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今年投后任务?盯着创始人别出事儿”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1225-3728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今年投后任务?盯着创始人别出事儿”

“牛x!”“特别棒”。

-“你做医药投资的朋友在做什么?

-“在做投后“

-“投后具体做什么?“

-“ 每天盯着创始人不要跳楼。”

-“……”

以上来自猎头Allison(化名)与她投资人朋友的一段真实对话。

初闻这个故事,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的,Allison开始也是如此。“当初我也不信,但对方态度非常serious。而且回想一下,过去一年因为疫情,上海张江医药园区的企业都在批量倒闭,活下来的公司大多也拿不到下一轮融资,创始人滋生极端情绪也是合理。”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吴晓波频道曾以“三年疫情至今,你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为题,对创业者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人感觉“波动较明显,经常自我疏导,努力保持正常”;有18%的人出现“波动很大,感觉稳定不住。”的情况。

创始人的状态起伏,可能会直接影响一家企业的未来走向,而最担心创业者“撑不住的”,除了家属和公司员工,恐怕就是其背后的投资人了。

不止一位投资人朋友告诉我,给被投企业做“心灵按摩”,已经成为过去一年投后赋能的重头戏,甚至可能是唯一能做的。

“聊业务一小时,剩下六个小时都在做心灵按摩”

投资人Jean(化名)聊起前不久的一段经历。

“那天陪着创始人打了7个小时电话,本意是梳理当下面临的业务难题和关键岗位的招聘需求。结果业务只聊了一个多小时,剩下6小时都在给被投做‘心灵按摩’。”

与她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某硬科技基金PR Hertha,最近她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给被投企业打鸡血。“一天至少要找10来个创始人谈心,先问一下业务有什么需求,然后正式进入安慰和鼓励的环节。”

Hertha说,不止是她,整个机构都在“满世界传播爱”。“有个被投创始人特别喜欢发朋友圈,每天都会发一堆公司动态,还有‘共克时艰’之类的‘正能量’。我们只要看到,就会列队去点赞,评论一句‘x总真棒!加油!”

似乎是怕我不信,她还发来了一张工作群的截图,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表情包,不同的卡通人物统一竖着大拇指,配文都是:“牛x!”“特别棒”。

两则故事乍听有些好笑,却也透着一股心酸。这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原本被我们认为是社会中最为顽强的创业者、企业家群体,似乎集体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实际上,外界关于创业者群体心态的讨论由来已久,也有大佬分享过自己曾经的焦虑瞬间。

俞敏洪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有一次自己在国外出差,曾站在20层高的楼上,看着打开的窗户,一心想要跳下去。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孩子,知道自己不能跳。于是穿着羽绒服,在渥太华零下30度的大街上走了四个小时。

虽然是极端个例,但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群体的真实状态。尤其是在过去几年,因为疫情政策、创投市场环境变化等影响,更是让创业者们感受到了全方位的寒意。

失意的创业者

David(化名)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公司产品尚处于研发初期,仍需要外部资金“输血”,所以过去一段时间,他都奔赴在见投资人的路上。不过,在聊了30多家机构之后,David有些气馁。

“几乎所有投资人只关心一件事,就是技术成熟度如何,是否完成了临床二期,而这些指标跟技术先进性毫无关系,他们只想知道你的公司走到哪了。”

David的挑战正是当下一级市场的一抹缩影,当“募资难”成为全行业的共同难题,机构对于“投”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过去所谓的“故事性和未来可能性”已经不能成为企业拿到钱的筹码,相反,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营收状况等才是投资人关注的头等大事。资本的这一态度转变,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融钱的难度正在急剧增加。

不过,创业者也坦言,融不到钱虽然难受,但仍属于可预料的困难,更多的焦虑则是来自疫情这颗“定时炸弹”,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就会因为疫情管控而停工,货物也会因为物流发不出去,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效益损失将无法衡量。

前不久,成都卤味品牌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发表万字长文,真实还原了疫情下的餐饮生态:

三月中旬开始,豪虾传的生意已经创了同比的历史新高,我也以为今年会是一个收获年,结果四月一日,成都太古里出现疫情,豪虾传就在太古里商圈,疫情公布当天,营业额就下降了60%,第二天直接下降了80%以上,然后疫情管控情况下,萎靡状态持续了半个月,直到四月中旬结束,但生意直到五一劳动节都没恢复。

