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一份当代年轻人报告,藏着多少信号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geekpark.net/news/30604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综合报道
12min read

一份当代年轻人报告,藏着多少信号

2022/08/03
b5f3f697e14f91327b7a51a365c37298.jpg

「风险」大于「机遇」这个趋势,已经被年轻人看清了。

你知道吗,在 B 站,继罗翔之后,鲁迅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偶像」。70 后和 80 后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在当年升学考试时,多篇作品被选为背诵篇目的民国作家,会像二次元虚拟偶像一样,重新被 00 后群体「捡」起来。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用 QQ 多过微信,用手机多过电脑的「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是一群打不得骂不得的「玻璃心」——他们的日常是怒怼老板、瞬间辞职,他们叫嚣着对抗 996,热衷于做「整顿职场」的「职场纪委」,也将「躺平」和「摆烂」奉为口头禅。

对于更年轻的一代,人们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么称赞其为敢玩敢活的「后浪」,要么批评他们是不思进取的「三和大神」——前者带着一种盲目的乐观和谄媚,后者则不得不说有种过来人的「爹味」。

所有人都在试图「定义」年轻人,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年轻人。

张安定创办的青年志公司,每年都会根据调研发布一份当代年轻人报告,通过观察和分析现代年轻人的观念、行为和习惯,来总结其背后所蕴含的趋势和真相。

在最近的沟通中,张安定告诉极客公园,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年轻人的行为和动机,恰恰是因为只将焦点放在了「现象」上,而只有结合对时代背景的剖析,才能真正理解在年轻人表现的「冰山」之下,隐藏的真相。

而这些真相,或许可以用七个关键词来进行总结。以下内容来自这场交流的部分摘要:

01 作为前提的「时代」

后全球化时代,各项红利逐渐消失,「确定性」变得稀缺。此前摸着「欧美」经验过河已经行不通,所有人将面对一个增长停滞、高度不确定的时代。

从九十年代至今,人们身处一个这样的历史进程之中——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进程,及其产生的全球体系,更重要的是,中国部分地加入了这个体系,并且通过努力获得了足够的回报。

大约五年前,这一进程逐步地开始呈现出问题: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放缓,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技术幻觉在消失,与此同时,对资本和技术的批判和反思上位,这些都意味着底层结构与秩序的变化。

旧的东西摧枯拉朽般崩塌掉,新的格局正在建立,我们应当重新看待现在与未来。

在今天,把握未来的趋势变得更具挑战性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似乎缺乏足够多的未来参照系。从前在国内创业,多可以参照日本与欧美市场的技术发展路径,以此预估产业的状况,但现在,全球的市场包括政治与文化背景,都正在变得更加复杂。

转折其实在 5、6 年前已经发生,这几年来,从外部看,大国竞争进入新冷战时代 、中美之间冲突,从内部看,经济下行,从追求效率到向追求公平转换,到现在,「风险」大于「机遇」这个趋势已经被大家,尤其是被年轻人看清了。

最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企业家群体,应该都能感知到风险大于机遇的氛围。对于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的我们而言,重新理解时代变得格外重要。

机遇和收入减少,间接导致消费主义疲软;社交媒体过度连接,导致年轻人从「早熟」到「幻灭」;再到现在于「绝望」中寻找和真实人生的「连接」,这些是理解当代青年的基础。

要理解年轻人,无法抛开时代背景。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试图重新理解他们。

02「职场纪委」是怎样炼成的?

「00 后整顿职场」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成了一个热议的网络梗。作为前辈的 80 后和 90 后,对敢于怒怼老板、旗帜鲜明地拒绝 996 和「画饼」的 00 后报以羡慕的眼光。

但是,对于「老板」和「管理者」来说,在职场里逐渐成为主力的年轻人又不容忽视,无奈的管理者纷纷感慨,「队伍越来越不好带」。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过去三十年里,我们习惯了这样的进步主义叙事——跟随时代成长,获取时代红利,实现个体价值。个体通过努力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实现阶层跃迁——人们对此坚信不疑。

在有愿景的情况下,职场可以是一场共谋的游戏,但如果没有愿景呢?

