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当代营销创意问答05」如果一个创意人在被时代慢慢磨平怎么办?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4699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WechatIMG104870.png

「编辑寄语」

大家好!欢迎来到数英奖(DAwards)“与时代对话”——当代营销创意问答会。

营销创意行业,是一个与时代前沿紧密关联的行业。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问时代,回答时代。一个好问题引人自省,引导探索;一个好答案引发深思、引领前进。

我们邀请了百位行业人物向时代提问,并写下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有的着眼于微观实践,捕捉从业者内心需求,解决专业困惑;
有的立足于宏观生态,梳理经济增长困境,探讨行业生态链关系;
有的放远于文化创意产业,思考新时代、新市场、新使命......

这些问题与答案均被统一汇聚在2022数英奖内容专题——《当代营销创意问答会》中,我们将以系列话题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所有行业从业者。透过这些思考,希望行业的过去、今天、未来都会有更清晰的面貌。

「当代营销创意问答05」

—— 关键词:用作品说话 ——

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以及流量和数据带来的生意变革,如今的广告人,靠什么重拾话语权?答案:靠作品。

广告人身上曾经敢为创意据理力争的勇气,敢为一个好创意不顾一切“较真”的猛劲儿,如今需要在创意与生意的天平上找到平衡。

因为无论生意与创意,都要靠作品获取客户信任,赢得创意话语权,有了话语权才能以更有创造力的作品持续为生意加码......作品,是这个强大“莫比乌斯环”的核心,是广告人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验金石,是公司基业长青,让广告人“意气风发”的回春丹。

在资讯爆炸,概念分秒更新,人人自称“懂创意”的时代,“用作品说话”的行业信条是否依然适用?除了用作品说话,广告人还有过怎样的思考?我们不妨来看看。

如果一个创意人在被时代慢慢磨平怎么办?
分享人:FARFARFILMS 导演 李兆光 Kevin

除了继续做你该做的,没有别的答案。

一名创意人员和一个背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生,或是几十年如一日,在小吃街炒特色米粉的小摊摊主,都没什么两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持续去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最对的事,仅此而已。

行业中充斥着太多干扰项。大环境不好、预算锐减、甲方挑剔、老板只想赚钱、供应商能力太差、舆论的负面压力大、审查过于严苛等等,这些不利条件永远存在,甚至很有可能愈发恶劣,但那又怎样?不论是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年轻创意,还是跟随行业浮浮沉沉的资深前辈们,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状,却不是约束我们去做好创意的借口。

心态就像一把刀,因为孤注一掷的决心而变得锋利,在攀登的路上劈碎所有阻挡你的东西。医生没有借口可以放弃病人,厨师没有借口可以欺骗自己的味蕾。同样的,创意人员没有借口可以妥协不去做好创意。事情的结果无法保证永远尽如人意,但摆烂和躺平不可能成为我们的选项。“好作品永远不是安全的。安全的永远不是好作品。” 这是我在做创意的二十多年间时刻谨记的一句话,以此与大家共勉。

作为从业人员,在这时代速写簿上怎样涂写?
分享人:导演 席然

广告是时代的切片,真实地反应着时代的欲望。作为从业人员,时不时会想,经我们之手,到底在这速写簿上怎样涂写?

并无很系统的思考,只是有思考记录的习惯,翻看下来,这些写在备忘录里的小片段,好像也是一些答案的切片,以时间由近至远的顺序,摘抄如下。

【2022/9/10  三个词】

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广告?

