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播集 08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上)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436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不少读者表示希望能够见到更多关于文化与书籍的内容,充实书单、丰富精神。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社区作者们来聊聊自己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籍。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们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潘誉晗:《刑事辩护人》

1

「下流」正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追 Netflix 的《林肯律师》。大概是因为剧集设定的律师为大众以为的杀人犯辩护,所以港区的译名是《下流正义》。读完《刑事辩护人》的时候我先写过一篇长评,用的就是「下流正义」作为标题,因为和剧集的设定一样,本书的内容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以龟石伦子为代表这一群的律师,在这一本《刑事辩护人》的出场中,恰恰就是为定了性的犯罪分子辩护。

书的开篇以一个盗窃团伙作为切入点,团伙的主谋黑田被逮捕之后虽然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愿意为自己不守法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责任,只是当他发现警方所提交的证据,很有可能是由于他们违规安装 GPS 获得的时,他提出了控告,因为他想知道这种触犯隐私的行为,是不是因为他是犯罪分子,就可以被理所应当地认为是可以进行的。

这样的直观的矛盾冲突就很有让我读下去的欲望,毕竟在我们世俗的眼光中,似乎罪犯只要是犯罪了就要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好像他们犯法了就所有的言行举动都是错误的范本。可其实,我们这样的直观判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武断的一种观念。

我依然记得大一那一年看《胜者即是正义》时被冲击到的心情,当第一集的反转出现,被辩护的对象很有可能是真凶的时候,面对黛的疑虑,古美门说出了那番让我无比震撼却瞬间理解的话语:「你口中所谓的正义,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已,不过是怜悯每次出现在眼前的可怜之人。我们又不是神,怎么可能知道正义那种东西,你认为的正义只存在于特摄英雄剧和《少年 JUMP》中吧。」

boxcnX9vwysBIHOW8qY9mANduA1

我曾经以为律师代表的就是正义,可我却忽略了「律师」这两个字同时也是一种职业的名称。为正义辩护的律师是好的律师,而那些为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战的律师,我们也不能因为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他们的出发点不够正确。

确实,黑田这一群犯罪分子的做法触犯了法律,所以被逮捕之后,他没有狡辩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也愿意承担一切后果,那么,与其同时,他所想要维护的自己的隐私权的这一想法,其实我们也应当去理解。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佩服龟田律师的出发点,她不是为了借由此案出名(案件结束之后她选择成为公益律师),也不是为了获得多少的诉讼费,而是她清清楚楚地明白,这件看上去和她无关的事情,如果她不站出来,如果她没有找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那么到了明天或者不远的将来,包括她在内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黑田。

1
1

所以我非常喜欢小林律师在辩护时所说的那一番话语:「人们的住所是他们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捍卫自己权益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能因为做了错事,就要被有色眼镜看待之。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用着滤镜,认定替犯罪团伙的人就罪大恶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谁的立场都该去考虑。如果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和中立,那就闭麦少说话、少起哄。

1
1
1
1

于是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就真的内心欢喜,就好像是看了一部霓虹律政剧,确实我也在读的时候脑海中经常想到《99.9:刑事专业律师》的画面。尤其是最后,这样的案件竟然真的被重视然后在最高法院判决的时候,那种属于日剧职场剧的热血和沸腾,我真的有很好地感受到。

整本书就好像最高法院那五分钟的陈词,虽然简短却极其有力,274 页 12 万字的内容,却把这个 GPS 案件记录得生动又有趣。几位律师也非常可爱,聚在一起为了一个案件奋斗的样子,除了「热血」我找不出另一个更加合适的字眼。就真的是看了一场日剧夏季档的 SP,很爽。

@刀客特 Leslie:《津巴多口述史》

1

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作者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一个因为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世人所知的美国心理学家。即使是对心理学不感兴趣的人可能都听过这个实验,毕竟光是改编的电影就有 2 个版本(其中美国版的主演之一还是「闪电侠」 埃兹拉·米勒)。