此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余年间,成就了一批互联网公司迅速成长为独角兽,期权激励成就了许多互联网大厂员工的财富神话。2014 年,腾讯发行约 1952 万股新股用于员工奖励,从中获利的员工数达到 4997 名,平均每人可获股权价值达 38 万元;同年,阿里巴巴上市,马云因此成为当时国内最富有的人,总财富达到 265 亿美元,持有阿里股票的一万多名员工,平均每人可分得 182 万美元;再到 2018 年,小米上市有近三成员工分到期权,约 5500 名员工平均每人可得到近千万元。

但从 2020 年 11 月蚂蚁集团上市停摆开始,互联网公司造富神话逐渐破灭,滴滴上市仅 5 个月即退市、股价腰斩……

get?code=OTBlMzE5YjNhYTE0YTQ1N2YxYWU5ZmY1NmE3ZTViZDcsMTY1OTQ5ODc2NDg3NA==
滴滴

80 后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一代,坐拥时代红利,他们跟随组织很可能可以实现理想;90 后的成长伴随着各类财富神话和成功叙事,时代红利的窗口期虽在收窄但仍未结束。而对于 00 后而言,从其迈入职场的那一刻开始,时代红利在衰退,个体能够借助组织成就自身的机会急剧减少。

年轻人们逐渐感到悲观,他们不再相信组织所诉说的「长期主义」;「只要努力就能实现价值」的进步主义叙事,变成了一种幻觉,不确定性带来的虚无与匮乏感笼罩在他们头顶。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面,人首先得保护自己。

年轻人们不再愿意牺牲自我,开始注重个人边界感,要划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具体表现为拒绝低效内耗、拒绝无脑服从、拒绝洗脑、拒绝权益被侵犯——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只是从前被时代红利所掩盖。

可喜的是,谈论人的权益是必要的,这些原本是正常职场应有的状态。

03 今天,消费降级了吗?

在最近大热的书籍《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作者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后现代生活工作意义的缺失,最终被消费主义满足替代了。

但是,近年来在豆瓣等社交媒体上,「极简主义生活」、「消费降级」等小组拥有几十万的跟随者,年轻人在其中分享对于消费的抵制和反思,并且互相传授,如何用最低成本拥有更好的生活。

在「工作不能实现梦想」之外,「用工作换钱买买买」这样的消费主义思想,在 00 后身上也不再奏效。

张安定认为,每个国家都会经历一个阶段,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消费去解决。无论是个人成就的表达,个人价值的实现,各种解决方案的获取,一切都变成了消费式的存在——只要挣钱,有了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国外的消费主义崛起时,银行为年轻人大批量地办理信用卡,尽管这超出了年轻人的支付能力。在国内也一样,各种校园贷、消费贷,都(客观上)鼓励年轻人欠债消费。

get?code=OWZkMzg2MzQ1MGIxYzZhOWU1ZmQxZDBlY2VlNzM5M2IsMTY1OTQ5ODc2NDg3NQ==

很多年以来,中国的商业组织穷尽心思制造欲望、掏空年轻人的钱包。在 2016 年左右,国内消费主义曾高度盛行,网红经济以及一系列新消费品牌崛起,海外品牌也变得比以往更容易触达。比如电商平台的首页可能会推送冰岛的雨伞。来自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被带到消费者的眼前。

而自 2018 年开始,经济下行已初露端倪。极简主义、断舍离的讨论出现,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开始流行。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消费。

与此同时,疫情加速了消费主义到达顶点。

以国内的新消费品牌为例,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可能至少还有 5-6 年的高速发展期。毕竟经济向好能够满足欲望的持续上升。加之中国此前各个品类做得不好,一有新工艺出来,大家都想去买新的,也无可厚非。

