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废掉”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加入打卡群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65748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废掉”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加入打卡群

2022-10-27
0 评论 1291 浏览 0 收藏 16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相信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几位积极上进的好友,每天打卡运动锻炼、外语学习、减肥瘦身等等。除了自发打卡之外,还有许多人花钱打卡,只为了督促自己“自律”。那些加入了N个打卡群,为打卡付费的朋友们,真的会比不打卡的人更能坚持下来吗,来看看文章是怎么说的吧~

VnYnapNHNASKZbedIJEA.jpg

你还在为养不成好习惯而担忧吗?你害怕考试前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吗?快来打卡吧!”

近两年,以记录自律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直播等在各网络平台上兴起,学习、健身打卡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

“打卡”原本指员工在上下班时完成考勤的工作程序,其含义到今天已经产生巨大变化,只要你想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动态,一切皆可“打卡”。

不少人习惯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打卡”,而很多年轻人花钱购买的“读书打卡”“早起社群”等产品,不过是为了督促“自律”。从外语学习到减肥瘦身,从早起出勤到作业习题,从勤练琴到多喝水,只要是想得到的领域,都能找到打卡阵营。

对于这些积极自律的年轻人而言,谁要是手机里没十个八个打卡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进青年。

01 喝水打卡、跑步打卡、追剧打卡,一切皆可打卡

“今天不学习,明天变垃圾。”王鑫的手机屏保上,醒目地写着这句标语,以便她随时可以给自己“打鸡血”。与此同时,她的手机上还充斥着各种打卡App——有为自己的健身计划设定目标日历的Keep、专门帮用户养成早起好习惯的“早起打卡之星”、用于多样性目标的“小目标打卡”“小习惯”,等等。

王鑫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摆在她眼前的有三条路——考公、考研或者考雅思。虽然已经被同学称为学霸,但王鑫还是倍感焦虑,她把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每天早上5点30分起来学习英语,晚上12点30分睡觉。

王鑫说:“我们平时看到那些‘自律狂魔’,总会觉得他们很牛、很厉害,精力怎么如此充沛,其实(他们)都是在咬牙坚持。因为没有原则和外界要求,人总是趋向于舒适和享受,而忘了当初立下的flag。唯有制定一个基本原则,在这个方向里行动,才能保持自律。打卡,是我对自己努力后奖励的一朵小红花。”

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类打卡社群,有的人“三分钟热度”,考研、考公总是半途而废;有的人阅读时看一页就要休息半小时,无法专注;有的人在年初立下减肥、健身flag,到年底也没有去过健身房;有的人收藏了很多想追的剧,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耽搁着……

除健身外,学习、理财、环保等都成为当前年轻人追求的自律生活。总之,在打卡群内,人们有一千零一个需要打卡的理由。

大厂员工Willson 每天在Keep和微信朋友圈里打卡跑步,已经坚持了八年,也习惯每次打卡收到朋友们的点赞。他说:“自律是一种坚持,这让自己更接近奋斗的状态。但如果没有社交打卡,自律恐怕就很难坚持下去。”

同样是跑者,Willson很钦佩村上春树那样的生活——规律到有点死板、乏味,如同瑞士机械表,分秒不差。Willson说:“村上春树每天4点起床,写作5小时,下午跑步1小时或游泳1.5小时,然后读书、听音乐,晚上9点就寝。我做不到这种程度,但是打卡这个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进行自我约束,提醒我该打卡了,一天不打卡就浑身难受,由此让我把跑步这件事坚持做了下来。”

独行快,众行远。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交打卡”是一种社群化成长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认识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借助他人的赞赏与督促,一群人相互鼓气、相互监督,就容易引燃个体心中奋斗的激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打卡可以形成正向的心理效应,它能在达成目标和完成任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越高的正向心理越能完成目标。在朋友圈中打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提高正向的心理效应。

02 花钱买自律的年轻人:我花钱请人管我自己

对于另一小部分人而言,自律不够,“他律”来凑。

从小在“虎妈”教育模式下长大的琳达,虽然没有养成主动自律的习惯,却坚信妈妈反复告诉她的名言——“自律的程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出国以后,妈妈便没再像以前那样“高压管理”。因此,每当琳达拖延或者抗拒看书时,她的内心就会感到焦虑,但是又提不起劲来学习。

后来琳达发现,网上居然还有一种服务,叫“监督打卡”,她果断购买了包月服务。一个月后,她坚持打卡了21天,这对于平时可能一个月只有10天用在学习上的她,有突飞猛进的效果,于是琳达又续费了一个月,心想着期末论文有底气了。

