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玩意 123|少数派的编辑们最近买了啥?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616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西鸽:富士 X-T4 黑色版

  • 入手渠道:京东官方旗舰店
  • 入手价格:¥ 14189.50

所谓近朱者赤。之前某一期新玩意,看小虎老师买了一台 X-T4,于是心痒痒,我也逛了一下该品牌线上旗舰店。然后鬼使神差的点了预订按钮。

在一年以前,我就萌生了买相机的想法。研究之后决定买 X-T30 II 代。当时适逢各品牌机型缺货,并不是说想买就能买。线上店里放货几次,六千多的套机,都没有一次能抢到的。后来耐心消磨得不行,直接去华强北的官方分销商买了 18-55 的套机。加上内存卡等,已经到九千的价格。

其实当时买 X-T4 也可以,抢购难度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但感觉自己基本没有摸过单反或微单相机,直接花多一倍的价钱入旗舰型号,心里会比较虚。所以 X-T30 II 既然买到手,就当作是学习入门的机器了。

这次预定 X-T4 也没有铁定要买的决心,只是随便的一个操作,没想到一周后就通知有货,直接放到我的购物车里,等待付款了。

一年前抢不到的相机,无心的一次预定就有货了,说实在是有点慌的。我甚至还假惺惺的去问小虎哥意见。

1

接着就去闲鱼把 X-T30 II、18-55 套镜、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配件都出掉,回了七千的血。想想花两千块玩一年摄影,啧啧,不愧是理财产品。

1

这里只说说 X-T30 II 升级到 X-T4 的几点感受吧。

机身防抖是王道

买 X-T30 II 时我是知道没有机身防抖的,其实从网上一些对比参数来看,两个机型比较明显的差别就是机身防抖。当时我就觉着,镜头也有防抖啊,要么就手持稳一点咯,应该问题不大。直到我上手 X-T4。

虽然照片质量有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有机身防抖和没有,在拍摄体验上就是两款不一样的机器。感谢 X-T30 II 培养了手持稳定的功力,上手 X-T4 后拍照像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暗光环境下,即使手持使用低速快门,也很少有给静物拍糊的情况了。

1

电池真的耐用

听说 X-T4 换了新型电池。十一期间去了一趟动物园,满电出发,拍了三四百张照片,才掉了一格电。我买的套装还另外送了一个电池握柄。

1
1

电池握柄手感真好,但也真的重,相机本身电池续航这么长的情况下,估计很少能用得上。

快门声很带感

我喜欢用机械快门,带上一点轻微快门的声音,X-T30 II 的设置中,即使调至最小声也会引起注意。但 X-T4 的快门声音调至最小时,是类似于整体机身的震动回馈,加上轻微的肉肉的快门响声,非常带感。

1

握持手感更好

从重量说,X-T30 II 的 378g 和 X-T4 的 607g 看似差别很大,但前者我为了有更好的握持手感,平时使用时还加装一个铝合金手柄(木制的太贵)和指柄,也差不多达到后者的重量了。但 X-T4 即使是裸机使用,握持手感就已经超过前者了,这属实是意外惊喜。

1

翻转屏与侧翻屏

X-T30 II 的翻转屏虽然说没办法翻出来做自拍用,但只要稍微翻转屏幕出来,就可以低头用低角度拍摄,不费腰腿。但 X-T4 只能先打开到相机侧面,再翻转出来,操作略微繁琐。

1
1

侧翻屏特有的划痕,屏幕总会不经意刮到内壁。

没有闪光灯

X-T30 II 自带的闪光灯虽说功能不怎么样,但偶尔弹出来拍个带灯的胶片效果,也算是不错。X-T4 据说为了体现其专业性,就不配自带闪光灯了。怎么说,感觉又少了一种乐趣。

1

其他像是外观,全天候防护之类的特点就不多说。以上除了第一二点之外,感觉其他都无关紧要。但就机身防抖一点,经过半个月的使用,更加确定是一台可玩性很高的相机(并没有说 X-T30 II 可玩性不高的意思)。

@Microhoo:唯卓仕 85mm F1.8 二代定焦镜头

  • 入手渠道:京东旗舰店
  • 入手价格:2299

我一向比较喜欢用定焦镜头拍片儿,我在 A7R4 上会追求「好镜头」,一心只向 G 大师;但 XT-4 对我来说意味着拍照回归了记录本身,所以对镜头的身份和来源反而没有那么执着了,更在意的是是否有适合自己的焦段和光圈。

