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泡泡玛特还是泡沫玛特?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9239.html?s=8&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泡泡玛特还是泡沫玛特?

摘要: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和出发去踏踏实实做产品,才能更好的持续盈利。

泡泡玛特只花了8年时间,就从估值千万变成市值千亿,盲盒机制、热门IP、创意营销及转板港股IPO多种因素导致了1万倍的增长。

一直保持高增长的泡泡玛特上市后,收获了200倍的市盈率,但去年却遭遇了营收增速大幅下降、成本开支增速过大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头牌IP创收能力开始下滑,新上IP营收未能再创新高,有后继乏力之忧。

潮玩界的灵魂是IP,但泡泡玛特目前还找不到下一个爆款IP。高估值的背后,盲盒经济是否只是泡沫?

从格子铺到千亿上市公司

泡泡玛特凭借“中国盲盒第一股”的名号,去年年末在港交所上市,第一天开盘价就比发行价高出一倍。

泡泡玛特从天使轮融资到港股上市,花了8年时间让估值上涨超1万倍。而缔造这一创富奇迹的王宁、杨涛夫妇年仅34岁。

如今“盲盒”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玩具。泡泡玛特去年卖出了超过5000万个盲盒,与此同时坐拥187家线下门店,注册会员也增加到了740万人。

在资本市场,年轻人追捧的资本也青睐,不管是B站还是盲盒。

在郑州读书的时候,王宁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创业心。

2008年,他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格子铺。泡泡玛特在2010年正式成立。

泡泡玛特主要售卖玩具、数码、零食等潮流杂货,定位只是一家潮流百货商店,坐落于北京高档购物中心的泡泡玛特竞争压力巨大。

2012年9月,王宁团队才终于获得了第一笔天使投资,来自创业工场创始人、天使投资人麦刚的200万元。

虽然疫情期间的成绩单让泡泡玛特的股价止跌回升,但也能看出泡泡玛特的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均大幅下降,让人存疑,过去的高增长,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泡泡玛特的营收增速大幅下滑,答案可以从泡泡玛特的财报里看出来。

从泡泡玛特最近几年不同IP的收入不难看出,营收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Molly、Pucky这两大爆款IP Molly的销售翻倍增长以及Dimoo、BOBO&COCO、The Monsters等新IP的发行。

但是去年,不仅主力军Molly和Pucky的营收出现下滑,2019年发行的新IP销售增速也没有像Molly和Pucky上新时那样快速爆发。

十余年的发展让泡泡玛特在IP建设方面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截至2020年末,泡泡玛特现有IP超过93个,包括自有IP、独家IP以及非独家IP。自有IP为泡泡玛特完全享有知识产权,而独家和非独家IP则来自外部授权。

泡泡玛特的自有IP销量占总收入的39%,其中,Molly、Dimoo、BOBO&COCO以及SKULLPANDA四个核心IP,销量分别占总收入的14.2%、12.5%、2.7%以及1.6%。

独家IP有PUCKY、The Monsters、SATRY RORY等,这三大IP分别占总收入的11.9%、8.1%和1.4%。独家IP和非独家IP分别占泡泡玛特总收入的28.3%和17.7%,二者总计46%,已超过自有IP营收占比。

目前泡泡玛特的营收和利润更多来源于独家和非独家IP,而非自有IP。受制于IP授权时长以及使用权限,可能会导致其盈利的不稳定性。

再来看看泡泡玛特各IP的创收能力。

2020年,泡泡玛特共销售了超过5000万只潮玩,其中总营收的一半左右都来自 Molly、Dimoo、PUCKY、The Monster四大头部IP。这表明公司对头部单一IP依赖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泡泡玛特14个自有IP创造了2020年接近四成的营收,可以说自有IP平均创收能力是独家IP的3倍、非独家IP的5倍。

泡泡玛特最受欢迎的IP,Molly和Dimoo都是买来的。而9个自有IP在2020年的营收占比仅有10.7%,还不敌Molly热度的万分之一。

2016年,泡泡玛特入驻天猫旗舰店,同时推出自己的社区:葩趣平台,推出首个自主产品“Molly 星座”盲盒。2017到2020年,Molly累计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 25.9%、41.6%、27.1%以及14.2%。

Molly在去年似乎没法像以往那样做营收的顶梁柱了,营收减少了1亿元,同比下降21.73%。

其他头部IP如Dimoo、PUCKY、BOBO&COCO和The Monster等,在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3.15亿元、3亿元、0.7亿元以及2亿元的好成绩,然而离Molly在2019年创下的最高营收4.6亿元仍有较大的距离Molly。

下一个爆款“Molly”在哪,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807e59cf-f178-a58a-c271-c0f9c2c6dd11.jpg

在营收、净利润增速快速下滑的同时,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也发生了变化,2017到2020年分别为47.6%、57.9%、64.8%以及63.4%。去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不升反降,原因在哪里呢?

