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5500字总结:运营人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91yunying.com/12461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5500字总结:运营人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发布者: 91运营

2022-09-14 09:56周推荐 知识管理  1616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410 5500字总结:运营人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运营人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如果把这个问题拆开,会发现—— “运营人”是身份,知识是对象,管理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

由此,我们可以产生好几个子问题,基于运营人的身份——

  1. 要管理什么样的知识?
  2. 该怎么管理知识?
  3. 管理了知识,然后呢?

今天我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运营人的知识管理,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明确需求,建立知识领域

第二步:确定知识来源

第三步:记录,记住和运用知识

第四步:知识体系化和生态化

Step 1:明确需求,建立知识领域

在开始进行知识管理之前,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状态,会产生不同的知识需求。

如果盲目投入,东一榔头西一棒,就会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

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先划定知识的范围,精准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1+N结构

我们可以采用1+N的结构,确定所需的知识。

所谓“1”,意思是核心知识领域;它是可以直接带来收益,往往指的是工作相关的知识或赖以谋生的技艺,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我们需要在这个领域投入较多的精力,持续积累和学习。

对于运营人来说,这个核心知识领域,就是运营相关的知识;当然,运营岗多种多样,产品运营、活动运营、增长运营、社群运营、内容运营……不一而足。比如对我来说,这个“1”,就是私域运营。

确定了核心知识领域还不够,运营岗有特殊性,有的知识是相通的,可迁移的,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依旧可用,比如文案写作,数据分析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等;而有的知识,是某种岗位独有的,比如对于社群运营来说,是社群转化知识,对于增长运营来说,是信息流广告投放的知识。

因此对于运营人的核心知识,也要分为通用型和独有型;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首先,这些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是作为一个运营人的基本功;同时,多掌握一些通用能力,也可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现实一点说,如果要找新工作或者面临转岗,不管业务和场景如何变化,底层的知识和能力总是不变的,有了它们,我们就多了一分底气。

而掌握独有型的知识,则可以确保我们在运营的细分领域,可以持续精耕细作,保证在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壁垒。

“1+N”模式中的N,是指根据我们的需求而确定的知识领域,可能是出于人生不同角色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出于某种热爱。相对于“1”,也就是核心知识领域,它的重要性没那么高,但也同样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起到重大作用。

这里以我为例子:

工作中,我是一个职场人,我要做好向上和向下的管理,要争取资源和机会;所以职场知识,是我需要积累的。

在我工作之外,我考取了职业生涯规划师证书,然而这只是起点,我还需要持续积累职业生涯领域的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包括如何职场定位、发展、转型、平衡的问题。

同时,在业余生活中,我是一个球迷,我想要了解更多和球星,足球技战术相关的内容,即使这并不能给我带来直接的收益,但这却是我内心热爱所在。

“N”当然不止一个领域,这看起来和前文所说的“精准努力”相矛盾,但并不是这样的。

在知识管理上,我们应该做到“既要+也要”,既要精准发力,也要多元化,做一个知识的杂食动物。

就像林少楠所说,“一方面,我们的知识非常多面…..可能变成什么都想学,但是什么都不精。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非常聚焦于某一领域的知识,就会导致视野变得特别窄。”

对于运营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想起一个做新媒体运营的朋友,她说她有一次参加内容选题会,几个同事在讨论内容,聊起了文学,聊起了艺术,从莫奈的睡莲讲到陕北的腰鼓,从古代建筑风格,讲到上海安福路的网红店铺;她说那一刻她特别沮丧,因为她插不上话,她能聊的,只是技能,比如取标题的方法,写文案的几大要点等等,她说她好像看到了自己的上限。

后来我才明白,好的运营人一定两条腿走路的,一条是精通的业务能力;另一条,是自己的内功,包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对人和人性的洞察,对内心幽微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愿意追随,才能创作出引发共鸣的内容,广泛传播的活动。

不要害怕“学而无用”,学了,就一定有用。乔布斯曾经说过一个概念,connecting the dots,人生就是连点成线,你永远不知道现在学习的一切,将在未来派上怎样的用场。比如乔布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语文学专业,然而他却痴迷于书法,仅仅是出于喜欢。后来他创办苹果公司,竟然把在课上学习到的书法理念带入到Mac电脑设计中。

Step 2:确定知识来源

确定好知识分类,明确想要什么样的知识之后,接下来,就是获取知识。

1. 在获取知识之前,要先明确两个问题

  1.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值得被获取,有的只能称之为信息;
  2.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知识是广泛的概念,包含经验,洞见和秘诀;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平台和媒体,生产各式各样的内容,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用户时间,抢占用户眼球。以前我们用“碎片化”信息时代来形容这种爆炸程度,但现在是可以称之为“粉尘化”了。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不停地接收大量涌入的信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但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非常有限。

