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终极提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34341911099840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终极提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艾菲的理想6分钟前
“人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既是人的伟大之处, 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周国平老师曾说: “人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既是人的伟大之处, 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为什么伟大?

因为,人类除了吃喝拉撒, 除了活着, 除了繁衍, 还在不断叩问着比这些东西更高一层的东西, 这件事本身就很伟大。

那为什么又悲壮呢?

我觉得悲壮的原因在于: 作为人生终极问题之一的“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所以不论多少哲学家、多少人终其一生去思索这个问题, 最终也只能得到自己的答案。而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不断传承着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持续思考, 从没想过要放弃。明知没有标准答案,却始终上下求索,这就是悲壮。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 人是唯一会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但事实却是, 并非每个人都会去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

那么, 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 一个人会开始思考和追问人生的意义呢?

据我观察, 基本是在两种情境中发生的:

情境一: 遭遇了比较大的挫折或痛苦。

情境二: 直面了生命的有限性。

之前, 我写过一篇关于新冠疫情的总结文, 里面写到,很多人都是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次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来说也是如此, 我第一次认真思考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时, 是在读大学时, 那时因为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处理的人生难题, 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这才翻书寻找答案, 然后便走上了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

是的, 挫折和痛苦的出现, 是一个人追问人生意义的最常见动因。

那第二种情境 - 直面了生命的有限性呢?

它说的是: 一个人如果离死亡很近, 不论死亡威胁是发生在他本人身上, 还是直接发生在他的亲人或朋友身上, 他都是直接面对了生命的有限性。

虽然几乎所有人从小时候就“知道”, 人是会死的, 但毕竟“知道”与“体会”是不同的两件事。后者, 会直接剥开生命的面纱, 让人提早直面本该是很多年后才发生的事情。

这种对于生命有限性的赤裸裸的直面, 就会带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那么,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能够称得上是意义的, 就一定是比我们人类动物性以及生存本身更高的东西, 是拥有更长时间价值和持久性的东西, 是比吃喝劳作、升官发财、结婚生子本身更加深刻的东西。

其实,曾经的人类, 找到过一种确定的意义: 按照宗教, 或各类巫术的指引, 神或某种神秘的力量, 每个人一生的剧本早已确定, 它代表的就是每个人的人生意义。

但后来, 科学出现了, 它以它强大的力量, 扫除了这个虚幻的确定性, 把人生意义的决定权还给了每一个人。

这本是一个非凡的好的转变, 但事实却是: 这个转变反倒让人不知所措, 因为那个被规定好的统一的人生意义忽然被拿走了、清空了。

这就像是: 你把我意义的杯子清空了, 那么现在, 我又该向里面倾注些什么呢?

其实, 这个你要往自己“人生意义之杯”里倾注的东西, 就是你要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而这个倒进去的东西, 应该能够使你的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广度、丰富性和持久性。

这个往自己“人生意义之杯”里倾注的过程,我称之为“建构”。

建构人生意义的四种方式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建构人生意义的方式?

方式一: 自我实现

v2_f052dad96d1e4658bb19d77e53d5a080_img_00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 假如你想构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生来作为人生的意义, 那么至少你能避免陷入到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摆钟式的人生”里 ━ 在欲望未满足时感到痛苦, 在欲望被满足后感到无聊。

v2_19b90c3302d8434795c1896be170d8b5_img_jpg

因为, 自我实现的衡量标准并不是外界认为你取得了什么成就, 而是在于你内心的感觉, 你是否认为自己的价值和潜能都得到了满足和实现。

有朋友问我为何裸辞、为何创业的时候, 我说: “以前, 我的翅膀被绑住了, 那是一种如影随形的痛苦与迷茫。”现在回头去看,我清楚的知道那些痛苦和迷茫正是来自于我的天赋、价值和潜能被压抑了, 我发挥不了, 于是就会有种翅膀被绑住的感受。现在的我, 不再有这种感受, 虽然创业不但辛苦, 同时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但是, 我的天赋、价值和潜能却能完全发挥出来, 所以就算辛苦, 内心也是愉悦满足的。我现在辞职已有两年零四个月, 我常跟周围人说, 这些日子是我从离开学校、开始工作那天起活得最彻底、最尽兴、最舒展的日子。

这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而是因为我的天赋、价值和潜能被真正发挥出来了, 而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

自我实现关注的是精神和心灵, 关注的是自我潜能的实现, 所以, 它可以让你不再受困于物质和欲望的束缚, 也可以让你的人生不再局限在一场有限游戏中。

假如你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意义, 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永无止境, 不会有腻烦无聊的一天。因为你是在用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去代替终有一日归于无聊的享受和没有止境的物欲追求。

