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交易履约类后台产品的产品价值和验证方式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pd/520374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交易履约类后台产品的产品价值和验证方式

2021-11-05
1 评论 3852 浏览 3 收藏 25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编辑导语:交易履约的后台产品,可以理解为通过进行一系列履约业务流程,实现一笔交易从发生到完成的整个过程。本文作者就结合了个人经验,为我们深度分析了履约类后台产品的价值所在和结果验证方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t7wzHXuyE9vAO7N5FN8d.jpg

后台产品,我把它分为3个类型,面向客户的SaaS,服务于公司管理事务的后台产品比如OA、财务系统,和服务于公司交易履约业务的后台产品。

交易履约的后台产品,可以理解为通过进行一系列履约业务流程,实现一笔交易从发生到完成的整个过程。

比如一个电商或者O2O的公司,通过运营或者销售完成客户转化,通过用户下单来形成交易,然后采购、物流配送业务来将商品送到用户手上,或派单、实时配送来完成交易,这里面的订单、供应链、CRM等系统,就是我们常见的后台系统。

我做这一块的后台产品这些年,最开始只会是按业务需求做,到后面我发现,大家都需要产品经理来证明你做的产品有什么价值,而后台产品要衡量产品和项目的效果比较困难,不一定能找到真能表现产品价值的数据指标。

比如说我要做一个供应链的采购、物流流程,涉及到一大堆单据流、状态机,但它的价值似乎只能描述为,我不做业务就没法线上运行。

再比如一个CRM系统,做了若干需求希望提升销售的成交转化率,实际上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太多了,客户线索的质量,销售个人能力,外部环境,甚至销售今天的心情,都会对转化率这一结果有影响,导致即使转化率提升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因素提升的。

但是即使后台产品的收益和效果难以量化,我们还是得知道产品为什么目标而做,并想办法去分析、验证,不然产品说不清价值,那产品经理不就没了价值,或者单纯的沦为给业务方打杂的。

本文主要结合我做过的几个案例,来写履约类后台产品的价值所在,和结果验证方式。SaaS类产品,和OA之类管理领域的产品,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当然不同公司业务不一样,具体的产品设计思路也会有区别,本文适合小公司的或者入门级别的后台产品经理看看,也欢迎大公司的产品经理来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要做交易履约类后台产品

一个做在线交易的公司一定会有交易履约类后台产品,不然业务无法在线运转起来。这个点每个产品经理应该都知道,因为这是后台产品最基础的一个价值,即支持业务在线运转的基建价值。

除此之外,后台产品还有哪几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产品服务的对象去做分析。

不同于C端产品服务于用户、SaaS产品服务于某领域内的企业客户,交易产品首先面对的是一套运转中的业务,在业务中除了固有的业务流程,还会有一线的执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与。

于此对应的,后台产品可以分出业务价值、用户价值和管理价值这三个层面的价值。以下针对这几个层面,阐述下具体的价值所在和验证方式。

二、基建项目

基建是每个后台产品的基础,没有基建就无法撑起一个后台。

一个公司的后台系统一定会包含很多基建的部分,比如做电商的公司要实现用户在线下单,就需要有管理商品的商品系统,实现订单流程的订单系统,支持使用优惠券的营销系统,再到用户体系、权限系统,这些都是基建的部分。

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基建项目。

一类是大型基建项目,从0到1做一个新业务模块,或者系统重构。

做这类大型基建项目的背景,通常是公司有了一块新业务,或者说老系统已经很难支持业务的不断发展,需要进行一轮重构以便更好的支持后续的需求。做一个大型基建项目的出发点通常不是业务,而是系统本身架构层面的一些问题,所以要衡量项目成果时,没法直接从业务数据上获得结果。

因此针对大型基建项目,不需要非得找某个指标去验证价值,想找也找不到,最多考核一下项目的上线时间即可。

还有一类是优化型的基建项目,比如修改一个业务规则,业务流程中增加一个环节,提供一个业务报表等等。

很多优化型的基建项目不是单独存在的,通常是业务上出现了需求,需要对应的做下基建来满足这个诉求。这类项目如果本身有其他维度的目标,那么可以直接用这个目标进行结果的验证,比如说上线一个业务报表能提升线下业务人员操作的效率,或者业务流程改一个环节能够让某个数据实时生成,等等。