“如果说2020年初是给所有餐饮人以当头棒喝,2021年是给了大家对未来的信心,那么2022年,则是让大家有种被切断生路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不仅是连锁品牌在面对,其他小餐饮也一样很艰难。”蒋毅表示。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主因为这样的“挫败感”出现了心理危机。今年7月,「每日人物」曾报道,深圳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康宁医院”, 在过去几年门诊量翻倍,患者很大比例是大大小小的企业主、创业者。他们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睡不着等症状,纷纷涌入了医院精神科。

无措的投资人:既怕创始人撑不住,更怕他跑路”

面对失意的创业者,投资人无疑是最头疼的群体之一。毕竟创业者状态的起伏,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走向,这也跟基金业绩直接挂钩。

现在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产业LP、还是高净值个人LP,都对基金表现格外看重。如今在“投”的层面,短期出成绩的机会显然不多。于是乎,为了更好地募、投、退,VC/PE不得不在投后这一环节做更多文章。

X先生是某国资背景医药机构的MD,据他描述,所在机构今年募资比较顺利,但是过去一年新招20多个人,全部都是投后;某头部VC前不久更是搞了个“百日计划”,将投资人“下放”到企业,专门给被投“擦屁股”。

一组来自猎头的数据则更为直观:今年5月至今,除了少数赛道头部机构投资人外(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超过60%前台投资人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往投后偏移。

关于投后的真实功能,我多少抱有怀疑态度。倒不是想强调“投后无用”,只是认为在疫情还未结束的特殊时期,GP能在投后发挥多大价值?

拿今年上半年的上海以及过去两个月的北京举例,因为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企业和工厂都封了,投资人大都也都处于居家办公状态,曾经频繁的出差变成了一个接一个线上会议。这样的环境之下,帮忙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否则也不会出现“心灵按摩”这中投后玄学。

对于我的质疑,消费投资人Dylan(化名)也表示认同。他主看的连锁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颇深,过去一年因为暂停堂食、物流限制等问题,企业时不时就会面临停业。

“店都关了,这时候机构做什么都是白搭,唯一能做的就是给钱和帮忙找钱,可是今年连锁餐饮投资有多冷就不用说了。投资人总要做些什么,就只能给一些精神鼓励,劝创始人撑住,保证你先别垮,其他再想办法。”

当然,投资人每天给创始人做“心理按摩”,还透露着另一层更现实的担忧:怕创始人跑路。正所谓,以投后管理之名,行投后管理之实。

这不是危言耸听。硬科技投资人Kerr(化名)提到,“尤其是在芯片行业,因为造芯的投入成本非常高,现阶段也无法产生太大营收,如果不能及时输血,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加上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政策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其实一些企业的处境是很艰难的。”

“现在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全网都在盯着xxx,就怕他‘润’出去。”而他口中的这个人,正是硬科技行业曾经的超级明星创业者,其公司在过去几年获得多轮融资。

Kerr的话也不全是杞人忧天,在某PE做并购的Dylan(化名)就真实遇到过“摆烂的创始人”。有一位创始人直接对他提出:“你不给我提供xx帮助我就不干了,公司直接倒闭。”更有甚者威胁投资人称:“你如果不再投我一轮,我就死给你看。”

Dylan对此颇为无奈:“虽然不想恶意揣测创业者,但鲜明的例子摆在面前,也不得不有所防备。” 

不过,包括Dylan在内的受访对象还是传达了同一个观点:“摆烂的创业者”终是少数,更多的企业家依然在兢兢业业地做实事。 

“对于这些人,如果我们现阶段不能给予实质上的帮助,那么鼓励他一下、在朋友圈点个赞,能够在他创业灰暗的路上给他一点点光明也是好的。”

古犹太哲人莱维曾说过:“如果你想帮助一个人脱离淤泥,不要以为站在顶端,伸出援助之手就够了。你应该善始善终,亲身到淤泥里去,然后用一双有力的手抓住他,这样,你和他都将重新从淤泥中获得了新生。”

这段用来形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再合适不过。在创业者忍受孤独、心里被负能量充满的时候,或许正等待这样一双手的到来,也许“这双手”就是6个小时的陪伴,也许就是朋友圈里的一句加油。(文/王满华,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