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沉默中自燃,在沉默中灭亡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eknev.com/industry/296/296313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在沉默中自燃,在沉默中灭亡|皆电

在沉默中自燃,在沉默中灭亡

行业 发布于:2022-03-11 17:56:51

数据很枯燥,但是观察人们如何处理数据,很有意思。

尤其是新势力如何发布销量数据。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写在脸上,你似乎能看到他们如何绞尽脑汁,用天马行空的多重定语,将冰冷的数据包装成一张一张令人心潮澎湃的宣传海报。

发布时机也要攻于心计:如果销量尚可,就趁热打铁,第一时间海报宣发;如果销量一般,就发挥超高情商,用混元功法打太极;如果销量低迷,就拖拖时间、磨磨文案,想想怎么怪罪于不可抗力把窘况给圆回来。

而威马执意做“清流”,选择沉默。

销量,避而不谈

是的,如果数字不好看,干脆就不公布了。2021年Q1如此,2022年1月依旧。

从第三方机构获取统计来看,威马去年12月销量为5062辆,今年1月销量为2685辆,环比腰斩。直到文章发布前,才公布今年2月的销量3311辆。

公开、透明、零距离,一向是新势力引以为傲的玩法。蔚、小、理三家,基本上都是每个月第一天就公布上月销量,即使是哪吒、零跑也不会太晚,通常第一周也会公布战况。但是威马选择隐身,多次对销售三缄其口。

曾经的威马可不是这样。

2017年9月,威马CEO沈晖在接受采访时称:汽车市场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一个新造车企业年销10万辆就可以活得很好,威马在两、三年内肯定能达到这个数字。

3年零96天后,威马全系历史总销量约为8.87万辆。

曾经也是榜上头名

2015年,威马汽车成立,是国内起步最早的一批新势力,也是第一个拥有自建工厂且获得整车生产资质的新势力。

威马温州工厂2016年底奠基,2018年量产。凭借先发优势,威马2019年收获了1.68万辆的销量,位列新势力第二,当时仅次于蔚来。这一年,威马EX5凭借强势表现,成为造车新势力中交付量最高的单一车型。

那时的威马,可以说力压小鹏和理想,光芒万丈。

但势头并没有得到延续。2020年,国产Model 3风卷云残,蔚来获国资救急,小鹏、理想先后赴美上市,哪吒与零跑转向下沉市场,以性价比战略穷追不舍。威马受到市场大幅挤压。同时,威马开始出现自燃事故。

这一年,蔚来全年销量达到4.37万辆、理想3.26万辆、小鹏2.7万辆,而此时,威马全年销量只有2.25万辆。已经出现疲态。

到了2021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蔚小理们打了兴奋剂一般,纷纷开始冲击年销10万大关,最终小鹏9.8万辆、蔚来9.1万辆、理想9万辆,就差临门一脚。

而威马还是只有4.4万辆,不及蔚小理的年销量的一半,甚至还被哪吒的6.9万辆后来居上。同比增速位列前六名的垫底,逐渐远离舞台中心。

新势力造车,犹如逆水行舟,增长慢就是落后。2019年,威马还在第一梯队,2020年就跌入第二梯队,2021年直接跌出第二梯队,2022年,从目前第三方的数据来看,就快变成Others了。

昙花一现的威马,怎么了?

隐身之后,开始掉队

威马创始人兼CEO沈晖,是一位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职业经理人,1994年起,他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沃尔沃以及吉利等汽车核心零部件及整车企业管理层任职。

与李斌、何小鹏、李想等互联网人跨界造车不同,沈晖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把控、整车制造方面积累了实打实的经验。言谈举止之间,也透露着严谨、保守、克制、冷静,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汽车人。

对于自己的传统身份,沈晖也丝毫不避讳,并以此作为威马汽车的注脚。但是这样的背景,也导致了沈晖思维相对更保守,比起决策人,更像是一个经理人角色,缺少孤注一掷的个性与勇气。

传统车企的思路,往往追求大而全的覆盖;新势力的思路,开始追求个性与精准打击。在新势力的生存法则中,没有销量是暂时的,但没有个性是致命的。

提起蔚来,我们会想到服务、换电、可升级、豪华;提起小鹏,我们想到辅助驾驶、年轻、极客;提起理想,我们想到奶爸、无续航焦虑;即使提起哪吒,我们起码也知道它的性价比很高;而零跑,我们会想到如何以最低成本体验智能化。

但是,提起威马,你会想到什么?

