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突围芯片,要靠汽车厂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10607-36257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中国突围芯片,要靠汽车厂

中国车厂造芯,依然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被人扼住咽喉的滋味绝对不好受。所以1959年,即便苏联撤走专家,很多国家认为中国原子弹计划将中止,但中国领导人依然All in原子弹。5年后,罗布泊巨响,中国安全了。

现在,核威胁阴云早已散去。但在经济领域,如果不掌握关键的零部件供应,被“核威胁”的可能性还在,尤其是产业链出现危机的时候。

今年,一块小小的芯片,成本占比并不高,却让一辆辆身形庞大得多的汽车下不了线。

于是,众多的车厂撸起袖子,自己干。

缺了芯片,汽车厂将啥都不是

老车厂有比亚迪、吉利,新势力有蔚来、小鹏,甚至刚加入战局的小米,都宣布了自己的造芯计划,这里面除了比亚迪外,其他的都是芯片界的新丁。

但造芯始终不是买青菜,想干就能干,作为最高精尖的电子部件,一直都是中国最难突破的技术瓶颈之一。正因如此,老美才将其作为对付中国的致命利器。

这些车厂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

绝对不是,车厂的老板不是人傻钱多。但经历眼下缺芯危机,也让他们清楚意识到:芯片产业链的脆弱和风险。

从中长期看,车厂造芯也确实有不错的政策环境。

因为美国封锁,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将以极大的力度扶持自主芯片产业。国家意志的加持,必定会在政策、法律、资金、产业链、应用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实际上这些措施已经一步步落地。换句话说,芯片现在还处于政策风口中,这个时候做,总比没风的时候好。

而最为深层的原因,是产业风口,汽车正从传统的功能化转向智能化,汽车各部件的价值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功能车时代,最有价值的部件是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到了智能车时代,变成电池、电机、电控、软件系统。而芯片正是电控和软件系统中最重要的硬件。

这个部件有多重要,从电脑和手机主机厂的“惨痛”经历就可见一斑。

芯片在电脑和智能手机里负责各种指令的计算和实施,你用手机接收一个视频文件,需要芯片将电磁波(或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你要打开并观看这个视频文件,也需要芯片把电信号解码成视频信号,最后才能展示在你眼前,文件接收的快慢,视频播放的流畅度,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芯片的计算能力。

所以,芯片成功反客为主,让主机厂变成“裙下之臣”,自己却成为吞噬产业链价值的利器,源源不断地赚取高额利润,例如英特尔和高通。相反,所谓的主机厂,貌似高大上的科技行业,其实赚得就是卖白菜的钱。

2020年,英特尔和高通的毛利率分别高达56%、60%,净利率分别为26%、22%;而惠普的毛利率只有18%,净利率5%;全球第一大电脑厂联想,毛利率只有16%,净利率甚至到了可怜兮兮的1.5%。

现在,汽车已经从机械行业转向消费电子行业,鉴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前车之鉴,不想沦为芯片厂的“打工仔”,汽车厂就需要把芯片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所以,这一波车厂造芯,仅仅是为了趁机骗点政府补助,或者趁行业风口收割韭菜,这种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从产业链、价值链,从长远眼光出发,造芯才是真正做好智能汽车这门生意,真正赚大钱的必要条件。

而且,大到国家,中到产业,小到公司,在新兴赛道上发力,远比在格局已然稳定的赛道死磕巨头容易,至少大家同处一个起跑线,也至少保留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或许,这正中了车厂老板的小算盘,毕竟智能汽车刚起,车用智能芯片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电脑、智能手机芯片,统一性、标准性也没有成型,即使来势汹汹的自动驾驶,但是谁敢说自己家的自动驾驶芯片就是统一标准?

有车企老板就公开表示:“自动驾驶芯片比智能手机容易做。”这也给了车厂老板们攀登技术高峰的勇气。

芯片生意,做到最后可能是死路

新兴行业,总是很容易吸引各路“神仙”,但千万不要低估造芯的难度。

芯片是典型的高技术壁垒产业,能活到现在的芯片巨头,大多都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从凤凰涅槃中走出来的。

也正是这种高壁垒属性,造成每个重要的细分领域,最后都被少数寡头瓜分,电脑是英特尔和AMD,智能手机是高通、三星、联发科、海思等,传统车用芯片是英飞凌、瑞萨、安森美等。

现在肉眼能够看见的消费电子增量市场,就是智能汽车,各路芯片厂必定铆足了劲,一拥而上,抢夺市场份额。

老家伙,有英特尔、高通、英伟达。新丁,声势最大的,正是一家家车厂。

你问我,新旧势力的厮杀,谁将笑到最后?谁又最值得押注?