物质享受带来的是消费型快乐。但消费型快乐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很短暂, 第二它的体验强度和持续时间会逐步递减。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经济学原理, 我认为所有消耗型快乐的事情都是如此, 就像很多年前我觉得吃一顿肯德基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可如今我却只有在赶飞机火车的时候才会吃上一次。

张朝阳曾在访谈中这样说: 

“以前我的目标就是把搜狐做好, 让员工都赚到钱, 然后就休闲娱乐。现在, 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要创造价值, 活着才有意义。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默多克70多了还在拼命为公司工作, 为什么盖茨那么成功还要做慈善事业, 每天乐此不疲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以前我不太理解, 以前我觉得我的人生太快乐了, 有那么多好玩的事, 为什么要工作。但那些好玩的事很肤浅, 人存在的深刻意义在于他必须参与,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事实上, 他说的“参与和创造”就是远比享受消费型快乐更高级的事, 而这个参与和创造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至于说, 你的自我实现到底是什么, 这是永远也无法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答案。相反, 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你必须要主动探索自己的内心, 找到自己的天赋、热情, 找到自己未被发挥出的潜能, 并最终找到自我实现的具体目标与路径。

这就需要持续的探索、学习和觉察。

方式二: 自我超越

“人是围绕着一系列困扰他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答案来规划其人生的。”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因为我发现,很多人的人生的确就是这样展开的,包括我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 当我们明确了困扰自己的问题, 并能解决它的时候, 就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而我们的人生就是围绕着一次次的自我超越而展开的。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小时候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 在这里, “自卑”是困扰他的事, 而他也在一直在围绕这个困扰思考和实践解决之道, 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一步步的实现了自我超越, 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

纳粹时期, 心理学弗兰克尔与他的家人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了毒气室里, 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在整个过程中, 他被剥夺了所有自由。二战结束后, 他开始研究意义疗法, 他告诉我们, 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也是一种获得人生意义的方式。

森田先生,小时候由于家庭强迫学习导致“学校恐怖”。7岁时,因为祖母去世,曾一度陷入精神恍惚、默默不语的状态。12岁患夜尿症,16岁患头痛病, 常常出现心动过速,容易疲劳。因有夜尿症,他深感自卑。在高中和大学初期,他经常神经衰弱,东京大学内科诊断为神经衰弱,经常服药治疗。从自身经历受到启发,森田决心从事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1904年森田进入东京大学医学院专攻精神疗法。最后,他从当时的主要疗法,如安静疗法、作业疗法、生活疗法中吸取精华,有机结合,创造了他独特的精神疗法。

原本, 那是一件让他们痛苦的东西, 但后来因为对解决痛苦答案的追寻与解答, 他们最终完成了自我的历练, 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在我的课程中, 每次都会讲每个人都有“两个我”: 一个我是“当下的我”, 它代表的是从过去的基因、阅历、知识、体验中走来的那个我, 他代表的是我的天赋、热情、价值观、能力、知识。同时, 还有一个我, 他代表的是“未来可能的我”, 也就是“未来最高可能的我”, 他说的是正从现在这个“我”中一点点生成的未来的我。

v2_8241501e00b2492097c0e3a04243d238_img_jpg

“未来的我”不但是自我创造的结果, 也是自我超越的结果。因为有痛苦、有问题、有困难, 所以要去思考、去解决, 于是就带来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从而慢慢形成了未来的我, 以及未来最高可能的我。

这就像是尼采给人下的定义 - “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假如你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自我超越, 那么, 那个“未来可能的你"就会一直在变, 他会不断超越现在这个你, 并不断接近未来最高可能的你。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我超越”有两个条件:一是你遇到的各种挫折、痛苦、磨难、问题, 它们正是你去自我超越的前提和契机。二是因为这些挫折、痛苦、磨难、问题的出现, 你为了解决它们, 从而做出的持之以恒的探索、进化和成长。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痛苦的磨炼,才有了人类迄今为止的全部进步。遭遇不幸时, 心灵在绝望中学会坚强; 满目疮痍时, 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人生的很多苦难都无可避免, 但是当你遇到苦难时, 也许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上天安排给我的一个功课, 他想让我从中学到什么? ”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 并开始学习的时候, 你就开始给你的人生赋予意义了。

方法三: 活出你想要的生命境界

活出你想要的生命境界, 也是给人生赋予意义的一种方式。

境界是一种导向。所以,一个人想要活出的境界会对他的生活和实践产生指引作用。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品位: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他认为, 对不同境界的人来说, 世界和人生对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1、第一层级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 只是按照习惯做事, 他并不清楚他所做的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他也可能会做成一些大事业, 但他在做这种大事业时却依然是懵懵懂懂的。所以, 这是人生四境界中的最底层。

