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电动车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eknev.com/industry/295/295267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电动车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皆电

电动车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行业 发布于:2021-12-14 18:41:22

夏天高温预警,冬天姗姗来迟,雨季洪涝灾害,旱季农耕停产......最近几年,这些新闻不绝于耳。

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显示,地球气温相较工业化普及之前上升了近1℃。按照这个趋势,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3-5℃。

有人认为不过区区几度,无关痛痒。

然而事实是,气候连带反应会导致极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陆地,暴雨、干旱以及沙漠化不断扩大,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会越来越常见。

各国首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将碳排放摆上重要议题。

全球议题:碳排放

全球气候异常的主因,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它们会在地球表型形成气体遮罩,吸收过多能量,导致全球表面温度升高。

自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量增加了30%,浓度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它们大都来自人类文明的依赖能源——化石燃料的燃烧。

这里包括能源消耗、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排污、去林化污染以及建筑排污等方面,其中,以汽车为主体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的经济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25%,人均排放量比全球平均水平高约40%。

因此,中国的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刻不容缓。

这就是所谓的双碳目标。

(1)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降低;(2)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动态平衡。

据气候行动追踪(Climate Action Tracker)组织估算,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可以避免全球0.2~0.3℃的升温。肩负重任、迫在眉睫。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中国碳排放有41.6%来自发电和供热行业,23.2%来自制造业和建筑用能,7.5%来自交通运输领域。

以上三大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总量72%,它们的重合之处,就是车辆与交通。因此新能源车产业也成为双碳战略的咽喉要地。

电动车到底环不环保?

电动车环不环保?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有观点认为:电动车只是将排放污染从道路转接给工厂,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减排环保。

这个观点的前半句是对的,但后半句还有待商榷。

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排放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还有能源链条、电池制造、零部件供应链等环节。当我们讨论电动车排放时,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点行动便是“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电动车的排放有几个方面:

(1)电动车在道路行驶时,就是零排放,这个毋庸置疑;

(2)电动车在制造时会产生碳排放,这里除了燃油车也有的零部件之外,还有三电系统,其中最主要就是电池;

(3)电动车的上下游产业链也会产生碳排放,包括电力的来源;

若以直接排放量计算,电动车毫无疑问是最环保的。但电动车使用的电能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作为电动车的必需品,在能源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确实也应该算在电动车身上。

电动车排放如何计算?

据2020年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机动车减排标准白皮书》显示,不同类型车辆有不同的碳排放基线:

这里的计算公式十分复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另外研究。这里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有这么一回事。

让我们直接跳到结论:2021年7月,中汽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中显示,传统汽油车的平均碳排放量为241.9g/km,混动车HEV为196.6g/km,插电混动车PHEV为211.1g/km,纯电车EV为146.5g/km。

这里插一句,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还推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评价方案》。

新的评价方案将依据LCA理论,在中国汽车生命周期数据库(CALCD)的基础上,开发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CALCM),将汽车原材料生产、电池的生产、整车生产在内的车辆周期,以及电力生产和供应、汽油生产与汽车行驶阶段在内的燃料周期都囊括其中,综合评定出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果。预计到今年年底,会陆续有多款纯电动车的评价结果出炉。

如何实现真正的减排?

到这里,结论应该出来了:电动车也有排放,但它终究要比燃油车更环保。

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74%的碳排放来自汽车的使用环节,26%的碳排放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环节。

所以要实现真正的减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但不限于:

(1)使用更多绿色能源

能源结构中,电的来源至关重要。

据中国碳排放交易网数据,2019年汽油的碳排放强度为2.361kg/L,而北极星电力网数据显示,2018年火电碳排放强度均值达到841g/KWh。

我们以纯电车16kWh/百公里、燃油车6L/百公里的标准来计算,同时考虑到电动车的能源传输效率以及远距离输电效率等问题——

在100%火电比例下,电动车的实际新增碳排放为17.43kg/百公里,高于传统燃油车的14.17kg/百公里,而当火电比例降至80%或以下时,电动车的实际碳排放就小于燃油车。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电动车排放,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结构。

譬如,在日本电力供应中,火力发电占77%,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只有2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火电占比不到60%,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占比约47%;而核电大国法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占比高达89%,火电只占11%。

