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不要”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1219-3727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不要”

“我没想到行业的招聘水温已经低至如此。”

我最近听一个猎头朋友Jerry(化名)提到:“今年除了一些地方区域负责人的招聘比较着急,其他的招聘似乎都躺平了。”看我有些不解,他继续解释道:就是机构在某地方设了个基金,必须招人去负责募资、运营、落地等一系列业务。

接着,他还给了我两个关键词:合肥和两个星期。2022年,他接到的需求中去到合肥的人是最多的,此外,在这种紧急需求下,机构的耐心不会超过两个星期,甚至会频繁地打电话催进度。

因为或多或少的提到一些投资人提起过今年的招聘难,跳槽难,但跟几个应聘者和招聘者交流后,我没想到行业的招聘水温已经低至如此。

尤其对于那些转换赛道的投资人来讲,今年的应聘挑战着实大,大龄逃离VC行业的也比比皆是。当然市场上从来不缺看机会的优质候选人,有人甚至可以有提出年薪百万以下不考虑要求的底气。

不过,伴随着疫情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市场上的人才流动性也在加强,机构也变得积极起来,因此有人预测今年年底到明年初,会是一个双方互选的好时机。

招聘随着风口转

还记得前几年企服SaaS大火的时候,一些软件行业的投资人也是可以大胆跳槽,勇敢提涨薪的。

但如今,风水轮流转,Jerry告诉我,他今年只接到了两个招企服投资人的需求,而随着风口爆发的是新能源,新材料的招聘需求。尤其是新材料,大家有一拥而上之势。

在这里,不得不提我认识的一位正在转型的投资人张杭(化名)。

几年前,拥有计算机行业背景的他选择加入一家美元基金,并成为一名SaaS投资人,而如今他已经走在了向新材料转型的路上。他在出发之前,就要先打破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毫不夸张地讲,他现在的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一定比材料专业的应届生强。

据一位服务于一二线机构的猎头Nancy(化名)观察,今年市场上由企服、TMT、消费行业转型的投资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除了极少数能力强者,其他人的结果并不理想。

而新能源行业抢投资人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整体看这两年都比较热,今年各家机构挖的比较多的是VP级别或以上的,市场行情的话,普通机构能给到70万到100万的年薪,一线机构价格也参差不齐,100万到200万不等。

但即便机构的薪资给到一定的程度,这些人也不一定选择加入,因为在市面上有产业和商科双背景,又同时拥有明星项目经验的少之又少,当机构选择去挖人时,他们也选择了谨慎的态度。

从另一个维度看,因为这两年国内市场人民币更活跃些,所以有很多应聘者也希望从美元基金转到人民币为主的机构里。

不过,归根结底,主动权还是握在招聘方手里。即便很多机构的找人画像越来越集中的指向了同一批人,但他们并不会出现争抢同一个候选人的情况。

应聘者和招聘者双方长时间的犹豫、拉扯,也是造成今年招聘难的一个原因。

产业背景成敲门砖

最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些抱怨应聘难的帖子,我发现现在很多的招聘要求都是既要又要:名牌大学本科,产业背景,投资背景,项目经验,缺一不可。

我们看到,不管是哪个赛道人才的招聘,都脱离不开“产业背景”这个关键词。

但一个事实是现在学经济、学金融的人是投资行业的主要人才供给方。“他们现在在投资行业,尤其在科技赛道是完全不吃香。”一位机构合伙人王欢(化名)谈到。“在招聘时我也更希望找到有产业背景的人。”

另一位从业者林牧(化名)也有类似的观察:“ 现在有很多医疗机构都要医疗博士之类的候选人了,都不要招纯财务背景的。”

此外Jerry也提到,那种顶级的美元基金要求候选人要在产业基金工作5年以上,产业背景也不光指的是学历,还比如有互联网技术研发或者做产品那一类的经验,再或者在医疗器械企业做三五年研发BD的。