1

最近好一段时间霸占挂机镜头的是唯卓仕的 85mm F1.8 二代定焦镜头,在富士上等效焦段约等于 130mm,不算大炮也是长枪了。

1

喜欢定焦镜头的原因主要是我喜欢街拍,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我希望我分享出来的照片是能被人喜欢和记住的,多年试验下来的一个诀窍就是「一组风格连续的照片」。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包括色调、场景、时间(天气)等,但一定不能是对象,同一片风景或人物连拍数张是很令人心生厌倦的事儿——所以在一组照片中使用同一个定焦镜头,会让我们在无意识中有着相似的构图、选景和聚焦习惯,最后即便出来的照片内容天差地别,但放在一起看的人也会在无意识中觉得它们是有关联的。

1

这事儿很玄学,也不一定对,但是我总是喜欢携带定焦镜头出门的原因,即便的确常因为焦段受限而错失一些值得记录的瞬间,但我觉得它们总会再见。

1

长焦镜头其实最「正经」的用法还是人像,在 F1.8 相对大光圈的加持下,这颗镜头能压缩出挺令人眼前一亮的人像照片,作为一个人像毁灭者,我其实已经跃跃欲试了挺长时间,但目前还未找到愿意再次相信我的人。

至于其它那些七七八八的锐化紫边全不全开光圈这那那这的专业评测我倒是不关心也不了解,毕竟都套上了浓郁鲜明的胶片预设,而且才两千块钱,买就是了。

@Lincoln:AMD Ryzen™ 9 7900X

  • 入手渠道:京东自营
  • 入手价格:¥4299

没错,我这个大冤种,居然敢首发买 AMD 处理器,前期固件又 bug 体验也差,中期就开始打折了。整个 Zen 4 平台只支持 DDR 5 内存、主板也要换新再加上祖传的积热问题在 Zen 4 身上更严重的情况,让我从单纯换一个更快一点的处理器,结果不小心变成了更换整机;而这个体验也是大多数普通电脑发烧友的感觉。但是经过我长达两周的体验以后,我发现 AMD 7900X 还是有些东西可以聊聊的。

  • 处理器:AMD Ryzen™ 9 7900X
  • 主板:MSI MPG X670E CARBON WIFI
  • 内存:Kingston FURY 32GB(16G×2) 套装 DDR5 6000 EXPO
  • 显卡:暂缺
1

惯例贴个跑分

首先来聊聊我为什么选择这款 CPU,虽然我还有一台真的很快的 10 核心的 M1 Pro 的 MacBook Pro,不过在比较繁重的任务时候,还是能那么一些笔记本体积上局限的,更别提满负载以后干别的事情也不顺畅;而更早的一台 3900X 运行相似任务时已经跑不过 M1 Pro 了,为了节约自己的时间,所以打算更换同一级别但频率更高的 7900X。那为什么不选 Intel 13 代处理器呢?不仅可以用 DDR4 核心数也更多。道理其实很简单,我是 I 黑啊不对大小核调度到目前为止依然会出现不正确的调度,万一在复杂任务时全部跑在小核上,体验一定非常蛋疼;而 Windows 的另一个用途就是游戏,游戏场景下对大小核的调度也很敏感,所以综合下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 7900X。

1

CPU:开始摸鱼

回到处理器本身,本身 12 核心 24 线程的设计足以应付我这里绝大繁重负载了,甚至在普通日用和游戏的场景下大部分核心都在摸鱼。不过 AMD Zen 系列祖传的积热问题在这一代上也没有解决,而且因为更高的 TDP 积热反而问题更严重了,在开启 AMD 自带的一键超频 PBO 以后会飞快得碰到 95 度的温度墙并降频;而更换散热器也无济于事,因为不是处理器真的热,只是因为顶盖设计的问题导致热量不能散发出来,可以看到我在满载的时候,CPU 温度已经到达 90 度了,水泵在满速的情况下水温依然也只有 32 度,从侧面也印证了积热的问题。

1

水泵满速,CPU 温度很高,但液体整体温度不高

好在 MSI 提前做足了准备,在它最新的 BIOS 固件中准备了一个区别于官方 PBO 的选项——基于 thermal throttle limit(TTL,热节流限制)的一键超频功能,选择以后 CPU 核心温度不仅会被限制在那个温度上,而且 MSI 还加了点「料」,性能会比直接打开官方的 PBO 还要高出一点🤏,就如同最上面那个跑分一样;对比了 CPU 整体功耗以后还发现,使用基于 TTL 的 PBO 模式供电会比自动 PBO 模式更加充沛一些。