中国呢?据2020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数据显示:我国电力结构中火电占比最大,高达68%,主要以煤炭作为燃料,终端用户每使用1kWh电能,火力发电厂就要排放0.86kg的二氧化碳。

电是一种中介能源,最大的优势就是来源的多样性。要改善电动车的碳排放,首先要改善能源结构,侧重绿色能源的开发。

目前,光伏发电就是一种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光伏应用市场稳步增长,装机量、发电量均不断提高——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量48.2GW,累计装机量达253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2605kWh,同比增长16.2%,占总发电量比重3.5%。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链,减少火电的能源比重,是一个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在氢能源、合成生物学、负碳等技术领域的突破,也将成为2045年之前的能源产业重点研究方向。

(2)打开电池技术路径

目前,市场主流的电动车主要采用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

尽管锂电池的使用过程为零排放,但锂电池的生产却是一个高耗能的步骤,它可以简单分为原材料获取及加工与电池制造组装两个环节。

从源头来看,锂的开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岩石中开采,再使用化学制品提取;另一种则是从盐沼中提取。年产锂量最高的澳洲属于前者,而锂储量最高的智利则通过后者开采。

智利大学锂电池专家Guillermo Gonzalez表示:开采锂是侵入性的,这并不是一个绿色的解决方案。锂开采过程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破坏生态系统,而其产生的有毒化学元素则存在泄露风险。

从制造来看,锂电池生产环节包括材料生产、匀浆、涂布、烘干、分切、电芯卷绕、电池装配、注液和化成等步骤。

国内数据显示,811三元锂电池每千瓦时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87kg;相比之下,磷酸铁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降低1/3;钠离子电池碳排放更低。

也就是说,电池技术本身就会影响到碳排放。

因此,另一种电池被视为更好的解决方案——氢燃料电池。

氢能线路正在大力推广水电解制氢和核能制氢。其中,水电解制氢是让水分子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核能制氢则是将核反应堆与先进制氢工艺耦合,进行氢的大规模生产。

氢能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来源多样化、驱动高效率、过程低排放等特征,以及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的能量储存和多元化利用需求。

目前国家已确定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体系,明确了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

2020年9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以城市群开展氢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目前,我国已设立了多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累计运行车辆超过5000辆,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亿公里,已建和在建的加氢站超过140座。

(3)三电系统能耗降低

电的来源、存储很重要,电的使用,即车企的三电技术也同样很重要。

近年来,随着动力锂电池成本的降低,电动车续航里程稳步提升。当前,高续航里程成为多数车企追求的目标,下一代1000公里续航电动车即将到来。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公开呼吁要理性看待电动车续航:“续航里程越高,意味着装载的电池越多,耗电增多、并不环保。单纯发展大电池、高续航的纯电动车,违反了发展电动车节能减排的宗旨。”

是的,过大的容量,意味着更多的电池原材料月加工,但是这些电池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电池容量只是闲置,被制造出来只是为了让车主更安心。当车辆报废时,又会形成新的污染。物尽其用,才是环保。

所以电动车的技术发展路线,不是一味地堆电池,而是控制车辆电耗。这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督促电动车企对于三电技术、车辆轻量化等领域的研发深造。

(4)电池材料的回收

与“一次性”的石油不同,动力电池被生产出来后,还有非常重要的回收环节。

动力电池的回收主要有三种方法:干法、湿法和物理回收。

干法就是烧,能耗偏大,很不环保;湿法生产效率偏低,设备比较复杂,含有腐蚀性溶剂;所以当前最推崇的是物理回收、电池修复和材料再生的科技创新。

理想情况下,电动汽车退役后,电池可以通过精确的剩余电量测试,分门别类进行修复、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生。将退役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至储能系统、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系统、充电站和低速电动车等领域,替代部分新电池的需求,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

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进入大规模退役潮,累计退役量达到20万吨,预计到2025年退役量将攀升至78万吨。而满足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只有14家,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若将2025年80%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理论上会比制造同等电量的全新电池碳排放减少185万吨;到2030年,可以减少909万吨碳排放。