相比于「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教授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 title 和影响力却也是普通学者难以企及的。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休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出版了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数十本著作,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尝试用心理学改变世界。这本书就是他自己口述的,从童年到 80 多岁间和心理学的故事。

记录从童年开始,讲述了他成长的过程,从得了传染病差点死掉的孩提时代,到学术发迹被斯坦福聘用,再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前后,以及从这项实验衍生出的三个项目——害羞研究、时间观心理学和英雄想象项目。还有他如何做一名有趣的老师、编写教材、做心理学的电视节目的经历,这些都是他用心理学去改变世界的方法。

整本书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可能是出于口述的原因,有些部分读起来甚至显得有些空洞像流水账,但却也不乏一些有趣的细节。

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的是几个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细节。比如为了保证一开始就让受试者们进入「罪犯」的情境中,津巴多去了纽约警察局,希望由真正的警察实施抓捕并把他们先关到警察局里,由真正的「权威者」带给受试者最大程度上的真实感受。他知道警察不一定会答应这类节外生枝、可能带来麻烦的事,于是事先找了电视台,说服了他们派摄影师跟拍,在镜头的诱惑下警察才同意了他的请求。这种有点「街头智慧」的小技巧反映了津巴多在日常生活中对普通人心理的洞悉,并且也带来了在当时并不多见的对实验过程的影像记录。

再比如,在实验为期不长的 6 天里,津巴多和同事需要保证 24 小时有人在监察这个教学楼里搭建的临时监狱,因此他们两班倒了几天,并且面临最早崩溃的受试者家属的问询,在这种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外界压力的影响下,津巴多坦诚他自己也受到了情境的影响,变得强硬甚至不够理智,也没有注意到事情正在滑向失控的边缘,最终还是他当时的女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迫使他提前结束了实验。也就是说,每个人,包括他这样的心理学教授,都有可能在情境的诱导下展现出「人性之恶」。

他对害羞(shyness)的研究对社恐的我也很有帮助。不过我读这本书的契机还是因为某天在 B 站上刷到了他的视频,没错,这个 90 岁的老爷子还入驻了 B 站,平时会根据国内的助手们整理给他的观众提问,回答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克服焦虑和恐惧、MBTI 能测出什么、建立亲密关系等等内容。他说他通常每天要回复 100 多封邮件,写写书和论文,居然还有录视频的精力,真的是精力旺盛到令我瞠目结舌的程度。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想了解一下一个 Top 级心理学家的一生的话,不妨大概读一读这本书,看看他的视频。书中他说,他不希望他死后人们只记得他是开展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那个家伙,他希望他的墓志铭是这样的:

He liberated people

from the prison of shyness,

from the prison of ignorance,

from the prison of self-aggrandizement,

and he did it with fun,

while also inspiring youth

to become

Everyday Heroes.

@文猫:《俗女养成记》

1

这本书的同名剧非常火爆,第二季播出之前简体版上市了,立马下单来看,因为照我以往的经验书比剧要更丰富广阔一些,想在看剧集第二季前先把书看了。结果读了发现不是广阔不广阔的问题,书跟剧走的根本不是一个路子。剧里有非常明确的冲突和非常鲜明的角色,而书,是一本散文集。

虽然这本书说是献给「六年级女生」(70 年代生人)的,但在我读来她的童年却跟我一模一样(我是 90 年代的)。甚至给我妈看剧,我妈都说小时候的陈嘉玲就是我本人。顺便说一句,编剧真的牛,能把散文改编成剧集,而且保留了散文的「神」,太不容易了。

每一次假期结束,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城市,老家恢复原来的平静,我和阿嬷又成为彼此相伴的老搭档。后院晒着客用棉被和枕头,等着烈日消毒过后要收回被橱,被橱就在二楼那些难得点灯的房间,晒好的棉被混杂着旧棉絮和阳光的气味,对折再三折,一床一床叠进橱底,被单上张牙舞爪的红艳花朵,被收服在方形长条里,一款压着一款,最后放上绣有鸳鸯水鸭滚着荷叶边的枕头,阖上柜门,继续用霉味收藏心底的盼望。

