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小论沙漠治理和气候变暖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969421-1.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小论沙漠治理和气候变暖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29 21:41:07 点击:3587 回复:173
  从能量来分析: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一方面从外界(主要是太阳)获得大量能量,一方面向外界辐射能量,两者宏观上相等,使地球(整体)的能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如果地球地表仅依靠热辐射散失热量,可以参考太空中的其他行星,如月球(没有大气层),火星(有大气层,但基本没有水循环),其地表温度在白天可达280℃,而地球因为存在大气循环,特别是发达的水循环,将地球表面温度控制在-30℃─40℃之间)。太阳光到达地表后(假设地表为恒温,取年温度的平均值13℃,这样就能不考虑地表吸热及放热,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很大一部分能量,但是吸收后的能量还是会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也不予考虑)很大一部分能量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自然界蒸发作用,转化为气态水的内能和空气的动能,剩下的地表能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失掉,这样就控制住了地表温度(而地表吸放热,海洋吸放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更多的是使地球接收和散失的能量从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更加均匀,避免白天温度过高,晚上温度过低,相当于能量储存器,让能量释放的更加均匀缓慢)。从能量角度来分析,也可以分析出大气循环,特别是水循环对地球地表温度的巨大调节作用。

打赏

8人 点赞

作者:入市学佛201310808Lv 8 时间:2022-01-29 21:57:22
  现代考古地质学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地球气候变化有周期性,只与太阳运动的周期有关,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如冰河期和渐暖期,上亿年发生过多次。那时没有人类,照样发生。现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实际关系不大。小周期变冷是今后百年的趋势。人类可以改善小气候,但不可能改变大气候周期。那些气候碳排放炒作,其实是经济利益的由头。
  • 黄岩蜜橘2020: 2022-01-29 23:40:20  评论

    嗯 说点子上了 所谓气候问题是西方在空手套白狼压榨发展中国家
  • wang19891217: 2022-01-30 19:46:47  评论

    人类的活动在最近100年越来越剧烈了,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作者:13426098Lv 12 时间:2022-01-30 05:41:24
  估计中国碳达峰过后,西方会反过来不再关心减排,它们通过碳排放遏制中国的计划没用了,中国真的是为优化环境在努力
作者:嘛饭乐Lv 13 时间:2022-01-30 06:00:10
  两者宏观上就不可能相等!
  吸收的比放出的多!
  多出来的部分加热了大气、地壳、以及进入了生物圈。
  进入了生物圈的部分变成了除少数海底、洞穴生物外,所有生物的源动力。这股多出来的能量在生物圈中不断循环后,很大一部分随生物遗体沉降,最终形成我们当今文明的主要能源——化石能源——煤和石油!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0:02:04  评论

    时间拉长到10年以上,宏观上是相等,这样地球才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 嘛饭乐: 2022-01-30 23:21:28  评论

    地球本来就是不稳定的,是变化的!只不过大气层、海水、生物圈的作用让这个变化处于一定的范围!多余的能量被存储于化石燃料里了!不然的话,煤和石油里的能量哪来的?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48:09
  参与到大气循环中的水循环,主要存在两个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水变气态水吸收大量热,体积增大,产生推动力(主要在地表),气态水变液态水放出大量热,体积缩小,产生吸动力(主要在空中)。如下图:红色箭头表示热量传递方向,
  imgloading.gif
  通过地表蒸发、蒸腾作用形成的大量水蒸气,吸收掉地表大量的热量,随着大气循环向高空运动;当水蒸气随大气循环运动到高空,受冷变成液态水,放出大量的热。整个过程,水循环参与到大气循环,并将地表的热量高效地搬运到高空中。从图中可以看到,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区域,热量随空气运动传递到受上升气流控制的区域,然后再传递到高空,整个过程热量随空气流动分布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多余的热量绕过了温室效应明显的低空进入高空,快速散失到外界中,避免了热量在地表堆积,调节了地表温度。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循环怎样使热量分部均衡,怎样带走地表热量进入高空。
  大气循环,一方面是靠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我们都有电脑,都知道通过风扇加速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效果不理想,因为空气比热太小。说明其主要吸热效果还是参与到大气循环中的水循环。
  整个地球的水循环的量是很大的,整个陆地的水都是通过水循环获得的,如果没有蒸发、蒸腾形成水蒸气,就不会形成降水,大陆的水资源会全部回到海洋,这还不包括海洋中的降水和凝结水。可以想象地球的水循环是多么庞大,会产生多少降水(雪),会产生多少霜,露水等凝结水,过程中会把多少热量从地表带入到高空。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1:13
  我们选择一些特定的环境来分析:
  1、白天和晚上(同一时间,不同地区)

imgloading.gif
  受地球自转影响,A地是夜晚,B地是白天,A地地表接收不到外界的热量,B地地表接收大量的热量,在地表蒸发,植物蒸腾作用下,产生大量水蒸气,带走大量的地表热量,随着热空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水蒸气遇冷,不断凝结产生液态水放出大量热,很大一部分热量进入高空,大气运动到高空后,开始水平运动,从B地的白天进入A地的夜晚,水蒸气继续遇冷变成液态水,放出一部分热量,大气开始向下运动,回到A地地表,此时A地夜晚时间变化,产生温度变化,导致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露水、结霜、成冰等一系列放热过程,释放少量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受白天控制的区域,地表吸收大量热量,产生大量水蒸气,将多余的热量带入高空,同时会将一部分能量带入受夜晚控制的区域,保证受夜晚控制的区域温度正常。
  夏季白天,森林和海洋

imgloading.gif

图3
  在夏季白天,强烈的太阳照射下,森林的蒸腾作用达到一个顶峰,产生巨量的水蒸气,吸收掉森林表面的大量热量,产生大量湿热空气,湿热空气整体呈上升运动,热量随之传递到高空中;相邻海洋在太阳照射下,也产生较多水蒸气,但是远比不上相邻森林产生水蒸气的速度,空气整体被吸向森林,海面受下沉气流控制,产生的水蒸气携带较多热量(海洋温度较低,产生的水蒸气温度也较低)先传递到森林,再向高空传递。
  森林就像一个巨大的传热加速器,不管来多少热量,它都能轻松传递到高空,所以森林地区的温度一般较低,在同一城市,建筑物室外温度达到40℃,相邻森林区域温度只有28℃。对比之下沙漠、荒漠的温度很容易达到40℃以上,甚至50℃以上。想象以下大陆全部变成沙漠,整个大陆的热量堆积会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没有水,大陆的热量传导不出,又受到下沉气流控制,大气具有的温室效应,会使大陆具备热量堆积的最佳条件,温度会突破60℃?70℃?80℃?100℃?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1:54
  3、夏天白天,森林和沙漠
  imgloading.gif
  这个与森林和海洋类似,但又有区别,沙漠地区水很少,产生的少量水蒸气,带走的热量有限,沙漠缺少绿色植物,自身消耗能量能力有限,沙漠温度升高剧烈;相比之下海洋地区全是水,产生的水蒸气较多,带走较多的热量,海洋存在大量微生物,动植物,他们白天会吸收很大一部分能量,晚上释放出来;海水本身的比热很大,较小的升温就可以吸收较多的热量,这样海洋的温度较低,产生的水蒸气温度也较低,不会让人有不适的感觉。
  如果海洋受下沉气流控制,产生的水蒸气温度较低,人在其中较适应;如果大陆受下沉气流控制,产生的水蒸气温度较高,人在其中会闷热难当。
  理想状态,大陆受上升气流控制,大陆附近海洋受下沉气流控制。1、这样海洋产生的水蒸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大陆,大陆不会缺少水资源;2、尽量避免了大陆受下沉气流控制,避免闷热、潮湿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产生;3、海洋受下沉气流控制,基于海洋的特殊性不会造成海洋温度大幅升高,同时受海洋温度限制产生的是温暖的湿热空气,不是高温湿热空气,从而海洋吹向大陆的风温暖潮湿,适宜人类生活居住;4、大陆如果植被覆盖好,太阳辐射越强烈,蒸腾作用强烈,产生的水蒸气约多,带走的热量约多,有效避免了热量在地表堆积。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3:09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沙漠地区与植被覆盖区域的具体区别。
  imgloading.gif
  图5、荒漠沙漠,硬化土地热量聚集示意图
  如图可以发现,在荒漠沙漠,硬化土地地区,水和热量被隔离开来,热量处于地表附近,水处在地表一定深度以下,无法通过液态水变气态水带走地表热量,导致地表热量聚集。
  沙漠白天热量聚集温度高,夜晚呢为什么温度相对森林等植被覆盖区又很低呢,原因如下:1、沙漠本生比热小,温度变化敏感。2、沙漠地区缺少水汽、进而也缺少云,没有水汽、云层的大气,其温室效应不明显,夜晚热量都辐射到太空中去了。3、沙漠地区没有植被,也没有海洋中的微生物,夜晚没有生物活动释放能量,温度低。

