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蔚小理过弯,掉了多远的队?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sina.com.cn/csj/2022-12-21/doc-imxxmfxr6182921.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蔚小理过弯,掉了多远的队?

2022-12-21 13:37:0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豹变    我有话说(0人参与)

761e-df65e22f8cade3b76c4677d8456410ef.jpg

  2022年蔚小理三家内忧叠加外患,关于他们是不是掉队的讨论一直不少。新能源汽车江湖大洗牌,蔚小理还能走多远?

  作者 | 李鑫

  编辑 | 邢昀

  来源 | 豹变

  “创业绝对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90%以上一定会死,能活下来的绝对是祖坟冒青烟……”有关创业的凶险,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如此描述。

  要说“冒青烟”,在电动汽车领域,最早上市,也是关注度最高的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应该都算是雷军说的那批幸运儿。

  这三家公司都成功上市,手握百亿资金,作为行业领头羊受到最多关注。最近网络曝光的一段视频中李斌点评“蔚小理”称:“‘蔚小理’都能活,而且都能活得不错”。

  不过,这三家公司也不断遭遇压力,2022年更是内忧叠加外患,比如理想困于悬挂断裂和频发的自燃问题;小鹏G9上市遭遇选装质疑,并引发组织架构调整;蔚来,销量掉队,市值大缩水。

  在活下去之外,如何才能活得好,成为造车新势力们正在经受的考验。

  如何活下去?

  讨论蔚小理的前景,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三家战略演进过程。

  先来看蔚来。蔚来成立于2014年11月,早期战略定位切入点和特斯拉很像,定位豪华车。

  创始人李斌算是造势高手,成立之初,便组建蔚来车队,夺得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

  2016 年,蔚来推出EP9超跑,创造了纽伯格林Nordschleife全电动汽车圈速纪录,成为量产车最快圈速保持者。

  就像小米造手机前,先用米UI和市场形成链接互动,以上动作都算李斌造势的前奏。

  蔚来真正大规模进入市场是在2018年。2018 年 6 月,蔚来开始交付ES8。

  随后几年,蔚来又陆续推出了五座高性能SUV ES6,五座高级智能轿跑EC6,智能电动轿车 ET7、ET5 。今年6月底,蔚来还马不停蹄地发布了定价48.6万元起的中大型五座SUV——ES7。ET7、ET5、ES7三款车型均采用的蔚来最新平台NT2.0。

  从总体来看,蔚来目前的布局很清晰,锁住30万以上的中高端价格带,卡位轿车、SUV两大品类扩展。

  除了布局高端车型,蔚来也算是比较有创新精神。比如同行主推充电,蔚来则强调换电;当同行最多只有个带车联网远程遥控的功能型APP时,蔚来把APP做成了蔚来高管、员工、车主等可以互动的社区。后续,蔚来还将采取多品牌战略,推出大众市场全新子品牌阿尔卑斯(ALPS),卡位20万-30万的大众市场。

  和蔚来类似,成立于2015年的理想同样定位中高端,但打法略有差异。

  在创业初期,创始人李想希望以SEV——一种低续航里程,只能供1-2人乘坐的智能短途电动交通工具作为战略切入点,但后由于政策原因,小车项目不得不告停。

  面对老项目失败、资金有限,深知不能胡乱出手的李想采取极度聚焦的策略,把产品的关键要素锁定在了增程技术以及奶爸群体,在2018年推出了定价32.8万元的爆款车型理想ONE。

  理想ONE成功后,李想继续将战略延续,在今年6月和9月相继推出理想L9和被称作理想ONE改款车型的L8,以及配置稍低的L7。理想将其车型矩阵和居室户型做了个类比:理想 L9 是 180 平米的“大三居”,理想ONE/L8是120平米的“三居”,理想L7是120平米的“大两居”,理想L6是 90平米的“两居”。

  第二季度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透露,未来将在每10万价格区间都将推出一款爆款产品,同时包括增程式和纯电动,产品方案与苹果iPhone非常类似,不同产品在不同的价位,精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不同于蔚来和理想立足中高端,成立于2014年7月的小鹏,策略是先卡位大众市场,突出智能化。