读这本书总能觉得「这写的不就是我吗?」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小时候也经常在爷爷奶奶家呆着,江鹅写的阿公阿嬷时常让我想起我的爷爷奶奶,他们也和江鹅的阿公阿嬷一样盼望着孩子们到来,给我讲一些「人生哲理」,而我也像江鹅一样在爷爷奶奶家过着被全家宠爱的无忧童年。

最近刚好读了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突然觉得李娟跟江鹅有一丝神似,她俩都把日常生活描写的生动有趣,并附带一些诗意。写的生动比写的诗意还要更难一些,诗意是主观赋予的,生动则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描写。李娟的诗意表达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展开的大段大段的幻想,而江鹅的诗意则隐藏于字里行间,我总是边读边惊叹:「妙啊!」

此外,李娟的向日葵地虽然有诗意,但总还是隐含了一些无奈,而江鹅的底色则是治愈,是洒脱,是接受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乐于如此。

读这本书时刚好我自己的生活一团乱麻,有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有时又觉得下个月就要吃不上饭了。读到下面这句「当年的宝贝女儿们,如今的自我感觉并不宝贝」,突然泣不成声。原来有人跟我一样啊,享受了那么多年的宝贝,突然被扔到一个不留情面的大丛林,时常慌张无措,时常怀疑自己,要不断的调整适应才能慢慢接受自己「并不宝贝」。

当年的宝贝女儿们,如今的自我感觉并不宝贝,认真长了三四十年,到现在仍要一边寻求疗愈,一边思图长进。

以前我不懂什么叫治愈,但我需要被治愈的时候刚好读到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原来「这世上有人懂你」就是一种治愈。本书结尾这段话值得反复诵读,不用着急,不用把自己逼那么紧,放过自己吧。

在此郑重邀请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耸耸肩,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那些需要努力的事情,反正放一阵也不会有人偷做了去。

总之,这本小书跟剧一样,能给着急长大的我们一个回头望的机会,回头仔仔细细的看看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普普通通却拥有很多快乐和爱的自己,让小时候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紧紧拥抱,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溪柴: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

1

当涉及到日本文学时,三岛由纪夫是一个不可以被跳过的名字,事实上他一直是日本文坛里天才样的人物,文豪川端康成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的书信往来集被整理成册子出版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在书信里三岛由纪夫多次表达了对川端康成以及他作品的仰慕,而川端康成不仅给他了许多建议,同时也撮合了三岛与瑶子的爱情。

《春雪》是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这部长篇系列小说里的第一部。分别有四部:《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在 1970 年 11 月 25 日,小说《天人五衰》交稿的当天,三岛发表讲话呼吁重塑武士道精神,无人响应最终他切腹自尽。而关于这部长篇系列小说为什么会被称作《丰饶之海》,三岛在回答美国的日本学家 Donald Keene 时说,标题不过是模拟月球地名称之一「丰饶海」,那是存在在月球上的巨大坑洞,虽名为「丰饶」,其实是匮乏。三岛还强调,其实那里根本没有水的成分,仅仅是个「干枯的谎言之海」罢了。

1

《春雪》作为长篇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男主角松枝清显十八岁,是松枝侯爵的儿子,在三岛的笔下,是眉清目秀的美男子。在优渥环境下成长的清显有着细腻敏感又有些挑剔的性格与审美偏好。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与女主角绫仓聪子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十八岁的少年心性很难预料:他一面沉溺于与聪子的互动里,感受爱情的美好。而另一面在自己的臆想里不愿情感受到他人左右影响,甚至怀疑对方贬低伤害他。他自卑于与聪子相处时自己的敏感脆弱,同时又对抗对方的成熟与觉知。这就是三岛的写作里「发现美」的部分:两个年轻人纯然地相爱与互相克制对抗间的距离。