不同业务规模的公司,对基建这个事情的方式、做法也不一样。对于处于业务初创期和发展期的小公司而言,基建是一个比较难把控的事情,因为第一小公司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来给你做基建,第二早期一定是业务先行,初创期的业务随时有变更的可能,基建做的太重一旦因为变更被推翻,非常浪费开发成本,所以我不建议在业务还没定型的时候就做大规模的基建。

当业务相对稳定,进入发展期之后,可以抽时间做基建,如果基建做的太晚不完善只能在老系统不断打补丁,越到后面越不好用。但这个时候业务需求会越来越多,需要平衡做基建和支持业务需求的时间。

大公司的基建项目,通常是我们常说的中台建设。中台产品通过将可复用的模块抽象成中台服务,给到更多的系统使用,目标在于避免重复造轮子,造成资源的浪费。

中台产品服务于各个不同的业务终端,因此可以通过接入的系统数量,来验证中台产品落地的效果。本人没深入接触过大厂的中台,针对中台就不赘述了。

1. 面向管理,业务流和数据的在线、实时、精准

面向业务管理的价值,通常会将业务操作和业务数据,做到在线、实时、精准这3个要求。

对管理角度价值的理解,一个是流程管理上的价值,比如一个原本线下的业务作业,通过线上流程进行在线化、规范化,这样能够方便公司管理角色的人员进行业务的管控,并解决一些透明、合规、风控角度的诉求。

另一点是数据管理的价值,比如公司的库存、资产数据在线,便于追溯、核算成本,并作为发挥数据价值的基础。

在线、实时、精准,是衡量后台产品是否达到管理要求的3个标准,依次递进。在线,指的是某个业务流和数据需要在线上体现,不能只在线下运作;实时,是实现了业务在线之后,线上操作需要跟随业务实时进行,不能滞后去补录;精准,指的是数据在线后,计算、关联追溯逻辑需要准确,而且是系统的准确,并非人工填写的准确。

举个例子,某个电商公司的采购业务,需要向外部供应商进行采购。原先业务的模式是线下完成采购之后,在公司自己的系统中手动录一个数据。现在从管理和合规的角度,整个采购系统需要做到线下采购业务的在线实时和精准。

在线,通过供应商端将供应商的业务作业在线进行,解决原先供应商完全在线下的情况;实时,采购业务报价、采购、送货、结算的整个流程,由采购员和供应商实时线上操作,不能全部做完之后再补录,造成采购数据滞后影响后续履约数据一并跟着滞后;准确,商品采购价格和后续每个环节的加价规则准确,因为采购价格是商品成本的来源,采购价格不准直接影响成本核算。

管理角度的后台产品项目,衡量标准通常会有点偏定性,因为还没有对业务本身做到提升,所以会用类似于某某业务是否在线,数据是否精准,作为定性的验证方式。

一种相对比较完善的做法,比如衡量一个业务流中的环节是否在线,可以先将业务流的每个环节通过流程图的方式抽象出来,然后一一数有多少个环节,几个环节不在线,产品上线后做到了几个环节的在线。比如上面这个采购案例,业务流中有报价、采购、送货、结算这4个环节需要供应商在线参与,那么验证方式就是这4个环节,有几个做到了供应商在线。

针对数据,比如衡量是否准确,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上个案例中有商品报价、采购价格、商品批次成本等,验证方式就是看这几项数据,有哪几项做到了准确。

数据的在线实时精准,除了管理目的之外,还起到了通过积累数据,发挥数据价值的作用,这一点在后面会写到。另外有人会把这一点视为基建的一部分,这个看每个人的理解了。

虽然说流程数据的在线这个事情,实现形式就是基建,但这块需求是能说得出项目价值的,跟虚无缥缈的系统重构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2. 面向用户,用户操作的提效,人效的释放

面向用户的价值,通过提升用户使用产品的效率和体验的方式,提升公司的人效。

对用户的价值比较理解,后台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让用户能高效的处理业务,并且能满足多方数据协同、特殊化场景、大批量操作等情况。