imgloading.gif
  图6、被植被覆盖的土地热量情况示意图
  如图可以发现,在植被覆盖地区,地表土壤含水量较大,同时地下大量的水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进入地表,水充分接触到热量,大量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带走地表的大量热量,地表热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值,同时产生足够多的水蒸汽,因为量大,产生的水蒸气温度反而不是太高,这样环境温度也受到了控制。
  同时植被覆盖区域,大量植被的存在,会在白天吸收很多能量,减少地表热量堆积;在晚上会释放出很多能量,有助于维持夜晚温度。
  通过以上我们要总结,温室效应随时存在,他对于维持地球低温地区的温度不进一步降低有关键性的影响;大气循环,特别是参与其中的水循环,会将高温地区过多的热量快速传递到高空中,散失到外界;同时使能量分布更加均衡,将高温地区的能量传递到低温地区。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3:30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植被及海洋微生物的作用,他们在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热量,夜晚通过呼吸作用再释放出热量,维持了环境温度的稳定。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越来越多,但是占温室气体绝大部分的水蒸气是减少的,温室效应总的应该变化不大,不是气候变暖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可以从沙漠、荒漠夜晚降温的剧烈程度看出。
  反而是大气循环,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水循环,才是气候“变暖”的决定性因素。这里要给“变暖”打一个引号,是因为我认为变暖只是表象,气候变得极端才是其真相,或者说气候变暖只是一个小插曲,后续的极端化才是未来气候变化的本来面目:夏天热的受不了,冬天冷的受不了,因为热量的传递系统(水循环)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热量的储存系统也受到很大的破坏(植被、微生物),热量多得地方会更多,热量少的地方会更少,热的地方会变得越来越热,冷的地方会变得越来越冷,各种极端天气也会频繁发生,也许以后地球会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漠,白天能烤肉吃,晚上冻成冰块。
  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活动,都会将液态水变成气态水,体积增大,长生推动力,这个过程都是把从太阳处获得的热量部分转变成动能。这其中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产生水蒸气最多的方式,也是气体运动能量(推动,不包括吸动)的主要来源。
  植被的蒸腾作用及地表蒸发作用,不仅吸收了大量地表热量,产生的大量水蒸气(相当于对该区域注入大量湿热空气),对空气主要产生向上的(湿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推动作用,一部分能量会变成空气动能,加速空气流动;相应的湿热空气上升等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液态水,不仅释放出热量,同时水蒸气变成液态水,体积缩小无数倍,对空气产生吸动作用,一部分能量变成空气动能,这两个作用是形成风的重要因素。
leftbottom.png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3:43
  现今雾霾的频繁发生,也可以佐证风变少、变小了,相应的大气循环速度变慢了,热交换自然也变慢了;也可以说热交换变慢了,大气循环速度自然慢了。
  植物蒸腾作用及地表蒸发作用,形成的湿热空气向上运动,携带会形成雾霾的固体微颗粒上升到高空,不仅能净化低空空气,固体微颗粒还能在高空形成凝结核,促进降雨,最后随降雨回到地表,不是一举多得吗?
  还有什么例子吗,大家可以举出来,这个理论还需要更多实证。如果能解释的问题越多,说明正确性越高。
  现在地球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这个真说不准,地表的温度瞬息万变,就像天气一样,全球这么大,这要很大范围的统计数据,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要一个科学系统才能做到的。我现在只知道地球气候变得极端了,夏天连续的高温,甚至出现热死人,我记得中国还有欧洲这方面的新闻很多;冬天低温大雪天气,美国、中国都有报道;冰川融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一位层主说海冰增多;昼夜温差大的时候是不是更多了,这些相互矛盾的东西出现在一个时间点上,说明了地球的能量温度调节系统出现了问题,接收到外界能量多的地方变热了,接收到外界能量少的地方变冷了,不能调和了。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4:36
  极端天气出现的更多了,一个地方的热不能被及时的带走,堆积到一定程度,形成爆发性的流动,就是极端天气,没有热量的极端不均,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极端天气出现。
  还有雾霾天气的增多,潮湿闷热的桑拿天增多,都表现为缺少风,没有风,大气怎么循环,热量怎么流动,怎么均衡,这个侧面佐证了地球的温度能量调节系统出现了问题。

而当下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变弱(主要是环境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大量土地被建筑,道路覆盖,导致地表总的蒸发作用减弱),水循环带走的热量减少,多余的热量就会在地表堆积,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的增多并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6:14
  imgloading.gif