清显一副任性的心灵具有一种奇怪的倾向,那就是使他不断增长自我腐蚀的不安。 如果是一颗痴恋之心,如此的韧性与坚持,多么富有青春的活力!然而,他不是。比起美丽的花朵,他更爱扑向满是荆棘的黯淡的花种。聪子明明知道他这一点,所以才播下这粒种子的吧?清显为这粒种子浇水、育苗,最后整个身心都在期盼它枝叶繁茂,除此之外,他一概不予关心。他全神贯注培育着不安。 他从聪子那里获得一种「兴趣」。此后,他一直心甘情愿做不愉快的俘虏,聪子抛给他这样一个未解开的包袱和谜团,这使他很恼怒;同时,自己当场接受下来又未能及时解开,他对自己的犹豫不决也感到生气。

而后因为清显的抗拒,事情开始急转直下,清显抑制不住他对于聪子的抗拒,这种抗拒关于自尊心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女人在利用自己的感情玩弄操控自己,他决绝地拒绝了父亲询问是否有想娶聪子为妻的想法,然而没过多久,当聪子只能接受皇上的的敕许,与治典亲王订婚的消息传来时,他意识到了自己被压抑住的浓烈的感情。就像将灼热的火种塞进瓶子里一样,平日里在旷地没多久就能燃烧殆尽的火种此时却有着近乎爆裂的力量。清显寻求友人本多的帮助,持续与已经订婚的聪子密会并发生了关系。此时的两人就像没有未来似地享受现在与相爱。理性的本多完全不能理解这件事,三岛于是借由聪子之口向本多解释:

不知为什么,清显和我明明犯了可怕的罪过,然而我们一点也没有感到罪恶的污浊,只觉得身心无比洁净。刚才我们看见海滨的松林,就觉得此生再也见不到这松林了;听到松涛声,就感到此生再也听不到松涛声了。这瞬间那刹那都是那么晴朗,我们是没有任何后悔的呀。特别是今天夜里,沉湎在宁静的大自然中,仿佛到达了多么可怕、多么令人目眩的高超的境界。这就像对人诉说死、宝石的光辉,或者夕照的美一样,是至难言传的啊。

这里正是三岛一直迷恋的死亡之美的变形:死亡无非是肉体与灵魂去往一个不能再复返的地方,而对两人来说他们此时的爱恋也是如此。两人如此年轻,孱弱的身体没有足以对抗世俗的力量,传统的道德观念将他们牢牢绑住,他们已然清楚未来某个必将到来的悲惨结局,但相反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现在的火种在瓶子里燃烧得格外灼热,三岛在这里「创造美」,这也是人们一直说的关于「优雅的犯禁」与「亵渎的快乐」的由来。欲望与现实之间被拉扯出来的距离极其具有审美价值,这本身就是三岛一直推崇「越是残酷越是美,越是暴烈越是美」的美学理念。

故事到了最终,聪子怀孕,两人的恋情面临无法隐瞒的危机。而最终聪子决定削发为尼,她无法面对外界与自己内心的苛责,也许诺放弃这段感情。清显在得知这件事后,冒雪五天六次造访月修寺,试图打动聪子得以见面,然而未能如愿。最终他因发烧感染肺炎被送回东京,临死前对着好友本多道「刚才做了个梦,还会见到的,一定能见到,就在瀑布下边」。松枝清显死的这年二十岁。而这就是三岛最后的选择:「毁灭美」。美只有在被毁灭的时候在能永生在人们的记忆里,或者说被毁灭的刹那是美本身最美的时刻吧。清显终其一生所追寻的无非是极致纯粹的爱恋,初尝恋爱的他放大爱人的言语行为,导致自己多疑受伤,而当自我觉醒后,却又表现得如此决绝富有生命力,这很难说不是三岛对于自我乃至人生的一种隐喻。

事实上,你能从这部作品里看到很多三岛作品的特点:细腻到极致的笔触,随处可见的隐喻与哲思。而《春雪》这部作品里松枝清显这一人物,或许就是三岛年轻时本人的写照:三岛在上中学前一直与执掌家族大权的祖母同住,因为被过分的管教与保护,因此他的体质瘦弱而个性孤独敏感。健康上给他患有自我中毒症,这与松枝清显本身有着极大的相似,这也难怪三岛能将少年的脆弱的自尊心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故事「结束在曙光将触未触的时刻」。