但如果是纯粹从产业里出来的,刚转行做投资,很多机构也不喜欢。因为应聘者不懂投资,而熟悉这套流程可能需要用至少一年时间。

另一个现实是,市面上大量的机构是比较欠缺甚至没有培养机制的。

“我甚至希望求职者的职业经历前一半在产业里,后一半在投资行业里,但符合这种要求的人实在少,投资机构都在这堆人里卷,所以当他们待价而沽时,我只能在有限的预算里,退而求其次。”王欢谈到。

谈到对产业背景的重视,而忽略投资经验,王欢认为这种转变背后的逻辑在于,至少投资流程这套东西是可以学习或培训的,而产业背景、理解和人脉是没办法培训,或者说更难弥补的。

“特别是我们做to b行业、科技行业这种投资的,机构看中的根本不是很好的背景,而是对产业、对行业的理解。当然也要求应聘者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林牧分析称。

他还直言道:“太年轻也不是个好事,经常有创始人或者同行抱怨很多知名基金的投资者问出的问题都很傻,这其实多少跟他们的产业经验有关,如果没有很厚的产业经验打底,投资人是很难悟到点子上的,也就是说判断力会出问题。”

此外,Nancy还认为:“其实每个机构都有优胜劣汰的一个趋势,因为投资机构早期,有些人是从全行业转过来的,或者之前是做运营或做审计财务的。”

当前,投资行业的专业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产业背景投资人的不断加入也可以更新这个机构的竞争力,淘汰那些缺乏专业认知的人。

既要又要,投资人跳槽难

不可否认,招聘中的既要又要,让我这个局外人,都感受到这些高要求背后传递出的寒气。除此之外,最近听说的两个案例,更是让人感觉到今年跳槽的不易。不得不说,招聘这个事情是有点玄学和缘分在的。

今年换工作的Kris(化名)运气不算太好,他前段时间面试一家一线机构,已经顺利通过了前几轮,但最后一轮的面谈环节,被疫情卡住了,整整拖了一个多月。

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无望的等待,所以拿了另一家备胎机构的offer。而他入职不久,全国疫情政策就放开了。这让他多少有些遗憾,甚至冲淡了履新的开心,不过,好在他至少手中有了一份工作和收入。他想要跳槽的原因也比较具有普遍性,因为所在的机构本身发展不是很好,募资也不顺利,导致今年做的很多项目最终都没有执行,甚至签了协议都没有出钱,所以他从执行层面来讲,觉得很受挫。

与Kris比起来,今年另一个应聘者刘洋(化名)简直可以用不幸来形容。

今年年中,她跳槽到了新公司,整个面试流程也十分顺利,薪资满意,title称心,没有丝毫的拖沓,但好景不长,她的试用期还没过,机构合伙人就把她所在的小组全部砍掉了。原因也很简单粗暴:没有募到钱。

而在另一侧,招聘方或者说是猎头们也明显感受到了今年的艰难与反常。

Nancy(化名)说:“有的职位半年,甚至一年都招不到一个人,这在往年并不常见。其实按照机构的标准找到合适的人并不难,但是候选人愿不愿意来或者机构舍不舍得花钱抢人才是最主要的。”

她进一步谈到,目前市面上想要换工作的人70%是为了涨薪。

可是现在,美元机构的年薪可观,但需求少,人民币基金机会多,但不肯加薪,再加上一些募资难的机构根本完全关闭了招聘需求,所以今年的流动性大不如前。

一些机构招聘负责人也普遍认为,现在人才的薪资被市场炒的过高了,尤其是两三年工作经验的这些投资经理。“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这两年被市场的泡沫给蒙蔽了,特别是在一些大机构里的,给的薪资都很高,导致他们现在下不来了。”一位招聘者梁博(化名)如此谈到。

“但从最新的反馈来看,我个人觉得年底到明年一季度会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时间节点,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淘到人才的一个好机会。”梁博分析道。(文/张雪,来源/投中网)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