风扇启动后,风扇前面为增压区(相对启动前),后面为减压区(相对启动后),有如图所示气流循环路径。而地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相当于一级风扇,对地表空气产生推动作用(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1400倍),而高空水蒸气凝结成水相当于二级风扇(水蒸气变成水,体积缩小1400倍),对地表空气产生吸动作用,两个过程共同作用形成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也是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7:02
  imgloading.gif
  如图所示,为大气循环的基本结构单元,大气循环就是由无数个基本结构叠加,抵消而形成,森林地区的蒸腾作用(白天,阳光下)最强烈,相应的的涡扇作用最强烈,灌木,草地次之(同白天,阳光下),海洋及湖泊的蒸发作用又次之(同白天,阳光下),人类生活的城镇又次之,荒漠,沙漠最差。
  传统大气循环模型,忽略了大气循环的动力,单纯用高压和低压来解释大气循环,认为大气由高压运动到低压,确忽略了风从风扇背后(低压区)运动到风扇前面(高压区)这个过程,可以说风扇(力)才是形成大气循环的因,压力差只是一种结果,大气运动的路径并不严格遵循由高压向低压运行。导致了传统的大气循环模型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并不完整。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7:48
  从结果分析,大陆的水资源都来自于海洋,就一定存在如下图所示模型(基本模型叠加,抵消后,简化为如此模型),大陆整体蒸发作用相对附近海洋更强烈,整体气流上升,大陆附近海洋气流整体下沉,形成海陆气流循环路径,大陆内部也会形成内部气流循环路径。
  imgloading.gif
  如上图所示模型建立后,我们再具体分析。大陆由于植被的覆盖,其蒸发作用比附近海洋强烈,形成上升气流(白天,晴天)。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够改善本地区的气候,就是因为增强了本地的上升气流,其他地区向本地输送的水汽会增多,同时上升气流增多,本地的云雨会增多,降雨增多,本地变湿润,形成正向循环。我们从最近几十年黄土高原的变绿,库布齐沙漠变绿后当地的气候变化可以得出直观的结论,从地球存在各种生态系统来说,也是森林,草原等植被覆盖的区域湿润,而无植被覆盖的沙漠,荒漠都是干旱地区。大陆蒸腾作用增强,一方面从海洋输送向大陆的水汽会增多,另一方面蒸腾作用增强,上升气流增强,空气的对流运动更加剧烈,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会促进大陆变湿润,进一步增强大陆的蒸发作用,形成正向循环。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出水是越用越多,(此用,是指被动植物利用,变成水蒸气,而不是通过地表径流白白流走)而不是好多人认为植树造林会造成本地水资源的减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圈繁荣。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8:02
  我们治理沙漠的根本,在于将有限的水资源储蓄在地表,让动植物有效利用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正向发展,逐渐改善本地气候。
  传统治理土地荒漠化、沙漠,认为关键点在充足的水资源,这是错误的。植被形成后,植物根系、有机物和土体形成储水结构,可以将有限的水存储在地表,使植物能够利用到,减少了直接流走的水量,使更多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到本地水循环中。有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被动植物利用,变成水蒸气)才是沙漠治理的关键点。
  这就涉及到地表水资源的储蓄,植被覆盖区形成的蓄水层,包括地表低矮植物、地表附着植物(苔藓等),落叶、枯枝等有机物,地表以下植物发达根系和土体构成的蓄水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效蓄水系统,降雨或者凝结水很大部分储存在地表附近,持续提供植物蒸腾、生长所需水。
  改变传统治理沙漠、荒漠以引水为关键点的理念,改为地表蓄水(这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有效用水),有效用水(这是目的,地表蓄水是保证)为关键的理念,以引水为辅。怎样形成地表蓄水?就是要通过添加土壤改良剂等施工手段,快速改变土体的结构,使之能够将水储蓄在地表附近,同时在地表附近堆积枯枝、落叶、干草等,形成有机物覆盖层,完善蓄水系统,辅以从外界引水,快速增加本地区蓄水量,然后植树,使本地水资源大量储蓄到地表,水通过蒸发、蒸腾作用进入本地水循环,促进水循环的正向发展,逐渐改善本地气候,后续过程为系统自身平衡调节,即使不依靠外力,系统调节也会自己进行下去,可能过程很慢,但没有传统治沙、治荒漠化那么依靠外在环境。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8:13
  我们再来看土地荒漠化的关键:植被破坏后,长时间没有恢复,降雨冲刷土地,有机质、粘性土大量流失,土壤形成多孔结构,地表附近植物根系和土体形成的蓄水结构(包括地表有机质层)破坏,地表附近存蓄水大量减少,大部分降水直接进入地下深层,无法被利用,无法通过地表蒸发、植物蒸腾进入水循环,大量的水通过潜流,河流流失,当本地环境进一步破坏,本地区水资源减少,降雨减小,本地内水循环也越来越慢,地区越来越干旱,降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荒漠化土地。我们看到关键是地表附近植物根系、土体和有机物形成的蓄水结构破坏,导致的水的利用途径不可逆的变化,最后导致植物不可恢复,如果进一步恶化,就会形成沙漠。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8:31
  专题:云雨的形成及消散和空气运动的关系(主要是对流,及上升和下降)
  先看一段百度: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合并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合并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大气层内雨水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暖雨”的过程,从少量雨云的水滴逐渐变大开始,当雨点下降时会和其他雨云的水滴结合,直到雨点变成较大的雨点,降落在地面形成降雨。 另一途径是当大气层中的冰粒子和水滴的温度下降到华氏三十二度以下时,这些冰粒子迅速与其他水滴结合,开始下降,并且熔化,这样也形成了降雨。 科学家利用太空总署的“热带雨量测量任务”人造卫星,测量地球的降雨量,他们发现当大气层中的云层被烟雾污染,会抑制“暖雨”的过程,使得云层中的水滴不能形成雨点;云层要上升到5000米高空上,才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变成雨点。
  我们总结如下:降雨是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依靠继续凝结或者碰撞增大变成大雨滴,受地心引力作用降落,形成降雨。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9:18
  降雨的主要原因是形成凝结水,并继续增大。凝结定义,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小水滴碰撞增大,需要水滴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降雨形成条件来分析,形成降雨的关键条件有两个:1形成凝结水;2水滴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我们对条件1进一步分析,条件1中形成凝结水的关键因素是空气遇冷。对条件2进一步分析,条件2水滴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等价于空气内部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带动水滴发生相对运动。那我们把降雨的关键因素就总结成:1、空气降温遇冷,2空气内部发生相对运动。
  在森林地区,通过森林的蒸腾作用,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相当于在大气层大部充入大量湿热空气,会对大气层产生做功,推动大气向上运动。大气向上运动,我们知道随高度的增加,对流层大气温度降低,每升高100m,下降0.6℃。大气上升过程中会遇冷,持续不断的形成凝结水。
  森林地区白天不断形成上升气流,形成凝结水,夜晚森林地区相对城市高大的建筑群,湖泊,大的河流、海洋等温度更低,因为城市高大建筑群散热较慢,要到夜晚很晚才能凉下来,而水的比热大,夜晚降温速度慢,森林能在夜晚形成相对较低的温度。夜晚温度随时间下降,到凌晨温度最低,森林地区温度较低,同时植物茎、叶有利于形成凝结水,所以森林在秋天会形成大量的夜晚凝结水,很多时候早上都不敢走人,很容易打湿衣物。在一些山村地区,经常睡一觉起来,会发现群山云雾缭绕,好像一层白纱笼罩在森林之间。我们知道水蒸气变成凝结水,空气体积会缩小,说明森林夜晚容易形成下沉气流。
leftbottom.png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9:36
  通过以上我们能发现,森林地区白天通过蒸腾作用,形成持续不断的上升气流,晚上容易获得较大量的凝结水,说明容易形成了下沉气流。
  那我们再看前面我们总结的降雨形成的关键条件:1空气遇冷,2、空气内部发生相对运动。对比发现,森林地区白天形成上升气流,空气上升遇冷,形成大量凝结水,森林晚上相对容易形成下沉气流,在空气来回上升,下沉的过程中,空气的凝结水很容易发生碰撞,雨滴会继续变大。
  其实空气遇冷就是形成上升气流,总结关键条件1和2,就是形成垂直方向的运动。当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剧烈时,降雨作用明显。最明显的列子就是热带雨林的强对流降雨。其他降雨形式虽然垂直运动没有那么强烈,但是空气的垂直运动任然是降雨形成的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大气对流层一般在0到8000m范围内。云层主要形成在500-3000m范围内。(另一途径是当大气层中的冰粒子和水滴的温度下降到华氏三十二度以下时,这些冰粒子迅速与其他水滴结合,开始下降,并且熔化,这样也形成了降雨,云层要上升到5000米高空上,才可以通过该途径变成雨点。),5000m范围内也会形成一些云层。
  我们可以把5000m高度范围的空气看成是水蒸气的储存范围。森林地区白天,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地表水变成水蒸气补充入5000m的大气层内,同时空气上升过程中,会形成微小的凝结水,散落在5000m范围内。夜晚,下沉气流,大气底层的水汽会通过露水等形式回到森林,同时水汽向底部富集,水滴进一步发展。
  那我们可以说条件1是形成大量微小水滴的关键因素,条件2是微小水滴碰撞发展成大雨滴的关键因素。总的来说降雨形成的关键因素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19:59:50
  我们在山村,早上起来看到雾上升到山顶散开了,说明今天是晴天,如果看到雾下降到山脚,说明今天多半是雨天,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出现了雾,说明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很多,水汽充足,然后雾向下运动,说明受到下沉气流控制,下沉气流会将水汽向大气底部富集,水滴容易进一步碰撞发展形成降雨。
  总结以上,降雨的关键条件是空气垂直运动。而空气的垂直运动主要原因是水循环中水固液气的三相变化,主要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空中水汽的凝结作用。 
  现在的地表,大城市众多,植被破坏,乱挖矿,导致地表水减少,白天产生的水蒸气少,空气的上升运动大大减弱。同时大城市,荒漠,白天热量不能及时散失掉,建筑,土石会吸收很多热量,到了晚上,大城市以及荒漠还是热的,大城市特别明显。导致大城市夜晚空气下沉运动减弱特别明显。以上造成了如今雨量减少,干旱加剧的局面。
  现在特别是在大夏天,潮湿闷热的桑拿天特别多,没有风,水汽多聚集在地表。这不就是大气垂直运动微弱的直观体现吗?白天水汽应该向高空运动,带走热量的,如今水汽不向上运动,热量自然堆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环境的改善,夏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有所减少)。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0:00:00
  我搜索了一些论文,显示从1980年到2010年30年间,我国的风速在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基本是呈现一个减弱的趋势,这和我国降雨减少以及环境破坏的背景是相符合的。
  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下沉气流状态下,空气的浮力会减小,云层受到的空气浮力减小,理论上云层会往下降,形成降雨。可以说上升气流浮力大,有利于水汽的发展,形成大量凝结水,形成云的初级形态,当发展为下沉气流时,凝结水会进一步聚集,云层急速发展,形成我们能看的见的乌云,这就是为什么,夏天雷雨云突然就形成了,它并不是从其他地方吹过来的,而是从初级形态的云聚集,密度增大而形成。当云层聚集超过一定密度,受到的重力超过浮力了,必然会形成降雨。当降雨完成,云层密度降低到零界点以下,如果同时形成了上升气流,在上升气流作用下,云层的水汽会分散,继续向高空运动,云层就会消失。这应该就是夏天短时雷雨天气云层来的快,消失的也快的原因,就是因为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
作者:入市学佛201310808Lv 8 时间:2022-01-30 20:51:01
  地球百分之八十是海洋。地球气候变化主要来自海洋。海洋的藻类提供了地球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与陆地的影响不可比。陆地影响可以和忽略不计。一个闪电,一次火山爆发就远超人类的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
  地球正处在向小冰河周期过渡。这是太阳核子活动大幅减少所造成的。太阳活动的周期才是地球气候的根本原因。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0:59:10  评论

    你看一下我的类内容嘛,我认为水循环才是地球气候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而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当然当太阳辐射增强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太阳辐射就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了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0 21:29:03
  给楼主换几个视角:
  1,水是热比容很高的物质,大量的水能储存和放出热量,使地球温度趋于平均。
  2,水是流体,受热不匀会产生流动。洋流使温度进一步均匀。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1:31:45  评论

    是的,水也是能量储存器,植物的光合作用,储能更明显,结合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能量释放更加均衡。我主要考虑大陆的气候了,对海洋的气候考虑少了,谢谢你的意见。
  • 何处不逢: 2022-01-30 21:51:14  评论

    评论 wang19891217 :地球水体对太阳能的容放作用,应该远高于生物,会高多个数量级。手边没资料,直觉。
作者:注册个名字来上网Lv 11 时间:2022-01-30 21:32:47
  气候与人类的活动加剧是政治问题,从来不是经济问题。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1:34:13  评论

    是的,本来是能够解决的问题,掺杂成政治问题,就会越来越复杂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0 21:32:52
  3,地球热支出大于热收入。因为地球球体在降温减速,这是行星生命发展过程。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1:36:11  评论

    这个过程太长了,以亿年为单位,我这个研究的是行星发展过程中相对平衡的问题,但不否认行星的消亡过程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1:38:38  评论

    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好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0 21:46:47
  气候当然是经济问题,而且大到决定政治。
  尤其在农业时代,气候决定农田产出、农民生死、社禝存亡。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1:52:50  评论

    我是技术分析气候的形成过程及解决办法,经济和政治要想解决气候问题,还是要回归到技术问题,然后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这个不能搞颠倒了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2:01:32  评论

    现在的气候理论存在基础性的技术性错误,这才是气候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0 22:07:50
  楼主认为人类不能影响大尺度气候,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可能影响未来全球气候。
  是本帖的主要意思吧?
leftbottom.png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4:45
  现在的农村,我想最基本的需求还是食物,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农民没有钱就没有足够的食物,钱挣得全是辛苦钱,自己种了粮食,没有菜,自己种了菜,没有油。为什么农产品全是农村产出的,农民却没有足够的农产品?反而要花高价从商贩,从外地购买?我想啊,假设一个小山村,以100户计,每户6亩地(自留地和开荒地),一共600亩地,平均每户5人,那么一共是500人,假设每人一天0.7斤大米,一年总计13000斤大米,大米亩产700斤,那就需要13000/700=19亩,蔬菜产量高,估计9亩地就够了。以每户1头猪,10只鸡,10只鸭算,一共100只猪,1000只鸡,1000只鸭,猪按600斤粮食,鸡鸭按20斤粮食算,一共需要粮食100000斤粮食,保守估计,除去猪草料,放养等消耗,估计消耗粮食80000斤,玉米亩产800斤,只用玉米养,需要100亩,红薯亩产3000斤,需要30亩,综合下来取70亩,种植油料作物50亩,共计148亩,加上其他,最多200亩地就够养活这个山村的人。一共600亩地,还有400亩。这还不包括可开发的荒山等。
  200亩地就可以养活500人,养活一个小山村,我们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物资,比如开发果园,苹果、梨子、桃子、葡萄、樱桃、李子、杏、核桃等,要求每样面积不要过大,种类要丰富,覆盖一年四季,每一样10亩地,共计100亩。开发茶园50亩,竹园100亩,花园20亩,共计270亩,还剩余130亩地,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
  我们种粮食,蔬菜,水稻选取平整大块的土地,方便我们种植,管理。而果园,茶园,竹园等可以偏远,贫瘠一点,地形要求不高,每年管理投入也不大。
  粮食种植,可以选取成片的较平整的土地,通过公路连接,使用拖拉机等机械,减少人工工作量,果园、茶园、竹园等建立好后,后期管理多是定时,定期的管理,后期投入比较少,后期人工花费本来就较少。蔬菜,花园等可以精耕细种。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2:22:55  评论

