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菲特 和 2007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Q4ODg4OA%3D%3D&%3Bmid=2247487373&%3Bidx=1&%3Bsn=1904de6e2a83b70404c741c4e6d89e0c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巴菲特 和 2007

Original 孟岩 孟岩 2021-11-21 12:02
收录于话题 #孟岩投资实证(2021年) 49个
640?wx_fmt=jpeg
题图:月  | 摄影:冰清 Inception: Time - Orchestra Version (Live) 音乐: Hans Zimmer;Rusanda Panfili;Eliane Correa;Vienna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Martin Gellner - The World of Hans Zimmer - A Symphonic Celebration (Live) 来自QQ音乐 T002R90x90M000001KkCbk0V0xsM.jpg

2007 年底,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泰德·西德斯(Ted Seides)打了一个赌:从 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的十年期限中,标普 500 指数的回报,会超过泰德·西德斯所选择的任意 5 只对冲基金(可以简单理解为主动型基金)的整体回报。

2018 年,赌约到期,标普 500 指数取得了 125.8% 的累积回报,击败了西德斯所选择的所有对冲基金的表现。

640?wx_fmt=png

(来源:2018 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赌约之后,巴菲特和西德斯都对这个十年之赌做了总结。

西德斯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到美股一直在高估值的区间内运行,而巴菲特认为,主动管理基金高额的管理费用,是它们长期表现不如低成本指数基金的主要原因。

真的是这样吗?

在历年伯克希尔年报的第一页,巴菲特都会公布伯克希尔内在价值和标普 500 指数(含股息,下同)的对比。

从 1965 年到 2020 年长达 56 年的历史中,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为 20%,标普 500 指数的年化收益为 10.2%。

换句话说,同样的 1 美元,如果在 1965 年投资标普 500 指数,到 2020 年底会变成 234 美元。如果交给巴菲特的话,则会变成恐怖的 2.8 万美元。

显然,如果把伯克希尔看成一只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话,巴菲特在长时间内大幅超越了指数。

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我们把十年赌约设定的 2007 年作为分界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从 1965 年到 2007 年的 43 年间,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为 21.1%,标普 500 指数的年化收益为 10.3%。

从 2008 年到 2020 年底的 13 年间,巴菲特的年化回报为 7.2%,而标普 500 指数的年化收益为 9.8%。

虽然在整整 56 年的历史中,巴菲特取得了年化超越了指数 10% 的成绩,但如果把 2007 年当作一个分界线的话,显然在最近的 13 年中,他大幅跑输了指数。

更有意思的是,标普 500 指数在前 43 年和最近的 13 年中,年化收益都是 10%。

1999 年,在互联网泡沫最顶峰的时候,巴菲特做了著名的《太阳谷演讲》。

演讲前的几年,巴菲特也大幅跑输了指数,像极了最近几年的美股市场。而就在太阳谷演讲之后没多久,纳斯达克指数崩盘,股神王者归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次是不是一样呢?

投资人丁昶在《文明、资本与投资》中,引用了一段标普公司的统计:

从 2010 年底到 2020 年底,全世界各国可以自由流通的股票市值,从大约 30 万亿美元增加到 62 万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在这 32 万亿美元的增量中,有 24 万亿美元来自美国股市。

美国股市有 5000 多家上市公司。但是在这 24 万亿美元的增量中,纳斯达克指数中最大的 100 家公司就占了差不多一半,共 12 万亿美元。

其中,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特斯拉和谷歌,这 6 家公司贡献了超过 7 万亿美元的增量。

6 家科技公司,贡献了从 2010 年到 2020 年十年间美股市值增量的 30%,而除了苹果之外,巴菲特都「错过」了,这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他即使在 1.5 倍杠杆(具体原因不赘述,可以查看有知有行的投资第一课)的加持下,依然跑输标普 500 指数的原因。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在 1999 年互联网泡沫的顶峰,前 5 大公司的市值占据了整个标普 500 指数的 17%,随后,泡沫就破裂了。

截至 2021 年 6 月,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 5 大科技巨头的市值占标普 500 指数的比例已经超过了 22%。

这是泡沫吗?

泡沫的定义是,一个公司的市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基本面(比如收入、利润、自由现金流)。

在 1999 年互联网泡沫的顶峰,前 5 大公司 17% 的市值占比背后,它们创造的利润和收入根本微不足道,和市值占比完全无法匹配。

但是,在过去的 20 年中,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亚利桑那大学凯瑟琳·卡尔(Kathleen Kahle)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瑞内·斯图尔兹(Rene Stulz)在一篇名为 "Is the U.S. Public Corporation in Trouble?" 的论文中,统计了排名前 100 名的美国企业的盈利,占全部美国企业盈利的比例:

1975 年,前 100 家企业的盈利份额占比为 48.5%;

1995 年,这个数字为 52.8%,没有显著的变化;

2015 年,这个数字火箭般攀升至 84.2%;

2020 年,这个数字更是高达 91.8%。

除了排名前 100 名的公司,在标普 1500 指数的成分股中,超过 500 家企业是亏损的,其余的 900 家企业,一起分享着剩下的、少的可怜的利润。

640?wx_fmt=png

(来源:FactSet; HulbertRatings)

根据美国金融数据公司 FactSet 的统计,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前 5 大科技巨头的市值占标普 500 指数总市值超过 22%,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它们最近一个财年的净收入,占该财年所有 500 家企业净收入的占比,则是 23%。

换句话说,你可以认为美股整体的估值偏高。但仅从前 5 家科技公司来说,它们甚至比其它 495 家公司还要稍微便宜一些。

这和互联网泡沫顶峰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是 2007 年?