1
1

左:传统设置 TDP 限制功耗;右:MSI 内置的基于热节流限制的 PBO 选项

最后再来说说 7900X 和 Zen 4 目前为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积热,在不更改顶盖设计的前提下,这个问题完全无解,网上已经有开盖直降 20 度的视频了。其次就是 BIOS 主板固件的问题,一是打开 EXPO 或者 XMP 以后 Zen 4 平台就不支持睡眠了,因为会睡死,所以 AMD 官方目前暂时是取消了这个功能;二是大容量内存自检时间较长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依然只能等 AMD 固件更新。再者就是 Zen 4 设计上的问题,IOD+IF 带宽不足导致内存带宽远小于 Intel 产品。当然,最后还有一个 7900X 自身设计上的问题——跨 CCD 调度延迟较高,导致部分应用程序卡顿;不过也就是一些极端的个例而已,有需要的话可以使用start /affinity 0xFF 应用程序名.exe 来强制一个程序跑在某一个 CCD 上来降低这种问题的发生概率。

@Kiririn:斯普拉遁 3 限定 NS OLED

  • 入手渠道:京东国际
  • 入手价格:¥ 2349(含税)

是的,我又买了一台 NS OLED,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这台斯普拉遁 3 限定机实在太好看了。

1

适时的为自家产品推出各种换壳限定版本一直是任天堂的老传统,经过从 GameBoy 到 3DS 的一路演进,任天堂推出了不下百款限定机(包括未正式发售的纪念型号)。奇怪的是,一向抠门惯了的任天堂在限定机的设计上毫不含糊,各种限定机上玩出的花样也越来越不限于换色和打上 Logo 之类的小把戏。到了本世代,封绘精美的包装、设计考究的主机和浮现于配件之上的细节一并构成了 NS 限定机的主要卖点,而斯普拉遁 3 限定 NS OLED 则堪称限定机中的集大成之作。

1

与其他一眼看上去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任天堂第一方游戏有所不同,《斯普拉遁 3》是一部完全年轻化的游戏作品:涂鸦、时装和多元的亚文化共同构成了这部游戏的视觉印象。任天堂将游戏中随处可见的各类时尚元素融入了限定机的外观设计,于是以浮雕效果呈现的街头涂鸦花纹就成了最适合斯普拉遁 3 限定机的主题,一左一右两只喷涂成渐变色的 Joy-Con 则代表了玩家可选了章鱼和鱿鱼种族(太鱿形了!),在 Joy-Con 的背面还印有章鱼和鱿鱼吸盘的图案,老任真的,我哭死他真的太懂抠细节了。

1

虽然主机本体的外观设计已经足够令人惊喜,但斯普拉遁 3 限定 NS OLED 最令人惊艳的部分却在底座部分。白色的限定底座依旧是街头涂鸦花纹打底,其上最显眼的则是一块散发着荧光的新鲜墨迹,和游戏中用来泼洒喷涂的墨汁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正是这滴看似「误伤」的墨汁赋予了限定机以灵魂——这让它看上去就像是游戏里会售卖的道具,是只有打开任意门穿越到游戏世界才能买到的东西。

1

最后,斯普拉遁 3 限定 NS OLED 并没有提高我的《斯普拉遁 3》游戏水平。

@Kiririn:飞智 八爪鱼 3 力反馈精英手柄(航天版套装)

  • 入手渠道:京东自营
  • 入手价格:¥699(包含充电底座)

作为一个多年的 Xbox 手柄享受者,我几乎没怎么关注过国产第三方手柄的发展。在我的印象中,似乎这些拿不到平台授权的产品依然停留在模拟 Xbox 360 手柄输入、把 ALPS 摇杆和一大堆宏按键当成主要卖点的阶段。此前,我在 PC 上使用 Xbox One S 手柄,而在 NS 上则一直使用自带的 Joy-Con;随着《斯普拉遁 3》的发售,在摇杆视角下被虐的死去活来的我终于决定放下自己的掌机执念,进而使用 TV 模式 + 体感瞄准的方案来提升游戏体验。

由于 Joy-Con 的按键布局对于自带的握把来说实在不算阳间,而市面上适配 NS 的 Xbox 手柄无线接收器在 TV 模式之外使用时还要让 NS 拖着一个小尾巴,既不美观也不实用,所以我必须购入一个支持 NS 的新手柄才能愉快游戏。按照一般规律,一个 NS Pro 手柄就是大多数 NS 玩家的归宿,可我却在互联网大数据的疯狂安利之下购入了飞智的八爪鱼 3 手柄:一方面,飞智官方宣传的「可调节力反馈扳机」很吸引人;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现在的国产手柄到底发展到了何种地步,699 元的售价到底是何德何能。

