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快消数字化复盘:一个数字化产品在亚太区的应用始末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pd/539598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面对不一样的市场环境和用户群体,企业要如何做好营销数字化工作?这其中便蕴含着一个机会,即构建一款国际化的数字化营销产品。本篇文章里,作者便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一款数字化营销产品的搭建过程,一起来看一下吧。

BKEF6JUH3ATWBIkj3L32.jpg

“为何每个国家使用的营销系统都不一样呢?”

这是一位跨国快消企业资深营销总多年前的一个感叹和无奈,他来自南美洲,来中国之前,在欧洲各国服务多年。这不只是他一人的感触,也是大部分数字化人的感触。

SAP无疑挑起了财务和供应链数字化的大旗,营销数字化却一直是一大难点和机会,主要是各地国家地区营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别是在文化底蕴极深的亚太地区及国家。

如何构建一个国际化产品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呢?

一、产品国际化中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1. 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

在亚太区有刚刚改革开放的北朝鲜,也有老牌发达国家澳洲日韩等,以及其他快速发展中的东南亚等国家。

除了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市场模式也有不同。有直销大卖场为主的澳新地区,消费者喜欢开车到大的卖场进行批量购买,家庭消费为主。 也有批发零售为主的日本、中国、越南这样等,大家可以选择在餐馆酒吧直接消费; 还有处于市场初期的印度,一些城市或省份是政府管控的,另外一些是市场化城市或省份。

1. 不同的文化和数字化环境

澳新与欧美接近,基本上可以实现欧美的无缝连接。数字化环境和工具,基本上与欧美无疑,他们日常使用Google、eBay、Amazon、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和whats App,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作为东亚的发达地区,日韩除了使用国际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外,他们更加喜欢使用本土的数字化工具,比如LINE,KaKao talk,fuyeor等等。东南亚地区可以使用欧美的数字化之外,也有自己的社交产品,比如越南的Zalo,印尼的BBM/黑莓信息等。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全球知名的宝莱坞和印度麻省理工/MIT称号的BIT,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巨大的贫富分化和对旅行者极具挑战的饮食。落地在印度,打开手机Google、Uber可以使用,会让旅行者略安心。走在街头各种本土电子支付PayTM,Flipkart电商,和中国的一加手机。

中国是最为独特的,我们有日常的微信、淘宝、高德、抖音等等,各位都非常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

2. 不同的数字化阶段

回到我们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澳新是比较老的国际化产品Siebel营销数字化产品,有Pad版本。日韩独立自主研发的产品,基于手机使用。东南亚在使用中国之前版本的营销产品,印度也是自己研发的产品,只是完成一个业务需要配合的产品需要10多个。

二、数字化架构

一个可以落地的国际化产品涉及的内容很多,在这里想重点介绍如下几个方面,数字化架构、产品团队和组织、产品研发指导思路。

澳洲日本开始最早应用没有规划,每个国家开一个单独的应用,根据自己的国家需求进行相应的客户化,本地化和集成。当我们要在中国、越南开始应用时,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地区要求上线时,我们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这个应用架构的问题。单独开不同的应用给各国,虽然保留了灵活性,但是也带重复建设的浪费,和维护的复杂性。

各国独立式应用还是亚太区集中式应用,引来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全球总部数字化团队的关注。

经过1个多月多次的会议和沟通后,决定在上海搞一个workshop,请来各类专家,产品应用专家,企业架构专家,国家业务代表。为期一周的workshop结束之后,我们基本上讨论并制订了未来的架构设计,并制订了相应计划。

一个新的数字化架构,应对未来3-5年亚太区域需要,成为我们的第一步。我们的这个产品应用主要涉及到移动端应用、桌面应用和集成。数字化架构示意如下:

5nUE8HGwwJ9ogZhYAzNC.png

  • 建立亚太One Application,应对亚太地区的管理要求,各区域管理需求和用户需求等。
  • 应用中台主要包括通用产品能力,以及各地专有产品能力,倡导通用产品能力的建设。
  • 基于用户体验,本地化等考虑,各地持有独立应用端,实现与应用中台的无缝连接。
  • 基于Microservice 和Restful API的集成架构,实现与亚太区产品和各地本地应用的无缝整合,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应用体验。

1. 应用中台

核心是我们Salesforce PaaS平台来搭建新一代的数字化营销产品,实现更好的逻辑和代码的高复用,如下梳理和规划的重点内容。

  • 数据对象及结构——定义通用数据和专有数据,数据规范等等等。核心数据对象的安全要求、变更流程等。
  • 用户及权限——各种层级用户的设置、数据及功能权限的定义和设置。针对几万多层次多角色用户的初始化,及日常管理等
  • 产品能力模型——区分通用产品能力,还是转悠产品能力。重点关注通用产品能力的建设。产品模型样例如下。

