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修改文章的三个维度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166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修改文章的三个维度 - 少数派

1

注:本文是《给少数派的写作建议》栏目的试读文章。少数派编辑部基于与大量作者多年合作的经验,整理了反复听到和发现的问题,汇集成这份《给少数派的写作建议》。希望与你一起开启创作之旅。此外欢迎所有读者访问《少数派创作手册》,让你能够更快捷地获得创作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了解少数派编辑部对内容选编的标准和主张。


大家好,欢迎来到《给少数派的写作建议》。

美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也是让他声名鹊起的作品)《天使望故乡》手稿多达 3000 页,发掘他才华的编辑珀金斯,最终让他删去了九万余字。在他们合作沃尔夫的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时,编辑修改文稿的时间长达两年。

如果说一部作品的闪光依靠作者在写作时的天才迸发,那么修改文章的环节,则能让作品变得成熟、完善,禁得住时间的考验。

如果你是少数派的作者,可以写完初稿之后,找少数派的「热心编辑」来审稿,指出修改方向。但是作为文章的署名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修改文章,一方面可以与编辑更理性、深入地交换修改意见,而不是单纯依赖自己对文字的直觉,另一方面也能让作者在修改把握文章的走向,确保自己的写作本意没有在修改环节中丢失。

其实修改文章并没有什么新鲜的招数,完全可以看作对文章写作流程的一次「重做」。从修改所涉及的范围,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对文章进行修改:

  1. 检查文章主题;
  2. 调节行文节奏;
  3. 改善语言风格。

检查文章主题

在《动笔之前的两件事》中,我们一再强调在动笔之前,需要想清楚文章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最好写作前自己尝试用一句话去总结自己想写的内容,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因此,在初稿完成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文章主题是否与自己写作前的构思一致。如果初稿的内容与文章主题基本保持,则说明文章起码不会跑偏;如果不一致,则要进一步检视文章,不一致的地方是否打破了文章的内容结构,应该删去?还是可以作为主体内容的一种补充,应该保留?

初稿内容出现「跑偏」(也就是文章内容和预定的主题出入较大)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是把文章所涉及的范围越写越「大」

以《不起眼的日历,是入门时间管理最好的选择》这篇文章为例,我在写作前计划的文章主题是讨论日历在时间管理中的角色以及使用方式,但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将文章讨论的范围扩大到「时间管理」,因为作为写作者,都有难以克制的表达欲,非常希望将所讨论话题的各种细节,都一股脑地倒出来。但如果不在写作时加以自我提醒,就容易让文章出现「跑偏」。

初稿「跑偏」的后果,就是让文章结构不再清晰,之前在大纲阶段设计的文章结构被破坏,文章内容像毛线团一样互相缠绕,读者读起来会非常容易失去注意力。哪怕文章体量很长,看上去细节拉满,全是干货,实际上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糟糕的。

另一种常见的「跑偏」,就是文章的大体结构还算稳定,但是每个环节堆积了或重复、或与主题无关的素材。还是以日历的文章为例,文章的举例和素材应该围绕日历的用法,如果堆砌一些任务管理工具的技巧或者案例,就属于与主题无关的素材。

明确初稿是否「跑偏」之后,就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厘清支持主题的素材,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写作者通常非常珍惜自己的创作成果,有可能一些观点表达是构思许久才理清,有一些精彩的例证是花了半天时间翻资料书籍才找到的。很可惜,对于不符合文章主题的内容,我们都得一刀切,保证文章的主干内容是连续统一的。

调节行文节奏

在完成对文章主题的检查之后,文章能够做到说清楚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但是所谓语言的艺术,不止于把话说清楚,而是要有意思地设计文字的节奏,让读者可以将注意力一直保持在文章上。所以修改文字的第二步,就是调整行文节奏。

何谓行文节奏呢?如果把文章看作一首乐曲,其实章节可以类比成主歌和副歌,段落可以类比为乐段,句子则是乐句。乐曲的节奏不能全曲一成不变,也不能把主歌副歌的时间拉得一样长,更不能毫无规律的乐句忽长忽短。行文节奏亦是如此,论述的部分若是太长,则显得啰嗦,太短则显得没有说服力;抒情的段落若是没有铺垫,就会显得虚假。

总而言之,调整行文的节奏,会让你的文章从合格变成优秀,并能体现出你的个人风格。

那具体要如何调整行文节奏呢?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思路:宏观节奏和微观节奏。

调整宏观节奏

如果粗略的划分文章结构,每篇文章都少不了的就是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所以调整文章宏观节奏的第一步,就是对开头和结尾进行重点修改

不管是之前的纸质媒体时代,还是当下的互联网媒体时代,精彩的文章开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读者习惯短文章之后,文章的开头很可能决定了读者对你文章的评价。因此,文章的开头一定要在修改时重点照顾。

以《以万维网的发展为线索,谈谈我对 Web3 的理解》一文为例,初稿的开头为:

2021年末, 因为关于一个新鲜话题——Web3的剧烈争论,在社交平台推特上,Twitter 创始人 Jack Dorsey 取关了知名风投基金 a16z 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这件事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将 Web3 这个概念,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是一段基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不可谓不合格。但是放在文章开头,略显平淡,无法一下子抓到读者的注意力。而在终稿中,是以这样一句话开篇:

「我正式被 web3 封禁了。」

这句话的作用可以类比为评书开场时的醒木,以最简洁的语句,勾起了读者的兴趣:web3 是什么?「我」为什么被封禁了?

