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pd/562532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2022-09-28
0 评论 1774 浏览 3 收藏 22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本文是作者做中台5年总结的7条经验,偏重于整体性的产品思维意识和框架。主要从发展思维、平衡能力、系统设计、转移矛盾、善于借势、信息机制、沉淀资产这7点进行总结梳理,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7XkjactTWfBiTohBgpmB.png

过去一段时间,我已经累计写了《我做中台这5年》系列文章共计7篇。这里面:

  • 有比较宏观的中台概念介绍:《我做中台这5年:我的中台观》
  • 有我对转转做中台的实践回顾:《转转中台5年发展的整体回顾》
  • 有如何规划和落地中台的体系拆解:《中台规划深度解析:用户、机制、系统》
  • 有中台系统建设的方法思维:《中台系统建设之“屏障”思维》、《中台系统建设之“锁链”思维》
  • 有如何基于问题做精细化运营:《中台的精细化运营:“问题”反向驱动机制》
  • 有对中台定位和发展的思考:《不设边界,把中台做“厚”》

这个系列,比较偏重于整体性的产品思维意识和框架多一些,打算写够10篇,基本上自己在中台这块的经验就算梳理得差不多了。

目前已经构思或准备好的有2篇:

一篇打算将之前做过分享的《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写成文字版,也就是大家即将看到的本文内容。

另一篇打算写下人,介绍下中台产品的能力模型,名字暂定为《中台产品经理的“十字型”能力模型》。

最后一篇,还没有想好,以后想到了再说。

另外,这个系列,是基本没有涉及到具体产品域设计经验和方法的,例如订单、支付、促销等等这些专业领域该怎么做。后边有机会再看要不要写。

正文开始。先看一个整体框架: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以上7条经验,基本就是我结合自己过去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比较适合中台发展落地的一些经验。

接下来,我们逐一介绍下。

一、发展思维

我认为发展的核心模型是由3个要素组成,分别是规划、机会、资源。

发展,就是自我在周遭环境下,不断洞察机会,结合现有资源,规划并落地的过程。

机会意识很重要,它基本决定了我们能否做有价值的事情,而这个机会宏观上来自于公司战略,隐藏在跟用户、跟业务、跟兄弟部门、跟同事上下级之间的连接中。

规划落地,在经验的前提下,结合洞察到的机会,再根据资源,确定目标与节奏,最终拿到结果。

1. 规划篇

我觉得规划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看见”。可以是别人做过的,自己做过的,也可以是推导出来的。

第二步:蓝图。就是框架搭建、核心路径和指导原则。

第三步:不断纠偏。大规划拆解小规划,阶段性诊断当前,及时纠偏规划。

2. 机会篇

聊到机会,其实大家更多会提到需求。

但如果发展业务过程中,你只是被动的等待需求,或只是看到显性的需求,那你基本上就不会有机会。

更多的机会,其实潜藏在冰山之下,例如:

  • 对战略的思考
  • 跟业务的密切沟通
  • 用户和客服的反馈
  • 内部复杂/重复/不通畅的事情
  • 新技术的关注

从2016年到2021年,转转中台都会紧贴公司战略重心的变化,敏锐洞察到机会。然后做出及时判断,适当调整阵型、聚焦资源,然后支撑业务发展的同时,做了一个个中台化的沉淀。如下图: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3. 资源篇

怎么看待资源,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其实就像投资一样,你如何赚到更多的钱。

用财务模型类比,我们做的无非就是几件事情(注意以下收入、支出并不真的表示是钱,可以理解为价值):

  1. 增加资产,然后资产会不断自增产生收入。例如系统化、模板化的工具,就可以产生复用性,那么下次不用花任何成本就能支持需求,相当于带来价值。
  2. 直接提升收入。例如中台也可以直接做一些增收的项目,例如营销工具、低费率通道等等。
  3. 降低支出。例如没有做到很好中台化,造成重复性的资源投入或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返工,那就是变相增加支出了。
  4. 降低负债。例如有些中台化过度设计,做了太多较长时间都用不上的冗余功能,相当于我们有了一笔负债。

所以,把资源当做自己的钱来认真对待,中台产研要合理使用资源。

  1. 需求抽象转为系统产品,避免重复消耗资源;
  2. 开拓新的业务能力,直接带来收益;
  3. 产品架构合理,注重扩展性,不浪费研发资源;
  4. 产品优先级拆分,合理调配当前资源,兼顾当前与未来。

二、平衡能力

平衡的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决策时,你面向的用户是广义的,不局限于产品用户,而是和产品过程中的所有利益方。然后结合环境各种变量,得出一个最优解。

