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再谈高考(一)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antkillerfarm.github.io/essay/2020/07/05/college_entrance_examination.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中专的含金量问题

首先,含金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在大家都不识字的年代,小学生也是学霸,比文盲拥有更好的机会。比如我的外公,40年代的高小学历,当年上朝鲜战场的时候,就是一个通信兵。后来转业到某工矿企业,也是干部序列。没错,在小学学历值钱的年代,小学甚至被分成了初小三年+高小三年。

由于后面讨论中,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干部身份问题。这里就先说一下,这个对目前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有些陌生的名词。

简单来说,工人/干部的身份差异类似于目前军队里士兵/军官的身份差异。再牛的士官,也没有最低的少尉地位高。或者也可以类比古代的官和吏,官最小也是县令,吏再大也就相当于目前的副县长。这也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在官员序列中的体现。

工人身份升迁为干部身份的组织流程,被称作评干,但这种方式相对于高学历获得的方式来说,数量非常稀少,条件也很苛刻,比如要有一定级别的劳模称号等,或者就是一种安慰奖,比如二十年以上的老工人评个干,变相提升一下待遇,但是毕竟岁数大了,组织内的晋升就不要想了。

中专从名字来看,不过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和同等级的高中、技校是一类的,之所以还有点含金量,基本就归结为这个干部身份的问题。

按照学历的含金量排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序列:

小学<初中<高中=技校<中专<大专<本科

中专以上(含中专)算干部,以下算工人。这是非常质变的一点,这意味着,中专生的起点,往往是前面学历的终点。而一旦进入干部序列,后续的发展,更多和个人相关,学历的关系也有,但没有质变。以我父亲为例,他是70年代初期的中专学历,他的同学中,普遍是正科级/副处级,少数甚至混到了正处级。同期混的差一些的大专/本科,不如他们的也大有人在。

这个序列中,高中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对于学霸来说,这是他通向大专以上级别的必由之路,招生门槛比技校高多了。但对于学渣来说,高中由于没有专业分科,按照80年代的国企招工条件,甚至还不如技校,后者满足条件,而高中不行。所以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不仅有读中专的,甚至还有读技校的。

也是这样的原因,当时的某些重点中专,甚至有叫板大专的实力,毕竟无论生源/出路,两者都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苟晶口中的野鸡学校——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

一个学历的含金量,不仅要和同类比,更取决于比它高的学历拥有者的数量。上文已经指出,中专说破天也就是中等教育,它的上限并不高。之所以中专含金量不错,还因为大专以上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非常稀少的。中专就是这些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的最终选择。

中专的含金量是如何下降的

严格的说,中专还可以分为大中专/小中专。前者招收高中毕业生,后者招收初中毕业生。最初只有大中专,到了8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小中专,且比例不断上升。这算是中专崩坏的开端——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异,此后的中专再也不可能和大专相比较了。

但是短期内,这个举措反而导致中专的含金量有所上升。对于农村子弟来说,与其花上3年时间,去赌大学的独木桥,还不如花上3年读个中专,早点解决身份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中专分数比高中还高的现象。

到了90年代初,国家开始试点教育产业化。首先是在国家统招计划之外增加了少量的地方定向生和委托培养生;后来又在国家的招生计划之外增加了地方招生计划。招生数量的增加降低了录取分数线(十分左右),但这种降分录取者需要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用。

通常来说,培养费用一般是学费的2倍,加上学费本身,就是3倍,且持续2~3年。即使是城里的工薪阶层,也有些费劲,更不用说广大农民了。

相关资料如下:

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

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而同期的学费:1999年大概是3000~5000,现在大概是6000~8000,增幅不到一倍。也正是由于费用的问题,这类计划外招生,通常都是招不满的,很少存在名额问题。

国家既然打开了一扇门,自然也要关掉一扇窗户。首先是中专干部身份的取消。这个的时间点各地略有差异,但应该就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说,到了苟晶上中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干部身份的了。

紧接着,中专也不包分配了。这一举措和上一举措相隔也就一两年的功夫。有的地方甚至是一步到位。自此之后,中专学历对于农村人来说,几乎和垃圾无异了。

但对于城里人,中专还有一定的用处。比如本案中的邱小慧凭借着该学历,最终成为了一名教师。因为按照当时的招工政策,中专是满足工人条件的。国企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弟的就业,不仅是完全合法合规的,甚至是国家鼓励的解决就业的行为。