但经济的下滑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带来了理性消费。

此前埃森哲发布的《2022 中国消费者洞察》,指出在中国,一个成熟的消费社会已经出现了,消费者正在从即时满足转向长期满足,消费时考虑的维度也更加多元了。

一个成熟的消费主义社会具有两点特征:品类充分竞争;消费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尊严的有限生活应该是个基本面。以前是想要比别人更牛逼的美好生活。

04 鲁迅,YYDS

在 B 站,除了二次元和罗翔,曾经中学课本中必考的「文思革」(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与虚拟偶像和年轻貌美的明星,成为了青年心目中的「爱豆」。

为什么?单单「闰土」和「猹」这样过气的流行梗,显然不是让大文豪「再次伟大」的流量密码。

既然今天的问题非常有挑战,非常困难,那年轻人如何去处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们可以扩大自己的历史尺度,通过回望过去,从过去去吸取力量,以此来理解与面对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因为在历史的不同年代里面,也有其他的人面临不同的状况,他们面对和处理的方式,可以在今天拿来作为借鉴。

比如说这次俄乌冲突,年轻人可能没法讨论这件事,但他们会讨论苏联解体、秦朝的政治,讨论很多历史上的问题。因为他们之前的经验里,没有见过这些事,就可以通过回到历史逻辑里面去理解问题从何而来,吸取到一些灵感与启发。

还有很多年轻人在 B 站看鲁迅,通过看鲁迅面临的时代状况,看他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去激发自己和他人,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力量。

get?code=MWYyNzI4NDAzYTQ5ZTdhOGNkOTI3Y2ZlNzRjMDQ1NGIsMTY1OTQ5ODc2NDg3NQ==
B站上以鲁迅为主题创作的视频

对于更早的文化娱乐内容的重新消费也是一样的逻辑,比如《我爱我家》。年轻人为什么要去看《我爱我家》?因为他们发现在那个时代,表达更自由。那个时代的所有的剧集都可以有批判性地讨论当时的社会问题,而且里面还有一些好的价值观,他们从这些里面会发现什么才是正常的,应该有的东西。

05 Up 主背后的真实和连接

B 站知名 Up 主巨靠谱的老蒋,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洞察,作为 90 后生人,自己和 80 后的朋友类似,在镜头面前有种天然的紧张和尴尬——毕竟还是文字的一代,相比于露脸拍视频,将逻辑变成文字更令人感到安全。

但 00 后截然不同,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代」,他们在镜头面前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

在豆瓣、B 站、抖音、甚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地年轻人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种种形式来分享和表达自己。

他们并不是想享受安迪·沃霍尔的「15 分钟」,而是在尝试和真实的世界发生连接。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其他年龄的人,在面对今天的状况时,都要回到人本身,要去关心所处的真实状况。

这种关心、关怀可以从一些很小的地方去着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的一些变化是他们在尝试解决问题。

他们去连接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把人的基本的善意和尊严的看得很重要。只有当你关心具体的人,理解人的真实面,才会有抵抗各种意识形态的力量。

那些活跃的年轻人在干什么?在书写记录和思考。

比如疫情期间有人就在写方舱日记记录和思考,还有很多蓝领、普通人在小红书、在微博记录真实的生活和思考,在播客里讨论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都是行动。

在这一点上,全球的年轻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全球也在面临转折点。全球的年轻人都在行动。就像很多韩国炒币的年轻人,换一个角度去看,可以理解为在韩国财团统治下其实没有什么上升的社会空间,但他们还是努力想去颠覆财富阶层,想进入到技术或者新领域里面,去把握最后的机会。

面对问题去行动,才能有力量。系统再强大,你该做的事你还得做,这是你的生活。而且,做一切能做的事情,其实会促进整个系统的变革发生。

06 玻璃心

「不可以批评年轻人,明天他们就不来上班了」,某部大热日剧里的一句台词,可能是 60、70 和 80 后对于年轻人「玻璃心」鄙视的「最好说明」。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欧美,通常被认为大大咧咧更皮实的欧美年轻人,同样被贴上了「雪花一代」(Generation Snowflake)的标签。