    从本楼起,为乡村振兴及一带一部专题,27楼内容补在37楼
  • 何处不逢: 2022-01-31 07:47:25  评论

    这个山村的能量不闭合。除了本地太阳辐射以外,还有太多能量输入。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5:06
  如果我们能够把农村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农村一定能够有效发展起来,农民也能够扎根农村。
  现在的农民大多以钱为导向,今年大蒜值钱种大蒜,明年生姜值钱种生姜,后年大豆值钱种大豆;今年苹果值钱,大家都跟风都中苹果,风头一过满地鸡毛,东西是有,但是没有市场,自己要的东西又要花钱买,到头来自己什么都没赚到,所以一定要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导向,我今年要吃什么东西,要吃多少,然后我再来种什么,养什么,多的我再去卖钱,再去换我需要的东西,这样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我们都不怕,我自己的系统就能够稳定。现在的人,大多都是被忽悠的人,只想着要去赚钱,反而忘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很多东西并不需要通过钱高价到外面去购买,农村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我们炒股,炒房,除了少部分人赚钱,大部分都是亏的,赚钱是一个道理,总有人是牺牲品,大部分人总是亏损的(付出多,挣得少),占据有利地位的人肯定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怎样打破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地条件,开始吃点苦,亏点,累点没关系,只有从我们自身出发,生产出我们需要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各种产品,满足我们自身的基本需求,多的产品可以对外销售,产生经济效益,然后有余力就可以生产,加工其他产品,丰富我们的需求,同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样我们就不会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自己的系统就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能够很好的抵御外界的风险,自己才有定力,有底气,才能对资本和外界压力说不,玩不玩是我自己说了算,玩,不玩都可以,这样农村地区才能拥有最大的活力和多样性,都立足与本村的具体条件,具体需要,各具特色,各具品牌。
  因为每个人需要的东西相对来说种类还是很繁多的,以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一个家庭的能力是很难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这就需要人和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了。以一个小乡村为单位,太大了也不行。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3:38:08  评论

    立足于自身,满足自身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到独立自主,对外界的压力才能说不
  • ty_何必者者居: 2022-01-31 09:48:25  评论

    小农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太低,这是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是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这个试点已经开始做。这个方面可以吸取、学习日本人的经验,走出一条新路来。中国能搞大农业的地方并不多。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5:17
  上面我们以村(小的自然山村)为单位,分析了100户人的小山村,需要的作物、粮食、牲畜、蔬菜、水果、油等,按土地产出来算是很容易满足的,可以说绰绰有余,但实际上我们的农村每户产出还不够养活自己,还要到外面买米,买油,买肉或者其他东西,这是不正常的。农村地区的山林,荒地开发也很少,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假设我们推出一个基本的山村模式,以100户的山村为例子: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发20亩稻田,稻田呈梯田排列,水流经稻田最后汇集到人工池塘里,这个池塘面积可以大一点,作为生态养殖,养鱼,同时结合景观,解决村里的生活用水。在附近开发9亩蔬菜用地。选取较平坦的地段,开发100亩粮食用地和50亩经济作物用地,可以把地形变得较平缓,适合拖拉机等小型机械施工,减少人工量,同时废除田埂等分界线,增大可耕种面积。这样我们就建立起来一个最基本的乡村模型,实现最基本的自给自足功能。
  结合荒山等,将杂树,灌木丛砍除,种植一些高产饲料,和一些口感差,但是高产,耐粗放管理的果树,作为牲畜的放养场所,畜舍可以在离田地,房屋远一点的地段,通过公路连接,修建圈舍,每天定时喂养,回圈舍睡觉,白天可放养,既可以减少粮食消耗量,又可以充分利用荒山等自然资源。这样养殖的牲畜自然环保,充分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先实现乡村的自给自足,然后多余的产品可以出售产生经济价值;后面就可以着手丰富产品,比如开发果园、竹园、花园、茶园等,丰富物质的同时,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可交换产品,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其实更多还是满足自身需要,丰富自身需求。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5:25
  可以结合产业适量搞一些景观,道路。
  这其中涉及到的制度,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等问题,要一步到位解决很难,只能慢慢探索。
  可以先探讨以现代公司合伙,入股的制度模式为基础,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合作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入股,合作经营。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按需分配为辅;可以探索设立乡村大食堂,将人从繁锁,费时的家务活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建设农产品贮存加工场地(比如阴凉干燥,避雨通风好的场地,用来贮存多余的农产),初级加工,比如生产各种干菜,腌菜,果干。
  然后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了,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也就事半功倍。可以逐渐展开各项活动,如兵乓球,羽毛球,乡村舞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其艺术性,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乡村开发好了,以此为依托,城镇才能开发好,有了周围乡村的支持,城镇才能集中精力搞高科技,搞高等教育,搞文化产业。不然吃饭问题都搞不好,想通过城镇解决吃饭问题不是一个好想法。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5:35
  农村问题其实很简单,不要再以钱为导向,要立足我们的自身需要,吃喝啦撒才是根本,不是钱,不是虚无缥缈的利益,今天抄房,明天炒股,今天种大蒜,明天种生姜,今年大家都养猪,明年大家都养羊,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问题还是那样多。建立稳定的系统,一个乡村虽然小,但是五脏要俱全,我们需要的,可以有的,能够有的,都可以有,先满足基本需求,再丰富物质需求,自然就会产生经济利益,再逐步解决精神需求。乡村和乡村之间,隔得近,搞点物物交换也不是不行吗,我这样多,你那样多,我们交换一下就好了,还买个啥,就近原则。满足了物质需求,没有后顾之忧,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事半功倍。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6:01
  二战后,国际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相互冷战的格局,虽然局面剑拔弩张,但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力发展西欧的经济,苏联也大力支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两方势力通过经济、军事支援等手段大力争取中间国家势力,这就使得全世界经济大发展,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更是乘两大势力势均力敌无暇顾及殖民地的机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
  分析历史,不难发现,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大家都有红利了,都向前发展了,世界才能呈现繁荣、和平的景象。
  每当世界的红利只有几个或单个国家享受,战争就会不可避免。
  就算是美国霸主地位相对最为牢固的时间,1990-2005。美国通过金融和军事牢牢控制世界的金子塔顶端,大量红利流向美国,但是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转移,给亚洲、中国带来长足的发展,虽然我们得到的是最苦最累、甚至是带血的红利,但中国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廉价的工业品,发达国家通过金融、高科技的垄断获得了大部分红利。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16:19
  当然并不是20世纪的发展是错的,但是我们看到了,仅仅发展高科技,只注重高精尖是无以为继的,缺少了一产、二产、缺少了环境、社会的基础,单纯的高科技反而加速社会的扭曲。
  就像金字塔的最底层的环境、社会基础只有那么大,而金字塔的中层一产、二产已经膨胀到一个相对极限的状态,我们如果只着眼于金子塔顶层高科技的做大做高,金字塔一定会失稳的。
  如果我们仍然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我们唯一的方向,一方面工业产品的降价空间已经很小,发展中国家基本享受不到我们的红利;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市场占有率会继续下降,红利大幅受损;国内底层民众享受微薄的红利,世界的环境继续加速破坏,社会继续失稳,这样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可以拥有最先进的武器,拥有最庞大的产业链,但是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战争基本是不可调和的,环境快速破坏是肯定的,社会加速失稳也是可以预见的!也许我们没有主观的意图要达到上述目的,而且我们也是被迫这么做,没有我们中国,美国就会是现在的中国,没有美国,现在的俄罗斯就是现在的中国,没有俄罗斯,德国或则欧盟就是现在的中国,就是现在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且他们会做的更差。世界一直向前发展,就像在嘲笑每一个人,不管怎么做,结果就是战争的无法避免。
  就算我们甘愿损己利人,通过产业大量转移使其他国家获得红利,这样最好的结果不过就是成为另一个美国。
  总有人幻想发明无穷的能量,来满足地球的需要,发明任意变化的物质来满足生活所需。不说它是否实际,只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撑到哪一天。我总感觉脚踏实地,用我们现在能实现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才是现实的。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0 22:21:55
  补27楼内容
  当今中国农村,大量人口往城市迁移,剩下的人口中,大部分青壮年都是农民工,平时生活在外,过年才回家,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之人和未成年人。农村的产业呈破坏状态,农业用地、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农村缺少能够养活当地人的能力,即使能养活,但是付出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农村越来越成为农民眼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农村在农民工眼里只是一条退路和养老归宿。在平原地区,因为机械化和政府的投入,农村还存在农场化的可能,广大山区的农村有消亡的趋势。
  问题是农村的消亡带来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这么多农村人口,我们的城市是消化不了的,过多的涌入城市,只会增加贫民窟,缺少广大农村的支持,仅靠农场化的平原地区能否满足大家的吃饭问题还是一个问题,同时一个相对稳定的农村社会系统,涌入到城市中,变成不稳定的社会系统,带来的问题,恐怕不仅是稳定两个字就能描述和解决的。