  2022年以前,小鹏先后推出G3、P7、P5等车型,这些车型的核心产品价格带,定位在平均单价20万元附近。智能化方面,小鹏给人印象最深的技术是城市NGP辅助驾驶系统。这套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可以根据导航路线,在城市自行进行加减速、变道超车、避让障碍物、识别红绿灯等。

  之所以如此布局,背后其实有何小鹏不小的野心。何小鹏2017年在给‘极客公园前沿社’做分享时也谈到,他坚信今天科技与数字化,能够完全颠覆现在的出行行业。小鹏汽车未来的定位,是做全球的出行运营商和大型的制造商。

  不过,卡位大众市场的小鹏,目前盈利能力一般,毛利率只略超10%,而蔚来、理想则在20%左右。为了拉高毛利率,提升企业赚钱能力,也为了让产品矩阵更丰富,今年9月22日小鹏发布了中大型5座SUV小鹏G9。

  总的来看,三家的起手式各不相同,打法差异较大。

  那么现在三家企业都处境如何?

  从收入利润表现来看,三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体量。

bd14-8b3fb5e5dd69a0f81430d95d41a3b997.png

  造车新势力财务情况/豹变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三家企业中蔚来单季度营收最高,为130亿元,随后是理想93.4亿元,小鹏68.23亿元。但利润方面,在高强度的销售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作用下,三家企业经营利润仍未转正,蔚来亏损最大达-39亿元,随后依次是小鹏-21.77亿元,理想-21.3亿元。

  蔚小理的弯道之年

  在今年8月底的成都车展上,蔚来总裁秦力洪表示:“作为先发者的蔚来,正在进入弯道期,出弯后速度会重新回来。”

  其实,从三家车企前11个月的销量分布来看,不只是蔚来,2022年也是理想和小鹏的过弯年。

  所谓过弯,指的是车企新老车型换代时,会面临的交付数阵痛。

  上文已提到,今年是蔚来的产品大年,有三款新车陆续交付,且这三款车都基于的是蔚来最新平台NT2.0。

  所谓的汽车平台,可以理解成汽车的母体,基于母体,可以衍生出不同车型。

  新平台下的产品力往往更优秀。李斌此前说,以ES8目前的硬件架构(NT1.0),其传感器和运算能力无法实现L4级自动驾驶,也绝不会宣布可以做到L3。而NT2.0作为蔚来研发的新一代技术平台,它将承载先进的量产自动驾驶技术。

  但新产品发布了,老产品的订单在“买新不买旧”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会逐级下滑。所以我们会看到,蔚来前5个月的交付量均没有突破10000台,总体数据不太好看。

4514-a25e4d3aaa8d1d0853d2699efd1523d0.png

  造车新势力销量情况/豹变

  理想的交付量同样具有戏剧性,剔除4月份的疫情停摆影响,8月理想的新车交付数只有4571辆,并且全部为理想ONE。和动辄销量过万的过去相比,这一数据大幅下滑近6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首先,当时理想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称:“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ONE了”,劝退了部分消费者。

  其次,理想6月底召开的L9发布会后,原来想买理想ONE的消费者被李想的营销打动后,改成购买L9,两大因素共振导致理想ONE订单剧烈下滑。这曾让理想管理层始料未及,毕竟34.98万元的理想ONE和45.98万的理想L9差11万,理应覆盖不同群体。

  随后,理想快速推出L8、L7试图遏制住订单转移苗头,这才逐步走出弯道。但L8、L7发布后,市场也有一些人担心,这两款车会不会又把L9的订单抢走,形成车型变多,但交付数没有实质变化的“窝里斗”。考虑到L9订单比较充分,这一现象暂未显露,但值得持续跟踪。

  小鹏的过弯,则蕴含着一丝凶险。如上图所示,自6月以来,小鹏的销量便持续下滑。这波下滑中,伴随着小鹏的持续挽救。比如今年5月,小鹏将旗下原本需要花费2万元的智能驾驶系统(NGP)调整为了免费为车主标配以变相降价。再比如今年7月中旬,小鹏线下诸多门店推出优惠活动,当消费者选购车辆时提供现金优惠和赠送相应的选装权益。