另外,平衡并不一定都是体现在每一个单点决策上,更多时候是在整个周期内,这时候平衡能力要看全局思维和节奏感。

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平衡。

1. 局部与整体

这里讲个工作中的一个案例:

公司2个业务,都需要对C2B和B2C两段交易做一个模式衔接,一个叫寄卖,一个叫以旧换新。

最终,寄卖模式实际上是由中台统一封装提供给上游业务的,但以旧换新确实让业务自行封装使用的。

局部来看,对以旧换新业务方来说,他们的成本一定是高的,除了本身开发之外,还需要对中台现有能力去做熟悉。

在整体公司来看,寄卖模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肯定不属于mvp的概念,并且当前直接就是多品类都要使用的场景;中台去介入,从ROI角度来看,成本是小的。

但对以旧换新来讲,业务属于尝试的阶段,并且很多人看法不一致,单量上线预估也比较一般,品类也有限定;在这个情况下,考虑ROI,中台做这个就相对不太合理。

再讲另一个现象,就是非核心业务的困境:

中台变为各业务中枢的情况下,非核心业务很难获取到资源。

如果完全站在ROI角度来判断资源投入,业务对中台的满意度将会降低至负值。

这时候,有2种建议的做法:

要不保留小的固定带宽,顺序排期,让业务看到希望;要不就是在固定周期内要给予一定的需求支持,哪怕支持一个小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对非核心业务,尽可能保持多一些“感情”沟通。

2. 短期与长期

讲一个关于商品体系升级项目的案例:

转转历史上,是以C2C起家的,所以整个商品结构设计的没有那么完善,用户发布C2C商品,商品相关的信息没有太多需要结构化的约束,更多就是标题、描述这些文本。

但是随着公司越来越重视服务和履约,就慢慢发展成为了对垂直类目的深度介入,有C2B回收也有B2C卖场,这时候无论是价格、质检还是搜推,都强依赖商品类目属性体系的完备。

做升级项目的时候,已经是2019年了,距离最早C2C底层设计已经过去三四年,过程中一直没有产品介入,都是技术在打补丁,终于到了扛不住的时候。

于是,我们终于下了决定,来个破釜沉舟的重构,代号【盘目】。

盘古项目,先推动了转转内部业务拉齐技术和内容体系,后续又恰逢转转与找靓机融合,总历时将近10个月,涉及到公司所有部门;

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难度和业务压力为中台历史所有项目之最。

这个底层改动项目,中台面临的协作压力(业务在短时间内的不理解)是非常高的;但是,为了长期的价值,就必须果断做决策,否则后边会更加痛苦。

当然,这个例子也让让大家意识到,中台系统架构,一定要具备前瞻和扩展预留,否则后续将会以数十倍资源进行弥补。

三、系统设计

1. 标准与个性化

标准与个性化,其实是一个灵活性的问题。

在系统设计层面,很多人的做法,会直接把个性化交给业务,然后造成中台+业务,共同面对其他上下游,如下图: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这样的架构,有如下优缺点:

  • 优点:中台资源压力比较小;业务灵活度较高;
  • 缺点:所有上下游感知成本大;数据统一化和规则统一化会变得极度困难;

其实,大家会发现这样做,缺点会大于优点。

那还有另外一种架构,是中台作为一道屏障的方案,如下图: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中台介入的架构,优缺点如下:

  • 优点:上下游感知和交互成本小;实现数据统一化和规则统一化;
  • 缺点:中台架构难度和产品挑战大一些;业务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台;

但是,综合来看,优点是远远大于缺点的。

所以,也比较推荐中台作为一道屏障,然后让业务有限灵活,确保全局是最优的。

2. 多域串联与跨域转换

一个需求,整体在中台的实现是比较复杂的,一般都会跨域在5-10个;而在每个域内的设置内容,都可能多达数十项;并且中台各域之间,还存在依赖关系。如下图: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在项目中,经常会发生漏配错配的情况,并且沟通协作成本很高,测试周期也比较长。

所以,在中台,做一些大项目,“老人”会更有优势,因为他们会更有经验一些。

那一个组织的发展和稳定,肯定不能建立在纯靠个人经验上。

我们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将一个需求的实现,在中台系统化实现了。

即可以通过像业务线这样的主键,贯穿所有产品域的各个功能点,并且功能点已经尽可能把代码逻辑变为了配置化。

这个之前《锁链思维》那篇文章已经讲的比较清楚,这里不再展开。

各产品域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统一的度量衡系统进行转译。如下图: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系统化之后,项目效率大大提升,基本很少发生漏配错配,系统化天然节省了项目化的测试成本。