我们过多的将希望寄托在高科技,科学进步上,总是寄望通过杂交,化肥,新品种,新技术来提高产量,提高生长速度,提高营养(如高蛋白,高维生素),带来的结果,确实从单一的某些方面来看,某一品种增产了,某一品种实现了高蛋白,某一品种实现了抗病害,抗干旱。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一想这些东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以为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我们养活了10多亿人口,但是我们现在吃的是什么东西?市场上买的这些东西我们心里放心吗?蔬菜,粮食都是化肥,农药,搞不好还有漂白剂,保鲜剂等添加剂,肉哪一个没有加激素,没有加抗生素,各种药,为了产量,什么都不管,本来正常一年的生长期,现在靠药物2-3个月。你不知道也许没事,你知道了真想才知到有多恶心。现在的鱼腥味有多大,有的吃着就恶心;大部分肉吃着味同嚼蜡,如果不是靠着各种调料,大料的味道掩盖,你就知道有多难吃,现在清炒肉丝,没有那个技术真不要尝试,通常很难吃,吃不到肉的香味,各种怪病普遍到我们谈病变色的地步。到头来我们发现我们解决了少部分问题,但是新问题更多了。我们追求经济发展,但是带来了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我们追求粮食产量,但是我们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追求稳定,但我们疲于奔波;我们追求健康,建立了各种医院,但是疑难杂症更多了,癌症越来越普遍;我们追求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发现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作者:老座山雕9Lv 12 时间:2022-01-30 22:36:12
  减碳排放,最荒唐的是,种竹子就可以收到碳汇收入。
  意思是,竹子吸收碳,就是减碳了。

除非把竹子沉入几千米深的海底,否则,无论是将竹子做成工艺品、实用具,还是做燃料,短则马上,长则几年,几十年,竹子腐烂分解,碳还是回到大气中。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3:20:35  评论

    这是一个循环,只要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就好,最好就是保证地球的动植物在一个适当的量就好了
leftbottom.png
作者:老座山雕9Lv 12 时间:2022-01-30 22:38:16
  植树造林减碳,也是胡扯。
  除非把成材的树砍了,沉入海底,否则树腐烂就又把碳还回了大气。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3:21:33  评论

    只要地球的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很大一部分碳,以动植物的形式存在
作者:老座山雕9Lv 12 时间:2022-01-30 22:42:55
  昼夜温差变化,不仅与水有关,也与自转周期有关。
  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月球是一个月,周期越长,昼夜温差越大。

早期地球的一天是9个小时。那时的地球昼夜温差比今天应该小得多。
  月球如果也是一天转一圈,昼夜温差比现在应该小得多。
作者:老座山雕9Lv 12 时间:2022-01-30 22:51:24
  山坡种树涵养水分,平原地区就不是了。
  平原地区树种得太多了,树的蒸腾作用,把地下水抽干了,树根吸不到水,就全死了。

沙漠种沙棘防沙,每亩地种多少颗沙棘,是受年降雨量的限制的。
  有的地方,一亩地可以种4颗沙棘。超过4颗,沙棘的蒸腾作用,把沙子的地下水抽干,沙棘根够不到地下水,就死了。
  • wang19891217: 2022-01-30 23:22:28  评论

    种树能够增加本地水资源,你可以看我前面的楼层,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1 08:29:00
  @wang19891217 时间:2022-01-29 21:41:07
  从能量来分析:太阳光到达地表后(假设地表为恒温,取年温度的平均值13℃,这样就能不考虑地表吸热及放热,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很大一部分能量,但是吸收后的能量还是会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也不予考虑)很大一部分能量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自然界蒸发作用,转化为气态水的内能和空气的动能,剩下的地表能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失掉
  ------------------------------------------
  估算下陆地上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
  陆地面积占全球30%
  植被面积,占陆地2/3,含耕地。
  植物光能利用率:0.2%。
  乘之,约等于万分之四。
  即,以日或周为观察周期,植物储存的能量约为到达地球的太阳能的万分之四。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1 08:38:38
  植物储存太阳能,主要以碳的形式存在。绝大部分分解进入大气,构成了大气的碳循环。
  有一小部分碳成为埋入地下,成为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如今的问题是,N亿年存在地下的碳,在几百年内进入了大气碳循环,人类活动又使得植物总数减少,大气里的碳增多了。
  • wang19891217: 2022-01-31 09:05:15  评论

    是的,大气里的碳确实增多了,我认为大气循环里水循环才是关键,产生蒸腾,蒸发作用的部位才是关键
  • 何处不逢: 2022-01-31 09:08:31  评论

    评论 wang19891217:水循环使得能量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变得均匀了。但是以年为观察周期,水循环并不储存太阳能。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1 09:05:52
  @wang19891217 时间:2022-01-29 21:41:07
  从能量来分析:太阳光到达地表后很大一部分能量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自然界蒸发作用,转化为气态水的内能和空气的动能,剩下的地表能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失掉
  ----------------------------------------
  气态水上升凝结,释放热能,还是以热辐射形式传向宇宙空间了。
  以年为周期,除了动植物固碳之外,太阳辐射传来的能量都以热辐射形式散失掉。
  以千万年为周期,除了进入地下的各种化石碳之外,太阳辐射传来的能量都以热辐射形式散失掉。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1-31 09:07:39
  现今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正处在一个变革与毁灭,新生与轮回的关键阶段,怎样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有所作为,脱颖而出。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一代一路的战略,对外输出第一、第二产业,带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成果。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
  现在我们国家的思路是大力发展高科技,通过科技的提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我们国家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只要我们站在了科技的顶端,基本上我们也占据了各行各业的顶端。那我们看一下大力发展高科技的回报。
  1、国内高科技大力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国力大幅增强。
  2、打破外国的高科技封锁,减小高新技术方面贸易逆差。
  3、向外国推广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方面的贸易顺差。
  4、占据高科技的制高点,从而占据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制高点。
  问题是,现在的世界发展极端不平衡,发达国家就那么几个,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一共就那么几个,能大规模用得起高科技技术的国家加起来就中,美,欧,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一些小国,换而言之高科技技术的市场是有限的,我们的高科技技术市场占有率高了,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市场占有率就低了,我们有大量的二产支柱,还有发达的农业,服务业也在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可以说80-90年代世界的二产大量向我国转移,发达国家依靠高新技术垄断过得更滋润了,发展中国家因为实惠好用的二产工业产品普及也极大受益,整个世界都受益,所以显得很和谐,当然这是表面的和谐,国际关系的本质还是丛林法则。

二战后,国际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相互冷战的格局,虽然局面剑拔弩张,但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力发展西欧的经济,苏联也大力支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两方势力通过经济、军事支援等手段大力争取中间国家势力,这就使得全世界经济大发展,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更是乘两大势力势均力敌无暇顾及殖民地的机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
  分析历史,不难发现,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大家都有红利了,都向前发展了,世界才能呈现繁荣、和平的景象。
  每当世界的红利只有几个或单个国家享受,战争就会不可避免。
  就算是美国霸主地位相对最为牢固的时间,1990-2005。美国通过金融和军事牢牢控制世界的金子塔顶端,大量红利流向美国,但是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转移,给亚洲、中国带来长足的发展,虽然我们得到的是最苦最累、甚至是带血的红利,但中国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廉价的工业品,发达国家通过金融、高科技的垄断获得了大部分红利。

进入新世界,中国并没有按照发达国家的意图老老实实只在传统二产行业发展,而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于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管是企业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的成功,还是军事方面歼-20、航母、055大驱等的出现,还是专利、论文数量与质量的提升皆说明了中国已经是高新技术的主要参与国,而且前景最为看好。可以说中国站上金字塔的顶端指日可待,但前提是金字塔不会崩溃!
  在新世纪全力发展高科技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二产更加庞大,整个世界第二产业已经膨胀到一个极限状态,已经达到世界环境的极限承载力,同时大量工业产品的红利已经用尽,产品已经没有降价空间,广大发展中国家很难享受到二产工业产品的红利,发达国家因为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壁垒的打破,普遍出现停滞,发达国家也很难享受到我们发展的红利。同时产业的大发展,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社会矛盾的积累会导致社会失稳。
  在新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庞大的二产,急剧增加的人口和浪费对世界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气候变得更加极端,可以说世界人民在20世纪除了工业产品方面有微薄红利、高新技术方面有较大红利,其他方面都没有享受到较大红利,甚至倒退。
  当然并不是20世纪的发展是错的,但是我们看到了,仅仅发展高科技,只注重高精尖是无以为继的,缺少了一产、二产、缺少了环境、社会的基础,单纯的高科技反而加速社会的扭曲。
  就像金字塔的最底层的环境、社会基础只有那么大,而金字塔的中层一产、二产已经膨胀到一个相对极限的状态,我们如果只着眼于金子塔顶层高科技的做大做高,金字塔一定会失稳的。
  如果我们仍然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我们唯一的方向,一方面工业产品的降价空间已经很小,发展中国家基本享受不到我们的红利;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市场占有率会继续下降,红利大幅受损;国内底层民众享受微薄的红利,世界的环境继续加速破坏,社会继续失稳,这样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可以拥有最先进的武器,拥有最庞大的产业链,但是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战争基本是不可调和的,环境快速破坏是肯定的,社会加速失稳也是可以预见的!也许我们没有主观的意图要达到上述目的,而且我们也是被迫这么做,没有我们中国,美国就会是现在的中国,没有美国,现在的俄罗斯就是现在的中国,没有俄罗斯,德国或则欧盟就是现在的中国,就是现在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且他们会做的更差。世界一直向前发展,就像在嘲笑每一个人,不管怎么做,结果就是战争的无法避免。
  就算我们甘愿损己利人,通过产业大量转移使其他国家获得红利,这样最好的结果不过就是成为另一个美国。
  总有人幻想发明无穷的能量,来满足地球的需要,发明任意变化的物质来满足生活所需。不说它是否实际,只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撑到哪一天。我总感觉脚踏实地,用我们现在能实现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才是现实的。