真诚,专业,勇敢。

【2022/8/13 时代快与慢】

今天听说一个教育企业大规模裁员,业务急剧缩水,因一纸令下。记得去年去开会,负责人说两年召集几百员工,办公室搬了两次,每天加班到4点,依然干劲十足。

又一个想乘着风上天却被风吹翻的故事,一个行业的兴衰弹指之间。只是更觉得这时代变化太快,仿佛没什么是可以长存的。年年换新的手机,一代又一代的明星;广告里都在告诉你要“做自己”,要“更好”,要“就现在”。

而现在的人们很难真正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在时代面前,一个人太单薄了。相信时代?时代可不随普通人的意志改变。渐渐的,一些人要么变得盲从,要么变得漂浮无根,抓住现在,的确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明明这是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怎么变得愈发空虚了呢?想起我妈他们那代人,对于物质的要求,当然也是希望能拥有,拥有就可以。

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好像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但要有,还要更好,更新,不断地更换,大到房子汽车,小到一部手机。人活着仿佛就是不断的消费,升级,为之不断努力,而且各种媒体,意见领袖,都传递出,要不断更新才能称之为“更好生活”的理念。

这让很多人觉得,目前的努力,无休无尽,人生就消耗在各种不断的“升级”上。想起李大钊有句话:东方文化之根本在静,西方文化之根本在动。所以这是一切的根源吗?因为东西方理念根本不同,西方观念里人生是征服,是进步,是拥有,而传统东方观念,人生是顺应,是保守,是回味。并无优劣,也早无概念里所谓的“东西”。

消费主义的陷阱也好,躺平也好,难有时代的标准答案。只是对应每个人的人生,向外看还是向内看,动静结合的程度,多半会是人生的秘密。人类虽然依赖物质,但终究渴望超越物质。

【2022/5/13 时代三姐妹】

微博-情绪垃圾站
小红书-媛宇宙小卖部
抖音-人间万花筒

没事翻翻,其乐无穷。

【2021/3/28  回归简约】

当今世界迫切地需要简约,从纷杂喧嚣的环境里脱离出来,这甚至是一种当今时代的社会必然性。相比过度消费,更简单的生活方式才是优选?这次拍摄RIO的心得,包括那支30秒的TVC,背后都有一种从纷杂世界抽身回归自我的描绘,这也是打动很多人心的真正原因。

世界变得太快,大多数人是跟不上这样的变化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真的成了奢侈和向往,如果产品也好,品牌也好,能提供的是这样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想想身边自己喜欢的东西,音乐,书,电影,骑自行车,游戏,旅游,都拥有这样的属性,那种只属于个人的惬意自在的空间。

反思我们平时碰到最多的那种“排比句”式的广告,心理层面都有一种不自信在里面。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要,“因为我们受众年龄层次很多,因为我们产品类型很多。”但如果一个企业,只要能提供一种真正的价值,都是了不起的,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让这一种价值深入人心。

简单包含着丰富,“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2020/10/5 进化论】

就算广告意味着欲望好了,至少欲望还带着些勇敢和疯狂的意味,把那些本就存在于人心中的欲望,合适地加以展现,也会帮助人类进化吧,至于进化的方向,就不得而知了。

【2020/8/25 随想】

客户用一两年,甚至数十年开发的一个产品,希望一个实际只有三五人的广告团队在短短一个月内提出策划方案,这到底是对广告人员的不尊重还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广告导演的价值:如何用影像把故事讲得动人?前提是故事本身是否动人?故事背后的策略是否正确?“拍广告”大多数时候仍然停留在“怎么说”的层面,而“说什么”往往才是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为什么很多时候对很多脚本都毫无感觉,可能就在于脚本核心的空洞和老套。

感受上,广告公司在挑选导演的标准上,和挑哪个派系的厨子做这个口味的菜差不多。

互联网信息嘈杂,为了获得一丝关注,广告主要生产更大量的内容,而且代价昂贵,其中大部分最终都变成了昂贵的互联网垃圾,我感觉很多广告公司都明白这个事实,但他们选择闭嘴,因为生产这些昂贵的垃圾正是生意的主要来源。

广告公司的价值呢?一种洞悉本质的智慧?太少人有这样的智慧了,有这智慧的人可能干别的去了。公司越庞大和复杂,真正理解它的人越需要花时间和它相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选择自己内部制定策略,而把策略的执行交给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的价值慢慢变成“怎么说”的层面,也就是创意层面的东西。找几家公司来比稿,最终也就变成了“命题作文大赛”,再到广告导演层面,可能就变成了“书法大赛”,制作公司就更惨地成了“砍价大赛”。