......

蔚来、小鹏深谙互联网玩法,努力打造品牌专属的鲜明标签,从而获得不断出圈的机会,作为先行者,威马却从未引爆过声量。

威马恐怕是最不像新势力的新势力,这曾经是它的优点,现在却变成软肋。

产品是品牌最好的发言人。扩大长板优势,易于形成品牌标签,但威马的出发点,只是避免短板。于是我们就看到,威马的产品虽可圈可点,但均未做到极致,进而导致品牌优势的模糊。

品牌优势的模糊,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眼中没有记忆点。没有豪华或高端定位,没有主打科技或创新,价格也不够亲民。如果只是中庸务实,那又怎么斗得过深耕多年的传统品牌?威马的定位卡在了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

为了扩张,威马想到的办法是进军B端。旗下首款纯电轿车威马E.5车型就主要面向出行市场,该车于2021年8月上市,在威马创下单季销量新高的2021年Q4,就有54.2%的销量来自面向出行市场销售的E.5车型。

押注B端出行,好处是门槛更低、更好铺量,对于新品牌来说是短时见效的特效药,但如果长期深陷其中,则会对品牌形象固化产生影响,产品思维也会逐渐脱离个人用户。问题接踵而至,自E.5上市后,威马原本的主力车型威马EX5,月均销量被压缩不足1500辆。

威马过分依赖B端,代价就是受到出行行业的掣肘。当B端市场活跃,订单扶摇直上;当B端市场低迷,销量瞬间垮掉。譬如今年1月,B端市场开始失速,威马E.5销量就只剩1028辆,环比下滑53.8%。

我卷我自己

作为威马推出的首款车型,EX5承载了威马所有的荣光,上市后就冲锋陷阵,为威马斩获首金。但几年过去了,它还是只有EX5。

威马目前在售有四款车型,其中威马EX5定价14.98~16.38万,威马W6定价16.98~23.98万,威马E.5定价15.01~17.01万,威马EX6定价23.99~27.99万。

从车主之家的数据来看,威马2021年的全年销量中,EX5贡献24360辆、W6贡献6957辆、E.5贡献8836辆、EX6贡献2183辆。EX5依旧是重头。

再细品,前三款车都在15~20万级别,尺寸也大差不差,简直就是在自己卷自己。而W6的23.98万元,也多是靠大电池与辅助驾驶绑定才撑起来的价格。

2017年,威马曾提出『128战略』,即围绕着1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2个车型平台,推出8款电动车。时至今日,威马在售车型仍出自第一代平台架构。

威马产品线,没有拉开差异化,也没有给消费者足够的新鲜感。

把想象力拱手让人

一直在融资的威马,也始终没能上市。

截止去年底,威马汽车已经累计公开融资额超过350亿元,还在2020年9月创下了单笔融资100亿元的最高记录。新势力造车企业中,蔚来、理想、小鹏在上市前的融资规模远不及威马。

2020年10月,上海证监局网站披露,威马汽车正接受上市辅导,计划在科创板上市。而转眼半年之后,随着科创板上市公司政策调整,不少谋求科创板上市的公司被搁浅,威马汽车亦在其中。

为什么没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除了财务调查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威马的研发创新能力没有支撑起一个好听的故事。

此前,威马一直宣称『科技普惠』这一概念,但从现实来看,威马的『原创科技』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普惠』也没有达到应具备的规模。

没有能拿出手的核心技术,是威马没能赶上新势力第二波增长的另一个原因。

就拿近两年最热的“辅助驾驶”举例:2019年初,威马与百度组建“威马&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宣布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威马量产车型。