00 后就是抗压能力差的「玻璃心」,这个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过去的年轻人的自我其实蛮简单的,就是你面对外部的时代机会要努力,你要建立一个独特的自我,更早地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如果你去跟一些心理学家聊,会发现中国人的自我其实非常脆弱。中国年轻人的自我,尤其是 95 后 00 后,他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压迫、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里,而外部的环境又充满竞争与不确定性,所以他们会经常面对高度的挫折。

在一个恶劣的外部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人,他们看到的自我,要么是消费主义下构建的自我,要么是一个高度竞争后的自视甚高的自我,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就会变得高度脆弱。不过一个好的变化是,外部环境变得不确定后,他们对向外证明自我价值,也变得不那么执着了。

他们开始转为向内关爱自我,重新探索自我。在国内的文化语境里,这是长期被忽略的一件事。西方教育背景下成长的人很多都会爱自己,但是中国人不会爱自己,一旦有挫折,就会是个大问题。

所以,在一个转折的不确定的年代里面,尤其要重视从内在滋养与爱护自我。

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不仅让年轻人「早熟」,也打乱了他们的「成长周期」。

如果在从前没有社交媒体,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所谓的年轻人的「不变」体现在阶段性的生命经验的类似上,也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所谓的什么年纪做什么事。

但在当下,所谓的按部就班已经改变了,因为在社会资源的变化、媒体文化的变化的冲击下,同样是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成熟度上是有差异的,他们对社会的残酷会有不同的认识。

我们(70 末)刚毕业时,对社会是没有认识的,但今天的大学生毕业时对社会是有认识的,进任何一个公司,就要说我的权益在哪里。这些就是代际之间的不同。

而且现在年轻人很惨的。为什么惨呢?就是以前年轻人不知道很多东西,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保护了。社会给年轻人设了一个很清楚的路径,每个年龄阶段处理每个年龄阶段的问题就行了,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就行了。每个阶段,其实都是可以借助前辈的经验的。

但现在很多东西都变了,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了。因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一些关键的参数、影响力因素都变了,家庭的、媒体的、学校的、同伴的影响都变了。

比如同伴,从前同伴可能是学校里和住的地方认识的人,今天的同伴可能是十万里之外的一个外国人。这些东西变化之后对年轻人的成长历程是有影响的。

说好听点,是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不好听的话就是其实也给他们造成了极大困扰,不同阶段要做的事情交错在一起,可能会让他们在每个成长阶段里都没有处在一个完全准备好的状态,会变得比较混乱。

尤其现在的年轻人,超越了原来的成长路径、社会化路径,更早地面对世界和自我,可能的确更快地成长了,但是自我期待也更高了,而不幸的是这个世界在过去十年里变得越来越糟糕。

所以在今天,年轻人生存真的很艰难,也更有挑战。

07 做人,做有尊严的普通人

过去几十年,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向往成为中产阶级或者企业家,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而现在,人们,其实不仅是年轻人,向往成为一个「普通人」。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年轻人的向往从来都是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比如成为一个企业家,不断创造自我价值、社会价值。

但在今天,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很多人的向往都变成了,想要做一个普通人,好好活着,重新扎根重新安顿自我。

可以说,中国人正在第一次真正面对现代意义上的安身立命,不只是关心车房问题,而是关心在一个后物质主义时代,如果挣钱不再那么容易或者重要,应该如何安顿一个人的尊严?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混乱的时代里面,需要意义,需要故事,需要精神与情感的支撑力量。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牺牲什么、得到什么,要为自己重新做定位,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学会应对长期生活的不确定。

我们不应当再进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应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得有尊严,到达一种有尊严的有限生活,重新发现生活的美。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