而对于苟晶来说,毕业即失业才是最正常的结局。她复读也好,不复读也罢,无非是用了一年时间省去了委培费用而已,对于结局没有任何影响。

对中专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但必须指出的是,扩招并非一步到位,1999~2006年之间,每年扩招60万,换句话说,就是每年的形势都和前一年有较大差异。而2006年之后,扩招速度减慢,有的年份甚至只扩招几万人,也就是说2016年的情况和2006年相比,其实可能也就相当于2006年和2003年之间的差距。

因此,苟晶对母校的怨恨也就不难理解了:进去的时候颇费了点劲,结果出来了却什么也不是了。。。他们成为了中专转型期的牺牲品。

PS:从网上的爆料来看,黄冈水利电力学校算是非常对得起苟晶了,给她推荐了浙江的一家大型企业,收入能有三四千。这个起点其实比邱小慧还高,我所在的211本科热门专业,好多同学当年也就这个起点。她从此就在浙江发展了。

苟晶的成绩问题

这次的官方通报特意给出了苟晶的会考成绩,这是之前通报中没有的,这显然有它的深意。会考由于只和毕业证有关,而和升学无关,从来难度就不高,卡住不发高中毕业证,对学校和教育局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多数中等偏上且不偏科的学生都能拿全A。

不过,偶尔有一门B或者C,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本人高考大概是全省的前0.8%,但不幸也有发挥失常,拿了一个C,还是强项数学,但其他就全是A了。苟晶这样只有一个A的,实在和学霸不沾边。

苟晶的高考成绩也是有玄机的。表面看,在一个区排到了前15%,学习还是不错的,就算只能上中专,那也不过是时代造成的难度问题。可惜恰好当年山东采用了标准分制度,而这个分数是根据全省考生分数经计算得到的,理论上是可以反推她在全省排名的。实际上已经有人推算出了这个排名,苟晶大概是前29.5%,按照2018年的录取比例来看,这个分数大概在二本和三本之间。也就是说,二本都不一定能上。如果是三本的话,含金量和当年的中专,也没差多少。事实上,现在的好多三本,正是当年的中专改制而来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那个年代,九年义务教育才刚刚普及,同年龄段的人口中,还有大量初中生。如果以这个比例来反推的话,苟甚至有强二本的实力。

但是,我这里不得不再加一个但是,这个反推法也有一个问题。我们比较学历,实际上比较的是非农民人口的学历,对于农民或者农民工来说,有没有学历,或者什么学历,实际上是没啥意义的。而对于城里的人来说,当时的高中录取比,早已接近50%,和现在差别并不大。综上,苟晶放到现在恐怕也就是个弱二本的水平。

官方通报的内容,很明显对于苟晶非常不满。不排除下一步对苟晶采取进一步调查。调查内容可能包括大家关注的,苟晶是否买卖自己名额,是否伪造应届身份等。

牛萌萌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吸毒还矢口否认,搞得警方诬陷她一般。结果直接拘留通报,然后大家才知道,这厮不但吸毒,而且还是惯犯。本来当时不拘留已经是放过她了,还想来这一出?

u1s1,她这个高中班出了两个教授。这还是很牛的,赶得上我所在的某211本科班的水平了。不过,这两位教授的本科也就二本,侧面也可以看出这个尖子班至少在高考上,水平是很一般的,还不如我的高中班。

学历内卷问题

这个问题也算知乎的热门问题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没有教员,在座的大多数人根本没资格谈论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我外公40年代的高小,已经算是文化人了。到了50年代末,城里已经基本普及小学。那时候的小学可不像现在,连留级都没有,读了7、8年小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马云),且越早越多。

60年代初,逐渐推广初中生。刚开始比例很少,比如我爸的姐姐上初中时,同班40个同学,只有2个升了初中。但很快的,也就几年功夫,到了我爸上学的时代,能有一半的人上初中。又过了几年,到了70年代初的时候,高中也变得没那么希罕了。当然,这些都是城里的情况,农村不了解。

可对这段历史做个参考的,还有当年的高考录取率。

你们知道哪一年的高考录取率最高吗?

答案:不是现在,而是1958年。

随着全国高校建设(例如当时北京学院路的八大学院)的大跃进,大学的招生规模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参加高考的人数,还是三年前中考的规模(不到30万人),于是这一年的录取率竟达到了惊人的96.9% 。

但随着同期初中、高中招生的大跃进,这一比率又很快降到了1962年的27.43%。其实,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直到1993年才超过这个比例。可见,这一时期升学的主要矛盾还是:高中的人数太少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