够提高出行效率。这恰好能衔接自动驾驶的未来。

进一步,我们也可以想象,私家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专用道路预约上路。基于这样的机制,针对私家自动驾驶车辆空驶接人的情况,可采取道路分时收费的办法来进行规制,也即用车人需要购买空驶里程。这也与拥堵费类似。

也就是说,在自动驾驶技术和与之匹配的预约机制之下,出行工具的使用率更高,相应时空调节也更有效。沿着这样的脉络推演,可以想象,汽车总数将会减少。出行工具将回归其本身的功能体验。乘客将更重视乘坐舒适性和娱乐选择等,而不是品牌、款式、颜色或能效等级。进一步地,私家车和公共汽车之间的界限也将模糊,人们可能会购买车辆行驶里程,而不是单纯去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另一方面,即便在预约出行的机制之下,也需关注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不能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而让更多出行者陷入不平等的公共服务渠道,只好放弃廉价的公共交通。也就是说,如果出行者的最后一公里,只能在比较贵的交通方式和走路当中选择,那么,对于一些低收入者而言,相当于必须消耗本已微薄的工资,或者是牺牲本可用于休息或发展的时间与精力。要支持起点较低的人们,在城市中能有一些发展空间,就需要更多考虑这些公共服务的部分。 

消极空间变得积极

v2_62183464be074d8c9757925423ab234d_img_000

停车场以及停车位,也将是未来交通的一项变革点。过去,汽车的平均使用时间,仅占一天的4%。为了停放车辆,需要建造庞大的停车场。而随着自动驾驶的推广,车辆会有更多时间在路上行驶。停车场与停车位的功能也需要被重新考虑。其着眼点应当在于扩大公平和提高效能。

位于城市中心的停车场,可以成为枢纽。停车场与出发点或目的地之间,用一些微型移动设备连接,更好地完成最初或最后一公里。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停车场可以是大型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纳入优化路线和规划时间的模型之中,用于人们更好地预约出行。

城市希望用车辆和更少的人力来完成运输。这些停车场也可作为货运节点。大型卡车不能在繁忙的时间进入拥挤的市区。到了自动驾驶时代,城市中心和边缘的土地价差不再凸显,与其在城市边缘设置大型仓储场站,不如以分布式的布局,把接近最终目的地的停车场,作为临时的仓库,让货物和包裹的物流更为便利。

这不仅更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许还能创设新型的路边市集。进一步说,车辆不只是完成空间转移,还会改变人们购物的方式。未来的零售体验将如何,人们对物品的需求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与自动驾驶的未来紧密相连,也会在停车场这样的节点体现出来。

与机器人共处

v2_d9ea8cbb1e9749baacad610960e4334f_img_000

相比作为交通工具的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可以更安全地在城市中交付使用。比如,在美国匹兹堡等城市,已有机器人在路上运送包裹。因为,自动驾驶涉及安全,有一套非常困难的监管和政策问题,正亟需解决。而对于道路上的机器人应用而言,相应的顾虑相对较少。不过,作为在街道自动行驶的工具,机器人必须非常小心,速度必须很慢,能够被人轻易操控。

路上的机器人,如果遇到AI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作人员可远程介入。而出于安全考虑,交通车辆无法这样远程操控。在Quayside项目中,Sidewalk Lab也曾尝试让机器人在人行道上送快递。参与者介绍,多伦多人行道上的机器人,当时由身在菲律宾的控制员监控;遇到突发状况时,这些操作员可登录到系统,查看相应的漏洞,并移动机器人到指定位置,直到状况解决,再交还给人工智能。

总而言之,如果把自动驾驶作为机器人的一种类型,那么,在城市的环境之中,机器人要么自身速度缓慢,要么所处的环境简单,才能执行与城市运行相关的工作。要达到这样的状态,也可以尽量错开时空。

比如,当下的城市河道,来往船只极少,算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万物云管理合伙人、首席科学家丁险峰介绍,万物云已开始启用机器人,进行城市的水质评估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一条两米长的小船,设置时间和路径规划,将采集设备放在船上;早上某段时间内,小船可以在河道里自动巡航,一路采集水样。

关于错开时间,丁险峰介绍道,到了半夜,可以采用无人保洁车,进行街道清洁工作。此时路上基本没人,保洁车又开得慢,尽可能确保安全。摄像头装在方向盘的位置,如果前面有人,就可以远程操控停下,按喇叭向对方做警示,然后保洁车继续开动。这一类可以在晚上完成的工作,还包括物流、快递等。由此,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城市的很多服务就完成了。

在这个意义上,自动驾驶会更直接地影响城市的生活方式。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沈振江介绍,日本规定,自动驾驶的汽车探测到前方一米有物体时,车就要停下来。这相当于塑造了新的社会生活规则。而它对人类社会是否方便,也有很多讨论。如果社会要贯彻这种规则,道路空间也要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城市物理空间也会产生很多变化。

不止如此,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还将出现空中无人驾驶交通工具。虽然距离这些真正实现还需要很多年,但终将有一天会实现。对这些将要来临的交通工具,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机器人,城市应当如何对待?换而言之,我们如何通过促成机器人友好,让城市对人类更友好?

在此,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的观点,可以作为总结。他说,机器人和人类是相反的。人类系统最重要的是个体的人,机器人最核心的是作为系统。考虑个体化的机器人的生存空间,是意义有限的。机器作为一个系统,让城市效率更高,人们要为这个系统提供更好的环境。

也就是说,要让机器人的系统,与城市的系统有机结合,最终能为个体的人造福。由此,设计机器人系统时,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控制,并减少其误判。因为机器人系统对个体人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大。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执笔)

WeCityX团队总结:

如果把自动驾驶车辆也视为广义的机器人,那么,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在人居空间里行动和服务,必然会与原本为人设计的空间发生很多冲突,至少是带来不便。马斯克的解决方案是,制造通用人形机器人,让机器更加适应人的空间。而针对更多类型的专用机器人和车辆,能否适度改造人居空间以适应机器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重要的题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WeCityX,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