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news/71541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15:41

导语:废话文学近期大火,连苹果也开始模仿,该文章分析了废话文学大火的现状和原因,欢迎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

赛博文艺界欣欣向荣,互联网文学层出不穷。

苹果又被罗永浩吐槽了。

这周二,Apple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好家伙,iOS 15新功能真是好家伙”。没过多久,罗永浩就在微博公开吐槽,还模仿了苹果的语气,“没文化,真是没文化……唉,‘强得很’。”

这不是罗永浩第一次吐槽苹果文案,苹果也不是第一次这样表达。

iPhone 4 S—— 出色的iPhone,现在更出色;
iPhone5 —— 多了更多,少了不少;
iPhone SE —— 一小部的一大步;
iPhone6 —— 比更大还更大;
iPhone6广告语更新版 —— 无双,有此一双;
iPhone6S ——唯一的不同,是处处都不同……

通读一遍,是不是很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觉?尤其是iPhone 6那句“无双,有此一双”,堪称废话文学经典案例。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连苹果都在学的废话文学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用来形容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和视频。它也形容一些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绕圈圈的话。当你听完一堆建议却发现并不能帮助你做决策时,就会发出“说得很好,下次不许再说了”的嘲讽。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比起单纯的废话,人们对它的热情更加高涨,也热衷于创作。

比如在B站,以废话文学为主题创作的视频数量就多达800个,其中《废话连篇》《废话的艺术》等高赞视频播放量均超过500万,每天都有人在考据学习废话文学。

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的#废话文学#相关话题下,废话创作更是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影视剧台词改编、明星废言废语以及名言的废话改写。

在掌握了这门互联网上新晋的“野生文学”后,有人好像打开了一个奇妙新世界,也有人好奇,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说废话了呢?

其实,废话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被玩味的语言,它的存在体现了年轻人对于信息化时代无用信息泛滥的反抗和嘲讽。一方面,它可以做到低密度的信息输出,却附带着高密度的笑点;另一方面,用废话回答废话,也更符合年轻人玩梗的心理特征,而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好可以激起大家参与模仿、创作的冲动。

那么废话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它为什么这么流行?出圈的逻辑是什么?它到底废不废?

01 废话出圈

废话文学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据“时趣”溯源,废话文学的出圈,起源于一首说唱歌曲《官方回答》。其中一句歌词是:“官方地回答了他的废话”,原唱烘托出牛逼轰轰的态度感。这种特质吸引了年轻用户,迅速成为抖音热门配乐。

后来在奥运期间,国乒六边形战士马龙在接受一个采访时的回答,被网友配上《官方回答》的BGM,意外火出圈,这种无奈又戏谑的回答,堪称标准的废话文学。网友们也纷纷用“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的评论来表达观感。

根据百度指数,“听君一席话”的搜索指数从今年8月份开始逐渐攀升,废话文学从9月初逐渐出圈。

紧接着,掌握废话文学精髓的网友们,在微博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话文学大赛#,话题总阅读量1.1亿,有4.8万人参与讨论,数次登上热搜。

我们随便摘几个给大家看看。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到了B站,UP主们脑洞大开,通过鬼畜、纪实、模仿、影视剧类等视频创作,为废话文学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例如,其中一个题为《听君一席话,全是废话2.0!!!》的动漫改编的视频,播放量达605万,高居榜首,弹幕留下“嘤嘤嘤”的“爷青回”。就在盒饭小妹敲下这行字的同时,还有105人与小妹一同在线观看。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还有鬼畜恶搞版,满屏留下的都是“再来亿遍”的打卡记录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大爷丢羊纪实版,绕的民警头晕脚轻。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领导发言二次创作篇。考虑讲话时间太长,我们决定替换成文字。

好!啊……那个……今天来了不少人哈,那……这个……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两句。就是呢,呃……关于咱们这个作风啊(此处喝口水打断自己一下)……就是这个作风问题啊,我觉得呢,呃还是要那个……就是……呃……这个加强一下啊!加强一下这个作风的这个……建设问题(再次喝口水打断自己)!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B站UP主们实属把废话文学玩的明明白白了。

在抖音,仅#废话文学#这一个话题,播放量就已经突破7.5亿次。其他与明星相关的废话文学话题中,肖战、王源、张艺兴、戚薇、时代少年团等都成了“废话文学”十级学者。

除此之外,抖音达人还挖掘了废话文学新的使用场景,并延伸出#双十一废话文学# #西游记里的废话文学# #废话文学天花板# #当粤语遇上废话文学# 等分支话题。

到了知乎,网友们则以仰天长问的姿势,参与这场话题创作。其中讨论度最高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最近比较流行的废话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243个回答中,有人在造梗、有人在整理梗、有人在批评废话梗,也有人在理性分析废话梗产生的原因。还有答主直接给出了如何创作废话文学的句式结构,比如通过单位转换的句式,来重复表达相同的意思,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完整追溯下来,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火爆出圈的废话文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嘲讽、无意义,而是戏谑性与娱乐性的兼备,在这届年轻人追梗、二次造梗的参与下,意外调配出了阴阳怪气、俏皮可爱的诡异画风。试问,谁能忍住不参与,不大笑几声呢!看着废话文学的星火燎原,有网友甚至调侃:赛博文艺界欣欣向荣,互联网文学层出不穷。2020年,凡尔赛文学被收入《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词;2021年, 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丫头文学等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互联网野生文学”目录再添浓墨重彩的几笔。

02 读不懂的废话VS读得懂的废话

就书面表达来说,我们可以把废话文学大致归为四类:

一类是读不懂,这类废话通常高深莫测。

比如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或者某些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面对这类废话,最多只能勉为其难,变废为宝。

例如,鲁迅的散文诗《立论》。还有最经典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担心大家看不懂,小说家张大春还做了解析,“不是让读者看到两株枣树,而是暗示读者以适当的速度在后园中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说的似乎还有些道理?