如果一带一路的思路仍然是单纯地大力发展高科技,然后依靠高科技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倾销二产工业产品,后果是看的见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享受不到红利,发达国家利益受损,战争就是一定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现在的战争一旦发生,很有可能就是本次文明的终结。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我们变成现在的美国,世界上的问题还是这么多,世界还是那么不美好。
  为什么我们不换一个思路,向外以推广最基础的东西为主,对内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如此可立于不败之地。
  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推广环境保护(包括植树造林,荒漠改造、水利改造),一产,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推出国际版的乡村振兴模板,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立足本国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现实条件,满足当地人民需要的新型农村。根据当地需要,推广适宜二产,最后才是我们的高科技,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向循环发展。同时世界环境得到保护,世界粮食问题得到解决。
  对国内,以高科技发展为主,辅以二产一产协调发展,兼顾环境保护,如此可以保证我们的高科技实力,确保国家安全,退可立于不败之地,进可以向世界推广环境保护(包括植树造林,荒漠改造、水利改造),一产(乡村振兴国际版),确保推广后的成果我们能享受得到,世界也会更加和谐。
  这样对世界来说,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得到保护,解决了粮食问题;而我们国家可以换回很多资源,维持我们的高科技开发、应用,确保我们国家的安全。对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得到部分红利。

一带一路应该以环境保护(包括植树造林,荒漠改造、水利改造),一产(国际版的乡村振兴)为主,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环境和吃饭问题为根本宗旨,以二产和高科技为辅。这个过程中,可以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让大家都能取得红利,但是应该坚持以我为主。
  在推广的过程中,因该适当推广包容性文化,坚持自强不息的理念,要大家都能包容彼此,每个个体又能自强不息。可以推广我们的美食、中医、武术等,其他参与推广的国家也可以推广自己国家的先进文化。
  如此进可以有所作为,实现建设环保、和谐、文明、和平的新世界。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1 09:27:14
  温室作用的意思是:
  几亿年存在地底下的碳,在几百年里进入了大气,大气里的碳增多。
  太阳辐射没变,但地球辐射受遮挡变少,结果使地球升温。
  • wang19891217: 2022-01-31 09:34:10  评论

    这是肯定的,但其增加的量比较小,因为地球的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地球水循环的破坏,才是气候极端化的关键因素
  • wang19891217: 2022-01-31 09:35:32  评论

    碳增多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不可忽略,但关键因素是水循环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1 09:29:18
  人类文明有一个最简单的度量标准:可控的能量。
  所以,文明是可以用焦耳标示的。
  • wang19891217: 2022-02-01 11:02:22  评论

    评论 何处不逢:能量就好像武器一样,是把双刃剑,有德之人用之有利无害。如果不能善加利用,能量施虐,对地球的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1-31 09:31:43
  一个国家发达程度,人均能耗就是最直观最重要的指标。
  • wang19891217: 2022-02-01 11:06:26  评论

    评论 何处不逢:也不绝对,现在还有很多其他指标,绿色,低碳,可循环。能量越多越好,但也要善加利用,有效利用。不会利用,无效利用只会有害无益
作者:ty_何必者者居Lv 9 时间:2022-01-31 09:56:13
  中国大规模植树、绿化,是个争夺淡水资源的斗争,事实上已经改变了原先雨水分布的格局,所以我们的水利工程必须要作相应的适应准备。
  • wang19891217: 2022-01-31 15:01:07  评论

    海洋的水资源是很广泛的,是足够提供给大陆的,更多的并不是竞争水资源,水资源有效利用,会加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换句话说,水是越用越多(有效利用),植树造林会增加本地水资源,而不是减少本地水资源。
  • ty_何必者者居: 2022-01-31 15:14:51  评论

    淡水的资源非常宝贵。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2-01 10:44:38
  发明名称
  一种沙漠植树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沙漠植树方法,借鉴粉喷桩工法,将粘土粉末,土壤改良剂,保水剂,植物纤维等混合物粉末通过高速气流从旋转喷嘴均匀喷入沙土,借助高速气流将混合物粉末和沙土混合均匀,形成蓄水性能优良的改良土体,然后用钢管插入孔穴浇水,通过水密实改良后的土体,并上下插捣钢管形成树穴,然后将树苗插入树穴,本发明通过高速气流喷入少量粘土、改良剂等物质,改良原沙土性质,浇水密实改良土体,形成高效蓄水的结构,解决了沙漠植树的一大难题,同时本发明应用不限于植树,也可用于后期的洒水,施肥,快速改善树四周土壤蓄水性能,提高树木存活率。

1、一种沙漠植树方法,其特征在于,借鉴旋喷桩工艺,借助高速气流,通过小直径旋转喷嘴,将粘土,土壤改良剂,植物纤维等混合物粉末,均匀喷入孔穴,利用高速气流和沙土的特性,形成混合均匀的改良土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漠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过程,
  一、高速气流喷粉
  ①、采用带旋转喷嘴的小直径钻杆;
  ②、开启空气泵,将混合物粉末高速喷入沙土中,同时连续钻进到地表以下50cm;
  ③、在地表以下0cm-50cm深度之间来回钻进几次,保证混合物粉末喷入量,同时保证混合均匀,形成改良土体。
  二、钢管浇水
  ①、在孔穴中插入钢管,开始喷水,在0cm-50cm范围内上下插捣钢管,通过水来密实改良后的土体,同时形成孔穴。
  三、植树
  ①、将树苗插入孔穴中,改良过后的土壤密实度,保水性,透气性都较好,不需要刻意拍打结实,应参考正常土壤植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漠植树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的树穴呈倒圆锥状,圆锥的半径为30cm,高度为50cm,这样的树穴更加符合植物根的分布形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漠植树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可以应用到后期的浇水施肥中:根据树径,在离树干20cm-100cm距离上进行高速气流喷粉,钢管浇水肥,完成浇水施肥,这样可以形成多个分散的蓄水结构,扩大树木的蓄水区域,保证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用水需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沙漠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浇水施肥过程中,采用钢管插入孔穴中,将水、肥精准送入树穴中,可以大幅减少浪费,利用孔穴的蓄水能力,来保持水肥,同时可以收集保存少量的夜间凝结水。

一种沙漠植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沙漠植树方法。
  背景技术
  沙漠地区表层为砂层,不能有效储蓄水资源,高山雪水、雨水、凝结水等水资源都经过地下潜流流走,有限的水资源不能被地表的动植物利用,因此如何将沙漠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储蓄在沙漠地表是沙漠治理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现有的改善沙漠土质技术不仅施工量大,需要原料多,成本也较高,还不是很适宜推广应用,对比现有的气流微创植树法等技术成果,改善土质这种技术方法还不完善,如果能借鉴气流微创法的优点,形成全新的植树方法,是值得期待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案,借鉴建筑领域粉喷桩施工工艺,通过高速气流将粘土,土壤改良剂、植物纤维等混合物粉末从旋转喷嘴喷出,形成粘土粉末,土壤改良剂,沙土混合均匀的改良土体,呈倒圆锥状分布;然后插入钢管浇水,通过水密实改良土体,上下插捣钢管形成树穴,最后插入树苗,完成植树。
  具体施工步骤:
  一、高速气流喷粉
  ①、采用带旋转喷嘴的小直径钻杆;
  ②、开启空气泵,将混合物粉末高速喷入沙土中,同时连续钻进到地表以下50cm;
  ③、在地表以下0cm-50cm深度之间来回钻进几次,保证混合物粉末喷入量,同时保证混合均匀,形成改良土体。
  二、钢管浇水
  ①、在孔穴中插入钢管,开始喷水,在0cm-50cm范围内上下插捣钢管,通过水来密实改良后的土体,同时形成孔穴。
  三、植树
  ①、将树苗插入孔穴中,改良过后的土壤密实度,保水性,透气性都较好,不需要刻意拍打结实,应参考正常土壤植树。
  本发明借鉴粉喷桩施工工艺,通过高速气流将粘土,土壤改良剂粉末和沙土混合均匀。
  在沙土中,高速气流的优势很明显,一方面混合物粉末和沙土混合充分,不需要传统的搅拌作业,另一方面相对机械搅拌对土体扰动较小,属于“微创”,形成的改良土体位置,形状,质量可控,可以实现精准施工,不浪费材料。
  相比传统的换填粘土或者掺拌改良剂,本发明不仅施工量大幅较小,原材料也大幅减小,成本也随之大幅降低,形成的蓄水结构蓄水性也更好。
  树穴呈倒圆锥状,参数:高50cm,地表半径30cm,为体积为47100cm3,密度1.8g/cm3,总质量为84.8kg,假设粘土粉末、土壤改良剂参入百分比为8%,则粘土粉末、土壤改良剂质量为6.752kg,取7kg。
  通过上述计算,植一棵树需要粘土粉末、土壤改良剂质量为7kg,如果设备一次能携带1t粘土粉末、土壤改良剂,则一次最多能种植142棵树,假设每棵树间距5m,则每25㎡一棵树,142棵树可种植3550㎡,5.33亩地。可见成本是较低的。
  后期可以通过本发明施水、施肥,形成多个分散性蓄水结构,保证植物的存活率和正常生长,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可以探索采用更大的树穴种植一些较高大的乔木,同时稀植,如采用10m*10m,20m*20m间距种植树木,这样更便于后期管理,随着树穴植物的生长,树穴周围的植物也会逐步恢复,这样以点带面,投入更少,后期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可以将高速气流喷粉设备和浇水设备集成到一起,形成更加简单方便的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
  研制更加专业,适用沙漠地理条件的设备,实现沙漠治理的产业化。
  • 何处不逢: 2022-02-01 15:03:18  评论