除了开头,结尾也需要重点修改。可能有些人认为在互联网媒体时代,很少有人耐心地看到文章结尾,也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修改。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读者对文章的耐心降低,文章的结尾才是除了开头之外,第二次向读者传达文章主体的机会。特别是在不少阅读应用的设计中,文章结尾是最靠近评论区的内容,结尾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能从你的文章中获得多少信息

例如在《伸张正义,算法有责?——从脸书档案事件说开去》一文的结尾,

首先,收入与流量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与社会效益呈现反比。其次,亡羊补牢并不总能为时不晚;每次在风波后才通过修补规则来挽救,而不改变最根本的动力机制,只是舍本求末,而不是真正的反思。News Feed 诞生已有 15 年,算法是走向成熟,还是继续留在矇昧、制造祸端,就看科技巨头们是否愿意发挥主动性了。

由于这篇文章是偏论述性质的文章,将文章讨论的结论在结尾处再总结了一遍,有利于读者对文章的观点再次领会。

修改好开头和结尾,接下来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里需要我们回看文章的逻辑结构,把每部分的主题提炼,连起来看是否上下文逻辑通顺。

还是以《以万维网的发展为线索,谈谈我对 Web3 的理解》一文为例,初稿中作者并未严格地设计文章结构,而是以一连串问题推进内容:

  • 那么,究竟什么是Web3?到底应该如何认知它?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 那么,Web3的普及有哪些社会基础?
  • 在前面概述部分提到过,Web2.0是一个具备读写性质的网络,那到底什么是「可读、可写」?

由于是递进式的提问,初稿中的文章结构不至于混乱,但是读起来会容易让读者迷失,因为读者很难和作者一样,对讨论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其实就是在帮读者画一幅文章的地图。在终稿中,文章被梳理成清晰的线性结构:

  • Web 1.0
  • Web 2.0

除了文章的论述逻辑还要注意信息差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对专业名词的解释。我们需要意识到,读者对文章所涉及话题的了解可能与写作者完全不同,因此有些作者认为不需要补充说明的概念,可能对于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当然,如果担心信息差的问题而对每一个专业名词都加以说明,无疑有些过犹不及了。写作时要对读者群有一定预估,再来决定是否要对其中的专业名称进行补充说明。例如是发表在少数派的文章,可能就不需要详细解释 iOS 和安卓系统的关系。

调整微观节奏

上文讨论的是对文章宏观节奏的调整,侧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优化,让读者可以一口气读完。到了微观层面,就是对句子和段落长短的调整

经历过微信公众号的洗礼之后,似乎大家都知道了短句利于读者理解优势,习惯了一句一段的节奏。其实长短句本身没有优劣之分,短句简练干脆,利于在手机这类屏幕中阅读,而长句则可以更完整地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专业的感觉。因此无论你的文章发表在何处,长短句互相结合,都是最佳状态。

如果说长短句更多偏向作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写作风格,段落的长度则要从排版的角度去思考。在以手机屏幕为主的阅读环境中,连续的长段会让屏幕被文字给占据,这样的排版会让读者很容易被屏幕中的其它元素给吸引,从而注意力流失。

其实在微观层面,并无一定之法。古往今来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习惯和风格,因此重要的是把握文字的节奏,是文章保持流畅、简练,以能够留住读者为目标

改善语言风格

正所谓文如其人,同样一个话题,一个事件,不同的语言风格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回想一下你关注的视频 up 主,是不是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他们各不相同的语言风格呢?

其实在调整文章的微观节奏时,对长短句的运用已经属于语言风格的范畴。也因为这部分没有必胜之法,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试图去找到最合理的语言风格,而是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三个建议。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语言上的「炫技」,文章要以通俗易懂、没有语病为最高目标。不少作者在写作时容易沉浸在自己的语言世界中,全然忘了「文章是给读者看的」这一浅显道理。用大段的排比、比喻、夸张固然能增加文章的文学性,让文章看上去很有才华,但实则会让读者无法「入戏」,只能感受到一种脱离内容的形式而已。

其次,语言上一定要避免口语化的表达。不少作者将「个人语言风格」误解为「个人口语风格」,或者认为口语化的表达会让文章显得更易读易懂。其实口语表达不等于通俗,书面表达也不一定会显得拘谨,过多的口语表达,不仅显得文章的专业度不足,更大的问题是会让文字的节奏变得琐碎。

最后,无论是写个人分享还是专业话题的分析,都应该尽可能避免所谓的「大词」,例如「张力」「构建」等看似适用于各类场景,实则无法传递出实质意义的词汇。现如今被大家揶揄的互联网黑话,就是最典型的「大词」,这些词汇通常会被剖去本来的含义,人为塞进作者自己的释义,这样以来,读者看不懂,沦为了作者的自嗨。

截至本篇,《给少数派的写作建议》中的「通用建议」部分就告一段落了。

我们从写作前的准备开始说起,讨论了收集素材与组织大纲的重要性,分享了三种常见的写作结构,又在本篇中研究如何修改文章。

所谓「文无第一」,这一系列的文章并非所谓的「教程」「指南」,而是「建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较为通用的写作技巧,能让你减少一些对写作的恐惧,从而开始自己的创作之旅。

而在「通用建议」的部分结束之后,我们还邀请了少数派编辑和作者,来分享自己的个人写作心得,希望能让你看到更多样的写作方式,进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