提升用户效率是实际可以给业务带来可见的帮助的一个点,除了用户使用的爽之外,给用户提效就是帮公司提升了人效,节省了人力,尤其是针对一线的业务人员。

能被称作提效的产品需求范围很大,小到排序、批量操作、导出excel这类细节功能,大到流程重构、业务操作流转的自动化等大项目,只要是提升了人效,都可以称之为提效。

通常业务方很喜欢给产品提方便他们自己提效的小需求,哪里加个字段,哪里调下排序之类的,但产品经理不能陷入到他们提的这些小细节当中,而且也要关注更多的人,坐办公室的运营人员经常会提需求,一线业务人员不一定会给产品提需求,但他们的提效需求可能更重要。

提效的起点是用户线下实际的业务操作,因此提效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回归线下业务和人。

常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统计时间,将用户的使用时间量化,什么业务操作,哪个角色,X个人,目前花费X分钟/天,产品预计能提升X分钟,不同的业务城市、熟练度不同的人员,这个时间是否有不同。这个量化的时间不只是用户操作产品的时间,更确切的是用户处理业务的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实际线下的业务情况进行预估。

举个例子,某电商公司的物流配送业务,从供应商送货,到排线,现场装车调度,配送,货物清点,整个流程效率过低时间太长,影响履约时效。接下来需要分析每个环节,有哪些因素影响人效,比如供应商送货慢,因为给到供应商的送货单会慢30分钟;排线每次都要人工排一遍,耗时15分钟;现场对货需要通过人工制作的excel表,多出来额外做表的20分钟,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输出产品方案,送货单自动推送给供应商,预计能提前10-20分钟送货;在线自动排线,并自动导出现场对货的表,预计省去这35分钟。其他环节也是同样的逻辑,最终将每个环节的解决方案,提效的时间,和开发成本,综合考虑。

第二种更加宏观一些,统计人,某个范围的业务需要X个人完成,或者说一个人能处理多少范围的业务。这个数据会涉及到公司的人员数量,是一个反应结果的数据,影响的因素会比较多,不限于产品功能的提升。

举个例子,某公司的管理业务,某站点当前业务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比例为1:5,公司需要提升管理的人效,以节省公司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

针对这一点,产品通过将更多一线业务在线管理,提供报表,提供管理建议等手段,让一个管理人员能更有余力的管理更多一线业务人员,提升业务人员的数量同时不需要再增加管理人员,通过后续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比例是否低于1:5,可以观察产品的效果。

这些提升用户人效的后台产品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用户有没有使用你做的产品功能。如果不好用,或者用户习惯了之前老的方案导致不想用,那么这些个对业务提效的目标都无从谈起了。

有些时候新功能上线时用户确实不习惯,尤其是一些对线上产品感知不大、又比较忙的一线业务人员,推广和适应都需要时间,不过产品上还是得保证首先好用让用户愿意用,当用户习惯之后,再去看实际的效果。

3. 面向业务,业务运转的自动化,高效、准确

面向业务的价值,指的是通过业务的计算、匹配、流转规则,对业务从人工转化为自动化的过程。

对业务的价值是后台产品最直观、有效,也是更终极的价值。诸如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对订单、采购数量的预测,订单和履约之间的智能分配,异常状况的预警等,都属于后台产品对业务的价值。这里有些已经超出后台产品,属于策略产品的部分。

业务自动化的前提条件,是数据的在线和准确,也就是前面写到的面向管理要做的部分。因为没有准确的数据,通过数据价值去进行业务的自动匹配计算就无从谈起。所以针对业务的价值,通常是业务较为后期的目标。

一个业务还未成熟的公司,一些决策和预警的业务,一般都是人工执行为主,这个阶段的重点可能更多在于流程在线准确和用户提效的价值,当公司业务逐渐扩大成熟之后,因为自动化业务的准确率、匹配度等都高于人工,再逐步由系统自动化代替人工。

针对业务的衡量方式,直接从对应的具体业务指标入手,看这个指标是否有提升即可。这块相关的指标一般是比例、时间之类的,比如业务数据的准确率,履约完成率,流程的时效,等。