    沙漠治理取决于降水量。能这么种树,年降水少说要超过400MM。这么多雨不用种树这么费事了,种草很容易活。
  • wang19891217: 2022-02-01 17:46:34  评论

    评论 何处不逢 :开始植树造林,肯定要人工干预的。结合已有的沙漠治理手段,先用此功法改善土质,也有利无害
作者:何处不逢Lv 17 时间:2022-02-01 15:14:38
  应对气候变暖实施减碳,早些年中国政府不是那么积极的,前两年忽然积极起来,我猜可能的原因有:
  1,对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灾害有了更多认知。
  2,低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需要颠覆性进步,原有的工业领先优势消失,这对中国发展是个机会。最明确的是电动汽车,燃油车发动机技术中国企业赤脚都追不上了,但车用电动机发展的水平各国都很有限,以后的路还长。
  3,不可替代的高碳工业可以向进口国收碳税,对中国传统工业也不无小补。
  4,核电和光伏业,中国已经领跑。
  当然还有种种精算。
  • wang19891217: 2022-02-01 18:32:19  评论

    评论 何处不逢:方向对了,则会事半功倍。经过最近10多年的实践检验,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现在可以放开手脚,步子更大一点
  • wang19891217: 2022-02-01 18:42:44  评论

    评论 何处不逢:经过阶段的调整后,现在的发展势头任然保持较好的态势,但如果还是以前的发展模式,以粗放,低效,虐夺环境式的发展,怎么会有我国环境根本性好转的战略成果,这个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2-06 13:43:38
  乡村振兴,更多的应该因地制宜建立起各种稳定的系统,以自给自足(在应地制宜的基础上),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为主。这样才能抵御住外界资本和压力,扭转金融,权利等的垄断优势,形成相对平等的社会。以农村的稳定系统形成分布式布局,打破如今资源过度向超大城市聚集的畸形布局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6 15:53:07
  为什么中国会有天干地支的纪年系统,因为地球确实存在天体系统中的气候周期,另外地球自身的运动也有周期,这些周期总的规律是地球自身运动,以及太阳系的运动息息相关。地球除了自转外,有大气、海洋、岩石的运动,这些周期叠加在一起塑造了古世纪的地球气侯的运动特点。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6 15:58:31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人类纪,其实古生物史上也有很多以当时一时繁盛的生物命名的时间段,最有名的是恐龙时代,生物体确实能使地球天文级的气侯吸引子转向其他的环面,这是因为是地球的气侯系统,不是天文体的运动行为。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6 16:02:30
  一个繁盛的物种确实能改变他的环境,以前的相对低等的生物纪就不用说什么很高级的对世界的认识,他们有的只是生存和繁衍,恐龙应该也没有发展出文明来。

所以作为创造了地球有史来最高等级的人类文明必须对自身的行为有个清醒的认知,不但对宇宙还是圣自身。
  • wang19891217: 2022-02-06 18:57:25  评论

    评论 江南万山:文明,文明,正因为出现了文明,才更要对自身负责,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远超肉眼可见。人类对地球原有的保护系统的破坏也是越来越厉害。此时此刻,人类应该重视并恢复地球的保护系统(大气循环,水循环等),并在深刻理解之后开始改造,升级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6 16:12:30
  现在地球球体的积温一定是处于一个相对高的地球史段中,但是据天文学家研究的又是处在一个天文周期的变冷周期中,因此,就出现了两级高山冰川的加速融化,地球上的冷暖气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一点比较小的扰动就能使系统变化很大,因此极端天气大幅增加。各个国家的研究应有相应的不宣模型的。

为此就会有碳达峰和碳中各的竞争,哪个时间点是在,天文周期变冷结束点附近,这个是一个人类生存道德大棒,越近越好使!!!
作者:13546052600Lv 9 时间:2022-02-06 18:03:15
  气象武器几次就搞定了。

2022年2月7号。发表平衡理论体系-------气象武器、
  • wang19891217: 2022-02-06 19:02:50  评论

    评论 13546052600:气象武器,现在越来越多,希望层友有好的研究成果,为气象的研究贡献力量
楼主wang19891217Lv 13 时间:2022-02-06 19:45:48
  摘要:当下园林绿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园林绿化很大程度被局限在城市公园,缺乏横向发展,缺乏融合度,过度追求观赏功能,忽视了其他功能。园林绿化自身的定义也不够清晰,模糊的定义导致园林绿化发展的边缘化,相比土木,建筑等专业,园林专业相对缺乏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对园林绿化专业进行清晰的定义,促进园林绿化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形成更多,更适应现代生活,顺应时代潮流的标准是当下园林专业的迫切需要。为此,本人大胆提出了一个园林绿化的新定义:1、园林绿化的直观目的,是使各部分(包括景观,道路,房屋,植被,水体,土石,人造景观,阳光,空气流动,花香,鸟语等)组合在一起,形成外在美,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2、园林绿化的深层目的,是使各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满足人的需求,如:道路满足人的交通,房屋满足人的居住,平台给人休憩空间,植被和动物形成的环境能满足人的生态需求,等等,各部分组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园林绿化;定义;外在美;功能;有机整体。

前言
  当下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园林绿化被局限于单纯的观赏,就是为了能让人眼前一亮,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不注重其功能性。城市公园受到城市高大建筑的分割包围,园林绿化的范围、要素受限,天生就是局部,只能重细节,轻整体布局,重观赏,不注重园林绿化各部分的功能性,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 园林绿化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扩张阶段的结束,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而园林绿化基本还是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其发展陷入瓶颈。虽然在当下,社会,甚至每个人对园林绿化的总体需求是增长的,但是在2017年国家却取消了园林资质,说明园林绿化在土木工程行业,在国家层面是不被看好的。园林绿化专业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园林绿化到底是干什么的?给普通人的感觉好像和什么都沾边,但又没有自己独有的部分。对园林绿化缺乏清晰的认识,极大地限制了园林绿化专业的发展。现有园林绿化技术集中在苗木种植,苗木养护,植物和土石等软景,灯光造景,廊亭、水景和道路、平台等硬景,微而小的节点景观发展较好,总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缺少宏观布局,缺乏周围环境的支撑和融合,更没有形成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缺少活力和变化,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过后,越来越乏味。

二、 古代园林绿化的发展及其理念
  我国古代园林绿化受到传统的风水学说深刻影响,风水学说其实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风水学说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将园林融入周围的环境当中,在人们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许多注重风水的园林布局。不仅如此,还会考虑到气候,天气因素,如房屋的朝向,窗口及树的位置,树的形状和布局,防止阳光暴晒,又保持适宜的光照;阻挡大风,又保证良好的通风。风水学说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注重利用周围环境和自然气候,通过适宜的园林布局,形成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而这恰恰是当下园林绿化所缺少的。