2、第二层级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对于这一点,他是自觉的。他可以积极奋斗, 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 甚至可以牺牲自己, 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比如: 秦皇汉武, 他们做了许多功在天下、利在万世的事, 他们是盖世英雄, 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所以他们的境界就只停留在了功利境界。

3、第三层级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行“义”。所谓行“义” , 就是求社会的利。因为他已有了一种认知, 即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只有在社会中, 个人才能实现自己, 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 是求个人的利, 道德境界的人, 是求社会的利。功利境界的人, 他的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 道德境界的人, 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功利境界的人, 他的行为的目的是“取”, 即便有时是“予”, 他的目的也还是“取”; 道德境界中的人, 他的行为的目的是“予”, 即便有时是“取”, 他的目的也还是“予”。

4、最高一层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 他一切行为的目的是“事天”。因为他的有一种最高的认知和觉悟, 即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 而且也应对宇宙有所贡献。

所以, 庄子会说: “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

他达到的正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最高一层境界, 因为在他心里, 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人与动物、与万事万物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

冯友兰先生认为, 从表面上看, 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每个人所享受的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因此人生的意义也就非常不同。

所以,境界高的人, 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 境界低的人, 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享受的世界, 必定是他所能感觉和了解的世界。而这,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意义。

比如: 颐和园的玉兰花, 从表面上看, 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世界,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能享受。这并不是说这些人买不起颐和园的门票, 而是说玉兰对这些人没有意义, 即使身处玉兰花丛, 他也感受不到玉兰的美和清香。

所以, 第三种建构人生意义的方法就是: 找到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境界, 然后用自己的一生去把它真正活出来。

方法四: 去爱

中国儒家思想认为: 生命的意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一个人是谁。对儒家来说, 不是先有一个独立的“我” , 然后建立关系, 而是反过来的, 是我跟周围人的关系构成了“我”。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儒家那么重视人和父母之间是否孝顺和慈爱,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关系。

关于这点, 我有不太一样的想法: 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关系, 但如果她不会爱, 她在关系中给予的就可能都是“控制”或“折磨” , 那么, 这些关系也就无法给她以任何的人生意义。同样,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但却依然能够拥有“大爱”。

所以, 说到底, 生命的意义还是在于爱, 而不是关系。

爱能给人以幸福, 以及精神上的富足。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二战时期被关入纳粹集中营, 他在书中回忆某天早上的情景: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 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弗兰克尔被看守拿着枪驱赶着前往工地, 脚上的冻疮让他行走的非常艰难。

这时他想起了妻子, 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营里过得比自己好些, 对妻子的爱和思念, 给予了他力量, 让他坚持了下来。

纳粹集中营的日子不但痛苦可怕, 而且还会产生永无止境的绝望感,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身无分文、饥不裹腹, 但是爱却能穿透层层高墙, 给绝望中的人传递温度和力量。

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是一对一的爱, 是给予自己亲人的爱,除此之外, 还有更大的爱。

按照哲学家弗洛姆的说法, 要想真正学会爱, 你的爱就不能只是指向某一个人, 它还应该指向更宽广的领域, 指向更多人, 甚至有一天是所有人。

就像特蕾莎修女, 我曾看到过一段描述她的文字便再也忘不了她:

“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一瞬间, 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莫名的幸福感, 她的出现即刻使人们几乎想不起任何杂念和怨恨。”

她能达到这种境界, 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她有着对万事万物的爱, 这种爱不仅给了她生命的意义, 还给了她极高的能量层级。

当我们学会去爱人, 以及感受被人爱着的时候, 生命就开始变得丰盈起来, 它也就开始给人生赋予意义了。而爱,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写到这里, 也许你会发现, 这四种建构人生意义的方式并非毫无关系, 相反, 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它们不是彼此割裂的。

一个人, 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 建构出这四种意义, 为自己的人生赋予多层次的意义。当然, 既然人生的意义属于“人生终极问题", 那就意味着在这件事上, 我们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所以, 这里写的都是我的思考, 而每个人都该去做自己的思考。

尼采曾说: “探求世界意义的人们与探求人生意义的人们, 以及探求自我存在意义的人们, 就像赤手空拳在沙漠中跋涉一样。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会放在任何地方, 更不会隐藏起来。因为一开始“意义”本身就不存在。但是说“意义”不存在, 也并不是指世界和人生是空虚无用的。只要自己蓬勃地生活着, 那么你生命的意义就会闪烁出光芒。如果消沉地活着, 即使是在盛夏的正午, 你的世界也会显得暗淡无光。”

很多人为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困惑许久, 其实问题就在于他搞反了这个关系, 他觉得应该是由上天或别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给自己一个人生意义的圆满答案。

但实际上, 答案恰好相反, 这个问题是要你自己去回答的, 是要你去用自己的一生去回答的。

那么, 你究竟想给你自己的人生赋予何种意义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作者:艾菲的理想,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