所以,我们要节约注意力,放在高质量,有营养的内容上。

内容世界,也存在二八法则,80%的内容,都是低效的,无营养的,只有20%,甚至更低比例的内容才是真正优质的。

所以,我们要减少低效的输入,找到那20%。

收敛信息来源,做好断舍离;

比如,不经常打开的公众号,留下几个即可。目前公众号的打开率已经不足1%了,可见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没那么重要,大部分人也都不关心。

新闻,包括鸡零狗碎的社会新闻,鸡毛蒜皮的娱乐新闻,尽量不看;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未必和我们有关,把精力用来关注身边具体的事和人吧;

社交属性的内容平台,比如豆瓣、即刻、小红书,当然还有朋友圈,克制忍不住去刷的频率,不要让FOMO(Fear of Missing Out)绑架了你的大脑。

其次,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来源。

在你众多的信息来源中,缩小范围,并根据此前划定的“1+N”知识领域,分别确定几个你认同的,优质的信息来源,以此构建你的知识获取网络。

2. 拥有自己的人际知识交换网络

如果自己去筛选内容太费劲,那可以用“人”的力量,搭建自己的人际知识交换网络。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每次看到的一篇好文章,一些好内容,或者一个好知识点,我们都会随手分享给对方。

他和我工作相似,志趣相同,水平还比我高,我相信,能被他分享出来的,一定是好的。所以,不妨也找一个和你相似且有分享欲的朋友,养成彼此分享的习惯。

另外,我们试着加入运营人的圈子和社群,这样的组织你一定加入过,还不止一个,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分享信息,沟通情报,互相请教,以及转载各类文章。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朋友,以及加入的同行社群,本质上都充当了我高质量知识人肉筛选器。经由他们,我排除了低效无用的内容,接收到高质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我的问题和需求,很多给到我的内容,大概率都是精准的,有用的。

分享这件事,是有成本的;能被分享的内容,不会差的。或者说,只有优质的内容,才有被分享的价值。

另外,在摄入知识的时,有一点值得注意,要舍得付费。

“道不轻传,法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从来都不能轻易获得。花钱和不花钱,甚至花多少钱,都会影响知识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Step 3:记录,记住和运用知识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变成“数字仓鼠”。它常见特征有,“马住”,“右键”,然后进了收藏夹吃灰,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在收藏的那一刻,我们有一种幻觉,收藏了就是学到了,甚至会有一种在学习,在进步的假象,让人上瘾。而我们只是做了信息的搬运工。

为了让知识真正起到作用,要学会正确的记录。

1. 卡片写作法

特别推荐卡片写作法,简单说,就是做摘记,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记录在卡片上。当然这个卡片不一定是实体的,也可以用笔记工具代替。如果两张卡片之间有关联,那就把它们放在一个主题下面,主题的卡片积累多了,也就自然生长为一个体系了。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不能只做搬运工,而是要用自己话记录和复述。

用自己的话记录,更容易被记忆。这个结论源自一个理论:必要难度。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事实是,“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这也为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体现,通过向别人讲述知识点,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学生,把知识讲给自己听。

2. 坚持记录

不要管是不是写的好、不用管以后怎么用,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和当下的想法记下来即可。积累的想法卡片越积越多,也就越来越成为一个体系。

就像搭积木,那些零落的积木看着用不上,但需要的时候,总能拼成想要的形状。

有时候,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坚持,就是意义本身。一点一滴的记录,持之以恒,足以形成知识的汪洋大海。

3. 创造联系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作为运营人,该收集怎么样的知识?以及知识来源和如何记录知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记住并运用知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思考,我们为什么记不住知识?

不谈生理性遗忘的特点,只看知识本身。

本质上看,是因为我们所汲取的,都是单个知识点,没有与其他知识创造联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滴水,在太阳底下,很容易就蒸发了,但是如果把水滴放到大海中,就不容易消失。

单点知识容易遗忘,但是如果放到体系中,放到某个应用场景内,创造与现有知识或者业务的联系,才能记住,才能为我所用。

4. 创造与现有知识点的联系

在摄入新知识点时,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和我现有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可能和旧知识相同,也可能类似,还可能和旧知识之间是附属和延伸的关系。

这做起来并不费力,事实上人脑的思考习惯就是这样的,认知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铺垫效应”。意思是指,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信息的时候,总会去援引和思考旧的信息。比如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寿司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不就是米饭上加一片鱼肉么?”

