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一位家长的提问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zNTMyMA%3D%3D&%3Bmid=2650324500&%3Bidx=1&%3Bsn=6f4a917ed605994700af198bca22760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南京一位家长的提问

Original 帅呆的sixgod 六神磊磊读金庸 2021-12-11 01:15
640?wx_fmt=png
文/六神磊磊
这几周来,有一个家长提的问题,一直在头脑里回放。那是在前不久的《读金庸》南京签售上,可能在场的读者都还记得。提问的是一位妈妈。对于她当时的状态,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大概三十五到四十五岁之间,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焦虑和急切。提问的原话基本是这样的:“我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一个男孩子居然喜欢文科,而且居然喜欢上了历史。我们都很着急,这以后怎么办?”刚开始,我还以为她是担心学历史没前途,不赚钱,还拿馒头大师的故事来勉励她。我说,熟悉历史的孩子,往往人生的上限高。但她说:“不是的,我根本不关心什么上限不上限,我是担心他出事。喜欢历史多危险啊。孩子他爸就说:你再看历史,早晚把自己看到牢子里去。”我这才恍然,原来她担心的是这个。她觉得历史是一门危险的学科。那天去了现场的读者应该都记得这个问题,也应该都感觉到了这位妈妈的焦灼。“我孩子很危险”这个念头明显已经折磨了她很久,仿佛午夜凶铃已经响起,危机已迫在眉睫,再不做点什么就晚了。好几周过去,我都还会想起她焦灼、无助的神情。倒是应该先感谢这位家长的信任。不管如何,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她把内心真正焦虑的问题抛给我,无疑可算是一种信任。她希望得到的肯定是我的正面回答,是对她有所帮助的那种回答,肯定不是一顿冷嘲热讽。此外还想解释一下,这位家长的个别表达,你此刻听来或许会感觉不快。比如“一个男孩子居然喜欢文科”,这个逻辑,男生听了不会很愉快,女生听了也不会很愉快。但我想这不是重点,我们暂且不必纠结于此。她有些成见,又不熟悉公共表达,没有经过一个表达的、思考的训练,一开口就容易出纰漏。总之这不是讨论的重点。真正要探讨的是:孩子喜欢历史,是不是真的就“危险”?有没有“会学到牢子里去”这么夸张?那也是她和丈夫真正关心的问题。听了蛮难过的,历史这么有魅力和功德的一件事,却给家长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不聊大道理,纯讲厉害。搞历史危险不危险?这么说吧,从古代经验讲,猛一看似乎还真的挺危险。就说“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个搞历史的作者,有三个真的“到牢子里去了”,就是司马迁、班固、范晔。其中后两人一去就没出来,惨遭横死。还有一位出来了,却遭了腐刑。真危险。但问题是,他三个真是因为搞历史出的事吗?还真不是。他们其实都是卷入了朝堂上的站队和纷争,和历史没有直接关系。要说危险,司马迁当时的那个朝堂没有人不危险,连太子都危险。当时有一个人叫任安大家知道吧,大大的有名,司马迁写过一封著名的《报任安书》的,就是这个任安。他是管京城禁卫军的。结果太子造反,要任安发兵协助。任安不答应,按兵不动。按理说这没有罪啊,很优秀啊!可是皇帝说靠你这叫做“坐观成败”,“怀诈不忠”,抓起来,判了个腰斩。你说干啥不危险?大家都听过“《明史》案”,觉得搞历史的好危险。但同时代的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这些结局又如何?不少读者喜欢明代历史的,都知道大历史学家宋濂好危险,但胡惟庸、蓝玉、刘伯温、杨宪又如何?非说危险,魏徵、欧阳修、宋祁倒也都是二十四史的作者,怎么又不危险?所以,古代社会,要危险,是大家都危险。并不存在谁特别危险。之前说的是遥远的古代。今天是法治社会,如果非要说和违法犯罪的距离,那任何行业的人都有可能违法犯罪,没有哪一行注定比哪一行更危险。学历史的犯法了,固然可能“到牢子里去”,可学金融的就不会到牢子里去?学计算机的就不会到牢子里去?以上这些算是闲扯。说正经的:学历史,如果学通了,倒有可能反而更不危险。换句话说,精熟历史的人,行走江湖他多一条命。历史能教人面对三样东西:面对人生,面对时代,面对公众。这三件事,可太难了,是人生最大的三关。别的学科未必都教得了,但历史能教。人这辈子难免挫折风雨,过不过得去,得看你心灵淬炼程度。郭德纲说的,有些心灵脆弱的,走到大街上,别人瞪他一眼他就死了。而懂历史的人就容易通透,遇事不上头。注意不是说绝对,我是说相对。因为再大的事儿,翻翻历史,别人身上都有过。遇到冤了,不容易老觉得自己冤,前面讲过的,你还冤得过任安么?说句夸张的,两个人如果同时被冤,懂历史的那个相对不容易寻短见。假设我们一伙人去孤岛上,被土著拘了,关十年,每天打,馒头大师肯定活到最后。因为他没那么愤愤不平嘛,没那么容易觉得天啊怎么就轮到我,这一关我可是过不去了。他懂历史,就更容易明白:怎么就不能轮到你?上下五千的历史,就教人一个道理了:大家比到最后,归根结底比的是什么?就一个,看谁活得久、挺得住、看得开。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抓住,当了俘虏,焦灼万分。倘若万一想不开,跳楼摔了个残疾,后来要知道“安史之乱”也就闹七年多,老爷子后悔不后悔呢。之前还说了,历史还教人面对公众,如何面对公众?我看就是一句话:永远对公众报以温情,但绝不可对公众抱以侥幸。鲁迅爷爷就明白得很,一方面,他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但另外一方面他可清醒了:“民众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公众)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还需要和那位妈妈说,懂历史的人,还容易学到其他许多东西,都反而能使人更安全、坦顺。比如不要投机。熟悉一些唐诗历史的就知道,宋之问便很会投机,结果怎么样,失势后惨遭贬死,反而是相对稍微憨鲠那么一点点儿的沈佺期和杜审言更得善终。比如不必怨尤。高适四十多岁还在待业,和李白、杜甫两个胡混。后来他居然成了节度使,成了唐代诗人里混得最好的之一。还比如不必钻死胡同。记住,死胡同是不必去验证的,只要它看着像一个死胡同,那多半就是一个死胡同。不熟悉历史的,往往会以为自己遇到的不快乐都是新鲜事。但通熟的历史的就会明白,世界上很少有新鲜事,基本上都是发生过的事。既然发生过,还焦虑和怨尤什么呢?“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这是阿克顿的话。历史是人的精神上的金丝软甲,使人的灵魂不容易被现实洞穿。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懂历史,行走江湖多一条命,它是使你自带一口气的,哪怕暂时踏过泥淖,头上也自有一小片星空跟随。我觉得这位妈妈不妨和孩子一起学历史,一起聊历史,互相启发和补足。万一孩子钻死胡同了,你也更有引导的方式和工具,不是吗。话说到这里,不强行带个货都显得很奇怪了。这么说吧,喜欢唐诗的历史的,可以《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单纯喜欢历史的,就《历史的温度》吧。另外,南京那一次签售,非常温馨,因为场地是封闭的,人也不多,大家聊得很好。看看有没有你?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