  而被小鹏寄予厚望的G9,则遭遇发布风波和缓慢的产能爬坡。G9发布后,就被指型号多得“让人看花眼”,更糟糕的是,其前期宣传的所谓核心卖点,都需要加钱选装,中低配车型还没有选装的权利。

  舆论压力下,小鹏不得不连夜改组合、降价增配。至于产能爬坡,11月应该是G9完整的交付月,但在订单有1万多的背景下,11月G9只交付了1546辆。根据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小鹏预期四季度总体销量在2-2.1万辆之间,这意味着公司要到12月才能勉强回到1万台左右,届时G9交付数才能有实质改善。

  即将打硬仗

  展望未来,蔚小理面临的环境比过去要更严峻。

  美国著名传播和社会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在他广为流传的创新扩散理论中提出,用户市场由五个群体构成:创新者、早期追随者、早期主流用户、晚期主流用户和落伍者。

  如下图所示,“创新者”人数最少,大概占到总市场的2.5%,但他们是新产品的最先购买者和试用者,对主流市场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早期追随者大约为13.5%,早期和晚期主流用户大约分别占34%,落伍者占据16%。

6476-196b5ab1d2d70203d57a507d168946b5.png

  很显然,市场已经明确进入争夺早期主流用户的阶段。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1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3.8%。1-11月累计渗透率也达到25%。

  在这个阶段,核心拼的是产品交付能力和性价比,这是场硬仗。

  目前,蔚小理相对准备不足。比如在影响车企交付量最显著的因素——供应链管理方面,传统车企优势显著。比亚迪除了轮胎和玻璃外,其他的都可以自行生产。其他厂商也各显神通,在相关重要部件取得突破。有的能造电池,比如长城和广汽;有的在芯片等关键部件获得突破,比如吉利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7nm车规级SOC芯片。

  对比之下,蔚小理上游布局不深。东吴证券在一篇研报中指出:三家公司目前在芯片方面均采用英伟达解决方案,座舱普遍采用高通芯片;传感器方面毫米波雷达、制动等零部件部分主要使用博世的产品;电池方面均与宁德时代合作。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算法等则以自研为主。

  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意外,蔚小理在交付上,仍将会受到显著影响。这对于拼杀主流市场相当不利。

  技术维度方面,蔚小理曾经打出差异化的智能能力,也正被传统车企拉齐。比如,长城旗下毫末智行全栈自研的城市版智慧领航辅助系统NOH即将量产,在8月的成都车展上,搭载城市NOH的摩卡DHT-PHEV已经亮相。

  再比如华为与赛力斯集团深度合作的“问界”系列,在华为鸿蒙系统的加持下,也有不俗表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马钧测评后曾表示:“最明显感受就是流畅,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性价比方面,特斯拉的降价,也让竞争加剧成为不争事实。

  先是10月24日和11月8日,特斯拉中国相继降价。随后有媒体报道,在经历过两次促销后,特斯拉的订单增量仍不及预期,年底前会推出新的降价手段。特斯拉回应称,“降价”属于不实消息。

  不过,对于特斯拉的辟谣尤其是降价谣言都要多个心眼,因为谣言真的会成为“遥遥领先的预言”。事实是,到了12月7日,特斯拉对外发布消息称,国内消费者在12月购买现车并完成交付,可享受6000元现车福利,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变相降价。

  有关价格对大众市场的影响,7月7日,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在一场行业论坛上曾列举数据称,早年进口特斯拉Model 3 比同级别燃油车宝马3系、奔驰C级车等贵5万至6万元时,Model 3单月销量只在一两千台徘徊。但当2020年1月Model 3在国产后不断降价,比竞品燃油车价格便宜10%甚至20%时,Model 3销量迅速爆发。1万、2万、3万月度销量门槛轻松迈过。

  考虑到特斯拉的财务数据已反映其具备品牌和规模效应护城河,它的降价,将使得其他企业非常难受。不降价卖不出去,降价则微利或亏损更严重。

  所以总的来看,如今蔚小理虽然一定程度上跨过了品牌知名度不足的问题,但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新挑战不会少。

  好在,三家公司都有百亿的现金储备,有相对充裕的空间试错腾挪。

  而面对即将到来的硬仗,三家企业如何应对,将决定他们在走得远的同时能不能活得更好。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