和琳达想法一样的年轻人不少,一些年轻人非常求上进,希望变得更自律,让自己在学业和工作上更有竞争力。于是,他们花钱买监督,花钱找人管自己。

他们购买的,是一种名为“人工叫醒监督学习服务”的私人定制化服务,包括但不仅限于“督促考研、考公、早睡早起、减肥、健身、防久坐等一切无法自律的事情”。

这听上去有点玄乎,实际上需求不少,尤其在每年考公或者考研的旺季。

琳达说:“我的自律性很差,从小习惯了被管着,一旦没人管,就开始‘摆烂’。”

振臂呐喊“卷起来”的年轻人一路高歌猛进,带火了监督自律打卡的生意,网上提供监督打卡的小店比比皆是。可选的服务时长分别有一周、一个月和一个季度,最贵的“强力监督一季度服务”售价为1600元,最便宜的“魔鬼监督一周”也要106元。网络上对监督服务的定价也不规范,小到3元,大到数百元的订单都有,一个口碑不错的店,购买量有上百单,且复购率也有三成以上。

小易是某平台上获得认证的自律监督学习员,原本就从事教师行业的他,阴差阳错当上了兼职的自律监督学习员,客户评价他“比亲妈还负责”。

小易有一个早起学习打卡群,专门给需要监督的小伙伴,群里成员来来去去,最多的时候人数高达200人。小易认为,这是一份“充满正能量的工作”。

小易说:“群里大家一起规定了早起的时间,大家都要按照这个计划执行。每个人早起要给我拍一张带有日期的照片,或者一句语音,证明你早起了。我们的打卡周期为30天,从入群当天开始算起。如果请假,需提前一天。定制化的自律服务还要求被监督者每日数次定时提醒、截图或者录视频反馈进度等。”

在小易看来,人们可能还停留在监督是父母、老师的职责,从小被监督着按部就班完成生命中的所有环节。但这类监督还会附加其他“魔法攻击”,例如责备、攻击、贬低,导致被监督人不自信、影响双方关系等问题。

而在网络上,如果购买监督打卡服务,比如被监督起床、跳操、背单词、写论文、写PPT等,不但能定时得到提醒,还能被温柔地鼓励,得到充满正能量的引导。

小易说:“为了提高打卡的积极性,我们也有一定的奖励机制,那就是返现。入群者需要先交押金,晚起一次就要扣钱,如果30天全勤,可以得到押金的一半作为返现。”

花钱找人来管自己,看起来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生意。除了过去的文字、电话叫醒,现在还有语音、视频监督等,甚至衍生出线上自习室、直播自习打卡等。

薇薇是减脂餐打卡群的一员,她参加减脂餐自律打卡已经一个多月了。当被问到监督是否真的有效果时,薇薇说:“我觉得还蛮不错的,感觉被人盯着效率要高一些,而且监督员会让拍照检查,记录自己每一餐吃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动地去养成一些刻意控制饮食的习惯。当然,这些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只有试过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这个服务对于我这种缺乏自驱力的人来说真的很香。”

03 自律,看着很燃,做到很难

在打卡成风的当下,总有哪里让人感到不对劲。

“这不就是智商税吗?”“基本靠自觉,没啥用,别浪费钱了。”——这是一部分购买过监督服务的人留下来的差评。

曾经是打卡群一员的李楠,在尝试过自律打卡后选择了退群。李楠说:“我曾经购买过两种‘自律’课程,一种是在群里配对好友,对方时时监督少食多动;一种是进入健身微信群,教练在群内推送训练项目,群友每日打卡。最终均以半途而废告终。雇来的监督人只能监督我的线上状态,无法管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靠‘他律’是不太可能的。当中还有一个悖论,就是真正自律的人没必要告诉别人他在自律。何况这种所谓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看上去很努力。与其在朋友圈中演戏,不如在现实中努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花钱找人管自己”,可以用金钱暂时唤醒内心深处的自律意识,因为在潜意识中,消费者希望这钱花得值,会暗示自己坚持下去,别让这钱白花了。从一些购买者使用后的反馈来看,监督员的服务产生了陪伴和鞭策效应,让一些人客观上提高了效率,变得更专注起来,但也有最终没坚持下去的人。打卡最终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

比如“微信运动”,这个功能可以让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显示在排行榜上。不排名不要紧,一排名,有些事就变了。很多原本不需要走那么多路的人,为了冲上排行榜而去“刷步数”。实在走不动了,有人发明了摇步器,只要把手机放在摇步器上,它就会根据人走路的步伐去摆动手机,由此“欺骗”大数据,让它以为你在运动。那么,“微信运动”打卡的动机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失去了它一开始的意义。

打卡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大脑也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打卡不难,那完成打卡就可以了。加入的打卡群再多,也躲不过你自己大脑的自我保护模式。

在周岭看来,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

周岭说:“朋友圈里打卡的人,虽然他们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劲儿,但最终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欢娱盛宴,无须多日,他们就会出现在另一轮打卡活动中,或是无疾而终了。”

作者:郑依妮;排版:王怡晴

来源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专注发现美好生活的况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周刊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