三、 一种新的园林绿化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当下已经存在的各子系统为基础,统筹协调,适当创新,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空间环境(考虑时间变化因素),我认为这是园林绿化专业的目的,只有目的清晰明确了,园林绿化的范围和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新的园林绿化学科定义:1、使各子系统(包括景观,道路,房屋,植被,水体,土石,人造景观,阳光,空气流动,花香,鸟语,山水田园等周围环境)组合在一起,形成外在协调,美观,形式丰富多彩,又富于变化,能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2、使各子系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如道路满足人的交通,房屋满足人的居住,平台给人休憩空间,植被和动物形成的环境能满足人的生态需求等等,各部分组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即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有机整体。
  本定义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定义园林绿化专业,外在注重形成直观美,这是一种美学,是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有主次,不能搞大而全,可以突出主要部分,有主体,以次要部分来衬托主要部分,并增加其变化性;也可以分布式布局,各有亮点,又各有侧重。
  本定义内在注重各子系统的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各子系统相互促进,注意各子系统相互间不能影响各自主要功能的发挥,各子系统功能不能互相削弱,这样各子系统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如道路和其附属绿化,道路是为了交通,道路绿化是为了给人美的感觉,并缓解视觉疲劳,使道路更好的满足人的交通需求,如果道路绿化植被过多侵占道路空间,植被位置不当遮挡通行视线,植被过于茂盛,阳光不足等,都会导致道路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功能被削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良好的道路绿化,只会让道路更好的满足人的交通需要。
  本发展理念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没有清晰明确的需求导向,过程中很容易走偏,没有一个主心骨,主要的方向,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实现。举例,满足人的生态功能需求,就一定要以形成相应生态圈为主,其他功能为辅,假设湿地生态公园,就不能以景观为主,必须以形成湿地生态圈为主,辅以各种水上、滨水景观和少量陆上景观,以生态功能为核心,以满足游客的观赏功能为辅。满足人运动需要的运动公园,就应该以运动功能为主,发展各种运动场地,植物及景观作为点缀。农业生态园,就应该以有机农业为主,生态及其他次要功能为辅助。没有明确清晰的需求导向,没有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不能设计出符合人需求的园林绿化。
  当下的园林绿化以单纯的视觉美为导向,以观赏功能为主,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而当代人们需要的却是更加自然,更加和谐,更加贴近生活,能缓解生活压力的园林绿化,而不是高高在上,只能单纯观赏的千篇一律的城市园林绿化。园林绿化不重视基础性的生态,环境,农业,不注重各功能的协调发展,只重视亮点,节点等高大上的东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改变的,这样园林绿化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四、 园林绿化外延的扩展与融合
  当下园林绿化局限于城市,局限于公园,局限于植物,局限于观赏,缺乏大局观,系统观,综合性,导致局部亮点有余,整体上却没有突破与创新。
  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自然元素,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农业场景和作物都是一种风景,自然山水在农村分布广泛,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特别是城市与农村结合部,更应该统筹规划,建设山水田园风光式的开放“园林”,这是对园林绿化外延的一种极致突破,农村地区具有各种丰富的子系统,房屋,道路,农田,山水湖泊,有果园,花园,空间充足,阳光绚丽,空气新鲜,奇山异石,仙花神树,清冽山泉正是园林绿化统筹规划,大有可为的地方,山水田园开放式的园林也能更好的为城市提供相应服务,如果将山水田园式的开放园林外延再次扩大,城市也可以纳入这个开放式的园林系统,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更加包容的园林绿化,将与人有关的一切因素,场景都纳入园林绿化的规划中。
  将生态系统适当引入园林系统,在不影响人的基本生活情况下,可以形成各种生态系统,不管是水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或是湿地生态系统,动物穿插其中,水波粼粼,清风徐徐,动态循环的系统,让园林充满活力,搭配人的生产生活活动,让园林充满生机。

五、新发展理念的应用
  总述:新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但人与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自然因素,条件也不一样,平原和山区的园林绿化就不可能一个模子,所以要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以当地人的需求为导向,才有可能真正设计出好的园林绿化作品。本人根据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如下模型,供大家探讨。
  1、 生态型湿地公园

imgloading.gif

本人工湿地公园采用一种新型湖泊结构,平面分布如图一,将湖泊从湖心到湖岸依次划分为:湖心浅水区,深水区、人造岛礁区、过渡区、湖岸区,通过多样的构型,提升湖泊的生态承载力,各结构均采用原状土自然放坡,或木桩护坡,设常水位水面标高设为0m,浅水区域地面标高为-0.6m到0.4m,地形起伏,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深水区水深大于3m;岛礁区露出水面部分平均标高大于1.5m,岛礁两边自然放缓坡,岛礁区将深水区和缓冲区隔离开;过渡区水最深1.2m,断面呈缓v型,本人工湖泊以湖心浅水区为核心功能区,发挥类似湿地的功能,将浅水区创造性的设置在湖心,保证了浅水区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人类生产活动等外界干扰,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湿地系统。
  生态功能更加强大,丰富,核心区域以生态功能为主,观赏功能为辅。生态的整体性更好,湖心浅水区和岛礁区、公园水体有机结合,动物能够自由活动,水体联通,避免了人造景观对公园的人工分割,阻断。更适宜动物的生存、活动,湿地公园内,鱼类丰富,鸟类繁多,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更加注重自然景观,以形成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为辅。自然景观中注重动植物的活动,形成动态的景观,更加有趣。

2、 乡村振兴之山水田园型开放式园林

imgloading.gif

本模型以开放式湿地、综合建筑区为核心,种养区,采摘区,果园,花园、生态蓄林区,道路等各功能区合理分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综合建筑区,以各种先进技术建设宽敞明亮的建筑,集成配套各种先进的设施,以高技术为主,满足人的居住要求,开放式湿地人工景观结合自然景观,形成循环变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活各种动植物(不能有明显影响人安全的动植物,以人为主),给人提供安静宁和又充满朝气变化的环境,种养区可种植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可以结合养殖业;发展果园、花园,及综合性采摘园,给人提供丰富的绿色食物和各种产品,生态蓄林区以蓄养本地树种为主,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并提供一定的木材。
  其实应用新发展理念,还有很多其他的园林绿化模型,如运动公园,以各种运动场地为主,植被和景观作为辅助,应注意植被的防风作用,多设置休憩的景观设施,形成以运动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的运动公园。小区绿化,因为是小区,就应该以居住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树木就不能太密集,影响小区的采光和通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园林绿化,结合具体实际,以现实为基础,以想象为翅膀,去实践和应用,每个人都能成就自己的园林。

六、当下园林绿化发展的优点,与新发展理念的结合
  当下园林绿化发展的优点主要是重细节,重节点,亮点,人造景观丰富,灯光的运用也达到极致,花径每每让人眼前一亮,其色彩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奇树异石,夺人眼球;喷泉,灯光更是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接。
  所以园林绿化的发展可以分两个方向,一个重规划,重布局,重自然,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服务于人;一个是重局部,重细节,重人造景观,画龙点睛。没有整体的统筹兼顾,没有整体的活动衬托,龙是死的,也就谈不上点睛,当整体布局好后,各部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相互之间协调一致,龙活了,才能点睛。
  未来园林绿化需要注重整体布局和系统性思维,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将人的生活,生产等场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当下园林绿化重细节,局部的优点,建设出更多优秀的园林绿化作品。
作者:天马行空19741981Lv 14 时间:2022-02-07 09:50:03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0:01:23
  @wang19891217 2022-02-06 19:45:48
  摘要:当下园林绿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园林绿化很大程度被局限在城市公园,缺乏横向发展,缺乏融合度,过度追求观赏功能,忽视了其他功能。园林绿化自身的定义也不够清晰,模糊的定义导致园林绿化发展的边缘化,相比土木,建筑等专业,园林专业相对缺乏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对园林绿化专业进行清晰的定义,促进园林绿化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形成更多,更适应现代生活,顺应时代潮流的标准是当下园林专业的迫切需要......
  -----------------------------
  原来楼主是有私货!!
  不过格局还太小!!
  乡村规划师您值得拥有!!!!
  不过格局也还是受限制的。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0:05:12
  您需要上升到开发火星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才能有更深的洞见!!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1:14:05
  景观生态学现在很火的
  • wang19891217: 2022-02-07 11:47:28  评论

    评论 江南万山:有没有兴趣探讨一下,我有新的想法都会发这个地方。
  • 江南万山: 2022-02-07 13:13:13  评论

    这门学科很成熟了,没什么好讨论的,干就是了 只是要结合乡村建设实践干, 中国张村的物种没有哪么丰富了, 只能等一些保护区的种群扩散开来, 因此事先有必要规划一下以后的扩散路径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3:17:58
  天涯有必要弄一个科学技术版块了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3:21:27
  象云南大象和东北虎就是没有事先对保护区种群扩大做事先的安排,人和动物要如何合协相处,我们要做前瞻性的思考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3:24:19
  另外像野猪泛乱,就是景观生态没有规划好,狼、豹、之类的捕食天敌没有扩散到位的原因
  • wang19891217: 2022-02-07 14:15:01  评论

    评论 江南万山:一定区域内,以人为主,对于这些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只有驱赶加硬质维护,加狩猎
作者:江南万山Lv 5 时间:2022-02-07 13:26:29
  乡村的人还要进一步聚积起来,野生动物的自由空间会进一步扩大的,都是景观生态需要考虑的问题
  • wang19891217: 2022-02-07 14:17:42  评论

    评论 江南万山:说的是,先开发宜开发的山村,一些偏远山村可以撤销。可以探索乡村和自然区域的一些软隔离措施
  • 江南万山: 2022-02-07 14:24:22  评论

    好了,少年!我就抛这么多砖了,能不能挖出玉来就看你的金钢钻了! 我只是一个嘴炮而已
作者:haidaoqbLv 7 时间:2022-02-07 17:59:49
  lixiaoya87
作者:TY加吉鱼Lv 5 时间:2022-02-07 18:14:57
  地核温度六千度,光是地热的能量就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ID名Lv 6 时间:2022-02-07 20:41:06
  水对气候的影响此理论是本我首先在2001-2003年期间在南方论坛首先提出,那是这方地球星的知识空白,该理论也在天涯以“在注也是这个名”的网名重新发表,却被封号删帖,原来是这样的行为。有意思吗?沙漠治理也是同期提出,如此的行为,是难成事的。那时搞这套东东,搞到心脏早博,差点没累死,你这样的偷的行为好意思吗?

停止这理论的发表吧。这理论不属于你。
  • ID名: 2022-02-07 20:55:15  评论

    这是至高神对此事的旨意,:【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这事没有至高创造主的灵不能成事。人应该检省自己:得罪神得罪神的灵。
  • ID名: 2022-02-07 20:55:32  评论

    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作者:珠海老唐Lv 7 时间:2022-02-07 21:04:06
  值得关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