VNX1b1t9fv8N1brRkW4h.png

其次是周边应用,统一采用微服务方式进行传输和沟通,这里我们接入了核心的服务有路线优化服务、图像识别服务、大数据分析和展示服务等等。

2. 移动端应用

我们80%用户使用的移动端应用,我们需要兼顾成本、用户体验等。

因为需要跨不同手机平台,我们基本上已经放弃了Native。 重点考察了当时比较流行的跨平台移动框架——Xamarin、React-Native,、 Weex等。 我们当时选择了WeeX基于如下因素,3年前的Weex与目前Flutter的类似。虽然微信在国外有一些用户,目前也不是亚太地区的主流,更别提各国的政治因素了。

  • Write one, run anywhere. 写一遍,任何地方都可以运行。写一次代码,可以应用到web,Android和iOS。 开发技术非常成熟,开发效率也很高。
  • Weex还有一个比较方便的热部署,我觉得很有吸引力。服务器发布js文件后,客户端用户可无意识的更新,不需要开发者做大量的处理。
  • 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加一些缓存策略。

站在巨人的肩膀,帮助我们尽快完成自己的小事情,除掉移动框架搭建的时间,第一个移动端MVP一个月就上线了,1月切换了1000人来使用这个新产品,更快的界面反应,更友好的用户体验,以及用户无感的热更新,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3. 应用集成

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所有接口通过API进行交互。定义通用API和专用API,便于性能调优。

建立API Gateway方便各相关产品的交互和应用,便于集中管理和监控接口运行情况,统一的权限管理等等。

三、组织, 产品研发

1. 产品组织

产品团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团队的建设和成长离不开持续的努力和学习。团队经历了大致3个阶段。

1)外部顾问为主导的模式,内部团队做相应的管理和支持

在资源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采用外包的模式。在不清楚各供应商能力的情况下,我们不得已下发不同的需求给不同的供应商。

任务最重的时候,同时有4个不同供应商同时做不同的产品能力,给产品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需求的分解,产品任务下发,代码合并,到代码review,产品测试,部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常大的管理难度。

经过几次迭代之后,基于交付质量,管理能力,配合度等关键指标的评估下,我们基本上确定下来我们的核心合作伙伴。

2)内部团队产品设计为主,外部团队交付为主

随着产品的不断推进,发现供应商人员的变动,会带走我们的核心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去做重复知识转移。

我们为何不把这些核心能力建立在内部呢? 我们首先把架构师资源建立了起来,UXD团队建立起来,通过内部团队的不断学习,有人成功的承担起了产品经理和产品负责人的职责。参与到日常产品研发和管理管理工作中。

第三方团队主要帮助我们完成产品交付的部分。各国家的推广和支持工作也逐渐由当地同事承担了下来。当然主要是指一线和部分二线支持,针对产品的支持还是会交给我们的产品团队来处理。

3)内部团队为主,外部团队为辅的模式

随着我们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在成本和反应速度的考量下,我们开始建立内部的交付团队,重点推进DevOps的搭建,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的建设。

2. 产品研发

最后我们建立了以内部资源为主,外包资源为辅的集中式产品管理团队,下面是一个示例图。

核心产品团队参与每周globa和各个国家的交流沟通会议。Scrum团队自己组织每天迭代会议,遇到的任何困难和问题可以在SoS会议中一起讨论和决策。

3iOxyZ8mJdb3L4hLyIqz.png

为了便于沟通和协作,我们定义了产品需求采集设计和交付的示例流程,各级别的业务需求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我们集中产品团队,每周的SoS会议会review任何新的业务需求,之后会进行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最后交付部署。

dRLipslbf1bIXXMl63gn.png

3. 最后小彩蛋

各地发展不一致,应用需求必然不一致。 我们重点讨论过我们的方法论,针对我们的产品建设,我们制定了如下几个原则:

  1. 先通用产品能力,再专有产品能力。
  2. 优先完成用户基数多,高频的产品能力。
  3. 螺旋优化的迭代方式做通用产品能力。首先是如何统一通用产品能力,超过一个区域使用的能力,我就会定义成通用能力。其次如何建设通用能力,是寻访所有地区用户能力做大而全;还是面向主要用户,快速迭代。最后我们选择了,因为这是一个数字化营销应用,不是一个后端应用。

四、阶段性小结

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营销数字化产品,实现覆盖全亚太全区域覆盖,一线用户超过4万人,助力企业数字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这里分享的都是我们的超级干货,希望能与您产生一些共鸣,希望可以对您产生一些启发。

本文由 @鹿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