并且这样的“经验”,可以变为不依赖人的系统,大大提升了稳定性。

四、转移矛盾

中台作为项目实现的中枢,必然会高频遇到资源的矛盾。

每个业务在中台的预期,都希望是最高优先级,但是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并且大概率会投入到重点业务。

这时候,得不到更多支持的业务大概率对中台满意度是不高的,有时候再加上信息单向传递,很容易激化矛盾。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面对这种情况,客观上就2个解法:一是中台加人,而是业务排出来优先级,中台按照顺序来做。

而最关键的是,这2个操作,都一定不能是单点的沟通和判断。

尽可能是拉齐相关利益方一起达成共识,例如从公司层面来敲定全部业务几个事情的重要优先级,这样就不再是中台自己来选择优先级,所有业务也都更容易接受。

同理,增加中台资源,这个涉及到人员招聘预算,站在老板角度,也一定必须是业务需要中台增加资源为前提。

五、善于借势

产品经理要想改变世界,我觉得协同能力至少可以排在第二位。

正确重要的事情,更多时候大家不一定能认知到,尤其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冲突的时候。

没有“实权”,必然需要靠协同能力,协同要讲究各种借势来实现。

根据我自己经验,能够产生借势的4种方式:

  1. 找利益共同点。例如搞联合项目、业务需求+基础建设一起做、项目利益分配。
  2. 以**之名。例如以用户之名、以风险之名、以老板之名(有时候需要用,但是要注意形式)。
  3. 人际关系。例如要让协作方感受到被重视,团建庆功宴要记得感谢、日常的非正式沟通、建立你来我往的“人情”。
  4. 影响力(口碑、威望)。让自身成为金字招牌,有口皆碑,大家相信你;也可以叫其他有名望的人过来站台。

这里讲一个案例。我们支付中心最早启动和发展的契机,其实就是来自于一个146w重复打款的事故。

这个风险非常大,所有人都无法再承受第二次的事故出现,所以之后我们非常自然顺利地推动账户、结算等支付系统化项目的落地。

过程中,我想没有人会对此产生“阻碍”,因为以风险之名,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当然,产品要想成事,不能只是在搞这些“为人处世”的借势,自身有真本事是基础,万不可本末倒置。

六、信息机制

中台作为中枢,上游业务有很多,中台子域也有很多。

对外,中台承接较多系统和应用产品,线上线下问题咨询常态化;对内,中台纵深逻辑复杂以及横向联动性强。

所以在这个环节,信息交集必然是最多的。

如果没有好的信息机制,特别容易造成业务与中台对接效率低、中台内部效率低、内外部满意度下降的结果。

2020年左右,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痛苦的状态:

企业微信上,产品同学满屏的99+消息,连看消息都是问题,别说一个个处理了。

还有,一个大项目,中台产品会被各种会议沟通所牵绊,根本没有太多产品设计和思考的时间。

最后,经过我们不断的尝试和迭代,算是找到了业务与中台,以及中台内部信息交换传递的有效办法。如下图:

PS:这个信息机制更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参照之前《屏障思维》那篇文章。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七、沉淀资产

做中台,除了日常一个个项目和能力交付之外,中台到底能给一个组织留下什么呢?

我觉得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从系统、机制再到人,对人的依赖依次升高,靠谱性依次降低。

沉淀资产的角度,我们应该更多转化为系统,其次是各类机制,最后才是依赖人的经验。

当然,这里并不是表示人不重要,而是单纯从资产沉淀角度考虑人的不可控性,以及人培养的ROI。

1. 系统角度

除了项目,我们需要更多在中台平台化角度多做沉淀。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根据实践经验,我将中台平台化分为了4个系统,分别是开放平台、规则中心、配置中心、全域查询。分别对应能力标准化、逻辑规则化、变量配置化、数据链路化。

具体的详述,请大家参照《屏障思维》文章。

2. 机制角度

我们将用户分为了几大类,分别是业务用户、终端用户、团队用户,分别对应需求、使用、价值体现。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针对不同的用户,会有对应的机制在运行。

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了各类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确保整个团队组织有条不紊。

3. 人才角度

中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内部横向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多业务接入时候边际成本降低。

过去中台的重点项目,平均中台投入占总比例均值大概在70%左右,基本上都会涉及到5个产品域以上。

那么作为中枢的中台产品经理,必然会变为跨域乃至全域的高手。并且他们在沟通、抗压、组织协调、业务敏感度、执行力层面,也会更加出众。

这样的人才,对公司其实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在公司不同发展阶段,是可以输出到业务或创新部门的。

后续,我也会单独写一篇介绍中台产品能力模型的文章,到时候我们再详细展开。

到这儿,对7条经验的已经介绍完毕。对提纲做了一张图,方便大家记忆。

5年中台实践的7条经验

本文由 @减形简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