作为威马股东之一,百度曾3次参与威马融资,包括B轮、C轮和D轮。这次合作的代价,是威马将电动车上最有想象力的部分——智能驾驶——交给了百度。更有业内披露,威马在接受投资时,签署了竞业条款,不可以使用自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

2020年12月,威马W6亮相百度Apollo生态大会,发布双方合作开发的『无人自主泊车系统AVP』。四个月后,搭载AVP的威马W6正式发布。在宣传文案中,威马称『W6是中国首款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量产车,能够实现L4级别无人驾驶』。

然而这个“L4级别无人驾驶”实际上就是自动泊车的升级版。

自动泊车是单一场景下的功能,本就无所谓L4,而且它也不是新技术,不同于近几年崛起的“自动/辅助驾驶”自带魔力光环,没有足够的商业潜力可挖掘。

毕竟『最会自动泊车的电动车』,这样的Slogan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威马W6上市后,就有北京某威马经销商对媒体表示,威马W6只有顶配车型搭载AVP系统,定价中比中配车型高2万元,同样的价格有更多其它选择,少有消费者专门为了AVP买单。乘联会数据也佐证了这个说法,自交付以来,威马W6的销量增长缓慢,月均销量不足千辆。

道阻且长,销量增长难以持续的背后,是企业持续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力难以与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必然结果。

压垮骆驼的第一根和最后一根稻草

沈晖曾说:我不关心有钱人开什么车,市场上有的是人去满足有钱人的需求。我只关心普通老百姓的新能源和智能出行问题。所以他给威马的定位是,做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普及者。

但是平价车,未必比高端车更容易做。

为保证价格优势和车辆性能,威马只能通过不断压缩成本。但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与品质之间就出现了失衡。

电池问题,锁死了威马的命门。

威马EX5的自燃,自2018年6月到2021年12月,屡次登上热搜。

面对自燃风波,威马的处理方式也很硬核:先是推诿电池供应商,然后小范围召回,后续不再公开召回,就以各种理由通知车主回店质检、保养,然后悄悄进行锁电操作,最后干脆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通过远程OTA静默升级,给车辆电池锁电。

所谓锁电,即改写BMS从而将电池SOC(系统级芯片)窗口锁定,从而达到限制电池用电量和充电量的目的,强制降低电池可用容量,提升电池的稳定性。

纸包不住火,后续大量EX5车主发现车辆被锁电,动力与充电功率均被限制,续航里程明显降低。

没有公开说明,而是假借其它服务的名义,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为车辆锁电。威马这套蜜汁操作,彻底激怒了车主。

面对车主们的屡次质疑,甚至律师函,威马都选择了沉默;而另一边,则施压媒体删稿,似乎没有声音就不存在过。

这些积怨,也导致了威马口碑的崩塌。

双赢的方面是什么?

新能源车的发展,是有别于传统燃油车技术路径的中场赛事,它吸引了很多新玩家入局,也逼迫一些老玩家转型,随着产业转型、新四化发展、双碳战略等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速了新能源市场的增量成长,这个过程,提供大量给企业争取消费市场、提升品牌价值、讲好资本故事的机会,当然也意味着剧烈的竞争。

威马借传统汽车人的思路踏入新能源的游戏,本可能成为最接地气的新势力(事实上,威马的起步也确实很耀眼)。但是威马在后续的技术研发、产品节奏、售后态度上,都没有选择更明智的路线。

2020年初,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直言:『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除了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和3家民企,3家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和小鹏』。

当时,沈晖回击王兴『在造车新势力公司中,威马汽车会进入前三』。

很可惜,威马并没有得偿所愿。

『威马高管都是传统车企出身』、『威马有工厂、有技术』、『威马品牌更务实、更靠谱』,这是不少消费者选择威马的理由。

很可惜,消费者也没有得偿所愿。

『每天都有人问我,威马是不是掉队了。事实上,我们没有,只是‘静默期’有点长』——2021年,面对多方质疑声音,沈晖曾作出回应。当时,威马以推进上市的敏感期为由,不便发声。

如今,2022年的315即将来临,威马还要继续保持沉默吗?

在沉默中自燃,自然,在沉默中灭亡。

(文/皆电 掘井下石)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