@James_Tu:《霍乱时期的爱情》

1

谁能想到一个讲述爱情故事的小说会以充满悬疑色彩的压抑死亡事件开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写就《百年孤独》以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又一篇传世之作。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对作者文笔的夸赞,抛开对其创作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的问题映射与反应,仅仅仔细体味其对于爱情的论述和思考。

主线故事描述了贫民小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见钟爱上富家淑女费尔米娜·达萨,但两人在历经了短暂的热恋后,女主达萨获得了一段长达五十年的稳定情感,而男主阿里萨则以坚守爱情为名,单身但滥交到老。随着达萨丈夫乌尔比诺医生的离世,阿里试图重新追求达萨,并最终相互摒弃了年少时的印象,重新接纳了年老时的对方。

在漫长的半个世纪里,达萨和乌尔比诺医生之间的情感从说出口的爱和性变成了日常磕磕碰碰,你来我往的「恶情趣」。婚姻的建立通常未必和爱情有关,当然也不妨碍建立爱情,比如这件婚事的开端不过是女孩的父亲贪恋男孩的贵族身份,男孩则是被女孩的特质所吸引。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要素,但可以是千帆竞过后的长相厮守驱动力。一如文中女主感慨: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很多青涩的爱情维持到了最后也只是因为互相相信,进而把日夜的陪伴谈成了恋爱。有人说,这似乎叫感情,不叫爱情。但爱情真的有清晰的定义和界限吗?

同样的半个世纪里,同一个城市里,挣扎在自我奋斗路上却念念不忘达萨的阿里萨则演绎了一份执着但荒淫的故事:他有个小本本,记录了和 622 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和过往,还不包括偶尔的一夜情。但顺着他年少时刚刚被拒绝变得消沉和落寞的情绪,并决心毕生追达萨为目的时,他的荒淫野合似乎也就变得有些令人同情了。是的,作者以高超的笔墨,细腻的勾勒和婉转的手法不仅仅体现出他被达萨拒绝后受到的打击影响之大,以及受到女人们欢迎的理由,同样也潜移默化地说服读者了去理解他。直到你读到某个荒淫的场景后,才意识到原来他的行为也只是一种放纵,即便是在那个时代也是可耻,乃至畸形的一种行为。

在读到:「二十岁时的火热躁动是某种高贵而美丽的东西,但绝不是爱情」,我忍不住想把这本书加入推荐给女儿的书单。因为它细腻得描绘了现实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在鸡零狗碎中琴瑟相和。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是一幸运的事情。但如果无法实现,可以在尊重现实,满足基础需求的情况下发展爱情。即便狂热如阿里萨,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等待和放纵后,终于在步入年老后重新思考和达萨的关系,学会了冷静而平和地追求,这次是两个历经世事,经验丰富的灵魂在你来我往中相互吸引,进而选择相爱的有一段爱情故事。

在主线故事之外,掺杂着爱情和性欲的男女之情发生在多个男女主和其他配角之间,例如开篇提及的死亡事件背后是一对女性恋人的绝美奇事;例如因为出轨阿里萨被老公割喉的偷情者;例如一个始终怀念强奸犯的成功女性;例如阿里萨和他受托照顾的一个幼女间的不伦之恋。从情感的角度上也许看客能够做出价值判断,但从事件上来讲,我们应该感谢作者以细腻而不冗杂的文字刻绘了男女万象,小城细碎而真实的的时代百态。

就如马尔克斯自评《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说:「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这本书里囊括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始乱终弃,得过且过,露水姻缘,爱而不得等等各式爱情(如果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话)。当所有的爱情形式被罗列出来后,残酷的真相也许在于:爱情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爱情二字,既是开始,也是结果,更是过程,归根结底只是个体去不断回味的感受。平凡的日子花开花落两相宜,是否是爱情这件事冷暖自知。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试播集」前缀;
  • 以你的文字风格,认真介绍你读的某一本书;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可以得到不低于 108 元1的「不释卷奖励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1实际以字数计算稿酬,若最终稿酬低于 108 元,则取 108 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