这里面本质上无关地位高低的事,是能力高低。认清楚自己的能力,至少容易心安理得。

【2020/6/4 拍片间隙观察】

当红明星在摄影棚里拍平面照,有人拿手机在偷拍。闪光灯的光闪烁在每个人的身上,名气的光环也在闪烁,折射,忽明忽暗。

【2020/1/12 不变】

我爱神秘难解的事物,特别是超出我们日常生活认知范畴的,天然的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和探索,想搞清楚那里到底有些什么。这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有两件,一件是关于宇宙的秘密,一件是关于人心的秘密。这两件变幻莫测,又亘古不变。

【2019/11/9 警惕】

这个看上去很前卫,时尚,创新的行业,本质上却是最为保守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迎合,迎合那些已有的,大多数的,有利可图的人。尽量少做那些像口香糖一样的广告,嚼着有点意思,实际毫无营养。

深沉是广告的敌人。当一切都非常通顺,非常正确的时候,要非常警惕!真正的表达,总得有些锋利的东西。

创意人是否该转变为品牌的内容玩家?
分享人:介陌创意 创始人 陈益茵 Anmy

就像原厂装置需要升级迭代一样,当今的传播环境下,相比传统创意法则,内容的获得感,似乎更能吸引消费者和品牌产生对话。因此,立场和角色变了,以前我们着力创意怎么更有新意,现在,我们思考,内容如何更有“获得感”的价值。

同时,值得庆幸的是,内容的创意空间反而更大了,一切皆可内容。多元化的用户和社会形态,丰富多变的生活方式和场景,只要深度沉浸其中,抓准新洞察共鸣,就能找到内容开发的入口,帮助品牌构建和用户的内容交互新方式。反之,再多的营销技巧,都不如有创造力的内容输出。

最后,无论传统创意还是新内容,本质依然都是“更有创造力的方式解决品牌难题”,需要刷新的不是定义什么是创意,是我们的大脑思维系统。

牙疼的时候还能想创意吗?
分享人:SPES神鸦社鼓 创始人 宋尧 Ever Song

当然不太能,此时要想的只是为什么这么疼和什么时候能不疼。但在我前两天夜里人生第一次急性牙髓炎发作时,还想起数英这个Q&A Deadline要到了该如何解决;想在疼痛里找寻反转——会不会牙疼里隐藏着什么哲学道理可以拿来交作业呢?

这晚我大约疼醒四五次,服用了三颗止疼药未果,闭上眼流动着一些壮观的变形逐帧动画,大概是牙神经传递痛觉给大脑的脑图。一身汗,没有任何想法诞生。直到第二天下午寻访牙医,谨慎地做出“简报”后,牙医诊断出了出现问题的那颗牙齿,果断上麻药、钻孔洞,“洞察“到了藏在里面的发炎牙神经,一举拔之。

拔牙不需要创意,经验与技术必须过硬。作为广告从业者,创意和拔牙一样,都不是目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我们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但创意人不像医生需要考执照,有严谨学科体系标准,因而很多论调谈起了广告已死,广告人偷网络梗之类。可我们面对的也不是有迹可循的牙病,可能我们更像在做种植牙,甚至要在不同牙龈上种下玉米粒、钻石、一颗USB等等,种下连接起人与事物之间的各种可能性,同时要注意谨防排异反应、保持坚固耐用,使其外观个性、也吃得了酸烫冷辣。这样才会真的打动人心吧。牙疼不是病,少了创意的世界会无聊得要人命。

以上逻辑关联度方面很“硬”,只能希望创意人们的牙齿都也这么硬。

现在创意行业是不是普遍抱有不劳而获的心态?为什么?
分享人:WICKED牛鬼蛇神 创始人 余子筠 CHEE GUAN YUE

首先,我们可否破例不光说时下业内通俗的话题(因为那些表面情况确实不是这行业的根本问题)?