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已经就电池回收问题颁发过很多文件,正在等待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还有巨大的减排空间

简单总结一下,当绿色能源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将低于燃油车,随着绿色能源比例的进一步扩大、电池材料的进步、电池回收体系的完善、三电系统的能耗比提升,电动车的排放将与燃油车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电动车更加环保,并不是一个伪命题。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49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75%,其中,81.32%新能源汽车为纯电动汽车;今年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1%。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93万辆。

庞大的中国乘用车(包括燃油车)市场,预计在2023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约为6亿吨。

能源结构逐步调整后,火电占比减少,电能更为清洁;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不断进步,电动汽车的能耗表现、使用寿命提升,使用周期更长、更环保;电池处置技术和能力逐步提升,电池的环境污染问题快速得到解决等。

新能源车的排放控制是它的天然优势,我们需要技术把它完全发挥出来。

车企们的双碳行动

汽车行业作为强牵引力的垂直领域,有能力针对供应链进行系统测算和全链条的碳排放监控。因此,全产业链管理碳足迹,可以让更多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作用。

为响应号召,国内外的车企纷纷开始行动。

自主品牌方面,比亚迪2021年1月发布第四代插混平台DM-i,同时带来三款搭载DM-i的车型秦PLUS、宋PLUS、唐;长城2020年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平台,2021年全新模块化平台下多款新车亮相;东风汽车董事长竺延风表示,到2024年,东风集团要实现全新乘用车品牌100%电动化。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称,上汽集团的减排工业将以产品端为核心,加快向生产端和使用端延伸,“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在全球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70万辆,占上汽整车销量的比重不低于32%。”

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则承诺,长安汽车未来每年将不低于5%的收入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在5年内将推出21款全新智能电动车,预计到2025年长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00万辆。

欧洲市场,大众的MEB平台也在降本增效,从2020年的首款纯电车ID.4开始,未来5~8年MEB改款和推新的车型将不断增加,目标是2025年实现80款电动车型,逐渐替代纯燃油车。

宝马2020年在全球共销售17.1万辆电动车,2021年宝马继续上市了至少5款全电动车,新的纯电产品序列,不仅会拉动销量,也能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美国市场,特斯拉以“鲶鱼效应”盘活全球新能源市场,2020年全年交付量50万台,2021全年指引97万产能可期。拜登政府对新能源车市的刺激也令人期待。

通用202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为22.2万辆,同比增加134%。同时宣布,2025年将在全球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希望到2035年停止生产所有以柴油和汽油驱动的轿车、皮卡和SUV,并将所有生产线转向电动汽车。未来五年,通用汽车对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项目的总规划投资将达270亿美元,超越其燃油车项目。

除了车企,能源公司也开始行动。三峡集团确定2040年实现碳中和;国家能源集团提出,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7000~8000万千瓦;大唐集团表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华能集团将全力打造新能源、核电、水电三大支撑,积极实施减煤减碳……电网的脱碳程度直接影响动力电池生产和组装环节的碳排放。

中国的双碳愿景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为实现该目标,中国的双碳路径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20-2030年的『达峰期』,节能降耗,碳总量减缓上升;第二阶段:2031-2045年的『加速减排期』,年碳总量由波动下行到稳中有降;第三阶段:2046-2060年进入『深度减排期』,碳总量加速下降,最终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在以上每个阶段中,能源消费总量、结构、电力系统的特征都会有所不同:

对于近期(至2025年),应着力于建立健全汽车行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建立完善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制度、加快推动汽车行业的消费新模型;

对于中期(至2030年),应促进低碳材料的应用、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汽车电动化比率、促进出行方式的转变;

对于远期(至2060年),应加快我国电网清洁化转型、推动电动时代的平稳过渡、促进零碳燃料电池车研发、加快推进负碳技术的研发。

下一步,我国会进一步加强汽车碳中和解决方案的上下游联动与系统集成,通过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倒逼和牵引整个产业链的碳中和,由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引领全行业向净零排放迈进。

电动车即便中国的发明,但中国的土壤让它遍地开花。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不仅将成为汽车行业低碳减排的先锋,中国也将成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榜样。

因为电动车,就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图/文/摄:皆电 唐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