这是巴菲特和西德斯立下十年赌约的年份。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乔布斯给人类带来了 iPhone。

iPhone 开启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商业世界。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假设:

把商业世界中更多和实体相关的公司,比如房地产、石油、医药等,归类为「现实」。

把更多和数字相关的公司,比如微软、Facebook、谷歌,归类为「数字」。

2007 年之前,我们每天花在「数字」世界里的时间,远远小于花在「现实」世界里的时间,在「数字」经济里的花费,更是少得可怜。

十三年后,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我花在「数字」世界里的时间和金钱,几乎已经超过了「现实」世界。

相应的,「数字」类公司占标普 500 总市值的比例,也从微不足道,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疫情之后,这个趋势显然被更快地加速了。

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他经常提到「经济商誉」。

不同于会计意义上的「商誉」,经济商誉是指一个公司具备的影响力巨大的无形资产,而这些资产让公司能产生远超于行业的投资回报率。

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喜诗糖果都是这样的例子。

我觉得,在前 5 大科技公司中,巴菲特唯一投资了的苹果,也是因为它具有了巴菲特所说的「经济商誉」,变成了一只具备超强品牌的「消费股」。

在「数字」时代,有一个更加可怕的词:

网络效应。

简单说,网络效应是指随着加入网络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产品体验会有大幅提升,最终会让加入网络的所有人受益。

拿微信来说,你在微信的朋友越多,它对你来说越方便,而你也越来越离不开它。最终,所有的人会加入到同一个网络中。微信崛起后,米聊(小米曾经的聊天 App)就连生存的意义都没有了。

在现实世界中,扩大规模,需要一个个房子地建设,一瓶瓶可乐地生产、一家家店铺慢慢地开立,形成有效的规模需要巨大的资本支出和时间。

而在「数字」世界里移动「字节」,显然比「现实」世界里移动「原子」,要容易得多。

网络效应的存在,让形成规模经济并不需要超大的资本支出,而这也让每个细分的行业,最终拥有了「现实」世界所根本无法想象的市场占有率。

喜诗糖果一直没能走出加州,即使是可口可乐,占全球软饮料行业的份额也「只有」15%。

但科技巨头则不一样,微信不会允许第二个通讯软件存在,谷歌占全球搜索市场的份额更是超过了 90%。

在现实世界之外,人类从无到有,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商业业态,形成了巨大的数字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规模。

而在这个数字世界中,网络效应导致最终的结果通常都是赢家通吃,这也让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经济规模最终被几家公司所独占。

这也许就是,前 5 大科技公司的净收入和市值,都占据标普 500 指数 20% 份额背后的原因。

「看不懂科技股」的巴菲特,错过了这些公司,跑输标普 500 指数也就不意外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去年底在创作《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时,写下的那段文字:

在A股中,创造财富的前 15 家公司,合计贡献了大概 10 万亿的股市财富,这相当于A股过去 30 年创造财富的总和。不止是A股,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著名的金融学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统计过,美国股市从 1926 年以来所有的投资回报,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 1000 只股票。而这些股票的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 4%。

以前,当和别人推荐指数基金的时候,我经常会说指数基金的优点是「分散、优胜劣汰、不会死」。

但这两年,在这个越来越头部化和极端化的世界,我越来越意识到,除了这几个优点之外,指数基金可能是帮助大多数人捕捉到这些头部公司的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面前,我们一无所知。

指数基金的编制方式,导致它会冷酷地、机械地、毫无技术含量地挑选着、淘汰着自己的成分股公司,丝毫没有任何其它的价值判断夹杂在内。

我们不妨再看看前面的数据:

在前 43 年和最近的 13 年中,标普 500 指数的年化回报都是 10%。

价值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股票背后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

2)买入价格应具备安全边际;

3)理解市场先生;

4)恪守自己的能力圈。

在这四个要素中,巴菲特认为,能力圈最为重要。它画清楚了你懂和不懂的边界,而在一个长时间的维度下,这也会最终决定你的收益。

我完全没有认为巴菲特或者价值投资过时了,恰恰相反,科技大公司巨大的市值,和它们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是高度匹配的。

在另一边,股神也一直在谨守自己的能力圈,没有被诱惑去投资自己看不懂的东西,这足够让人尊敬。

那些他看不懂的科技大公司,究竟是会被很容易颠覆掉,还是会继续创造更新的经济价值,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最近半年来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思考,以及对这个越来越极端化的世界的一些理解,和更多的不解。

事实上,我今年写下的很多文章,都和「不确定性」、「随机性 」、「运气」、「未知」有关。

我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自己获得的那些收益和成绩,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坐在了一艘巨大的船上而已。

未来这个世界会怎样,无人知晓。

比预测更重要的,是登上那艘开往未来的大船。

实盘投资周报第 214 期,最新的资产是 7,756,247.03,资金加权收益率为 56.93%,本周增长 0.4%

640?wx_fmt=jpeg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