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脱不花的三盏灯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yihui.org/cn/2018/11/tuo-bu-hua/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脱不花的三盏灯

谢益辉 / 2018-11-27


2018 年已经只剩下一个月。这一年我在微信上可以说只读到了一篇好文章,那便是脱不花的自述《照亮我职业生涯的3盏灯——奥美大神、易筋经和大和尚》。众所周知,我已经两年多不听罗辑思维,我就不吃知识付费这一套,但这不妨碍我关注它的幕后 CEO。这篇文章的唯一不足就是作者粥左罗的啰嗦:他大可不必在文章之前狗头续貂劝读者多读几遍,在文章之后狗尾续貂再劝读者多读几遍,然后在文章里面还擅自加粗描红。要是拿掉这些打扰读者的狗头狗尾、加粗描红以及脱不花本人的靓照,这是一篇妥妥的精华文章,我确实反复读了几遍。下面是一些零碎感想:

  • 脱不花讲故事能力很强(至少是写故事很强,我没听过她讲话),这篇文章让人读来感觉非常顺畅。这可能跟方希对她的写作教导有关。另外,各位客官可以看看,这篇文章通篇几乎没有一处滥用中英混杂。

  • 湛祥国手把手教职业菜鸟这件事并不让我感到吃惊,脱不花的描述符合我对台湾人的印象。我想知道的是,台湾人是如何养成这种温良恭俭让的脾性的?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暴躁和冷漠呢?

  • 脱不花对自卑的感悟,让我看到了阿德勒的影子

  • 求师之心是一种相对少见但极有价值的人格特质。这种级别的扑师之人,在我脑子里回忆一下,只能另外想出一个名字,就是侯瑀。别人也偶尔会扑,但扑不出这种鸡血状态。注意不要被扑师的表象误导了,以为能接触到名师就有了成功的保障,我们还要看脱不花在扑完之后自己有多努力。我揣度那些名人名师大概都有传递自己的思想或技能基因的潜意识,所以乐意提前扶持看起来有希望的后辈。

  • 牛根生对脱不花办的培训班的评价: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钱权都可以靠边站。这话我深切同意,有心人比较罕见。举个例子:在如何赞扬别人这件事上,我就觉得难得见到能体现用心的赞语。当然这事有两种可能的原因,我不确定哪个原因更有可能:一是我们的语言能力在退化(一律都是干瘪的赞啊、牛啊、厉害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二是我们确实没有花心思去赞别人。牛根生这句评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赞人例子。

  • 高建华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在饭桌上却十分沉默。这让我想起我的顶头上司对我的第一印象,他当年在西雅图第一次听我报告,觉得这厮在台上真能胡扯,可下来在餐馆里吃饭的时候,却发现我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两年后他才对我提起这事,说这样的人真是难以捉摸。在英语世界,我只对谈论技术有兴趣,也只有能力谈技术,其它话题我都谈不来,也基本上听不懂,所以饭桌上我通常只顾吃喝。

  • 高建华给脱不花的启示是,一个人仅凭强大的专业力量就可以立足,不需要搞关系,而且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大概是如今被大家说烂的匠人精神的发源(我不知道是两个罗胖中的哪个先让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

  • 修行时与其拜菩萨,不如直接想自己就是菩萨。跪在菩萨面前只能让你的心境永远是菩萨的真子集。

  • 前面我提到的黄庭坚的词,就是从这篇文章里看来的,之前从没听说过这首。方希这封信,不能说写得多细致、多感人(可能是节选),但这首词的引用是点睛之笔,作为生日礼物,十足珍贵、用心。脱不花感慨现在没多少人还保留着写信的习惯,我有同样的感慨。在通信不方便的年代(手写纸信、邮票邮寄),通信才显得珍贵。现在随随便便戳一条消息就能瞬间发送给别人,不知这些物理的电波还能激起多少心波。

  • 方希对写作的建议:写作是麻烦事,有难度才有价值,没难度的事就留给平庸之辈做好了。这个观点契合了我之前提到的《两个选项》。

  • 长期、规律的写作造就了脱不花的思考深度。所以那些连博客都没有的人,要再不赶紧架好你的 blogdown 网站,就只能吃瓜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了。

  • 方希认为看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会看书的人是了不起的。我也觉得真要看通一本好书的确是很烧脑。

  • 方希讲不要迷恋工具、不要强调你的工具多了不起,而要证明你用工具能创造怎样的奇迹。这也是我开始信奉的理念。

  • 大和尚这一节故事,看似对主人公的启示最深,但对我的启示不如前面那些俗世之人的故事。我觉得脱不花的棒喝感是宗教环境制造出来的。只是在俗世没有这样一个静和净的环境,绝不会是在俗世没有能讲出这些话的人或精神导师。夕阳照进你的办公室一万次你也不会产生任何感悟,但夕阳照进方丈室的书桌一次、书桌上写着你的法名,这样的场景一生只需要一次,就可以震撼到你,它是俗世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践行这种精神的人在俗世中何止千万(老师、医生、父母),为何要从一个和尚口中说出才有震撼感呢。我感觉脱不花这么厉害的人,在这个皈依佛教的篇章中,竟然处处流露出稚气,对此我唯一能理解的角度就是她大概是压力实在太大,若再不找到一个精神寄托,就会崩溃。这种稚气,主要体现在两件事:她随时带着有大和尚短信的老手机、她听说大和尚要闭关三年之后能急哭。这怎么看都不像佛教徒的举动。

再论如何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博士劝退书
Disqus Utterances Preferences

© Yihui Xie 2005 - 2020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