1

八爪鱼 3 的基本设计和其他品牌的精英手柄没有太大区别,非对称布局、八向十字键和可编程背键都是标配。与众不同的是八爪鱼 3 在手柄前面板正中加入了一块屏幕,连接设备和切换预设等交互都可以在这里直观的显示和操作,比同类产品用 LED 信号灯「看我眼色行事」要先进的多。至于「可调节力反馈扳机」这一卖点则是通过机械结构调节扳机键的行程和阻尼来实现,手柄提供的预设可以模拟汽车油门和枪械扳机的手感,扳机的力反馈曲线及手柄的各种设置也可以在 PC 版配套软件「飞智空间站」中进行调节。

1

除了这些「花活」之外,八爪鱼 3 的基本功也算得上可圈可点。祖传 ALPS 摇杆的手感不错,微动按键的触发力度比导电胶略大,但响应迅速、反馈干净利落,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习惯;尽管手柄本身略重,人体工学握把和面积较大的防滑硅胶垫依然可以提供不错的握持感;非对称震动马达的调校算得上细腻,不过依然不支持 NS 的 HD 震动,这可能就是所有第三方手柄永远的痛。

1

总结一下,八爪鱼 3 手柄是目前的国产手柄中比较优秀的产品,它的定位和定价介于微软 Xbox 精英手柄和 NS Pro 手柄之间,没有明显的短板,屏幕和力反馈扳机带来的差异化也足够亮眼。航天文创联名的八爪鱼 3 航天版和充电底座捆绑销售,与标准版套装的差价仅 60 元;除了外观设计有所不同,航天版相比标准版还多出了手柄包和一套可替换摇杆,算上这些配件,其实航天版的性价比反而更高。

最后,八爪鱼 3 对我的《斯普拉遁 3》水平也没有丝毫帮助。

@Clyde: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 II

  • 入手渠道:京东
  • 参考价格:2299 元

人们各有各的生活,我与他们的悲欢并不相通,所以我自然也不想感受他们的吵闹。

这便是 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 II 最大的改进:正常的交谈,即便是那种凑近、以常规音量的讲话,在开启完全消噪的情况下,都可以被屏蔽到即便集中注意力也难以听清的地步。如果是有音乐正在播放的状态,那就更加听不见了。

1

在比较极端的场景中,面对一整个入户大厅的人群,在完全开启消噪、以较小音量播放音乐的状态下,偶尔能够漏进耳朵的,就只有一两句孩童的尖叫。也正是这样的时刻,让我意识到 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 II 虽然改了一个中英混杂的新名字,但它最美好、最重要的部分依然保留着——那份无论何时都能让你从聒噪之中抽身出来(是为 quiet)、在音乐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慰藉(是为 comfort)。

除了针对人声消噪的优化,根据说明书和 BOSE 官方的描述,戴上耳机的同时,耳机会通过内置麦克风拾取开机音效在耳道内的反射情况,以此调节、优化消噪性能和耳内音场,做到「千人千耳各有不同」的听感和降噪体验。

这项技术叫做 CustomTune,虽然在早期评测中很多博主都对 BOSE 在这一代耳机上搞算法差异化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但 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 II 在这方面给我的感觉还是太飘渺了:它并没有在配套 APP 内提供任何开关,并且仅在佩戴、播放完开机提示音后自动运行,因此也很难进行变量控制和效果对比。

听感方面,起初我对 BOSE 的通话体验是非常满意的,它不仅不会在通话过程中不由分说地强制开启通透模式,连接 Windows 电脑玩 Apex 时,也能正确启用免提配置 (HFP) 兼顾游戏内音效和游戏内语音。在这个场景中,索尼的降噪豆不仅会强制通透让我聆听机箱水冷的轰鸣,游戏音质也会完全丢失立体感——对索尼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年久失修的老问题了。

1

另外就是通话过程中自己的声音总是闷闷的。针对这个问题,BOSE 在配套应用中提供了一个名为「自助语音」音量调节的功能,实际体验下来关闭和高两档之间有差别但并不明显,另外「自助语音」这个功能的设置藏得深、命名也不算直观,对新用户来说遇到同样的问题之后找起来也有一点门槛。

1
1

同样的闷也体现在平时的听感体验上。高中时代的 Beats 之后,我真的好久没听过这么强调低频的耳机了,以前是「动次打次」,BOSE 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 II 这里则是一个劲地「动动动动」——如果你耳机评测看得不多,它能带你感受什么叫「轰头」。

1

至于配套 APP 体验的槽点就有点多了,大家如果感兴趣,还请留意少数派明天即将发布的完整体验文章。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