我们是不是因为迎合媒体形式变化而忽略了思考锻炼?
为什么现在的创意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点子?
现在做创意的还懂得想点子吗?
尖锐的创意~没有速写能力如何思考点子?光靠写,出来的创意是否有局限?
形式是不是普遍取代了内涵?
现在创意行业是不是普遍抱有不劳而获的心态?为什么?
你最近一次参与的创意提案里有被深深地激发吗?
创意应该走在前头引导潮流还是被动跟风?
为什么广告不再激发人思考?现在的创意人员目标在于挑逗与激发人思考吗?好玩的想法只能用轻浮的小伎俩来呈现吗?
我们虽然担心广告业的前景,但为什么在做的事情绝大部分是在纵容这些情况的恶化?
为什么我们要落到身不由己的地步?老实点,该怎么做才能狠狠地摆脱困局?

我们不见棺材不落泪,但其实已经躺进棺材只差还没盖棺定论,所以眼前虽然是一片蓝色天空,其实只是在等死,我们有多少人是明白的?又有多少人明白却继续浑水摸鱼只想多赚两年的钱?

我有一个统一但非详细的答案:回归创意本质,认真对待年轻一代消费者,引导他们正视未来。一个轻浮的社会对广告业来说是个噩梦,因为广告的魅力在于它有说服力又漂亮地解决商业与社会问题。一个不动脑的社会不是一个前进的文明。文明的巨轮会一直转,我们不积极主动摆正行业的角色引领它,而选择一个既方便又无关痛痒的商业小角色,迟早被淘汰。

创意人,只靠作品说话吗?
分享人:SPARK思湃 创始人 王威 Gavin

这次的主题是“和时代对话”,我想到,创意人经常说的一句是“用作品说话”。

我可能想就此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自己同为创意人,能想象的到背后的情绪逻辑是,我是一个创意人,我所有的专业性都体现在我的作品里面了,我不想说太多,你就看我的作品吧,它代我说话了。

其实为什么总说咨询公司在侵入广告公司的领地,我觉得还是因为广告人自己说的太不够了,我们习惯性地觉得作品是一锤定音的东西,但是当广告公司苦哈哈地想创意,忙执行的时候,咨询公司早就把该说的话都说了。所以我觉得广告人只靠作品说话是不够的,真的要多在潜心创作作品的时候,挤出一些时间来,更多地把自己优秀的案例做详尽的复盘,并且输出整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只是“靠作品说话”,而是能输出更多积淀的东西让客户听话。

没有答案
分享人:不只广告 创始人 丁和珍 Adam Ding

广告公司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新消费品牌会是个泡沫吗?
创意,真的没用了吗?
为什么咨询公司成了广告业的风口?
创意热店,能热多久,还是已经冷了?
是流量,杀死了创意吗?
为什么电梯里的广告,越恶心越有效呢?
为什么最成功的案例,总是出现在软文里?
创意,到底能不能解决生意问题?

为什么几十人的广告公司,还干不过抖音上的一个段子手?
为什么年轻人似乎不爱进广告公司了?
为什么李诞做广告不行做脱口秀就火了?
我们这一代广告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
什么时候,广告创意的地位可以超越带货的?

为什么我们还在做广告?
我们每一个身在这个行业的人,应该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
答案:
以上,我都没有答案。至少没有确切的或笃定的答案。

我们从未和时代对话,不过是自问自答
分享人:滴滴出行 集团市场总监&滴滴青桔市场负责人 陈楠 NormanChen

有自疑,便有自问,才有自答,继而自省,后得自信,然后再次自疑。我们就是不断在这种循环里成长,而时代一言不发,就这么流淌过去。

以某些当年声名鹊起的公司默默退出舞台为界,我们结束了创意热店,social热店的黄金时代,下个时代是什么?咨询?策略?战略?这些问题,就等着不同的人,给出答案,然后等着时代来验证吧。

关于“用作品说话”
你有哪些问题和观点呢?
欢迎扫描二维码
进入《当代营销创意百问百答》
留下你的思考吧~

1665638931480759.jpg

下期预告:「当代营销创意问答06」下一个消费周期,品牌如何赢得人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