当我们创造这种联系时,实际上就相当于合并了同类项,减少了记忆成本。

5. 放到应用场景中思考

运营知识落地的关键——和业务场景产生联系。

比如我读了一篇文章,它讲的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类型有三种,情感型关系、工具型关系、及混合型关系。当时我就将这个知识点与我从事的私域运营联系起来,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私域用户池中做IP呢?从人际关系的类型这个角度来理解,做IP的原因,或许是推动账号,在用户心智中,实现从工具型向混合型,再到情感型的转变,让用户真正对我们产生强信任。

当然这个认知不一定对,但是在我这么想的时候,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个知识。就算这次没有运用上,但我相信下次遇到新的场景和问题,总能派上用场的。

Step 4:运营知识体系化、生态化

前面我们已经明白了,作为运营人,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从哪获取以及如何记录并运用的问题。知识管理的工作,还不至于此,想让知识发挥力量,还有下一步,知识体系化。

为什么要体系化呢?

打个比方,你现在动身前往某个陌生目的地,只告诉你一个个地名,可以到达吗?那当然不行,但是如果有一张地图,地图上有路径,有地点,你就可以轻松抵达。

一个个单点的,碎片化的知识,就是那一个个地名,而体系化的知识,就是建立了一张地图,地图中有具体的路径,将每个地名串联起来,最终指向目的地。你不仅知道在哪,还知道去哪,怎么去。

前面说,我们积累一条一条的知识卡片,将其计入某个主题下,卡片越来越多,就自然长出了一个体系,这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体系的自然形成。

除此之外,作为运营人,我们还可以刻意构建一个运营知识体系。

仅造房子的材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脚手架,有了它,就有了大致的结构,就能往里填充材料。

1. 运营知识的脚手架

运营知识体系化的脚手架是啥?我认为是用户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所谓“用户生命周期”,是用户第一次接触产品,到最后一次使用及流失的过程。

不同运营分类,对“用户生命周期”的具体划分是不一样。

对于产品运营来说,用户生命周期可以简单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

对于增长运营来说,用户生命周期是获取-激活-留存-变现-传播。

以“增长运营”为例,如果单独把增长运营的知识罗列出来,大大小小,零落散乱,不一而足。

5500字总结:运营人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用户生命周期的维度去归类这些知识,就会发现他们彼此连接,形成体系。

这一个个阶段,就是知识管理中的脚手架,他们彼此连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充内容。

2. 重点问题

我很喜欢罗振宇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由领域构成的,而是由挑战构成的。”

在我们以往的经验当中,我们的世界就是由各个领域构成的,比如数学领域、文学领域、计算机领域等等。但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随着世界发展越来越多元化,领域之间的边界也逐渐模糊。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学的所谓的“缝合怪”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 “生物化学专业”“商业数据分析”等等。

对于运营来说也是一样,运营不同分类之间边界逐渐模糊和交叉,比如做内容的,要考虑增长的问题;做私域的,也要涉及到内容生产等等。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互联网公司。

如果在背景复杂,需求交叉的情况下,按领域划分就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我们划分的第二个维度,是按问题划分。

比如,对于“私域运营”来说,问题可以是如何提高私域转化率?如何通过内容获客?

将问题试着进行拆分,先写你能想到的子问题,比如对于提高私域转化率?子问题可以是,如何提高用户精准度,和用户沟通的技巧,个人IP的打造等等;

问题产生需求,需求才有知识管理的动力。

每个阶段都是一张卡片,把你收集到的知识记录在其中,知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等于搭建起来了一个运营的知识体系。

3. 项目阶段

这个特别适合项目的操盘手。

每个项目从0开始做起,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比如对于一个在线教育课程项目来说,可以简单分为筹备期,内测期,公测期,增量期,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节奏,要求和打法,要用到不同的知识点。

有了它,就等于有了一张作战地图,知道仗该怎么打。

当你知道要什么样的知识,并学会如何构建和管理时,你就有了一个知识体系。
当体系被运用起来,也能随着个人和工作的需要而进化,你的知识就不只是体系,而是成为了知识生态。

生态的特点是什么呢?

开放性,不断同外界发生互动和交换;

自我调节性,内在结构和组成在不断自我调节,并表现出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不断增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

演化性,随着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和演化;

希望每个运营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生态,多一种持续精进的方式,多一些对抗不确定性的筹码。

最后,想跟你分享林少楠的一段话:

作为知识工作者,当我们离开一家公司时,我们带走了什么?是公司的 title吗?事实上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名声很快会过去。是工资么?除了少数拥有期权的人,你每个月获取工资的时候,你产生的价值就已经被几乎全部兑现掉(剩下的基本上会在年终奖中兑现)。

这些都不是你的资产。

我们能带走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如果在离开公司之后,你写的周报,项目和知识库都留在公司里不能访问了,你还能留下些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最大的资产不是金钱而是知识,未来我们能因为知识而获得更大的回报。

所以,我特别希望不论你在哪里积累知识,请为你自己也积累一份。这是个好习惯,可以伴随你一辈子。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