从财务报表看,主要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原因。

首先,IP类产品毛利率由于产品工艺愈加复杂,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已经从2019年的71.2%下降到2020年的68.7%。

从往年数据看,独家IP和非独家IP受到昂贵的签约费用影响,毛利率没有自有IP毛利率高,去年非独家IP营收上涨178%,这也是可能拖累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

毛利率不断下降的泡泡玛特在未来会不会陷入盈利陷阱不得而知。

高增长成为过去式

泡泡玛特在广告和营销上投入了大量的费用。

销售员工人数几乎翻倍,而渠道也是大规模扩张,零售店数量由2019年底的114间增加至2020年底的187间。

尽管实现市值千亿,但下一爆款IP未知,成本增长快于营收,市场给予的200倍市盈率狂欢,要用多久的成长来消化,尚待观察。

日本万代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长盛不衰的关键是连续打造生命力常青的IP。万代旗下的龙珠IP已有37年历史,但是在去年还是为之创造上千亿日元的营收。万代的营收是泡泡玛特的近20倍,但是市值和泡泡玛特差不多,这其中很难说没有泡沫。

但高毛利的盲盒产业已经随着更多入局者的到来开始内卷。

比如名创优品的新品牌“TOPTOY”也在依托名创优品强大的零售网络快速布局。19八3、52TOYS、寻找独角兽等大批新兴品牌也已涌入,还有星巴克、麦当劳等快消品牌,也在跨界售卖盲盒产品。

“盲盒经济”过去两年风头无两,但是这种模式能否长久不得而知。占据先发优势的泡泡玛特,未来发展如何尚待时间检验。

从通过IP “Molly”一鸣惊人,到成功上市成为“盲盒第一股”,再到市值突破千亿港元大关,曾一度引爆盲盒经济的泡泡玛特,正在褪去风光和热潮。

泡泡玛特本就因品控糟糕、售后不佳等问题,深陷口碑危机。加上盲盒涨价、业绩不佳、二次销售……一系列争议,使泡泡玛特在成为“泡沫玛特”的路上越走越远。泡泡玛特所代表的盲盒经济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火上浇油的是,泡泡玛特还面临着潮玩赛道上的激烈竞争。泡泡玛特的市占率虽然排在第一,但和第二名差距并不大。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泡泡玛特的地位能否保得住是个未知数。

a98ca83a-c398-f2f0-c260-994c0581124e.jpg

今年4月份以来,泡泡玛特推出的多款新产品盲盒由原本的59元涨到69元,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不满。

对于此次涨价泡泡玛特的解释是,因为供应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而且这次在设计上更加精细,潮流玩家的工艺更加复杂也会增加成本。

然而,这个回应似乎不能让人满意。有的认为,真正的“真爱粉”不会因十块钱的涨价而弃坑。但大多数网友对泡泡玛特的涨价行为并不看好。

有观点认为盲盒59元的主流定价已经深入人心,涨价或许会造成不小的影响。泡泡玛特的盲盒经济的泡沫总有一天吧会破裂。

尽管泡泡玛特声称涨价是源于成本上涨,但专家表示其涨价的目的是为了提振公司业绩。

而且从市场消费者反应来看,涨价的同时但是质量却没有得到保障。在泡泡玛特的新产品中,工艺瑕疵品的比例竟然超过了七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27日,黑猫投诉平台上有3540条泡泡玛特的相关投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产品涨价潮,也只是针对并不火热的IP,比如LABUBU、ViViCat,而如Molly、Dimoo等热销IP并没有涨价。但是日后会不会涨价,还不能保证。

通常,企业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一般都会选择降价营销,而这次泡泡玛特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或许是为了吸引消费的眼光,炒作热度上一下热搜,而它针对的用户也是不走寻常路的用户。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环境加剧,泡泡玛特为了业绩也得走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

不难看出吗,泡泡玛特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意气风发了,陷入增长困境的泡泡玛特该如何破局,首先要让盲盒经济没有泡沫,不把消费者当韭菜,而是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和出发去踏踏实实做产品,才能更好的持续盈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