再如王小波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还有作家余华,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余华回答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这种神对话足以作为变废为宝的典型代表了。

第二类是能读懂,但特别矫情。通常见于文艺作品,以及影视剧中。

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中把写作分为两种: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而他本人则提倡前者,反对后者。

为情造文的作品崇尚真情实感,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愉悦精神、净化灵魂、升华境界,如同鸡汤,虽然有时看似无用实则大补。而为文造情,就很容易让人抓马了。

代表如琼瑶式发疯文学和废话为学的结合体。以下来自网友改编: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我不听我不听,你不要再解释了,你知不知道你的这一句话会让我整夜整夜失眠?我的心像被凿了一个大洞,你在乎么?你不在乎,你只在乎狮子头里有没有狮子,你好狠的心呐!”

“我好失望好难过,一定比此刻的你还要更加失望更加难过!你那冰冷的言语真的是对的么?你的言语比二十柄刀剑还厉害,那么刺痛那么让我绝望!”

啊,又废又疯的文学,简直让人发狂。当然,还可参见诸位的各种论文。

第三类,不仅能读懂,能实操,还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如可用在社交场合上的万能模板。当被领导突然征询意见时,可以说:“这事儿一定行,除非不行”;当在争执中发现对方的漏洞时,可以说,“但凡你说话有点道理,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

日常生活中,面对长辈突如其来的关心,它还能缓和气氛,制造尴尬。当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时,一句废话得体且不失礼貌,“快了,该结的时候就结了”;当被关心工资时,一句废话显得谦逊且沉稳,“说少也不少,说多也不多。”

就连一向严肃的投资圈中也能用到。说到投资形势,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要悲观消极;说到心态就是忽略波动,保持耐心,并且不忘初心;说到洞察,必谈底层逻辑;说到大环境,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到宏观经济,正处于大转折时期。

最后一类,就是纯粹的废话,说了等于没说。

如极富研究精神的十级学者们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类型: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七天不见,如隔一周;每呼吸一分钟,就过去了60秒。这是单位换算型。

冬天一点也不热,就是有点冷;我就是有点胖,不然我挺瘦的。这是矛盾文学型。

蝉的翅膀非常薄,有多薄呢?薄如蝉翼;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这是首尾互应型。

最重要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认识到未来无法预测但可以先作好准备;要认识到短期业绩靠运气,长期成功靠能力。

这是正确的废话型。

03 怎么就爱上说废话了?

废话梗的流行,真的是年轻人不好好说话了?

其实这种流行很好理解,职场中的互联网黑话,广告中的心灵鸡汤,影视剧里的台词等等,不都是废话连篇。

而面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虚伪又毫无意义的无效沟通,在玩梗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年轻人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无聊对抗无聊。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语言狂欢的现象更加频繁上演,从去年大火的凡尔赛文学,再到今年的卑微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等,虽然语言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带有浓浓的反讽与抵抗的味道。

如果再往前溯源,其实早在互联网兴起时,掌握互联网语言精髓的年轻人,就已经在玩了,只不过当时大家更愿意将这种网络语言称为“梗”,更多是搞笑和幽默,而现在随着“反讽”和“对抗”的情绪加入,这种创作便成为了一种更高阶层的“文学”现象,并在“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中达到峰值。

如在知乎上,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解析废话梗:本质上是出于网民对于低密度信息的一种嘲弄,解构或批判。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过去路遥车马慢,信息承载量和传播速度都很低,人们恨不得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互联网时代,形式主义、言辞空洞的文章多如牛毛,无效视频、无效沟通也很常见,大家发现,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于对低密度信息的不满,年轻人开始用语言予以反击。而戏谑、反讽、抵抗无用信息的方式,就是用无用消解无用。更深层次而言,它又更像是当下年轻人对于一种身份认定的社交默契。

在这个共同搭建的社交环境中,大家可以肆意创新,并将幽默无限放大,传递出反抗、嘲讽等情绪。而这种现象并不仅作用于年轻人,即便是不熟悉互联网语言的中老年人,也难逃一笑。

苹果都在“抄”的废话文学,是Z世代的反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美学》一书中,分析过喜剧的逻辑,他认为“笨拙或无意义的言行”可以引人发笑。“人们笑最枯燥无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如果其中露出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那种无意义的方面,笑就是一种自矜聪明的表现。”

而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废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与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形成的强烈反差,从而带来了意外信息,让人感到愉悦。

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谈话的目的,多半不是传达观念,而是要哼哼”“人生其实多一半在说废话”。当然,顽梗也要适度。

参考以下两种表达:

我在北京有两套房 VS 我有两套房,一套在北京二环,另一套也在北京二环。前者更加平铺直叙,让人感觉你人很低调谦逊,后者么,就很欠揍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学会了废话文学的精髓,只是希望下次不要再炫富了。

作者:任娅斐

来源:微信公众号“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本文由 @盒饭财经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