举个例子,某O2O公司的订单履约业务,存在由于超出履约时效,导致用户不满意、履约率降低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在订单采购环节如果出现库存缺货,会导致订单履约时间被拉长,现在需要提升缺货订单的履约时效。

原先的方案,只是定期提采购需求的时候进行采购,新的策略中,首先优化缺货的处理策略,缺货的商品先找周边的仓库调度,如果没有就直接提采购需求,通过减少从下单到采购中间等待的时间来加快履约时效。

这一点可以通过缺货订单的到货时效来验证。同时,通过对采购需求计算逻辑进行优化,让每个站点在预估采购需求量时候能够更加准确,减少缺货情况的发生。这一点可以从缺货订单的比例进行验证。

整体上,可以看缺货订单的订单履约率是否有提升。

从以上案例能看出来,很多处理方式实际上是业务策略,业务数据的指标表现的就是业务方案的效果。业务指标的影响因素不仅限于产品上的改动,业务上自己的策略、人员、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业务指标,而且影响的更大一些,指标本身业务方也会更加关注。

这个方面产品和业务是分不开的,产品方案和业务策略提升的是同一个大的指标,具体到每个项目,需要再进一步对指标进行分拆,尽可能减少指标的影响因素。实在分拆不了的,那只能视为产品和业务共同的影响,至于是产品主导还是业务主导,得看不同公司不同业务线。

这是3个价值方向,并不是具体产品功能,这几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分隔独立的。事实上不同的目标,很有可能都是同一个方案去解决。

比如,将某块在线下进行的业务,通过线上的自动化规则代替人工操作,那么同时起到了针对用户的提效,和针对业务提升准确度的价值。再比如,数据的在线精准,一方面起到了管理价值,一方面也作为业务自动化的数据基础。

尤其是基建,很多后台产品的需求都会涉及到一部分基建,常见的比如让某业务流程线上化替代人工、让某数据在线之类的,将这些基建项目往在线管理和用户提效方向靠,通常就能找到可以衡量的价值。

三、从指标拆解后台产品对公司的价值

以上这些后台产品的价值,可以用我们常用的两个词,提效和降本来概括。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公司的盈利而服务,不管什么方式的提效和降本,都能往盈利这个大目标上去靠。

当我们做一个后台产品,如何找到适合且有用的指标,以及这个指标会如何影响到公司整体的目标,对公司的价值到底产生在哪,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指标拆解去看。不同的业务部门,会有自己的核心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具体到每个项目,再会拆分二级三级指标,找到一个适合评估项目结果的指标。

fQpXzj9vQ1BdafavJXQi.jpg

比如一个做交易的公司的指标拆解,利润之下是收入和成本。其中收入=订单量*客单价,订单量取决于流量、转化、履约、复购这几个因素。

后台产品在其中能发挥的作用,流量方面,通常是运营和市场带来的,产品的CRM和运营支撑系统可以帮助运营和市场人员提升流量的获取、转化之类的;履约即提升交易的履约率,包括时效、距离、库存、服务等各种影响履约的因素,比如前面提到的案例,提升商品缺货订单的履约率。

成本,大致可以分为原料、营销、售后、仓配、人力这几类。

原料和仓配属于供应链业务,后台产品在其中除了做到数据在线准确之外,也能起到业务上的降本,比如通过供应商评级帮助采购选择原料成本更低的供应商,通过采购数量计算降低库存损耗等等。

人力成本方向,是后台产品发挥比较大的地方,所有提升人效相关的产品,包括降低每人次的业务操作时间、提升每人次的业务范围或管理范围,都是对人力成本的提升。

整体上而言,后台产品无论对公司业务还是对用户,都有比较明确的价值,但有些类型的产品,收益还是相对难评估的。尽管如此,作为后台产品经理,还是要尽可能的去衡量产品对业务的收益,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用户,定量还是定性,尽可能找到比较合适的指标。

#专栏作家#

潘帕斯雄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击、踩坑中的产品狗一枚,关注互联网,写过小说,看过哲学。简书:潘帕斯雄鹰。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