我也没有答案,因为很多东西都没得到验证,但我可以告诉你,肯定会有公司死。因为个个都做,不符合经济规律,不符合成本最优原则,也不符合芯片行业的属性。 

不做芯片,利润得供奉给芯片厂,自己沦为“打工仔”;做芯片,风险大,能不能跑出来,不知道,一旦失败,巨额的投资就会打水漂。这行当怎么看,都不像有“活路”。

没错,这正是现在车厂面临的困境,看似蒸蒸日上的智能汽车新浪潮,看似可以弯道超车,但实际却处处是艰难险阻,像极了下面的“长期持有”。

10年前的智能手机,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市场潜力足够大,增量也足够多,所以谁都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单单中国就不下几十家智能手机厂。

但是,经过十年的对决,真正能打的,也就剩下华为、小米、OV,全球剩下的,再加上三星、苹果,没了。

车用芯片大概率也会重复这个过程,至于说谁最有可能死?

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钱不够烧的,毫无疑问将最先按下死亡键。造芯就是高投入的活儿,比的首先是谁钱多,所以需要重点关注造芯车企的现金、现金流量表、研发费用、净利润情况、再融资情况。手里钱多的,大概可以玩下去,手里钱少的,如果没有金主支持,前景就暗淡得多。

第二,找不到顶尖人才的,也很有可能中途退出。造芯不是“小学生”能干的事,芯片项目负责人没有顶级的教育背景,没有在顶尖芯片厂干过,没在公司董事会或者核心管理层挂个一官半职,团队里没有技术牛人,这个真的掂量掂量,还能不能干下去。

如果说这两种情况是做不做得出来的问题,那第三种就是,做出来了,但是应用场景少,搭载的车辆少。说白了就是规模效应不明显,成本降不下来的。因为很多生意,拼到最后都会指向成本,芯片也不例外,同样算力、同等性能、同等功耗下,谁便宜,谁就赢了。所以,跟踪汽车销量,跟踪下游客户数量,就能够判断谁家芯片赢面大。

当未来某个时间点,当上面这几种情况出现,也就是市场“绞肉机”挥刀砍下的时刻。

活下来的,可能成为中国芯片的脊梁

有公司死,也会有公司活。

因为新能源车厂做芯片,跟燃油车厂自己造发动机,异曲同工,都是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资本、招募到足够牛的人才,总有车厂能够造出芯片,实际上,特斯拉已经做到了。

能够活下来的公司,不外乎有钱有人有销量的公司,已经上市的,钱可以有着落,招募到芯片大牛的,人可以有着落。如果认为研究钱和人太复杂,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看造芯车企的销量,排名越靠前,理论上成功的概率就会越高。 

总结得虚一点,就是越注重产品,越注重用户体验,越注重智能化的公司,就越愿意在芯片研发上死磕到底。

这一波车厂造芯,其实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

从汽车工业的角度,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从师从苏联,到后来改革开放向西方靠拢,走过快70年的光景,也走上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始终是表面繁荣,繁荣成果却没能留在中国。无论是合资政策,还是市场换技术策略,又或者燃油车的自主品牌,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反而一步步沦为西方巨头的加工厂。

中国汽车工业用70年的时间证明了一句话,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不会有肉吃的。

所以,面对智能汽车,这个汽车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唯一一个能够和西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没抓住,下一个70年,仍然要看西方脸色做人。

从芯片的角度,比较顶尖的两个消费电子领域--电脑和智能手机,别人已经完成攻城掠寨,筑起高高的护城河,而且这两个领域已经进入存量竞争,再去突破已经很难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唯有在新兴赛道,意义完全不一样,如果能够拿下智能汽车芯片,尤其是AI芯片,那不管是几分天下,都可以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车厂造芯,绝不单单是生意上的事,还关系到中国的芯片突围战能否胜利,中国被卡脖子问题能否被解决。

当然,跟西方抢生意的事情,从来都不遭他们待见,而且在芯片设计的基础架构,在芯片各个产业链的底层技术,他们仍然握有绝对优势。

中国车厂造芯,依然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