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的人不想解决「电车难题」,只想看小车创死更多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ystv.cn/p/882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有的人不想解决「电车难题」,只想看小车创死更多人

趣闻 2天前
趣闻 > ​有的人不想解决「电车难题」,只想看小车创死更多人

电车难题meme大观。

一车,一人,一拉杆,再加上六个倒霉蛋……

听到这里,一些网友的DNA应该多少动了两下。

是的,这正是著名的“电车难题”。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人都在不同的地方看过这个著名的伦理思想实验。它从数十年前就被人提出,至此拷问无数人的内心。

每个人应该都在这个难题面前驻足过一段时间,然后在心里默默做出过属于自己的判断。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却没能从“电车难题”中走出来。他们一直在润色、修改、恶搞这个著名实验,并已经得出了无穷多个版本……

 没人知道这些“电车难题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许他们只是想看小车撞死更多人。

电车难题最初起源于英国哲学家菲利帕·富特 1967 年的一篇论文。时至今日它已经过多次迭代、修改、完善化,直到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

一辆失控的列车在铁轨上行驶。在列车正行进的轨道上,有五个人被绑起来,无法动弹。列车将要碾压过他们。

你能通过拉动拉杆来改变列车的走向,让其驶入另一条轨道上。但问题是另一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而你会怎么做?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算一个真正的“问题”,而更倾向于一个“道德困境”,因为它没有一个真正正确的答案——没人能说出该怎样做才是真正正确的。

也是因此,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被广泛地讨论。除去哲学与伦理学之外,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科目也均涉及了这一“电车难题”。

它变成了为人熟知的,最著名的思想问题之一,并被应用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书籍的主题……即使在网络上,它也永远是个能让人无数次争论的话题。

但事情稍微开始变得有点不一样。

在2009年,哲学教授 Jesse Prinz 上传了一张自己创作的相关绘画。

这张图可能大伙都见过无数次了,它几乎成了电车难题的代表图。

随后在2013年,论坛4chan上的一位网友给这张图加了一点“二次创作”:他把轨道上的几个倒霉蛋p成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

传说就这样开始了。

或许是因为有更具象的图片,人们的思考更容易被激发。网友们开始逐渐热衷于用修改图片的方式,给电车难题加点料。

起初人们只是给原本在表象上简单的电车难题增加一点附加条件,让整个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他们开始给轨道两边“加砝码”。

尽管人们如今已经大多认同“生命无法、也不可能被比较”的道理,但他们真正想提问的,是“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你会更倾向怎么做?”

于是,网友们开始增添的附加条件也变得愈发多种多样。

什么也不做就撞一个人,拉下拉杆电车会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撞五个人

当然也不乏一些更人性化的考验。

但正如你所料,人类不会这么轻易放过自己。

实际上,电车难题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有个相较合适的解法,因为在法律层面来说,如果你扳动拉杆,拯救五个人,而令一个人死亡,或会因此造成法律纠纷。

但人们要的并不是一个“相较合适的解法”。

对于这种根本上两难的话题,人们更希望借此考验、观测自己的道德标准。

一部分人其实并不在意电车难题的现实意义,只想用类似的极端场景来拷问自己或他人。

这也就有了之后一些稍显离奇的版本。

不拉:一个人会死,但你不知道;拉:没人会死,但你以为自己杀了人。

被人们放在两个轨道上衡量的,已经不再是有不同标签的生命,而是更复杂的选择。

在这些新型电车难题中,你或许更容易做出选择,但也会因为其中的尴尬境地而头痛不已。

有时又会让你开始思考更多……

如果一定要有人为了种族而牺牲自己的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伦理向的电车难题已经成为爱好者们的讨论热点。

一些或许可能在数百年后才能被正式讨论的话题,如今已经借助电车难题被放在了台面上。

一台能彻底解决电车难题的超级计算机 vs 2000个活着的人

例如克隆伦理:

涉及时间穿越的问题:

其实从这些电车难题的风格走向也能看出来一个事实:有的人可能已经给整魔障了。

如果一个人太沉浸于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那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哲学家,或是魔障人。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因为电车难题而成为前者,但走上后者之路的,确实有不少。

因为现在还在沉迷电车难题的人,做出的升级版已经变成这样了:

如今人们对此的讨论,已经跳脱出原有的电车问题:

尽管事情还是发生在那个轨道上,但味儿早就不一样了:

所提问的重点也开始不再聚焦于道德:

而是……你也看不懂他想要的什么:

手握拉杆的小人,如今再也不复当年那般单纯。

以至于有的人,看起来是已经不想再认真讨论了。

随着关于电车难题的讨论进入白热化,一个趋势开始变得很明显。

大伙可能只是想看小电车撞人——

或是别的什么……

随着讨论的加剧,人们开始愈发对电车难题着迷。

制作相关的周边已经是初级。现在早已有了以电车难题为主题的游戏。 或是已经有节目开始让路人亲身经历一次“拉与不拉”的抉择(当然只是模拟):

一些家长也非常乐于拷问自己的小孩,遇到这种情形应该怎么做。

全给爷死!

一些深陷“电车泥潭”的人。已经无数次幻想自己手握那根决定命运的拉杆。

他们不愿放下屠刀。 只想让冷酷的电车碾压过一切道德准则。

站在那两个轨道的交叉口,是一部分人无法放下的梦境。

按目前的趋势,人们可能永远无法放下对电车难题的着迷。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道德拷问永远能激发人类的思考欲望。我们会一遍遍用不同的情景为预设,质疑自己 “会怎么做? ”,而这是探究自我的最好途径之一。

不过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我们有一天也不得不去正视“电车难题”:

 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上线了一个名为“道德机器”(Moral Machine)的在线实验平台,旨在探索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道德困境。 

在该平台上,人们需要决定自动驾驶下的汽车在危急关头更应该“牺牲”哪些人。

当然,这目前只是个实验。但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下,自动机器(如智能电动车)将无可避免地会面临这类取舍问题。

这或许是很多年后才会被摆在台面上的问题。而此时此刻的我们,或许对这种困境只有一种期望——

而我,只不过是恰好拎着马桶搋子路过而已。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